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1996-2
第1版 (1996年2月1日)
李渔
607
500000
无
本渔是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闲情偶寄》是其著名代表作。清著名学者余怀为此书作序曰:“精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愈。” 《闲情偶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著名作家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对此书极为推崇。 全书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部分,论及生活中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植、医疗养生等多方面的问题,内容颇为丰富。 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内容,反映了作者庸俗低级的生活情趣,因此,读者在阅读此书时,应采用取批判吸收的态度。
第一卷 词曲部 一 结构 二 词采 三 音律 四 宾白 五 科诨 六 格局第二卷 演习部 一 选剧 二 变调 三 授曲 四 教白 五 脱套第三卷 声容部 一 选姿 二 修容 三 治服 四 习技第四卷 屋室部 一 房舍 二 窗栏 三 墙壁 四 联匾 五 山石第五卷 器玩部 一 制度 二 位置第六章 饮馔部 一 蔬食 二 谷食 三 肉食 附:不载果食茶酒说第七卷 种植部 一 木本 二 藤本 三 草本 四 众卉 五 竹木第八卷 颐养部 一 行乐 二 止忧 三 调饮啜 四 节色欲 五 却病 六 疗病
无
古代文化经典,也么有什么好说的,喜欢的人自然喜欢/就是装订印刷的不是很好
刚拿到书的时候挺失望的说实话冲着天津古籍的面子挑的这个版本拿到手里一看还真有点“古籍”的味道纸张是那种旧的发黄的墨绿色的封皮中缝居然是赫然的大红色!活似九十年代初地摊旧书店随处可见的武侠小说狂晕唯一可取的字体印刷比较清晰字体大小也合适本来是买来送朋友的随手一翻觉得内容真是包罗万象(话题甚至包括妇人穿衣打扮的搭配)有点像现在介绍方方面面生活休闲品味之道的书不过用古人话语道来有点意思可是这个外观有点送不出手打算干脆自己留着再另挑一本外表稍好的版本相赠
书是好,可惜这本书纸张质量太差
内容不错,排版比较次
比较滥
我一直困惑一个问题:李渔和袁枚,哪一个更算得上“风流”这个称谓。如果同时追一个女孩子,不知道谁会成功?两人习性相近,年代也相近,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分别。记得袁枚好像在他《随园食单》里发过李渔的牢骚,大意就是“按他那个做法煮出来的东西还敢说好吃?”——或许是我的记忆夸张了,但按着他们二位的写法,这些烹饪方法我觉得看起来都很美味啊……好吧,就好像紫式部不待见清少纳言一样,袁枚那年头肯定没少被人拿来跟李渔比较,文人相轻,这也是好理解的事情。
我虽然见识不多,但内心客观一点看来,若论风流,恐怕还是袁大才子更胜一筹。李渔一生,不知为何,读来总有点迫不得已的风尘无奈味道。然而,客观归客观,大约是因为袁枚口口声声扬言大观园就是他家随园的缘故,我从一开始就总有点不太待见他。李渔呢,不止一次自称“园小如芥子”,所以后来才有《芥子园画谱》。有见识的人,自嘲总比自吹自擂更来得叫人觉得可爱些。
个人对吃没有什么兴趣,绘画音律,也都只是三脚猫工夫。但《种植部》里的内容,早早便在各色花木书籍里读到过,《水仙》一卷,使我印象极其深刻。矫情地说,李渔的花木审美颇有点不入流的地方,但与我又非常一致;因而读完,更加喜欢。
他写桃花,深谙桃花天真烂漫、自然初心之好,“你们这些大张旗鼓去赏花的傻缺,真以为这样就能看到桃花的好处?我才不相信呢。”非为这文人墨客口中的红颜薄命之花翻案;写兰花,“兰生幽谷,无人自芳——如果真的没人知道,那这话是怎么流传出来的?”简直是直接打孔老夫子的脸;写蜡梅与玫瑰,“人人都说过犹不及,可是它们生来如此,宿命里就是一往而深的性格。那何必强求要作中庸之道呢?”这一下戳中的就不只是卫道士了,更加大快人心。
