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寻求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康有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研究

白锐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白锐  

页数:

203  

字数:

156000  

前言

巍巍华夏,悠悠万世,智者滚滚、高论横流,乘劲帆之快、激一时之浪者,几茫茫如过江之鲫。然而风消云淡、势易时移、大浪淘沙、百转千折后,仍千年一脉、弦歌不辍,成万世之绝响者,何其难矣!又何其伟哉!叹感为学立言之难,大哲如孔圣亦守志日:述而不作。并嘱“巧言令色鲜矣仁”以戒后学浮浪。然朱子亦云:一世之学即为一时之治!是故,“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成为古往今来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入世情怀和不懈追求。暨南大学作为以“朔南暨,声教迄于四海”为己任的百年侨校,秉承“忠信笃敬”之校训,向以忧思苍生、济达天下为念。先后敦请马寅初、郑振铎、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等名师执教,培养出吴学谦、李岚清、江上青(新四军烈士、江泽民同志养父)、许敦茂(泰国国会议长)、李光前(新加坡大学校长)、邓垦(邓小平胞弟、湖北省副省长)等公共管理领域的杰出人才,“急公好义、为国为民”是暨南人践行“立人、立言、立行”之“三不朽”的优良传统。上海时期的暨南大学法学院和文学院更为当时公共管理的思想重镇和人才摇篮。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后,暨大的公共管理学科停办多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应时代召唤建系,至今只是刚足十年幼齿的懵懂少年和学术阿童。虽然孔子曾经说过:“吾十岁有五而志于学”。

内容概要

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康有为第一个提出了系统的政治发展观。他以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近代中国所必须达成的政治目标,考察了为达成此一系列目标所应当经由的政治发展路径,并且讨论了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中必然会遭遇的文化建设问题。康有为是一个坚定的儒家宗奉者,同时也是一个不泥古、不唯书的学者,他的政治发展观是一套开放的中西兼具的有关近代中国政治前途的思想体系,此思想体系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达到了时人未及的近代化理论高度。《寻求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一方面梳理康氏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的种种概念体系,一方面企图深入剖析与总结这种政治发展观的内在张力,祈望可以为理解近代中国政治的动力与阻力,甚至为规划当代中国政治之发展提供某种思想资源。

作者简介

白锐,暨南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70年4月生于贵州省贵阳市。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获政治学理论专业法学博士学位,2006-2007年在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mi-Coltlmbia)做博士后研究。
  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研究,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一般政治发展观的回顾 第二节 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研究举要  一、目标  二、进程 第三节 康有为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第二章 康有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康有为政治发展观的形成背景  一、康有为所处时代背景略述  二、康有为的个人生活背景 第二节 “仁”:康有为政治发展观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对儒学的宗奉与发扬  二、“仁”对于康有为政治发展观形成的意义  三、“仁”的理念同西学成份的调和第三章 政治发展的双重目标 第一节 大同世界:发展的上层目标  一、大同世界的政治结构体系  二、大同世界的社会形态 第二节 发达的近代国家形态:发展的下层目标  一、民族主义与现代性  二、主权  三、宪政及合法性问题  四、资本主义工商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能力第四章 政治渐进发展及其途径 第一节 渐进式政治发展途径的缘起  一、对“三世说”的阐释  二、中国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原因  三、一种比较政治学的分析方法 第二节 君主立宪制的建议  一、君主立宪制的过渡性  二、君主立宪制的主要制度因素第五章 政治文化近代化问题 第一节 本土政治文化与政治现代性的调适问题 第二节 民众的政治主体地位第六章 康有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检讨 第一节 对康有为政治发展观的评价  一、近代性  二、合理性  三、局限性 第二节 对转型社会政治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传统型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二、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  三、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四个组织化指标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三节 康有为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由前述内容已经明白,主流的政治发展研究有一个潜在的假设,即世界政治的发展是循着一个固定的逻辑,具备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和各具特色的途径,而这一条既定的发展路子就是西方国家走过的历史路线。但是如同前面已经提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政治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发现,政治发展本身既是一个客观的长期历史现象,政治发展的复杂性也远超出了人们最初的想象,历代思想家与政治家因之而形成的政治发展观念与思想必然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复杂的理论更新。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根本就没有一个样板式的发达国家,也没有一个最“经济”的政治发展模式。然而,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其社会、政治及经济的剧烈转变过程中,却也有一些可以进行抽象概括的普遍性因素,比如说,社会的政治动员、经济的逐步繁荣、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权威的集中化和政治过程的相对理性化等,都成为人们分析各国在社会转型和政治发展重要理论工具。但是在考察本项课题时,我们可以发现,上述种种对一国政治生活的分析要件,同样能够运用于处在近代化历程中的晚清中国。例如,我们考察晚清政治状况发现,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逐渐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对加强中央政府权威的要求、以读书人组成民间学会并且创办面向大众的近代报刊所带动的大众对政治的参与,以及相应的社会自主性等,这一系列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形势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是面临经由近代化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后记

迄今为止的政治历史,都是对人类未来政治命运的预言,因为所有关于未来的政治智慧,都来自人们对政治历史的理解。对戊戌变法的政治命运及康有为政治思想的思考,源自于十多年前学生时代的朦胧意识;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将这个题目做了下来,是因为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近代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仍然没有断,仍然有其内在的逻辑。戊戌变法的失败是政治运动的失败,是制度变革试验的失败,同时也是康有为对中国政治如何实现现代化的思想的失败——康有为政治思想中现实考量与理想主义之间的张力,是后来所谓一系列“救亡”与“启蒙”矛盾的最早版本。本书的写作,得到众多师友的帮助,遗憾的是不能在这里全部列出他们的名字。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武汉大学刘德厚教授,本书的写作得到刘老师非常具体的指导,比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整理上,给了我非常明确的指导,在文献工作上为我点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的具体表述。论文的写作还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施雪华教授的具体指导,施老师在生活与思想上亦对我关怀有加,心中感念实难以言表。武汉大学虞崇胜教授对本书写作曾给予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深表谢忱。感谢云南大学韩宏教授,本书部分内容得到韩老师指正。感谢云南大学马啸原教授,那些在心情最低落的日子里收到的马老师的诗句,永远在鼓励我。


编辑推荐

《寻求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康有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研究》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寻求传统政治的现代转型-康有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观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