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教义理综论(上下)

李养正 宗教文化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宗教文化  

作者:

李养正  

页数:

770  

Tag标签:

无  

前言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部敷陈道教义理且加综论的书,乃是现已八十三岁高龄和研究道教学已逾五十多年的李养正研究员的近作。从中国道教协会成立起,李先生便转业来这里任职工作,长期与道教界人士同甘共苦,历经风雨。在此期间,他曾师从著名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第一届中国道协副会长兼秘书长、第二届道协会长)学习道教知识,从而走上了专业从事道教学研究的道路。五十多年来,他以其真情投入、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不辞艰辛的勤奋笔耕,取得了丰硕的道教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他也为道教院校培养人才的教学工作,付出了精力,做出了令人赞赏的业绩。正由于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受到了道教界广泛的敬重。2003年,李先生在出版大作《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后,又开始运思写作一部对古老道教义理作现代阐释的书,以应当代读者能读懂道教经籍、了解道教经义的需求;同时也借此回应教外学界对道教义理的殊多悬疑。他认为,对道教义理的现代阐释,是促进古老道教能与时俱进,积极与新时代社会相适应的重要条件,也是道教加强自身建设,以利传承与扬优的必要举措;同时,作为道教学研究者,他也自感有必须为之献力的责任。从此,他不顾年岁已高,仍然孜孜不倦伏案劳作。真可谓“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历经寒暑三载,大作告成。

内容概要

此书一鲜明的特色便是对道教易学深入的探讨,指出《老子》与《周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源,并论述了道教易学的历史发展、道教易学与内丹道的关系。易学在儒家经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形成义理派和象数派两大分支,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相形之下,道教易学由于“道隐无名”的传统和其民间性的缘故,不为学界所知,遂使近现代易学研究形成重大空缺。此书结合道教科仪、丹道,系统阐释道教易学的内涵和成就,大大拓展了当代易学研究的视野,值得学界重视。 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是此书的又一鲜明特色。此书立足于道教,又超越道教,在广泛的比较中展现道教义理的有容乃大及其与中国各种文化的互动互渗,论述了道教与先秦道家、与诸子百家、与儒佛两家、与古代方技术数的关系,展示出中国文化的宗教与人文、体悟与理性、出世与入世、本土与外域之间的多元通和的一幅幅生动画面,使读者能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道教义理的形成与特质,理解中国文化博厚悠远、仁爱包容、向道贵诚、重生尚德的精神与传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宽阔的心胸,丰富的知识。李先生深厚的学养积累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作者简介

李养正,湖北省公安县人,生于1925年,1949年夏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此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部门从事编辑、记者工作。1956年转业地方,任初创之中国佛学院教研室秘书。1958年调任中国道教协会秘书,后改作道教学术研究和道教工作,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中国道教》杂志主编、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道教学院副院长等职。1986年,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评定为宗教学研究员。1997年离休。
  有关道教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道教识略》、《道教基本知识》、《道教概说》、《道教与中国社会》、《道教与诸子百家》、《道教经史论稿》、《佛道交涉史论要》、《当代中国道教》、《当代道教》(世界道教状况)、《道教史略讲》、《新编北京白云观志》、《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等,主编并主笔有:《道教手册>、《道教文化丛书》、《道教大辞典》(与闵智亭合作主编),主持编辑出版陈撄宁先生文集《道教与养生》。另在道教及学术性刊物和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上编 第一章 道教义理绪论——道教义理的基础、结构、特征与亮点 前言  第一节 何谓道教的“义理”之学  第二节 道教是否具有传统的义理之学  第三节 “神道设教”与“道教义理”之说  第四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根基为“道”本原论  第五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五大部类与理论枢要  第六节 道教义理学五部类中的五大重点  第七节 道教义理之学的特征与亮点  结语 第二章 道体及修道养生枢论举要  前言  第一节 元气论  第二节 精气论  第三节 形神论  第四节 性命论  第五节 道生旨  第六节 生死说  第七节 动静论  第八节 清静论  第九节 “三一”义  第十节 性情论  第十一节 有无论  第十二节 太极论  第十三节 承负论(兼及“因果报应”说)  第十四节 中和论  第十五节 阴阳五行论  第十六节 大道论(上)  第十七节 大道论(下)  结语 第三章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  前言  第一部分 《老》、《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源   一、《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宗教文化典籍  二、使《易经》进入哲学大雅之堂的哲圣是老子  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  四、《老子》是《易传》的重要思想资源  五、《老子》、《周易》同为道教义理之渊源  第二部分 魏晋及尔后道教易学的发展  一、魏晋道教易学的扩展   二、魏晋唐宋道教科仪的摄《易》入仪   三、唐代内丹道的崛起及以“丹功”义理为“道教易学”主干的发展  四、宋迄于清,丹功义理与道教易学的发展和基本定型  结语 第四章 道教义理的思想根源与形成、发展征略  第一节 关于道教义理的主体思想根源  第二节 道教的神仙崇拜发轫于我国原始宗教与神仙说  第三节 道教义理体系的历史发展阶段性  第四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奠基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五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开拓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六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清整与规范阶段的突出业绩  第七节 论述道教义理在深化与拓展阶段的突出业绩 ……下编后记

