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
2010年11月
金城出版社
戴升尧
157
无
放下,似乎意味着失去。 放下权利,放下金钱,放下情感……放下,似乎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不然。我们要放下的只是对名利物欲过于虚妄的追求,不要像飞蛾扑火,成为名利物欲的牺牲品。 行走在佛教的诞生之地印度,游历在佛教的净土圣地西藏、五台山、普陀寺、峨眉山、九华寺,徜徉在灵隐寺、少林寺、雍和官一座座肃穆神秘的寺庙中,参拜着座座神殿,追忆着佛教的兴衰历史,感悟着“缘起性空”“六道轮回”“四大皆空”等佛理的大智慧…… 那一刻,那一段时光里,我放下了尘世的一切。我的身心是无与伦比的放松和自在,智慧也在环境的感应下,像打开闸门的水流,浪花飞溅。 在五台山,我觉悟到,人应该像人,我们的人生本不应该这样忙忙庸庸、随波逐流,不应该这样烦琐、低俗、烦恼无穷,我们内心储有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人都有佛性,智慧在于心灵的清净。 在雍和官,面对芸芸众生虔诚的祈求,我发觉世人敬佛往往过于功利,更不明白拜佛、学佛究竟为了什么。只是临时抱佛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其实佛、菩萨,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抚慰、智慧的开启,这是弥足珍贵的,让我们如同沐浴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 在九华山,我们正惊叹着肉身僧的奇异,天却下起了绵细的小雨,温柔的雨丝糅合在黄昏的空气中,充满了大自然潮湿而清新的气息,雾一般弥漫在我们周围。伴随着每一次吸进那沁人心脾的山林之气,我渐渐心生感慨:那落在地面上的雨滴,融进江河湖海,会因为温度的升高回到它原来的地方,然后和云朵一起游荡,最终再次倾泻下来,落到地面,保证了水的更新与新鲜。
本书作者近年来游历了印度、西藏、普陀、峨眉、五台、九华等几十处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圣地名寺,以一个文化人的视角观察、思考,以细腻的笔法描述这些圣地名寺,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本书也反映了大乘佛教的历史发展粗略轨迹,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认识和感悟以及佛教对作者思想和人生的影响。
戴升尧,1964年生,供职于青岛某报社,著有《钱商》《堕落成人》《心存一份感动》等。
001 大梦印度•菩提树下017 大梦印度•莲花之上031 诗意的五台山036 普陀山041 峨眉山049 九华山055 走进拉萨068 雍和宫073 白马寺078 国清寺085 少林寺091 灵隐寺095 灵岩寺099 崂山与佛教107 乐山大佛110 天佛的微笑113 赤山119 龙门石窟122 梦境平遥双林寺127 法门寺130 西安大、小雁塔135 延安139 南山禅院144 青州佛境149 神奇的雁荡山153 湛山寺157 后记
