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本性

米兰·昆德拉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年2月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张玲,汤睿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本性 PDF格式下载



  忘了谁讲说好看
  在飞机上一路读完
  长大后唯一能看懂一点深意并自主去品味的书
  
  好多自己任性想法都在其中找到救赎这么说可能过于矫情
  可是生活原本复杂沉重脆弱
  这样清醒平和却又深刻的爱也太难得
  
  原本就不喜读这样好似哲学的小说
  可是还偏想要成为哲学家
  这样矛盾的我
  
  女主角的性格有我内心最深处的任性与疯狂
  读进去之后就愈发着迷
  沉溺在情节里
  感受着情节的跌宕
  有一种吃肉时候的大快朵颐之快


  比起《玩笑》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相对弱一些,书不长,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完。只有123……章节之分,感觉不知道是译本还是怎样,逻辑略差。书写了一个有一定年纪的女人与比她小四岁同居男性的一些现状、还有内心世界、梦、死亡。有些乱


  我从来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文学评论”。我没有学过。
  
  我从来都没觉得过米兰昆德拉有在讲故事,一个有头有尾的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故事。那些文字好像是在说故事,有男人有女人,有时间有地点,但是在我的意识里无论如何都不是发生在这个地球上。
  就好像地球上一定不会有绝对的圆形,但是这并不妨碍几何学的存在。
  
  那些字是为了“原理”而生的。我想。那些抽象出来的“原理”,somehow,满足了一些人追寻“本质”的需求,对于隐约看到轮廓而又无法、无能力去清晰表达的人来说。
  
  对本质的探寻不过是与时间 的对抗。你活着,不想被时间碾碎。于是发出一系列单音。昆德拉的字,起码把那些“啊啊”作响的单调声音,谱成乐曲。
  
  啊啊作响的哑巴觉得,嗯,或者这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我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米兰昆德拉。其实大面积地看米兰昆德拉已经是大学时候的事情了,在05年左右,大约是看完了80%。我不确定能深刻理解,但是隐隐绰绰轮廓的相符已经是莫大欢欣鼓舞。
  
  最记得的是只剩下那些隐喻,搭车游戏;那些无能,灵与肉的分离;那些愤怒(讥讽?),什么都不知道却掌控一切的面孔;那些洞察,只有当你不相信,你才能随波逐流,而当你真心相信,便会发现漏洞百出。
  
  《身份》像是一个整合(或许太多了一些,到了庄周梦蝶的地步)。
  我当然不确定我是不是真的理解,我只是看到——
  
  灵与肉的分离(尚塔尔无法控制的红晕)
  
  “假扮”对真实的背叛和揭露(让-马克伪造的信对“现状”的破坏)
  
  集体(同化)和个人(隐私)的对抗(居住在大别墅中往昔;尚塔尔说“我买下这套房子是为了自由,是为了不被人窥伺…”)
  
  自我的保有和随波逐流(让-马克奢侈的边缘和尚塔尔不会放弃你带着无数的面孔呆在这随大流的城堡)
  
  永恒时间流动下的无意义(用单音对抗时间的碾碎)
  
  对世界/生活的鄙视和漠不关心,和你与世界/生活的连接点(让-马克说只有她将他从漠不关心中解放出来)
  
  可能性之树和无法逃离的既定(“离开家的时候,她自以为又找到了自己的独立性”)
  
  我也从来没觉得米兰昆德拉有在说爱情。所有爱情(故事),都是对于揭示“原理”的工具。关于自我,生活,强权,自由。上面所说的那一切tension。
  
  让马克的目光让尚塔尔从“应该是她的”生活中拉出来,她鄙视那“应该”的生活,但是“不得不”附敌(不相信,才能随波逐流);她以为自己可以独立,而终归没有强大到不依赖让马克的目光而逃离现实、保持自我——如果“自我“需要依靠一个”非我“来支撑,那是否仍是”自我“?谁又可以have the good fortune of knowing(此处有梗,呃……)一个能被当作”自我“一样存在的人,一个跟他像跟自己在一起一样的人?无法逃离,就只有妥协是吗。
  
  而对于让马克而言,尚塔尔将他从对生活的漠不关心中解放出来。他舒服地生活在边缘,尚塔尔是他与这个他physically“不得不“寄宿的世界唯一的连接点——如果他不能放弃与世界的连接点,是因为他依恋这个点,还是这个世界?如果是后者,似乎不过是一个溺水的人要抓住救命稻草。如果是前者,你要用勇气或是麻木来迎接失去后被彻底放逐在边缘的结局。
  
  他依赖她本身,她是永恒时间中的那一点意义。他是她逃离的工具,因为她没法拽着头发将自己抬离地面。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在生活的边缘、之外,相聚,相伴(最后我想到了1984)。
  
  FIN。
  


  一本薄薄的书,讲述的仅仅是尚塔尔与让-马克这对恋人两个的人故事,除了那个突然闯入的大姑子,在两人之间基本不存在第三者来干扰彼此的生活。只是,饶是如此,这生活的步调竟也会以一种不受控制的形式缓慢推进。从没深深的想过,两个人之间只是靠着漫无目的自我试思考就可以制造出深不见底的鸿沟……
  
  或许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独的山峰,由种种不为人知的想法逐渐堆砌而成,越是孤独深邃就越是高不可攀,于是在人与人之间就形成了那幽深难以跨越的深渊,哪怕是恋人,或者说,也正因为是恋人,彼此之间难以言明的想法便更多,以至于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为陌生和难以碰触。
  
  在文章的末尾处,留下了这样的疑问:
  
  “从哪一刻起他们的真实生活变成了这凶险恶毒的奇思异想?”
  
  “究竟确切地是在哪一刻,真实变成了不真实,现实变成了梦?当时的边界在哪里?边界究竟在哪里?”
  