章节摘录

将以上所录分散的注文归纳起来,其主要意旨是:“精气”来自自然,天地间乃至人体中皆有之,乃是“道”之别气(“道”运化产生的一种气)。“道气”分衍于万物,故万物皆有“精”,本原同一。万物含“精”,乃能初生,为生命的本根。人为生物之最灵,人体满藏精气,道重后嗣、使种类不绝,“精”使人类繁衍、遗传,且积“精”成“神”,“神”成仙寿,“精”为身宝,故当宝精而爱守之。《太平经》与《想尔注》的“三位一体”和“精气自然”、“精为身宝”之论,在东汉道教初兴时便构建了以“精气”为生命本根和养生之道的基本趣旨。从先秦至两汉,诸子百家论涉“精气”者颇多,其中影响较大者,如先秦儒家著名典籍《易传·系辞》有言:“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魄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认为“精气”生“神”,游魂为“鬼”。又:“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阴阳之气交融,万物普遍化生;动物雌雄交配构精气化为生殖之精,万类得以产生,生命的本原,均为“精气”。吕不韦《吕氏春秋·圜道》喻精气若天道圜行运化,聚则成物。西汉文帝时方仙家河上公注《老子章句》(或谓其为东汉之作),载“固守其精,使无漏泄”,“爱精重施,髓坚”等方仙家养生之言。西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编撰《淮南鸿烈》,重黄老、方仙之言,以宇宙万物皆为“精气”所化生,提出“气”有浊、精之分,烦浊之气运化为虫,精粹之气则运化为人。东汉章帝时班固编撰《白虎通义》,亦倡言“精气”为万物之本根。东汉先进思想家王充(27-约97)撰《论衡》,认为人的生命和精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衡·论死》),否认“有无体独知之精”。在众多的史籍中,《淮南鸿烈》与《老子章句》河上公注中关涉“精气”之言,同早期道教的“精气”主旨,最为近似。我以为前两者为后来者的先导。从思想史发展史的角度看,社会诸子百家之说在客观上必然给予道教“精气”以思想影响,而道教的“精气”之说也必然给予社会诸子百家中的“精气”之论以思想影响,自道教进入社会学术思想的辩论后,可以说是同步互动,相互有所启迪与补益,共同认为“精气”为生命本根,这是主流;而分歧则在于:“精气”是只存在于思维中的精神实体,还是存在于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我以为,在此历史阶段内,在倾向上还是较朴素和实际的,一般说还是认为“精气”是具有物质性的微妙之气,生命乃是“气”的运化而不是“灵性”的变易。自魏晋南北朝道教历经道派、经籍、义理、科仪的全面勃兴后,对“精气”论说的探讨也逐渐向广延和深化发展,其理论趋向于两个层次与范畴,一为追求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一为追求生命永恒的成仙之道。两个具有内在密切联的范畴,皆是以“精气”论为理论支柱和保证。

后记

自从1962年中国道教协会兴办起道教学校(初名“道教徒进修班”1990年扩展为“中国道教学院”)后,我一直便忝列在该校教职人员之中,参与收集、整理道教史料和编写教学参考纲要的工作。我对道教义理的一点基础知识便正是在参与由陈撄宁先生亲自讲授要旨和主持集体讨论、修订《道教知识类编·教理教义》的工作过程中获得启蒙的。随着道教院校教学工作和道教学研究工作逐渐扩展,我也曾陆续写过一些阐释道教经籍义理的习作,由于我对祖国古代传统哲学及宗教义学所知甚为肤浅,缺乏从历史高度和理性思维深度的辨析与归纳,只是就捧着的经籍而阐释经义,故而在头脑中对道教义理缺少宏观的、整体的明确认识。在2002年1月,香港道教学院举办“道教教义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我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由于议题密切贴近现实生活,关切当代道教发展前景,故与会的中外学者议论甚为投入,各抒己见而又各有千秋。其中,有西方学者认为道教是“没有固定教义”的宗教,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道教与神学”的问题。说实话,尽管议论者是出自善意,措词委婉而富有学术思想的内涵,可是对我这在“中国道协”和“北京白云观”工作和生活了数十年、道教师友遍于名山宫观的人来说,当时在思想和感情上是有所触动的;因为,据我的亲身经历与见闻,道教是有它亘古不易的圣典和经籍、传统固定的教理教义的,它的修持规范是十分严谨的,它的教团群体组织规制也是周密的,甚至炼养法诀也是严守师徒口口相传的规定的。那么,何得而滋生“道教无固定教义宗旨”的论见呢?从此便引发了我对这方面学术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最初我想到的是,对上述问题的不同认识差异,可能是在宗教学方面对道教义理的基本人文价值取向、思维逻辑起点、重点、定势各有习惯观念所致。其次,或因学术界与道教信众在“无神”、“有神”信仰上的不同,或者是在宗教学上的理念有所不同而自然而然产生的差异。一般说,奉“道”者多以“神启”信仰为思维主体而学者则以学术思想为思维主体;东方宗教首重义理,西方宗教则首重信条。其三,也可能是在对道教义理体系的整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位置,存有认识上的分歧所致。道家学说,是道教义理的根基,也可说是主体;但道教义理中还含蕴有神仙家、儒家、墨家等社会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由历史的“天人玄同、和谐融通”的概念而整合为道教义理的整体体系。


编辑推荐

《道教义理综论(套装上下册)》是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教义理综论(上下) PDF格式下载



这是当代著名的道教研究专家李养正先生的著作,很值得读。


不错的书,值得一读,当时要有基础才能更好的理解!


非常喜欢,研究当中,日有进益


内容不用说了,需要慢慢品读,赶上搞活动,半价进的,非常实惠!


这是李养正老先生最近的大作,他已八十三岁高龄,写出这近九十万字的两大本书,真是让人钦佩,从这两本书上能看出老一辈学者做学问的态度!当然,这种书是写给比较专业的研究道教的人读的!一般读者估计没那兴趣能通读下来!


原道教协会研究室主任道教研究的权威著作,专项研究道教教义,比一般的所谓专家教授的书好多了。


门外汉,看着玩的,内容啥的咱真评不了,嘿嘿~~


论述详尽,层次分明。适于普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