他还写,如何在芭蕉上题诗,写到没地方了,一股雨水泼下来,帮他擦拭得干干净净,有如天助;专门设置两个房间,一个摆着兰花,一个不摆,在兰花的房间里呆久了,感觉不到香气了,就跑到没兰花的房间里“换气”,然后再跑进去,于是又觉盈香满室……间或还傲娇一下:“真是的,这可是我酝酿好久才得出来的方子,居然就这样透露给你们了,这下大家都知道啦。”看得人实在忍俊不禁。
这年头,好多人都说:日子太长,找伴侣势必要找一个有趣的人。什么是有趣呢,想来想去,觉得李渔就很有趣。不是陶潜那种躲在深山里,一边云淡风轻一边捉襟见肘的有趣;也不完全是沈复那种小日子安稳静好的有趣;他的风气里,带着点狷介,带着点疏离,带着点孩子气的自得其乐,也带着点沉浮于世间各色阅历的烟火气。我总觉得做人就该这样比较好,看起来混沌,实际上纯粹得很。还不是嘴上说说,心里念念的纯粹——且看他做菜,看他“买命”食蟹,看他临窗写芭蕉,都好像能觉察到一颗赤子之心,虽也有诸多瑕疵和不及之处,叫今天的我们看来不敢苟同,但对于一个傲娇系的大才子,也不像白居易那样祸害什么人的,还有什么更多要求呢?我等凡夫俗子,应该是已经够用了。
幽默大师林语堂格外推崇老李的生活方式,盛赞他为近现代最懂生活艺术的人,羡慕嫉妒恨,也努力效仿老李同志,只是可惜,未能得到所有真传,说像不像,于是被鲁迅嘲笑为:”林语堂先生谈灵性“。
谈起李渔的一生,那真是平淡无奇的一生,无话可说的一生,碌碌无为的一生,潦倒一辈子,不得已让家人组成了戏班,辛苦遭逢,颇受时人所轻,所以他在回忆往事的时候也就不能说他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只能说:"哎呀,螃蟹真好吃"。
他很懂生活,可是喜欢《闲情偶寄》的人不会很多,因为这个世界上真正有趣的人着实不多,至于达到老李那种境界的更是少之又少。
看那些试图尝试追寻灵魂气息的类丽江小文艺者,个个似乎一瞬间在貌似安静纯洁的小镇开了窍,发现了生活的真谛,然后声称放弃年薪百万千万的工资,于是披着二十三十的披肩,慵懒的在小镇中倾听灵魂的声音,静静的感受时光的流淌,然后双手抱膝,把头深深埋在臂弯里,蛋蛋的忧伤不呼而出。刚毕业的时候,俺也是个向往此种生活的伪文艺青年,工作后越发的二逼起来,就渐渐觉得那些动不动将个旅游升华到流浪的人就是个做无规则布朗运动的粒子,形而上学强说愁,布朗运动就是布朗运动,不会因为运动地点发生变化就逃脱开普勒三定律。
至于”大丈夫立于乱世“的类太史慈者,格调对于我们又似乎太高,难望其背,于是不如退而羡慕一番,口头说说就罢了。理想太高,难免不拘小节,难顾细谨,偶尔时候可能对生活有些感触,刚要感伤一下,却立刻被自己的远大理想喝退,以为堕落了,于是惊醒,于是奋发,最终”以升天子之阶“。
由于上面两种人太多,于是《闲情偶寄》成了奇书,因为老李在书中谈的都是些生活中的琐事,衣食住行,花草庭院,无所不谈:喝酒吃螃,捣鼓卧室,画工程图。。一些常见的不能再常见的东西,在他眼里却愣是充满了浓浓的乐趣。
书其实不错的,只是可惜我买的是个删节版,这让人非常的不爽,就像关键时刻遇上了马赛克一般,更加让人恼火的是,编者还自以为是的注上自己的所感所想,难道我不认识字么!我跟你很熟么!谁要听你的感想!
他!丫!的!
最后上几节老李平淡而快乐的生活:
天然萌的邻里:
老李媳妇众多,家里大大小小五十多口人,吃饭难免是个问题,有时候不免压缩成本,于是老李去地里摘青菜。
到了地里,老李一边摘,一边又发出了感慨:”隔壁张三平时挺勤快的啊,怎么他种的菜又黄又小。“
刚好张三路过,招呼老李说:“李渔啊,只做汤的话用不了那么多青菜的”。
老李略有不爽:“我摘自己的菜,吃多少管你锤子事啊?”
张三也不满了:“能不关我事么,你丫每次摘菜都摘我家的,旁边那块又黄又小的才是你家的。”
创意发明家:
老李要是活在现在,绝对能凭借其无穷的创意Idea进入创新工作园。
老李的一个爱好就是墙上凿洞。
凿洞的鼻祖那就是匡衡了,凭借凿壁偷光,这位西汉大相愣是完成了草根的逆袭,成就其传奇一生。
所以凿洞本是个格调悲壮高雅的事情,而老李的想法是,凿个洞再插上个竹子,这样嘘嘘就不用出屋门了,并为能有此想法而洋洋得意。
所以我推算,老李的菜园子一定就在屋外洞口下的,要不然他家的青菜何以又黄又小?