  也许没有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即便在书中你找到了那么一个限定点,明确的指出是在沙滩让-马克想想尚塔尔死去而自己飞奔过去的那一瞬,也许说是尚塔尔说出“没有人再回头看我”的时候。可在真实的生活之中呢?谁能为许许多多个彼此之间找到一个准确的点?谁又会说自己不会有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想法?无论是想自己还是想他人,像尚塔尔想自己是玫瑰香,让-马克想爱人那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一样。想不透甚至误解了最亲密的人的想法,就可能会成为那搭建在鸿沟之上的桥梁的腐蚀剂……
  
  读过这本书,突然想明白许多事情,好多情况下,我们的恐惧、愤怒、伤感、慌乱和猜疑均来源于内心得不到明确回应时的揣测,我们会搜罗各式各样的遥远证据,甚至曾经并未注意到的细枝末节来证实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然后渐渐坐实了这个想法,给内心蒙上一种确定的情绪!
  
  明知应该放下对旁人毫无根据的主管臆测,只是许多东西总是会这样的不受控制。就像是空气中掺杂了难闻的气味,丝丝缕缕的向你身体里钻,不受控制,但却令你无法拒绝。也许这种感觉就是弗朗索卡.里卡尔在评论中所提到的那种“脆弱”吧!
  
  如何才能摆脱这样的脆弱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就只能努力令自己变得宽容与包容,努力在人群中搭建信任,或许信任真的是跨越这深渊最完美的桥梁,但牢不可摧的信任必定是在反反复复的的努力种建立的。
  
  于万千人群中寻找一个目光再不会放开彼此的人,跨越幽暗的深渊,架一座信任的桥梁,这般千难万难后你便不再是一座孤独而高不可攀的悬崖了!


  来自小说附录部分弗朗索瓦·里卡尔的书评:
  
  
  
  
  
  
   情人的目光
  
   弗朗索瓦·里卡尔
  
  
  
   《身份》的读者首先会因昆德拉的这第九部小说,跟在此之前不久出版的《慢》那么相似而感到惊讶。同样的简短,同样分为五十一个小分段的结构,同样的剧情所欲表述的内容的集中,同样的行文上的准确与简练。甚至在《身份》中的第一个场景——尚塔尔到达的那个外省旅馆——都让人想起在《慢》中剧情展开的那个城堡——酒店。
  
    当然,这两部小说也有不同之处。最明显就是每部小说的叙述调式或者说主导的调子的不同:在《慢》中沉浸着的是一种开怀大笑,一种强烈的讥讽,那些可笑的人物聚集在一起开一个昆虫研讨会;而在这部小说里,氛围要严肃得多,至少收敛许多,更具“隐私性”。其原因也许就是在其中占据中心的、几乎排除一切的位置的,是一对情人。同样,在《慢》中的时间与空间都及其紧凑(一个夜晚,一个场所),在这里则变成一个运动变化着的剧情,在好几个地方得到展开(诺曼底城市、巴黎、布鲁塞尔、伦敦),而且在时间上延伸为好几个星期,好几个月,这还不算那些众多的追忆,使人物的有些非常遥远的记忆也得以重新出现。
  
    但我觉得这些区别跟这两部小说的相似之处相比显得不太重要,所以我认为《身份》,继《慢》之后,可以说在昆德拉的作品中又向前走了一步,我们可以称之为昆德拉小说的第二个周期,即“法国周期”,是对“捷克周期”的延续。《玩笑》艺术开启了“捷克周期”,而《不朽》则显然已将这一周期完美地终结了。
  
    这一新的周期具体会是什么样子,现在说当然太早了。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它的特点可能会是继续探索这一跟“捷克周期”中的小说形成反差的形式:简短。只有一层铺陈,人物与故事情节相对很少。但是,从主题以及它们的展开方式来看,要定义出这两个周期之间的区别就困难一些。因为在《身份》与《慢》中,有着同样的对存在的分析,以变奏曲的方式出现,而正是这种形式给那些用捷克语撰写的小说一种意义上的丰富性与美感。也许正是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一新的周期文本的主要新颖之处和接受的挑战:在一个最小的空间里,容下最大的深度感、变奏以及语意上的复杂性;在一中极为集中的小说形式中注入一种充盈的意义,绵绵不断,让人无法“简述”,这一点跟昆德拉最后的一批“捷克小说”中的那些庞大的叙述机器一样。
  
   《身份》从这一角度来看,是部杰作:在小小的一百多页当中,故事情节简单而有效,同时又有大量的片断与“意想不到的情节”,让读者跟在《笑忘录》或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一样,又一次地进入思考,进行一种没有止境的主题漫游(或者说主题漫步)。
  
    在这种漫游中,有两个人物做我们的向导。让-马克,特别还有尚塔尔。她是一个被怜悯的对象,也可以说是一种“叙述式爱情”的主角,使她成为昆德拉笔下那些最著名的女主角如塔米娜,萨比娜,阿涅丝,德·T女士等人的姐妹。还有几个主题与主题语为我们标明道路。这几个主题与主题语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受到质疑,从一个处境移到另一个处境,从一个人物移到另一个人物,直到它们的价值与意义层变得既纷繁不同又紧紧相连。任何对它们的内容进行简单而单一性的陈述都变得不可能,而且它们就像一首诗中的各个意象一样,成为构成一种新语言的元素。这种新语言纯粹是属于小说的,也就是说是多义性的,绝对无法传译的。当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身份”这一主题,整部小说就是以它为题目的,它成为一种星辰图像的中心,在这一星辰图像中闪烁着一系列的主题,可以说都是“身份”这一主题在存在意义与探讨意义上的各个面:消失、月光、两张面孔、身体、名字、死亡。但还有一些别的东西——假如我们只举几个例子——成为不断出现的主题:梦、无聊、叫喊、唾液,尤其是红色,它不断地在尚塔尔的生活中与意识中像一个神秘而具威胁性的符号一样地一闪一闪。
    
   《身份》与《慢》还在另一点上相似,那就是对梦境叙述的借助。昆德拉在他的那些“捷克周期”的作品中,就自觉的运用这种叙述,这位《小说的艺术》的作者还把它看作是现代小说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主要归功于卡夫卡。但一般来说,“捷克小说”只是片断性地使用这一手法,而且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边界是非常清楚的。比方说,在《生活在别处》中,那些写“梦幻”人物克萨维尔的篇章和写“真实”人物雅罗米尔的那些篇章是泾渭分明的。在《笑忘录》中塔米娜在孩子岛上的经历,或者在《不朽》中在歌德与海明威之间建立起来的关联等,也都是这样。
  
