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发展简报(第44卷)

北京公旻汇咨询中心 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

北京公旻汇咨询中心 编  

页数:

83  

字数:

160000  

前言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对“中国崛起”以及“中国模式”热议不减。但学者丁学良撰文指出,很多试图推广中国模式的中西方学者发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推广中国模式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中国取得的成就本身有目共睹,但取得成就的过程中所隐含的发展中的公平问题、巨大的生态代价以及巨额的行政成本,使得要推广中国模式有着极大的难度。在中国对发展中的综合成本问题取得妥帖的答案之前,“中国特色”不具有普适性。  同样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NGO交流合作更加频繁,但“中国特色”仍然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底色。享有行政特权、远远落后于社会需求的慈善会系统遭到了学者邓国胜的严厉批评。“谁阻碍了慈善事业发展?”一语激起千层浪,民间组织长期存在的公平发展问题再度引发争论之潮。一家地方慈善会负责人拿“中国特色”回应质疑时说,“不能照搬国外慈善机构的发展模式”,要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慈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威为官办组织转型滞后、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这场将继续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持续下去的争论,凸显了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正在面临的“中国特色”的制度困境。  尽管“中国特色”仍是主流,但此前企业界、民间组织和媒体通过非官方渠道以空前的规模前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或观摩体验,或发出声音,表明国人在全球化背景下开拓视野,甚至施加影响的愿望。  气候大会为本土组织打开国际视野应该有所助益,但本土组织走出国门,会发现国际公民社会,其实也和各国政府一样,充满了重重的分歧和异见,为气候议题背后的复杂性背书。从一个也许并不完全准确的粗浅观察来看,国际公民社会影响气候决策的两条路线,在哥本哈根很直观地表现出来:一些成型NGO走的是专业路线,大体上支持与企业合作进行市场化减排,它们多在政府会议所在地——贝拉中心进行游说和表达;而更为草根边缘,相比之下更显激进的气候正义运动,则汇集在另一个会场举办人民论坛,并通过街头抗议活动延伸对贝拉中心的压力和影响,锋芒直指全球资本主导下的高碳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相应的市场减排机制。“要改变制度,而不是气候本身”(change the system,no the climate)是气候正义运动最具代表性的呼声之一。  无论这些声音是否“合乎大局”,能够在国际决策层面引入不发达国家脆弱社区民众的声音,是联合国机制中富有价值的部分。

内容概要

中国发展简报》(中文)由北京公曼汇咨询中心编写,结合其网站为NGO的行动者和关注NGO的公众提供实时的有关发展问题的资讯、报道,刊载NGO自身发布的信息,并发布相关咨询意见和研究成果。北京公曼汇咨询中心还有选择地参与某些领域NGO的倡导行动,希望这些行动有助于改善NGO的总体生存空间和法律环境。

书籍目录

时讯  罕见病社群尝试联合 壹基金和SEE借壳私募基金会关注  NGO能力建设何去何从 2009乙肝病毒携带者反歧视记录 锦上添花的“典范”和“潜力” “潜力典范”入选前后——安徽义工联盟的故事专题  加入世贸了,可好日子为啥还不来呢  贸易能否成为促进妇女发展的杠杆 药品可及性与专利:中国药物公平未央之痛观察  给公益注入更多的创意 润灵评估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 证券交易所能否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工具  中国草根NGO筹款的ABC——1wRM筹款工作坊的启发 工商注册NGO的纳税实务人物  草根行动者程向阳实践  农村助残NGO如何在困境中突围 名师喜憨徒特别报道 生态移民中的环境脆弱性与社会脆弱性 刘书润:想当导游的生态学家 草原牧区问题触发NGO的思考和行动 奥斯特罗姆教授与草原资源管理 草原政策下的草原和牧民困境机构  四川省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 “野草”转型 反馈  读者调查结果分析征订 《中国发展简报》2009年全套征订启事

章节摘录

  NGO能力建设何去何  从2009年12月1日,福特基金会举办了一个:NGO能力建设圆桌会,邀请NGO、支持机构和专家对现有的NGO能力建设项目的策略、方法和材料进行审视,对其效果进行评价,为未来的NGO能力建设资助方向和策略把脉。  福特基金会和其他国际组织近年来一直通过支持草根组织能力建设的方式推动公民社会发展,对第三部门的飞跃发展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一些组织从初创阶段的蹒跚学步,到逐步走向成熟,继而进入转型和代际更替。各领域涌现了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阶段性的差异呈现出多元化的样态。  在外部环境方面,政府在NGO管理体制和资源分配上发生了导向性变化,来自企业的公益资源也以CSR(企业社会责任)和私募基金会的形式向第三部门大量涌入,三大部门之间的界限,由壁垒分明,转而出现了相互交叉的模糊地带。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力建设领域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从简单地翻译、引进国外的培训工具和材料,集中进行知识传输,到注意本土经验的价值,开展同伴分享,以及围绕组织发展的具体议题进行点对点的辅导;从单纯提供普适性、标准化的培训,发展到结合组织为实现使命和目标所开展的具体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利益相关方进行能力建设;一些组织,围绕共同关注的议题和行动,以网络/联盟方式,在回应问题的行动过程中进行能力建设。此外,还出现了以公益创新为旗帜,以孵化器或公益创投为工具,为成长初期的NGO提供基本支持。  然而,由于NGO能力建设的发展滞后,对外部环境变化和NGO的内部需求缺乏更为敏锐的感知和回应,能力建设供需双方存在着差距。此次圆桌会上与会者的声音和观点碰撞,正是系统回顾和评价过去能力建设项目并进行战略思考的一个开端,值得进行记录和梳理。由于会议的目的是要继往开来,为未来的NGO能力建设出谋划策,故而重点不在总结成效,而在自由表达看法和意见,集中检视不足之处。回望过去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主任朱健刚将:NGO能力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引入阶段,以本土组织——NPO信息咨询中心系统引进和建立系列培训课程为标志。这个曾经“一枝独秀”的项目,对草根组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NPO中心培训项目产生的附加价值,在于一些深埋在地方的组织被挖掘出来,与其他组织进行了跨地域和跨领域的面对面交流,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视野。这为当时还十分缺乏交流管道的草根组织创造了一种同仁共聚、相互激励的氛围。  第二阶段是2001~2008年,由于对简单地引入和提供的培训产生不满,地方草根组织自行探索能力建设的路径,出现了能力建设的多元手法并行的局面。据ICS统计,现阶段从事:NGO能力建设和发展支持的各类机构有27个,采用培训、小额资助、杂志、教材开发,以及各种网络建设等多种形式。  第三阶段以公益组织发展中心(NPI)的出现为标志。NPI的孵化器项目融合了政府支持和企业公益创投的思路进行能力建设创新实践。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发展简报(第44卷) PDF格式下载



NGO发展默默的力量很难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