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孔子
2010-1
经济日报出版社
赵建华
223
200000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说在不同的情境和场合下,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行为及言语。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是要人们理解话语表象背后的潜台词。 “女人没有了男人就玩不转了”这句话,把标点放在不同位置,会得出相反的含义。 在孔子的学说中,这三种情况都存在,甚至更多。 了解孔子,一定要结合当时特定的情境,才能把孔子的潜台词挖出来;把古文的句读准确标出,才能知道孔子话语的真实含义。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或把孔子的话放之四海而皆准,或为了迎合一时政治的需要去粉饰、神化孔子,或为了某种政治立场打倒孔子、批判孔子,都不是负责任的态度。 前不久,孔子再度大热,特别是近似于道德说教的《于丹(论语)心得》火爆热销。这更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孔子就生活在我们当中;只是以一个被人神化的面目活在我们精神生活当中。由此可见,重新认识孔子依然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两千多年以来,孔子几经沉浮,哪次运动都躲不过去。
把孔子的言行放到两千五百年前特定的情境下,才有可能知道他老人家要表达的真实思想含义。这正是本书的追求。一切神化孔子、御用孔子、肢解孔子、打倒孔子、消费孔子的行为,都不是理解中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赵建华,1952年生于辽宁锦州。1982年初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行学术期刊编辑、大学教师,现为中国城市出版社副编审。
著有《西方哲学的终结者——行为哲学》等。
序言前言 假如孔夫子遭遇了“范跑跑”道德孔子 当今百姓眼中的孔子 孔子其人 孔子坎的道德教育 孔子“忠”么? 孔子的“教”而不“顺” 孔子的“仁”与墨子的“爱” 孔子摆出了“义”的迷局 孔子的礼“上”往来 孔子的信与不“信” 孔子的安贫乐道不是安贫之道政治孔子 帝王的孔子 孔子颁出的“结婚证” 孔子理想中的君臣大义 孔子的德政——统治者以身作则 孔子尴尬的政治实践 孔子与孟子 孔子的迂腐 孔子的民主与法制思想 孔子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 孔子的驭民术哲人孔子 孔子的“自然哲学” 孔子的生存哲学 孔子的人性论 孔子的无为和庄子的无为智者儿子 博学的孔子 复杂矛盾的孔子 深刻老辣的孔子 世故圆滑的孔子 “对症下药”而非“因材施教”的孔子 真假莫辨的孔子平民孔子 嬉笑谐谑的孔了 爱发牢骚的孔子 恬淡质朴的孔子 情同父子的师生之情后记附:周有光先生的“双文化”论
其实,孔子不仅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这样的慷慨陈词,还有“贤者辟(避)世,其次辟(避)地,其次辟(避)色,其次辟(避)言”(宪问篇)这些与之几乎完全相反、极为实用的告戒;而他自己,在无道的社会中,采用的则是安全系数很大的“危行言孙(逊)”,而不是“杀身成仁”。 自己确立的道德标准连自己都做不到,最好的学生也只能在短期内做到,而大多数学生干脆拒绝或根本做不到,这样的道德教育怎么可能成功?无怪乎,当孔子将自己的道德面向社会推销时,得到的反馈竟然是“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篇)这令孔子大为不解:人们为什么竟像逃避洪水和大火一样逃避“仁”的道德规范?追求高尚的道德怎么会比要人性命的洪水和大火更令人惧怕?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孔子身后,由国家全面推行孔子所倡导的高尚道德的结果,竟然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和“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这种最不道德的官场文化和社会文化。 孔子的道德教育尴尬地走到了自己的反面,个中原因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孔子道德教育失败的原因肯定有许多,比如上面提到的将道德标准定得太高,超过了人的实际“能力”,结果大家感受不到崇高道德的感召力,反而唯恐避之不及。 再比如,道德理解上的模糊性和歧义性,也会给道德实践带来巨大的漏洞。庄子笔下的盗跖就曾自封为仁义智勇的“圣者”,但这是一位什么样的“圣者”呢?盗跖的门徒曾问盗跖:“盗贼也讲‘道’吗?”盗跖说:“哪有做事而不讲‘道’的呢?盗贼也不例外。
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辣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指西塞罗的《西塞罗三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们根据他的书可以断言: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德国)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