    从这个角度来看,随着这两部短短的小说的问世,一个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不光是梦境的一面,或者至少说对人物与事件的本体身份性的不确切程度越来越强,而且在(现实与梦境)两个领域之间的区别也越来越模糊。因此,在《慢》中,一方面,源自叙述者的思想的意象滑入了睡着的薇拉的梦中;同时,有两个故事,在同一地点,在同一个夜里,一起发生:一个是当代的,人物主要是参加昆虫研讨会的成员,另一个则来自十八世纪的维旺·德农。然而,在这两个故事之间,还残存着某种分界。当然,“真实”的世界与“不真实”的世界的最后还是相遇了,因为最后文森特与骑士相遇了。但这次相遇转瞬即逝,而且只在清晨时才发生:它标志着小说的结束。
  
    在《身份》中,这种梦与真的混淆就走得远多了。我们见到的不再是两个相对立的世界,而是一个世界渐渐变成了另一个世界,一种“真实”在人们当时还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开始变化,移向梦的领地(或者,更确切地说,走向噩梦)。我们来重读一下小说的头几页:
  海边的旅馆,沙滩上满是前来度假的人,一个女人来到这里等她的情人。总之,再没有比这更“正常”的了。我们再来重读一下同一部小说的结尾:在伦敦的一所房子里,窗户上挂着红色的窗帘,一群放纵的,幽灵般的群交者经过了奇特的一夜;有人在将门钉死,一个赤裸身体的女人躲到一件储藏室内,而且想不起来她的名字来了;与此同时,在对面的大街上,一个身无分文的男子大喊了一声。这可是一个谵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那些正常的、“真实”的程式无法运转。在这两个场景之中,怎么可能一切就摇摆、崩溃了呢?发生了什么事呢?人物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叙述者插入说)“……从哪一刻起他们的真实生活变成了着凶险恶毒的奇思构想?……究竟确切地是在哪一刻,真实变成了不真实,现实变成了梦?当时的边界在哪里?边界究竟在哪里?”
  
    这部小说的一大成功之处就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让它永远存在一个悬念。两种不同的叙述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相互交融,让读者一下子醒悟到自己已在梦境中,但又无法说清楚究竟这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甚至究竟它是否开始过。因为事实上,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过渡是那么微妙,那么自然。“边界究竟在哪里?”当然。当我们也可以再问:真的有边界么,有那么一个正常的现实止住而谵妄开始的点吗?在昆德拉的作品中,从来没有像在这里一样让人产生疑问。
  
    假如说这种从现实向梦境的过渡只不过是一种技巧上的成功,那么它的意义是有局限性的。在《身份》一书真正显示出它的价值(以及它的美)的,是这种过渡直接为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服务,并让人看到任何一个别的手段、别的形式技巧所无法让人那么清晰地看到的东西。这小说所要说的东西,或者至少让我看来成为整部小说的最有力的语义中心的东西,就是“脆弱性”这一意象。当然有身份的脆弱性,但也有(而且是更深刻意义上的)爱情的让人难以忍受的脆弱性——而同时也是爱情的无穷的力量。
  
    事实上,《身份》与昆德拉的大部分作品一样,可以看做是对爱情的思考。从很多方面来看,这是对一个原有的叙述元素的重新使用。这一叙述元素在《好笑的爱》的第三篇短篇小说《搭车游戏》中已经出现:一个男人,出于游戏的目的,并为了向一种他认为是他所爱的女人的欲望作出回应,让她经历了一次“体验”,对她的爱进行考验。但在《搭车游戏》与《身份》之间,还是存在一种很大的差别:在《搭车游戏》中,搭车的女人以及她的伴侣都是没有什么经验的年轻人,而让-马克与尚塔尔则都是已经有过生活的情人。我们不知道尚塔尔的确切年龄,但她比让-马克要大四岁,而让-马克又明显已不再是一个年轻人;而且她已到了被人称为“更年期”的年龄。
  
    一句话,尚塔尔是个成熟的女人。她跟让-马克之间的关系对她来说绝非像初恋那样既盲目又抒情。她已经进入爱情的第二春,这样的爱情就好像是超越于爱情之上的,或者处在爱情的边上。她不寻求激情或者性高潮,也不寻找什么可以让她突破自我局限的疯狂的色情行为。相反,她在让-马克身旁找到的是一种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她可以安静地成为她自己,既清醒又平和。在小说中,就在匿名信情节出现之前的一个场景,很生动地表现这一点:
  
    “(她已经)跟让-马克一起生活了好多年,有一天跟他一起来到了海边:他们在露天用晚餐,坐在一个搭在水上的木板阳台上。在她的记忆中,那是一片白色:木板、桌子、椅子、桌布,一切都是白的。路灯柱漆成了白色,在夏日的天空下,灯光也是白色的。天还没有全黑下来,天上的月亮也是白色的,将周边映得一片白。”
  
    这一“白色的沐浴”对尚塔尔来说,正是她对让-马克的爱的氛围与意象。但是,在这一场景中让人心动的(这一场景也有点梦境的意味),是它也可能表现了死亡,或者至少是一个处于时间之外的领地。在那里,生活就像是悬空了一样:白色、宁静、镜子、月光投射下的半是黑夜的氛围;在那里,任何色彩、任何运动。任何激情仿佛都被抹去了,被遗忘了。而就在这什么都不在了的氛围之中,只剩下了两个人,跟一切都隔绝,相对而视,害怕丢失了自己。
  
    因为这就是让-马克与尚塔尔的爱情:一个在世界边缘安排出的空间,远离生活,实际上跟生活相对立,所以是一种“异端行为,是对人类共同体不成文的法令的违背……”这一对情人的爱情,他们各自相对于对方的“绝对的在场”,实际上是一种“不在场”,是一种逃避,甚至对包围着他们的世界而言,是一种背叛。
  
