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佛教
2010-1
中国藏学出版社
黄明信
239
无
首先解释一下“藏传佛教”这个名词。国内外都曾流行“喇嘛教”一词,这个称呼本身不妥当,藏族同胞尤其坚决反对;有人称之为“西藏佛教”也不完全妥当,因为它不仅存在于现在行政区划上的西藏自治区,也不限于广大的藏族地区,它还传播于中国古西夏和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族生活的地区,以及国外的不丹、锡金、尼泊尔、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等地。其共同特点是用藏文藏语念诵、传授、辩论和写作,因此,比较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藏语系佛教”,例如第十世班禅在北京创建的佛学院就称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现在一般简称之为“藏传佛教”。这个名词已逐渐被普遍接受。 其次说说“西藏”与“吐蕃”两个词的关系。现代汉语中所称的“藏族”他们自称为蕃(bod),《唐书》中称之为“吐蕃”,清代也曾用过“吐伯特”一词。藏族人把以拉萨为中心的地区称为“卫”(dbus),只有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地区才叫做“藏”(gtsang),合称为“卫藏”(元明时称之为乌斯藏,乌斯即是卫的古读)。清代康熙初年才出现“西藏”这个词,用作卫、藏、阿里(mngav-rig)、喀木(康khams)四区的统称,于是“藏”这个局部地区的名称逐渐变成了全部的统称。而现在“西藏”一词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时,又只指西藏自治区这个区域,不包括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各省的藏族地区。
《吐蕃佛教》写于1987年,多年来未曾发表。最近二十年藏学发展甚速,例如金城公主嫁与其未婚夫之父之说,系沿用《巴协》观点,而2004年出版之《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中已有新的论证。此外新的资料和见解甚多,惜本人年迈鲁钝,精力不济,均未能及时吸收修改补充。2007年收入《黄明信藏学文集》时在“前言”中已经申明:“此文虽然因写作时间较早,未能参考最新资料,而自认为其中的‘顿渐之诤’和‘译经事业’两节尚有其特色,故将其收入。”现为读者方便,另出单行本,重申此意,望读者见谅。
黄明信,1917年生人,藏语名索南嘉措,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1年—1948年入甘肃省拉卜楞寺学经,并考取了该寺的“绕降巴”学位。1950年到中央民委工作,于1953年调北京民族出版社藏文编辑室,1979年后供职于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民族组。
黄先生具有深厚的藏文和藏传佛教功底,并长期致力于西藏历算学研究,系为数不多的历算学家之一。出版有《藏历的原理与实践》《藏族历史人物年代手册》(藏文)《西藏的天文历算》《汉藏大藏经目录异同研究》等著作。1987年,应任继愈先生之邀为其主编的《中国佛教史》(至今尚未出版)第四册隋唐卷而写《吐蕃佛教》,对吐蕃时期有关佛教的藏汉文史料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其中的“顿渐之诤”和“吐蕃时期的译经事业”极有特色。,
绪论第一章 早期诸王与苯教 一、吐蕃赞普世系与年代 二、早期几位君王的传说 三、苯教的来源与内容 四、所谓“以苯治国” 五、“玄秘灵物”第二章 佛教传入吐蕃的开始(7世纪中叶) 一、松赞干布与佛教之传人 二、汉尼两公主与大小昭寺、两“觉阿”佛像 三、创制文字,开始译经 四、十善法规 五、限制苯教的原因 六、综论松赞干布时期的佛教第三章 佛教在吐蕃的正式建立(8世纪) 一、梅阿聪与金城公主复兴佛教 二、于阗佛教与吐蕃的关系 三、桑希赴唐取经 四、第一次佛苯斗争 (一)玛尚废佛 (二)赛囊初请寂护 (三)桑希助王兴佛遇阻 (四)计除反佛权臣 五、寂护第二次入蕃 六、赛囊在唐得禅法 七、莲花生入蕃 八、第二次佛苯斗争 九、修建桑耶寺 十、建立僧伽制度 附录:赤松德赞兴佛盟约誓词二则 十一、顿渐之诤 (一)概说 (二)互辩的过程 (三)辩论的具体内容 1.渐门派的论点——《修行次第》摘要 2.《巴协》摘要 3.顿门派的论点——《顿悟大乘正理决》摘要 4.《五部遗教》所载顿门语录摘要 5.《土观宗义史》的评论 (四)顿门派对后世藏传佛教的影响第四章 赤松德赞以后佛教的兴衰(9世纪上半期) 一、关于牟尼赞普曾否平均贫富的争论 二、赤德松赞继续兴佛 附录:噶琼寺建寺碑 三、浮屠豫国事 四、热巴坚兴教佞佛遇弑 附录:楚布江浦建寺碑译文 五、达磨禁佛被刺第五章 吐蕃佛教在敦煌 一、吐蕃时期敦煌佛教的特点 二、吐蕃时期敦煌的几位弘扬佛教的汉族人 附录:《大乘二十二问本》主要内容第六章 吐蕃时期的社会性质与对唐和战、佛教兴衰的关系第七章 吐蕃时期的译经事业 一、翻译人才 二、译经规矩 三、翻译成果 四、唐蕃译事附录一 吐蕃佛教大事年表附录二 主要参考资料附录三 译名对照表附记
《青史》:吞弥译出《宝云经》,藏王作法主,讲说了《观世音六字真言》、《圣阎摩敌》(gshen-rjevi-gshed即大威德)及护法怙主(mgon-p0)和天女等许多法门。又教许多人士修习禅定,由此获得神通者亦复不少。①【按:《圣阎摩敌》属无上瑜伽部,一般认为此时尚未译出。】 《西藏王统记》:(松赞干布时)对王孙芒松芒赞将《诸佛菩萨名称经》、《白莲华经》、《妙法月灯经》、《观世音修法类》等之讲解传承,与于未来时诸隐秘者应如何将其彰显,对拉萨圣地应如何料管,若人礼拜供养,转经绕行,见、闻、念、触等有何功德,对外培修河堤,对内供祀诸神灵有何功德等等,均详为之讲说。王孙乃笔之于书,藏于药叉殿中。王又云:过五代后将有王名“赤”与“德”者出世,……使佛教大为显扬。大臣噶【按:即禄东赞】立即将此书于铜牒之上,秘藏于秦浦(mchim-phu)宝库内。他如为外臣内臣及藏地属民男女,宣说无量世间所需之教训。以大悲心之生起次第而立六字大明咒法(原注:此法系由大臣止塞汝恭顿vbre-se-ru-gong-ston笔之于书)。此外记载王之史事,有详略三本,成三纸卷,秘藏于宝瓶柱下。②【按:这一段是说《柱间遗嘱》(bkav-chems-ka-khol-ma 11世纪初阿底峡尊者发掘出来)和《嘛尼全集》(ma.一ni-bkav-vbum相传为松赞干布著,内容为有关观音修法,藏族历史、遗教等,共有二帙)两书的来源。】
无
真正的学者写的书,以如此严谨的态度写书的人已经不多了。
算是比较浅显、入门级的宗教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