佛经中记载:当时释迦牟尼来到鹿野苑,五位行者远远地望见了他,很是不屑,相互约定不理睬他。在他们眼里释迦牟尼是一个怕苦怕累的逃兵。释迦牟尼越走越近,身上散发的无法言喻的神气-下子慑住了他们,他们忘记了约定,身不由己、争先恐后地上前迎接释迦牟尼。他们都是苦行多年的高僧,都具有超凡的感知能力,他们已感知到释迦牟尼已悟得无上正知正觉,已圆满觉悟。但是,他们不明白,他们如此精进苦行都没获得圣道,放弃苦行的释迦怎么会获得正觉呢?佛祖向他们作了解释,并由此展开来向他们宣讲自己悟得的佛法。五位行者听了佛祖的教导,一切因贪执带来的迷雾瞬间消散,佛性智慧霎时彰显,大彻大悟。他们尊称释迦牟尼为“圣人”“觉者”。从此他们追随释迦牟尼,开始传法度生。释迦牟尼和他的弟子们离开了鹿野苑,游历于印度各地弘扬佛法。随着佛法在印度的广泛弘扬,更因为释迦牟尼思想和人格的伟大,佛教越来越被世人所崇拜。作为佛祖初传佛法之地的鹿野苑同样也因受到佛教众徒的尊崇,兴旺发达起来。玄奘大师来印度朝拜时记录了当时鹿野苑的盛景:“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短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状。精舍东南有石率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转法轮处。”时空轮转,回到现实。我们走进鹿野苑,放眼望去,大片绿色草坪的尽头有一片高低起伏的残垣断壁。走近了,我们看到那些灰暗的砖墙断壁是庙宇的残存墙壁;圆形的、直径大小不一的红色地基是安葬成百上千个高僧的塔基;石柱浸饰着古老的痕迹,此起彼伏,或坐或立,像是安适地熟睡,正在等待着-双温暖的大手将他们唤醒,又像是正在打坐入定,洋溢着悠远而苍茫之气。凝望鹿野苑,残垣断壁、塔基、石柱,一切似乎都在诉说着什么。鹿野苑昔日的辉煌依稀可辨,又如梦如幻,只有四周那高大粗壮、需要十几个人联手才能合围过来的大树才标志着鹿野苑当年的辉煌和兴盛。远处一座塔,赫然耸立,古朴浑圆。塔身高达数十米,分上下两层,上层用灰砖砌成,下层以大石垒建而成,十分坚固。石头上雕刻了很多花纹,像波浪,又像被风吹起飞扬的柳枝。
仰望菩提树,追想佛陀悟道的历程,一切烦忧、尴尬、耻辱、成功、荣耀似乎都被淡淡地划去了。一阵风吹过,一片菩提树叶悠悠地飘落,一位信徒拾起它,脸,笑成了一朵花。 ——戴升尧 启发于灵秀之地的佛禅感悟,开阔于大爱无边的淡定人生。我沉默着,坐在那烂陀重修的遗址上,凝望历史的遗迹。远处,一棵枝叶繁茂如巨伞一样的菩提树下,数十名印度男女坐在树下的绿地上,一位身着袈裟的僧人立在树下,宣讲着佛经。阳光灿烂地照着,遗址的四周,如盖的菩提树很多,阳光照耀下,闪动着青翠的光亮。 ——戴升尧
《菩提树下》作者以一个文化人的视角观察、思考,以细腻的笔法描述圣地名寺,读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购买此书的理由: 行走佛祖诞生之地,智慧开启放下自在;徜徉肃穆神秘寺庙,追忆佛教兴衰历史。 启发于灵秀之地的佛禅感悟,开阔于大爱无边的淡定人生。
无
本来是买其他书,结果看到旁边的这本书,名字吸引了我,看评论还不错,就顺便买了。文字像封面一样,干净,内敛,适合一个人在安静的晚上读。带孩子心很烦躁,偶尔看一下这一类艺术评论方面的文章,可以调节一下。
这个商品不错,很好的一本書
每天晚上看的
放口袋里,走东走西时坐下翻翻,不用动脑筋
适合夜深人静,独自品味,修身养性,提升心灵。
不错,简洁朴素
菩提树下,拈花微笑
柳已青
这是一本让人观自在的书,一本让人在红尘中省察自己心灵的书。作者游走国内外佛教胜景,带着禅的行囊上路,收获的是莲花般的禅悟。佛教的山水,和佛经中的智慧,经过千年的岁月,存在于世界,等待来者,目遇而成色,顿悟而成空。佛教的寺庙,经幡,古寺,都隐藏在山之巅,水之畔,等待一颗颗虔诚的灵魂,忘却尘世,高蹈出尘,无我于山水,反观内心于钟声响起的那一刹那。
一本薄的书,蕴含的东西是厚重的。就看怎样解读了。其实,不论多么厚重,多么富有,多么荣华富贵,如果不解决如何安心的问题,身外之物,又有什么意义?一切皆是浮云罢了。一切皆为虚幻。我们都是梦中的过客,不带走一片云彩。
阳光照耀着大地,菩提树闪动着恒久的青翠,你我的人生,不过草木一世,你究竟将足迹停留于何处?真的很羡慕作者,他的朝圣之旅何尝不是安心之旅。他的足迹让我们神游人间与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