    逃兵。尚塔尔是一名高贵的逃兵。从她的儿子去世之后,在她身上的一切就都是决裂以及有意识的流放。她不光遗弃了她的丈夫与她的家庭,还遗弃了一切从外部(社会)或者从内部(她年轻时代的梦想)逼着她以某种方式去行动、去生活、去思想或者去感受,并就此将她跟世界与生活的喜剧拴在一起的东西。从此以后,它就属于昆德拉的那小小的人物画廊中的一员,面临生活(尤其是现代生活)的深深的、无穷无尽的玩笑,不再接受游戏规则,而选择了逃避,躲藏起来,远离尘嚣,远离或者来自他们同时代的人,或者来自自身的鬼脸,也就是远离他们自身上需要别人、需要这个世界才得以生活的那个部分,
    一个失落了的人在这样隐退、消失之后,就不再具有身份。尚塔尔不光感到并希望从他的儿子那里解脱出来,而且还感到并希望从自己身上解脱出来,从她的过去、她的身体、她的年龄以及她的职业对她的要求那里解脱出来。但是,更深层的是,她已离开了身份的领地,也就是说那个每个人都必须展示一张面孔并为之捍卫到死的世界。有时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不惜一切骗术。让-马克清楚这一点,他有时为之而痛苦:尚塔尔有好几张面孔,她不能也不愿在其中做出选择,事实上,这也就是说她不想有任何一张面孔,不想有任何别的面孔,除了她决心要有的那一张;她不想有任何别的身份,除了她选择了要躲到里面的那一个:成为让-马克的爱情的目光的对象,成为情人、被爱的人。
  
    事实上,对尚塔尔来说,让-马克的爱是一所可以隐居的房子,在里面她可以不再属于这世界,完全脱离她的过去。维旺·德农的情人们说,没有明天;尚塔尔可以再加上一句:没有昨天,也没有别处。这就是为什么,跟让-马克坐在阳台上,身处白色的包围之中,她可以那样幸福地“品味毫无艳遇这一事实”以及在她心中的年青时代的玫瑰的凋谢。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我们可以读到,“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努力是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中,在原位中永远坚定地存在。”坐在阳台上,在让-马克的目光的包容下,有那么一刻,这种“沉重的努力”松懈了,尚塔尔可以在她唯一承认的身份中休憩。
  
    然而,这一幸福的休憩,正是脆弱性的本身。尚塔尔不断地威胁着它、要摧毁它的攻击。最经常性的攻击来自她自身的身体、她的梦、她的红晕以及那些让她厌恶的阵阵热潮,因为它们使她不得不服从于她已经逃离的生活。但最坏的考验来自她的情人本人:于是就有了那些书名为C.D.B的信的片段。
  
    当尚塔尔说男人们不再看她了的时候,让-马克一开始没有明白她那些话的意思。他以为给她写那些充满欲望的信会让她高兴。谁知,事实上,他就这样扰乱了他们爱情的脆弱的平衡,因为他诱使(甚至逼迫)尚塔尔采纳一种身份,摆出一张她已经不愿意再有的面孔,也就是一个不愿意衰老的、绝望地抓住别人的目光以确信自身的存在与美丽的女人的身份。爱情对她来说原是一个被白色笼罩着的宁静的大阳台,他却让她去穿上红色,投身到一些艳遇之中,而这些艳遇一直将她引至自身的消失,也就是说再也看不见所有那些让她成为自己的东西:对世界的拒绝以及让-马克的爱。
  
    尚塔尔唯一需要的目光,从中她唯一可以认出自己真正的面孔的,是他包容住她的目光。这一目光是她的房子,她的隐蔽之处,是她身份的外壳。通过这一目光,她可以逃避所有窥伺她、判断她,将她缩减为仅仅是她的身体的目光。一旦她出了这一保护的目光的范围,她身上的一切就都垮了,魔鬼就开始来吞没她,现实崩溃了,她忘掉了自己的名字,坠入噩梦之中。
  
    在《搭车游戏》的结尾,受到惊吓的年青女子对她的伴侣喊道:“我是我,我是我,我是我……”在《身份》的结尾,尚塔尔从她的伦敦艳遇中醒过来时,对让-马克说:“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不停的看着你。”
    因为这就是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就包容、隐藏、寄存在对方的目光中,那脆弱的目光将他们连在一起,并在他们身旁形成一个代表着他们的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


  看书的过程,一直记着一句话:我们所爱的到底是谁?沉迷于爱情中的我们,到底是谁?
  在想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想要的又是什么,那又谈何去了解他人?
  如果了解他人是这样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那么爱又如何成为一种可能?当我们说爱的时候,我们爱的是什么?
  
  或许,很难完全了解一个人,但是了解一部分倒是可能的,那我们说爱的时候,只是爱这部分吗?
  这是爱吗?当了解更多时候,是否能依然如初地爱着?


   由于读得比较快,而且最近心绪不宁,很多情节都忘了。只剩下感觉。
   这本书,是我从图书馆草草地借回来的,此前完全不熟悉昆德拉和他的作品。在以前的读书经历里,偶尔会看到米兰.昆德拉的名字,所以二话不说就借了。
   全书的感觉是压抑的,作者好像要试着探讨两个人很深很深的感情世界以及里面衍生出来的种种猜忌和游戏。略显装逼,但装得还行,里面有心理的飘忽不定的变化有时候也是让人颇有感觉的。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在街上看见一个完全不熟悉的人,但是那一刻,你很想跟那人做爱一样,被他剥光衣服,被他的手或者舌头触抚。《身份》在某种情况下看是一种欲望的喷张,和挑逗。
   女主角是一个曾经年轻貌美的女人,经历失败的婚姻经历,儿子在五岁的时候死亡,在职场上和生活中分别得使用两张面孔做人。她或许心有不甘,但也钟于安稳地过日子,在自己和男主角一起生活的房子里需要有自己的隐私空间。
   男主角的角度,他深爱女主角。希望她快乐。于是试着以陌生人的身份写挑逗的情书给女主角,希望她能够得到欢愉。
   但是女主角并没把收到情书的事情告诉男主角,两者都陷入了猜忌。情节并不算多,但是却围绕这件事的经过,布置了许许多多纷繁复杂的心理描写。
   我想到的是政治上的维稳。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一段 关系也是这样,维持稳定就好。而男主角的举动无疑惊扰了两个人关系的平衡。
   男主角患得患失,女主角陷入狂喜后发现书信的执笔人原来就是身边的爱人,带来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都试着离开对方一阵子。结果双方在异乡相遇。冰释前嫌。大团圆结局,想看里面的心理描写,请买一本或像我一样去图书馆借一本。
  