甘蔗读书法:
大概老李的书在他那个时代估计就不受欢迎,
一个朋友跑过来找他说:“你的《闲情偶寄》谈的都是些戏剧剧本神马的,太没意思了,不看不看。”
老李说:“我这书嘛,就像吃甘蔗一样,甜的都在根部在后面呢”
朋友一听,往后一翻,”深以为然。“
我也按照此读书指南试了下,卷一卷二讲曲子的不看,稍微往后一翻,果然,他开始讨论妹纸了。
享乐主义:
老李虽然穷,可懂生活。
于是一天,他把自己的床周围都摆上了花草,一觉醒来,“忽嗅腊梅之香,咽喉齿颊尽带幽芬,似从肺腑中出,不觉身轻欲举”,便一脸小资情调的对妻子说:“哎呀,我们有何德何能啊,能想到如此快乐,这得是我们多大的福分哇?”
而他媳妇显然是个现实主义者,回道:“是啊,我们这么穷,也是因为这个。”
老李立刻恍然大悟, 深以为然,一副痛心疾首,悔不当初的样子。
就在他媳妇以为他浪子回头的时候,这货居然又买回来一些绫罗绸缎,将床围了起来,说是给床加了裙子,道冬暖夏凉,美哉美哉哇,顺便大加赞美自己。
这货!
现代妹纸之敌
老李天然呆,自然萌,矫情可爱,创意层出不穷,深知化妆之道,放在今天,应算个妇女之友,为何怎么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呢?
首先,在声容部开篇,他便义不容辞,开门见山,一阵见血的指出:“妇人本质,惟白最难” ,然后俨然化身成果壳爱好者,以一个工科生的身份出发,从科学的角度十分绕嘴地解释了妹纸为什么能长得白,一个长的白的妹纸是多么的难能可贵,长的白那是因为人家老爸是下了血本的啊(具体原因可参考原文,本人没看懂)。所以他说,看到长得白的妹纸,一定要夸,衷心的夸,使劲的夸,不分场合的夸!这样一来,自然是要得罪一部分妹纸的。
与现代妹纸为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老李煞有其事,正中自然,无比推崇的论述一个好的妹子应该具备哪些业余爱好:“翰墨为上,丝竹次之,歌舞再次之,女红乃是分内事,自不必道也。”老李业余时间也常常教媳妇们赏花下棋,一副郎有情妾有意的样子。可在当下,放眼望去,丝竹歌舞还勉强凑活,除了苍老师,有几个妹子深谙中华文化业余时间在那里研墨汁练书法?
更可气的是他在最后还有勇气说:“缝缝补补的家务事是妹纸的分内事,没有啥值得称赞的。”居然说的还自然之极。
不作死就不会死哇,
我的老李同志!
“一者之中,七情俱备”,是为emotional excess;“曲情”,是为musical indulgence;“水穷山尽之处,偏宜突起波澜”, 是为breathtaking peripety——中国影、戏和melodrama天然亲近,早在李渔笔下晓然。
不知道这个版本如何。我从网上找了四个版本。都在翻。我看书囫囵吞枣,这是第一次看书差不多每页都要惊诧,都有怕马匹的冲动。
用笠翁本人的话说,虫鸣犬吠都是当时当地有感而发,我不能等到读完这本书后慢慢整理了,先吐为快。
我的闲情偶寄(一):陶渊明和李渔(上)
《闲情偶寄》是明人(不是笔误)[*]李渔自称不得已而为之、寄旅声色、游刃虚空的运斤独照之作。李渔,浙江兰溪人,原名仙侣,字笠鸿、谪凡,又字笠翁。笠翁在菲薄他的人眼里是倡伶,在仰慕他的人眼中,即使与司马相如、李白比肩,也不脱出俳优。近人称赞也往
往止于造意尖新,用辞活泼,所谓真性灵。韩愈不平则鸣,我不平则变身马屁精,拍马屁的冲动不断袭来。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类似,我对心上人的一片衷情,有口难辩之际,都付诸马匹——逶迤逶迤。
(一)陶渊明和李渔(上)
“闲情偶寄”的提法仿佛酒肉朋友促膝小酌,散朗不着边际,又妩媚近人情。作为晋人陶渊明的粉丝,却教我不由先想起《闲情赋》中的“闲情”来。
“闲”本意栅栏,可引申为“约束、防止”。《闲情赋》之闲情,因此作防闲情思讲。渊明小序讲的也明白:“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然而文字上看,《闲情赋》与其他汉赋却似乎相仿——“淫丽绮靡、莫益劝诫”,比如著名“十愿”中的如下片段:
“。。。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这样缠绵悱恻、怅然若失,无怪萧统虽然将它选入《文选》,却不免要害羞的给一番“白璧微暇”的评说。后来反复诵读我不免也魂荡神驰,每每觉得melt down frominside to outside;然而彼时初读《闲情赋》,我还不曾摆脱对渊明冲淡散逸个性的困惑。读到这个“十愿”才终于情不自禁哈哈大笑——笑渊明太深情,太刚烈:啧啧!这样深情又刚烈的人,一般承平盛世尚且吃不消!何况渊明身处晋宋易代(陶侃之后,曾入桓玄幕下),个性又如此刚猛(入宋后,渊明更名潜,诗文皆用晋纪年)。陶潜果真如闲情赋中所描述的痴人,要全性保真,那确实只有闲防宦情,采薇东皋一途了。
《闲情赋》由此成了我解读陶其他诗文的密匙,也教我造出“夜静春山空”的一种别解:山空不为夜静,但为层叠翻涌湮没在黑衣里的春色。渊明的春色沉入月下空山,那么千年之下,又是一朝穷途末路、斯文扫地时:李渔的满山春色该寄托隐匿何处?
[*]李渔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崇祯八年(1635)二十五岁,在金华应童子试。崇祯十年考取入府庠。1646年(顺治三年),清兵破金华,李渔剃发。。。1675年李渔送子回乡应童子试。《闲情偶寄》首次雕版印行在1671年(康熙十年)。
余怀的序可以用如下几句话代替:
有才情的牛人不多,但凡牛人大多有才情;此作品很有才情,李渔很有才情--此作品很牛。
李渔很牛。
老李对妻妾女子的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的描写极尽奢侈,对吃喝拉撒睡房中秘术人生诸事颇有所得。这本书类似古代的博客。但好像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等人受这本书的影响很大,这几位都一个特点,就是喝鲁迅先生合不来。
去年夏天,高考刚刚结束,沉浸在夏日漫长无聊的时光中,经妈妈力荐,看了李渔的这本《闲情偶寄》。确切的说,到现在我还没有真正看完它。一直觉得,这一类的书,并不是一般的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而是就放在那儿,须有时间与几许闲情,在无事可做的时候,随手翻翻,细细品读那些文言语句。除去戏曲一章须下些功夫之外,其余皆可当生活中一些闲情雅致,扮扮小资情调。譬如教人簪花配饰,衣饰洁面,听曲养生。让时间慢下来,去体会古代人的生活,一切都是细致,缓慢。或晴天午后,看完十几页,不觉日影移动,倦鸟归巢,又是晚饭时间。或阴天欲雨,天光晦暗,坐在窗边,亦可看完几章。
现代人生活节奏那样快,细细想来,除去上班,吃饭,睡觉,也未曾做过几件像样的事来。须有几许闲情,几份可浪费的时间,静坐品茗,阅读冥想,散步赏花,与故友家人交谈,偶尔也需感受感受百年前的生活情趣。
卷一卷二论曲子的,跳过不看.
卷三是声容部,一个大老爷们对女子肌肤眉眼手足态度\化妆\服饰\衣袜\首饰观察得比女人还仔细,定是红裙知己,读此卷如见闺蜜.
卷四卷五卷六详述了居家饮食玩物颐养种植各方面,多有可观.读此段又如见小资.
你写的太好玩了, 一定要找来看看!~
请问,你知道哪个版本是最完整的,就是连那些李渔自己画的图都有的吗?我很想看~
个人感觉浙江出版社的《李渔全集》《第三卷闲情偶寄》,似乎相对可靠一些?虽然没有注、笺,但零散的一点点校(尤其是笠翁时人名流的眉批小注)还蛮珍贵,也很有意思。这是目前我在看的版本。抱歉对李渔本人插图不太了解。。。
其他网上版本我看到的有三四个吧,多有今人译注(就是普通的当代中学生读物的感觉),也有插图的,但是似乎将此书看成倡优消遣书,此外,编者(今人)个人审美,即使从赞赏笠翁的角度,我觉得还是有点弱了。。。不是特别爱好各个版本都看的话,我觉得李渔全集卷三足矣。。。
哇,谢谢~因为我看到书中有些地方他说有图样,弄得我心痒,等以后哪天想买了再去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