第一图书网

语言与思维的教学与研究

乐鸣 语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  

作者:

乐鸣  

页数:

240  

前言

  序言  本人生于1949年7月,从小热爱自然科学,初中二年级时曾因读《科学大众》上的文章,而与文章的作者清华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的丁占鳌老师通信(直至“文革”前夕),第二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高中。可是只读了一年,“文革”就开始了。当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后,我又躲在校园一隅学起了自然科学,并写信请教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钱老看了我的信,委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办公室给我复信解答,并鼓励我好好学习,“在文化大革命中锻炼成长”。可是,我辜负了钱老的希望,因为不久我就回家待业,尔后到农村插队落户,年复一年的“文革”,使我看不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希望。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公社领导抽去搞通讯报道,而且非常幸运,我写的报导三天两头在县广播站播出,接着就有消息评论在《宁波大众》和《浙江日报》上发表,1970年一年就发了十几篇,我便成了本县稍有名气的“赤脚通讯员”。大概这一原因,1971年2月,我被公社中学叫去做语文民办教师。由于离开了“赤脚通讯员”岗位,消息评论写不出了,就写起了小说,后有两篇短篇小说《“双抢”前的一仗》和《金色的种子》分别发表在当时省内唯一的文艺刊物《杭州职工文艺》和当时宁波地区唯一的报纸《宁波大众》上。1973年5月,因为我是语文民办教师,又很幸运地被推荐到师范读文科,深得教写作的林芷茵等老师的培养,毕业后成了公办语文教师,从此,彻底“弃理从文”。  1979年下半年,我幸运地到浙江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师进修班学习了半年。期间,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对逻辑学与语言学的领悟特别快,成绩也特别好,想到自己从小热爱自然科学,可能长于逻辑思维,于是决定致力于语言与逻辑的教学与研究。  后记  除了编入本书的六十余篇文章外,本人另有《并非介词结构》(发表在《咬文嚼字》2001年第10期)、《不寻常的“红”》《说“绿”》(分别发表在《语言文字周报》2004年3月10日、11月24日)、《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六点建议》(发表在《天津教育》2006年第11期)、《论课堂教学的“得”与“失”》(发表在《教师教育》2007年第9期)、《农村初中因材施教问题的实践探索》(发表在《浙江教育科学》1992年第1期,并获省教委颁发的1990~1991年度普教科研成果三等奖)、《大力搞好师训工作》《要重视调动高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探索》《当前农村初中生的思想状态与我们的教育对策》(分别发表在《浙江教育报》1985年2月3日、1989年2月12日、3月12日、5月7日)、《商榷一道逻辑题》(浙师大《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版》1980年第1期)、《想起了范仲淹的名句》《三北名镇——观城》《认真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分别发表在《宁波日报》1981年12月17日、1982年7月26日、1988年10月10日),以及在《宁波教育》《宁波教育学院院报》《慈溪日报》上发表的十余篇教研文章,1970年到1972年间在《浙江日报》《宁波大众》《浙江日报通讯》上发表的三十来篇消息、评论,《自序》里提到的两篇小说,因为与本书的主题不符等等原因,都没有编入。书稿编定后,得到了教育部语文出版社的认可,认为“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意出版,深感荣幸。特别是总编室郑伟钟先生为本书的出版尽心尽力,深表感谢。

内容概要

  《语言与思维的教学与研究》世界上那么多的古老文字,为何唯独汉字通行至今?语言究竟是怎样表达思维的?如何把自己的意思说得恰到好处,让人乐于接受?极富民族特色的语文该怎么教学才好?

