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信.达.雅重构视界下的中西译理融合

谢思田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谢思田  

页数:

217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认识谢思田博士已经十来年了。记得是在1998年11月27日,我应巴黎第三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前院长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和当时任院长的勒代雷教授的邀请,为该院博士研究生作有关翻译基本问题和中国译学进展的学术报告。那天两位院长都在场,还有著名的国际会议译员乌法拉尔先生。讲座后按例有提问和讨论,提问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国学生,他就“信、达、雅”的阐释问题提出如何进行中西译学的比较研究。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价值,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在国际翻译研究界,外国学者对中国译学的发展知之甚少或者基本不了解,对中国译学界关心和讨论的翻译基本问题更是没有了解,在这种背景之下,如有中国学者对中国译学的重要理念进行探索,在比较译学的视界下展开中西译学对比研究,无疑会有助于推动中西译学的交流,推进译学理论的建设。  后来得知,提问题的就是谢思田先生,他当时师从国际著名的“释意派翻译理论”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之一——勒代雷教授,正在作有关“信、达、雅”的接受的博士论文。巴黎高级翻译学院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翻译学院,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和勒代雷教授是翻译释意派的创始人,在国际译学界享有重要地位。

内容概要

本书在比较译学视角下,以百年来中国译论家对“信、达、雅”的重构性阐发为主线,系统梳理了这一中国传统译论经典的重构历程,同时通过透视各大重构形态之下的理论流派及其子流派的理论性征,将西方相应的译理思想有意识地吸纳进来,进行中西译理的有机接洽与融合,并对中西方共同关注的问题场作出了理论的纵深与发展,得出“信、达、雅”的各种重构都是学术思想上难能可贵的探索和努力,并展望21世纪以“信、达、雅”为代表的中国翻译释意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最后提出中西译学在学术互动中加深认识和拓展这一前瞻性的学科远景。

作者简介

谢恩田,男,1967年12月生,云南大理人;在法国巴黎第三大学巴黎高等翻译学校【PARIS Ⅲ-ESIT】获翻译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翻译学学科带头人、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中西比较译学;主要代表作品为法文博士论著《开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严复的“信、达、雅”:“信、达、雅”的初始接受——中西翻译释意观的总体融合 1.1严复 “信、达、雅”和法国“释意理论”的融合与阐发 1.1.1 “释意理论”模式 1.1.2 “信”:忠实于作者的欲言 1.1.3 求“达”的过程体系 1.1.4 “雅”:适应于译文读者 1.2 严复的“信、达、雅”实践概评 1.3 “信、达、雅”初始时期的全盘肯定接受第二章 “信、达、雅”第一大重构:“信、达、雅”的第一类建设性接受——中西翻译形式美学观的第一种融合 2.1 林语堂对“信、达、雅”的理论重构 2.2 林语堂的“信、达、雅”重构理路的延续 2.3 “信、达、雅”第一大重构流派的理论深化——中西翻译形式美学观的第一种融合 2.3.1 “信、达、雅”第一大重构模式 2.3.2 西方的文体风格形式传译观与释译观 2.3.3 宏观认识论角度的形式地位的设定与确立 2.3.4 “信、达、雅”第一大重构流派所主张的翻译过程论角度的文体风格形式传译 2.3.5 “形式”的阐发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整体策略和局部策略 2.3.6 概总 2.4 中国译论界的几种异议观点第三章 “信、达、雅”第二大重构:“信、达、雅”的第二类建设性接受——中西翻译形式美学观的第二种融合 3.1 “信、达、雅”的第二大重构流派 3.2 “信、达、雅”第二大重构流派的理论深化——中西翻译形式美学观的第二种融合 3.2.1 “信、达、雅”第二大重构模式 3.2.2 西方翻译的艺术观与释意观 3.2.3 认识论及释意论视角下的翻译创造性地位的确认与确立 3.2.4 翻译形式再创造的基点限定及其两大维度的划分 3.2.5 对“雅”的第二大重构的相对系统化 3.3 中国译论界的几种异议观点第四章 “信、达、雅”第三大重构:“信、达、雅”的第三类建设性接受——中西翻译形式美学观的第三种融合 4.1 “信、达、雅”第三大重构的界定 4.2 “信、达、雅”第三大重构的理论分析 4.2.1 第三大重构模式的图示化 4.2.2 “易懂”身份的模糊性 4.2.3 “易懂”行为的潜在无限性 4.3 “信、达、雅”第三大重构的价值定位第五章 “信、达、雅”第四大重构:“信、达、雅”的平行接受——中西翻译理念最高境界的融合 5.1 “真、善、美”与“信、达、雅” 5.2 “神似”、“化境”与“信、达、雅” 5.2.1 “神似”说与“信、达、雅” 5.2.2 “化境论”与“信、达、雅” 5.3 “等效论”与“信、达、雅”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词语背景(contexte verbal)。读者(译者)读到某一句话时,处于表层的字面语义在视觉界面先得以辨识,也即常人所谓的语言理解。语言语义的辨识与理解主要依靠读者(译者)的语言知识——词汇、意群、句法、语法等层面,捌如,在一孤立的句子中,分析某个词受其前后词的左右和影响,从其纯语言含义平面过滤出一确切含义,该词这一含义又反过.来影响并决定着其前后词含义的取舍与拟定,以此类推,可谓互为关照(这种语词所处氛围被称为“词语背景”或“小语境”,其作用是排除特定句子中一词多义的可能性),而由此产生的各个词义又相辅而行、并合一起,共同组成句子(语句)的语义。  对于语篇层面的话语阐释,领会原语表层的语言语义自然是必不可少,如同在所有语言交际中语言知识不可或缺一样。但这只是译者必须预先具备的一个条件,因为从实质上讲,表层语义的角色仅是表征意义而又往往不等于所指意义本身。所以,只动用单一的语言知识,只抓住表层的语言语义,是远远不足以理解原文文本的,更不用说是捕捉原作者的欲言深意了。若要确立一文本话语的意义,译者就得将相关的语言外认知补充同原文结合起来。不具备必要的语言外认知,译者的文本阐释将可能会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有缺陷的。  (2)交际情景(situation)。口语或笔语交际行为发生的时空及情形,简称为“情景”。“情景”是语篇一重要的语言外参数,而直观、辨别并领会出原文话语的“交际情景”是语篇话语阐释所须介入的关键成分,也是译者与原作者密切合作的显著标志,以使其可以进一步确定并抓住原作者的欲言——深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信.达.雅重构视界下的中西译理融合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