  小说很短,写的爱情故事很简单,但是很细腻
  也不仅仅只写了爱情
  对话中还有友情,亲情,有现实,有欲望
  
  故事以男女主人公的视角分别来写,还蛮特别的
  
  女主人公大概已是属于那种半老徐娘但风韵犹存的女人吧,事业还是有所小成,能支撑自己或者多些人
  
  男主人公要比女主人公小,但是男人在那个年纪估计不显老吧,尤其是自己的女人还比自己大点,但是经济上估计是那种勉强活口的吧
  
  我想大概女人都是极其怕老的,尤其年轻的时候是美丽的,年老后没有那种受瞩目的目光,更觉得凄惨。
  
  男主人公肯定是个浪漫的人,匿名写信给女主人公,让她觉得自己还是有默默的追护者的,故事的起点是那么美好,只是想宽慰一下她,后来的发展却又那么出乎人意料,一开始是安慰,后来却又是试探。如果这信结束的早一些,早在女主人公发现之前,那么好很多
  
  可惜,女主人公细心
  即使有点被爱慕冲昏头脑,但是还是发现了
  
  女主人公除了细心,她也是极其需要被尊重的成功女性
  从之前的身份里努力脱离,就是为了找寻自我的真实存在
  怎么能允许被窥探
  何况还是在属于她的领域中,她的房子
  
  还好,他们是相爱的
  已经不是那种热恋中追求感情,追求欲望的男女
  
  分开后,女主人公的噩梦
  男主人公的追寻
  
  分开后,更知道对方的意义
  也许也更明白,这件事背后的意义,只是为了对方吧
  
  
  关于男主人公和他朋友F的一段,有一段还是震撼到我了
  男主人公又一次不在公司,然后开会的时候被群攻,作为朋友的F没有起来帮他声援维护,只是默默的坐在旁边
  
  此后,男主人公再也没有和F联系了,觉得这是被朋友的背叛
  看到那,我觉得自己挺能够理解的
  
  后来,经过多年后,去看望生病的F后,作出的一番话语,让我有点怅然。
  
  他说他对友情的要求也太高了,他要求朋友要做的比中立更多,但是也许因此朋友也会碰这个朋友圈子给驱逐,会被仇恨,自己也会有麻烦。他怎么可以让朋友这样呢?不应该要求朋友做不礼貌的事情,这样就不是朋友了。
  
  看到这话时,我想到我大学时很要好的闺蜜
  那时,她有个男朋友
  嘴巴很毒,因为他们吵架,我就帮我朋友说了他几句,结果居然骂我
  要知道,真心没怎么被人当面骂过
  更何况还是被认识的男生
  一般男生都会选择谦让
  
  当时真心气疯了,我想作为我朋友,他又当时那么对你,你早该和他说拜拜了,至少也要为我骂他几句啊
  
  好吧,后来还是和好了,我算是被白骂了
  当时觉得,什么友情啊,也就是普通朋友吧
  我还为她去打抱不平
  
  可是看到这段话,才觉得,人家那么做其实是正常的。
  是自己要求多了,想多了。要求朋友去做伤害自己利益的事情,本身就不礼貌,何况是对朋友呢。
  
  这本书,看到了人性很多东西
  被一些话语感动到
  
  爱人的目光是包容一切的良药。
  若找到了,也需要好好沟通
  


  看了这本书之后,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本我。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当一个人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没有爱人,没有一切与之有关的人,甚至地球上就剩了他一个人,那他是不是也就没有了自己,变成了虚无。我们在人群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扮演在别人眼中的角色,而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呢。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别人的目光;当没有别人的目光时,我还存在吗???


  忘记了是米兰昆德拉的哪一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意象:爱情,不再是耀眼的太阳,而是让人宁静的月光。
  
  从开始真实的现实世界,故事一路向梦境驶去,分不清界限。伦敦故事是个明显的梦境,及至更早呢?大姑子带着孩子们的出现非常像是一个梦,甚至,这会不会通篇是一个诺曼底海边旅馆里的梦?
  
  男人变成了“孩子树”或者专心放风筝的老男孩儿,年华渐渐逝去的美丽女子不再引人注目了。被我们颂扬的“生活”可能归根结底是无聊的,在皎洁月光引退的时候,”我要让灯光整夜亮着,每夜都亮着。“
  
  爱是个最美的梦,在真实/梦想/臆想中走累了,来梦里歇歇脚吧。“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一直看着你。”从今以后,我只做这一个梦,庄公梦蝶,不梦麻雀、雄鹰、知了或者天鹅。
  
  最近我一直想:我要爱谁,要怎样爱,为什么我会想这样去爱,我得学什么才能如此去爱,我得成为怎样的人才能得到我希冀的爱…当我将之分解细致一丝呼吸,实质最终显现:在我离开人世前,我想成为某一人最爱的藏身之所,一个能将所有致命、私密、孤僻、紧张安放之所,并深信在我这里,绝对安全——纪安洙
  


   在诺曼底海滨小城的旅游,尚塔尔说:“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让-马克在回到家后,以陌生人的身份暗中给尚塔尔写信,想借这些来自“陌生人”的仰慕让尚塔尔感觉到还有男人回头看她。当尚塔尔发现信件是让-马克写的时,愤怒失控,以为丈夫是在考验她对于爱情的忠诚,于是离开。最终二人又发现都无法离开对方。
   如果试图避免这种误会,在主动为他人做事情时,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省查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义以及潜在的事情办杂的后果。


  三年前初二的时候,第一次读米兰昆德拉,最著名的那本《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那时候对经典有种敬畏之情,在阅读的时候努力要以做语文阅读理解类似的方式参透出个所以然来。和朋友一边读一边探讨何谓生命之轻,奈何不可承受,所以总认为昆德拉的小说里包含着无限隐喻。
  
  三年后读到他的《身份》,感觉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能是由于前者是昆德拉早期捷克语所作,而后者是用法语所写,在创作风格上会有变化,也可能是增加的三年阅历以及不再刻意追求故事内核的阅读习惯让我反而对隐喻有了些开悟。
  