作者简介

  乐鸣,浙江慈溪人,1949年生,1971年从教。致力于语文教学与研究三十余年,1993年评为高级讲师,在多种专业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文章八十余篇,参编教材一本,主编教参一套,两次获得浙江省教委颁发的教育科研奖。

书籍目录

自序语言研究1 汉字何以通行至今的两大原因2 汉字最有希望成为世界通用语义符号系统3 “字本位”与“词本位”的来龙去脉4 意合是汉字词的灵魂5 义素置换造词法6 词语的联想义7 漫话新词语8 数词的虚实9 有趣的“吃”10 语言表达要“七合”11 奇妙的语境12 再谈奇妙的语境13 委婉语趣谈14 “请别吻我”——幽默语言趣谈15 反转突变——幽默语言技法16 口语反驳种种17 歧解趣谈18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19 风靡非洲的一句话20 仿句21 一种特殊的夸张——强涉22 漫说“析字”23 从“大块头”与“小块头”谈起24 心理预期扑空后的愉悦25 “多辞一义”漫说26 耐人寻味的一条新华社消息27 “梅开六度”与“三条腿走路”28 替换与模糊:两种特殊表达法29 标点符号并非只做标点思维研究30 谈谈集合概念31 再谈集合概念32 预概念试探33 试说“特显”34 试说表达推理的假设复句35 比喻论证的逻辑实质36 比喻论证的再探索37 也话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38 走出“困惑”的出路何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研究39 语言表达思维的方式试探40 辞格与逻辑语规的关系41 为啥汉语词厚“一”薄“二”42 谈谈汉语字词中的文化沉淀43 语言的四大心理价值44 说“红”道“绿”45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趣谈46 辞义关系趣谈语言与思维的教学研究47 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语文教学48 再论语文的工具性不能动摇49 再谈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50 也谈语文课程的三个基本问题51 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从现象到理论的辩证思考52 透视中文的“内冷外热”现象53 试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54 语境与词语教学55 中师逻辑教学面向小学教师的几点尝试56 初中语文不该缺失写字教学57 新课改亟待解决的四大难题58 创造性教育的五大障碍59 试谈课堂提问的科学性60 篮球架的启示61 教学也需要想象与联想62 同志师傅先生老板与德育63 元旦与“圆蛋”64 试谈寓德育于各科课堂教学后记

章节摘录

  “喜新”大概是人之天性。商品喜欢有新的质量、新的功能、新的外形乃至新的包装;作品喜欢有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风格。语言也是这样。尽管汉语的词语十分丰富,但人们还是要大量地运用新词语,尤其是处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当今表现得格外突出。漫步街头,“多瑙河餐厅、肯德基分店、加州牛肉面、德国汉堡包、维纳斯美容中心、山姆鞋店、伊丽莎白发屋……”令人目不暇接。翻阅报刊,“大款、倒爷、白领、发烧友、股民、下海……”扑面而来。打开广播电视,“没治了、盖帽儿、绝了、老公、打的、拜拜……”不绝于耳。  这些新词语的来源大致可分为如下六类:一是舶来的洋货,有音译的“安琪尔、米西米西、拜拜”等等,有中西结合的“抠机、打的、发烧友、人头马”等等,乃至照搬的“party(舞会)、fans(歌迷)”等等。二是来自港澳台,如“老公、发屋、度假村、白领、蓝领、休闲”等等。三是中心城市的方言俚语,如“帅、盖、侃、盖帽儿、傻帽儿、大款、大腕、倒爷、跌份儿、丢份儿、铁哥们、侃大山、傍大款”等等,都出自北京,尔后流传全国。四是随着新事物出现的新词语,如“特区、武警、彩电、个体户、博士后、下海、下岗、官倒、音乐电视、家庭影院”等等。五是过去词语的复苏,如“老板、店主、拍卖、股票、股市、股民、炒股、股份有限公司、招标、投标、中标、义演、义卖、太太、小姐”等等。六是科技术语的社会化,如“断层、信息、内耗、辐射、反思、构想、观照”等等。  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标志着社会的大发展大变动,当然是件好事,但正像新出现的事物并非都是好的一样,新出现的词语也并非都是好的。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语言与思维的教学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