  当然关于小说的解读,我个人还是应该处于比较浅层次的。觉得小说中关于“身份”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尚塔尔和让马克二人对于社会的身份。尚塔尔之于死去的儿子,之于前夫的姐姐,让马克之于儿时的旧友弗,他们的态度是回避而冷漠的。对于在不同人面前不同的身份,是这二位主角所害怕和厌恶的。其二则是尚塔尔与让马克二人的爱情之间彼此身份的失去和找回。尚塔尔因为“男人们不会再看我了”而忧虑,让马克而因为认错了情人而心惊。前者失去的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后者失去的是对平生所爱的身份的确定性。让马克伪造追求者的匿名信给尚塔尔,而尚塔尔对此的回应却加深让马克对情人身份的不确定性。在尚塔尔发现了让马克的行为之后,她由于让马克对她隐私的侵入而同样对他有了陌生之感。身份的迷失把尚塔尔代入被强加新名字的群交噩梦,却在让马克的怀中醒来——她不知道从何开始才是梦境的开端,却在梦醒时重新找回了爱人彼此间的身份。
  
  很喜欢这部小说,是因为昆德拉在两位主角的心理刻画上能让我找到一种共通之处——就是对熟悉的人的身份的怀疑。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所爱也许并非心中所想,或者突然发现他与其他人没有任何不同。这种身份的缺失为爱情带来了轻浮和不真实之感。
  
  觉得一部好的小说并非高深到俗人难以理解,能让人找到共鸣,就足够了。


  避开对方的目光,他们就找到不到自己的存在。
  
  要再花几段痛苦的经历去寻找一个身份的话,怕是难得超越了生存。
  
  其实我的理解是,尚塔尔和让-马克都是逃避者,只是马克的逃避是种显性的而已。
  
  幸运的是,这两者可以自如活在对方目光中,这就是他们的身份。
  
  也许不该把这看做一种绝望的状态,起码,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书中说,自由就是你的选择。在一种泥沼似地生活中,你是痛苦还是高兴,自由,就是你的选择。
  
  昆德拉似乎也是个悲观主义者,至少看着书的时候,脑袋里浮现的都是阴沉风腥的海景,以及窄小幽暗的阳台。
  
  其实很好玩,尚塔尔和让-马克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就像是两个在月台等待火车的乘客,他们的“任务”是等车。然后,去往一个未知的目的地。然后,他们分开了,于是他们各自在火车早已开走的月台等待,这时,不是很容易就不明白自己在干什么吗?就像让-马克离开医学院时的感觉。
  
  我不知道他们之间算不算是爱情,但是,这种微妙的感情其实也是存在于众人之间的。
  
  陷入其中和不陷于其中,是幸与不幸,这是种自由。
  


   爱情就像战争,一攻一守,一强一弱,有出击的一方,有还击的一方。一方暗送秋波,一方故意冷若冰霜,好像这种游戏怎么玩也玩不厌一样,好像只有这种调情才能使生命有点点价值一样。一个人和他的爱情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生下来是要爱的,至于爱谁,其实不太重要,虽然他自己也许觉得很重要。他遇见一个心仪的人,把自己的深情付给她, 把她盛赞成这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以至于让女人都几乎以为自己真的有女神一般的威力。这个赋予一个事物深情的行为,所有的情书,甜言蜜语,时时刻刻的思念以及那些悸动,怀疑,羞涩,愤怒,嫉妒,一切的感情都是一种自恋的行为的变形——当他遇见她之前, 他最爱他自己,而当她遇见她之后,他似乎最爱她——他将对自己的爱都赋予给了她,就像那些诗人们,赞美鲜花时一样的心理。恋人是作为物品而被爱,而不是作为人被爱,他爱她只因为他的爱情无处安放时,而她恰好出现了。他爱上她,似乎他的生命有了意义,他不再孤单,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把这世界的一切,包括良辰美景和琐事都说给她听,似乎他的生活通过她而与世界连结起来了,于是一切都美好极了。
   有的人通过自恋达不到满足,因此他们注定要去爱,至于爱谁,一点不重要,哪怕爱人无动于衷,那些焦躁,盼望,喜悦和失落都在那么美好——“即便她不爱我,但是天啊,请别从我身边夺走她!”大约就是这样的意义,她载着爱情呢,而他追逐着她——他爱情的载体,就好像海盗追寻着宝藏,侠客们追寻着剑谱一般,失去她,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就会猝然崩塌,他的爱情就会再次悬在空中,他的躯体和心灵也将被悬在空中,一切再次黯然无光。他得蜷缩在角落,追思着他曾经的爱情,等待新的姑娘将他的爱情拾起,穿戴在身上,然后他又追着新的姑娘,走遍天涯海角。
   在无数年的岁月里,他的爱情就好像一个氢气球,而他呢,就像一个小孩子,追着气球跑啊跑啊,一路经过了无数的森林,无数的溪流,看过天上无数种形状的白云和晚霞,听过无数种鸟儿的啁啾,然而始终停不下追逐气球的脚步。而姑娘们呢,就是那长在路边的树,有高有低,各种姿态,各有风情,偶尔,气球挂在了树枝上,他就停下来,开始爬树,有的时候,能爬上这棵树,有的时候树太高,或者树干太滑,他爬不上,就在树下仰头张望着那粉色的气球,嘴里呜呜,似乎孩子般撒娇的哭泣。可能气球又被风吹走,他有继续跑着追,可能气球就挂在树上了,他也就不追了,在树下守候。
   他也不记得太多了,爱情是必须要放飞的气球,而追逐是他生命中唯一非做不可的事情。
   如果没有爱人,他便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他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他觉得粉色气球虽然是被他放飞的,但是气球是直奔它的主人而去的,他就这样追逐,永恒地追逐着气球,期待某一天气球被一颗大树攫住,以为这便是属于他的树。
   所以他似乎爱过许多人,然而终究他爱的唯有他自己,他故意要放飞一个气球,说气球要找他的主人,然而不过是他的谎言,他的追逐是为了证明他的存在,他的追逐是因为他希望作为一个追逐者而闪闪发光,到头来,树的影像已经模糊,他记得的是关于他和气球的部分,这些记忆让他可以再次容光焕发,让他再次觉得年华不曾虚度,他感到他的追逐已经被千万双眼睛注视着,因而伟大起来,因而确信了自己的存在。
   伟大的欲望驱使着这个世界在斗争中蓬勃发展,无论是不是基因的传承欲望作为原动力,有一点毋庸置疑,和平是虚伪的表象,欲望产生的热情注定要在斗争中被发泄释放出来,除了那战争中的你死我活外,斗争的形式早已经变形,各种各样的形态,各种各样方式,在爱情中,在运动中甚至在交谈中,一词一句,一举一动,每分每秒都是人类的斗争,犬牙交错,你死我活,从未停止过。然而斗争的对象呢,已经不会重要了,好比爱情,爱情才是重点,爱情的载体不重要;斗争中发泄才是重点,和谁斗争,为何斗争完全不重要。这便是人类的无聊之处了,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还不忘记摇旗呐喊,试图听到一丝来自哪怕宇宙深处的回应以证实自己确然存在,可怜的人类,自诞生之日就不能独活,可怜的人类,自诞生之日就想追逐气球一般追逐自己生命的价值,这一个可悲可怜的群体,在那浩渺的宇宙之间苟延残喘之时还不忘嘴里发出“呜呜呜呜”的呻吟声,向这个世界的无聊作最后的依然是徒劳的抗争。
  
  因为自私永远无法得到宽宥
  唯有盲目才可以帮助人安然度过一生
  Amen


   其实读《身份》时候我有点恍惚,关于友谊的描述,关于不同身份的描述都不是重点描写对象,就好像是顺带着把提点了下。主要都还是围绕着两个人的爱情,通过两个不同视角去阐释整个故事。大部分是心理描写,没有看出人格分裂的迹象。
  
   大概每个人都会用不同的面孔去面对不同的世界。极少个别人会在所有人和所有不同的世界前完全用同一种面孔去面对,这样的人要么是特别单纯,要么就是特别愚蠢,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知道世界有多乱却宁愿继续保持自我统一的去看待对待世界,暂且称其为假装不知道型。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型,必然会受到这个社会的伤害。
  
   于是学会拥有不同面孔去生活几乎成了人们成长保护自己的一种必然手段。于是大家长大了,都变成了同一种人。虚伪,冠冕堂皇,炫耀,唯利是图,恐惧,窥视。。。
  
   记得不清了,貌似有段这样说,大概。。。:他们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爱情世界和生活里,他们需要别人周围人环境这个世界去获得聊天的话题以至于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不会无聊。然后他们又从和对方聊天中抽离出这个世界,靠对方逃离出这个世界,从而活在只有他们二人的真实的爱的世界里。他们靠对方来审视自己,失去了对方,他们将什么都不是。于是就有了两个身份,活在世界上一个,在爱人面前另外一个。一个真实,一个虚假。
  
   如果谁要把这两个身份弄混了,混淆了,那么爱情就要消失了。
  
   是这样吗?继续下去,就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爱情就是在这世界上找到身份的一直方式。唯有找到真实身份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
  
   是可以这样去理解吗?其实我不知道。。。
  
   于是关键问题又出现了,你如何判断两个人在一起是否能够找到互相真实的身份?。。。然后又想到了一理论,关于爱情和对方拥有你熟悉气味的理论。
  
   Oh,有点乱,吃饭去了。。。


  “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就包容、隐藏、寄存在对方的目光中,那脆弱的目光将他们连在一起,并在他们身旁形成一个代表他们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
  尚塔尔在失去儿子的那一刻就丢失了身份,她一直在半梦半醒中面对自己的生活,让-马克思试图帮她从自我中走出,这份爱让尚塔尔恐惧,让她逃避,让她四处冲撞。


  因为那些不愿意参加休闲活动的人们正是在与厌倦作
  激烈而频繁的斗争中的逃兵。他们不应该得到关心
  -----------抗击boredom,是啊,这才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活动。
  
  
  
  她就换了一份工作。她不是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报酬却是以前的
  三倍。她感到有些内疚,因为自己为了钱而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但这却是惟一能使她获得自立的方法。不过,要获得自立,单凭
  钱是不够的。她还需要一个男人,一个用另一种方式生活的男人。
  -----------获得自立是最重要的事情。yes.永远记住这一点。
  
  
   “生命’这个单词是最关键的。其他所有的
  单词都是围绕它而展开的。 ‘冒险’ , ‘未来’ ,还有‘希望
  
  
  假如在那次单独会面之前,他们
  一起在其他人中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他还会爱上她吗?假如
  他只见过她展现给她同事,她老板,还有她下级的一面,他还会
  为她痴迷,为她心醉吗?
  ------------是啊,一个醉心于保护自己隐私的人,一个有着两张面孔的人,
  到头来,一个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不一致的人,到头来,还是很苦的。
  
  
  
  也许造成他那种疏远感的原因就是因为那句“男人再也不会
  回头来看我”对他的影响太大了。由于尚塔尔说了那句话,他感
  觉她变得陌生了。那句话不象是她说的。
  -----------或许,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产生的,ideas.
  
  
  那曾经让他倾倒的美貌,已不能让
  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些
  
  
  无论他告诉她,他有多么地爱她,他认为她是多么地美丽,
  他深情的目光都无法抚慰她伤感的心。因为那种深情的目光是孤
  零零的。让·马克想,两个老人之间孤独的爱情其他人是看不到
  的。那种悲伤的孤独预示着死亡。不,她所要的并不是深情的目
  光,而是完全不同的,粗鲁的,好色的目光。那种目光毫无鉴赏
  力地,根本不体贴地,居心叵测地在她身上扫来扫去— — —那种目
  光是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就是这种目光成了她在人世间的精神
  支柱,而他那种爱的目光则把她从那些目光中拉了过来。
  -----------是啊,这就是差别吧。
  
  开始,他是强者,她是弱者。这种不平等从一开
  始就溶人他们爱的根基之中。这种不公平的不平等,不公正的不
  平等。她是个弱者,因为她年龄比他大。
  -----------感情是有强者和弱者的。
  
  
  她对他的反应没有信心,她怕他会把自己当成怪物。
  ----------所以,non-judgemental的人比较受人信任。
  
  
  “如果有人敌意地攻击你,或者你受到了无理的谴责,你可
  以期待人们的有几种反应:有些人会参与到这场宰杀中去,另一
  些人则会谨慎地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听到。事后,你还
  会继续与他们联络,与他们交流。第二类人,谨慎而圆滑,他们
  是你的朋友。这就是如今判断朋友的标准。
  ----------现实中的朋友,已经不再是武侠中的拔刀相助了,中立即是朋友。
  
  
  因为在每个人都贪恋性生活的同时,也憎恨着它。它是
  他们精神上受到伤害的源泉。
  
  
  他们只是随便聊一些事,但他们声音的语调却清楚地
  表明他们彼此需要对方。他们退到一个空无一人的走廊中,在一
  片静默中,他们接吻了。她轻启樱唇,把舌尖探到让·马克口中,
  渴望征服任何她在里面能接触到的东西。他们那种接吻的渴望并
  不象征着一种性欲的必然,但它却是一种想让对方清楚,自己想
  与对方做爱的渴望,希望立即地,在片刻之间地,彻底地,狂野
  地,不失时机地与对方做爱。他们的唾液并不能带来渴望和快
  感,它们只是使者。没有人会有勇气公开地大声宣布: “我想和
  你做爱,马上,不要再犹豫了。 ”所以他们让自己的唾液传达了
  他们的思想。那就是为什么,在他们的做爱过程中(那是紧接着
  他们的初吻几小时后发生的) ,他们的嘴或许(她已经记不清楚
  了,但她现在却越来越肯定)对对方的兴趣已经没有了,不再接
  触,不再舔舐,甚至都懒得显示它们已相互失去了兴趣。
  ----------------reality.
  
  
  穿着她那件光彩照人的红色睡袍向他走来。她绕着他,躲
  避着他,一会儿让他靠近,而一会儿又逃离他。她用这个游戏引
  诱着他,让他满屋子地追逐她。突然间,它再现了女人被男人追
  逐的古老情景。她向大圆桌跑去,她已陶醉在这种男人追逐女人
  的情景中。
  ------------the chaste
  
  那向往吸引全世界男人的玫瑰的芬芳
  ---------
  
  
  她青春期时那朵幻想中的玫瑰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奇
  遇,它甚至没给她带来什么特别一点的变化— — —除了那个英国人
  留给她的可笑的回忆。那个人比她老很多。
  ----------
  
  
  让·马克又回到他的话题上来: “我所说的,是厌倦的数量。
  如果可以估量厌倦的话,那现在,它已经比原来多得多了。因为
  过去的职业,没有热情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农民们热爱他们的土
  地;我的祖父,是能变出漂亮桌子的魔术师;鞋匠可以用心记住
  每一个村民的脚的尺码;还有伐木工人;园丁;甚至士兵,为了
  他们的热情也可能愿意献出生命。生命的方式并不是问题,它总
  在那儿伴随着他们,非常自然地,在他们的工作室中,在他们的
  田野里。每一种职业都创造了它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的方式,
  一个医生的思考方式就和一个农民不同,一个士兵的言行举止就
  和一个教师不同。现在,我们几乎都是一样的,对工作的冷漠限
  制了我们。那种冷漠又变成了激情,一种我们时间的伟大的共同
  的激情。 ”
  -------------职业与倦怠
  
  
  
  “可当我遇见你,一切都改变了,不是因为我那份微不足道
  的工作变得让人兴奋了,而是因为我们总是有着共同的话题并且
  很投机。 ”
  -----------所以,talking makes me high.难道之前都是因为厌倦?
  
  “这不只是一个放弃学业的挫折,那时,我真正放弃的是志
  向。我突然变成了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失去了志向,我突然发现
  自己正站在这个世界的空白处。更糟的是:我已经失去了斗志
  了。除了不要经历危险之外,我已经没有更多的期望了。但如果
  你没有抱负,如果你不渴望成功,不渴望获得别人的肯定,那你
  就已经把自己推到了毁灭的边缘。虽然我自己觉得很满足,但我
  毕竟是把自己推到了毁灭的边缘,所以说把我和那个乞丐相比,
  而不是把我与这家豪华餐厅的老板相比,是一点也不夸大其词。 ”
  ----------毁灭的边缘
  
  
  “我在想,假如你和我记忆中的不一样了,假如我对你本性
  的确认发生了错误。 ”
  -------------yes
  
  
  如果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写信,那他的目的就是准备
  接近他,然后引诱她;如果那个女人对那些信很保密,那是因为
  她想用今天的谨慎而保护明天的奇遇,如果那个女人保留了他
  们,这则是意味着她已准备把明天的奇遇希冀成是爱情的发生。
  ----------
  
  她已经被汗水湿透了。眼前的这个男人是如此的年
  轻,他用傲慢的目光盯着她可怜的身体。在那个年轻人的目光
  下,她感到自己正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变老。在大庭广众之下。
  ---------年老的人的自卑。
  
  
  他问自己,个人隐私是什么?是不是我们隐藏的一个人最暧
  昧的,最异常的,最原始的事?她的个人隐私是不是就是导致他
  爱尚塔尔,把她看得无与伦比的原因呢?不。人们保密的都是一
  些最平凡,最基本的,最平凡的事,这些事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
  发生的:人的肉体和它的欲望,它的病态,它的躁狂—--
  -------隐私其实很平常
  
  
  尚塔尔离婚以后就中断了与他们的联系感到不安。为什么在她结
  婚后的那些年里,她表现得如此愉快,如此顺从呢?她不知道,
  那段时间她到底抱着什么样的态度,驯顺的?虚伪的?麻木不仁
  的?自制的?当她儿子还活着的时候,那个肮脏的共同体中生活
  的命运她已经完全接受了。那共同的肮脏,周围几乎都是强制性
  的裸体主义和缺乏坦诚的隐蔽。
  --------坦诚VS隐私
  
  
  他赚的钱是她的五分之一,他们所有的关系建立在
  他们从不介意这种不平等的心照不宣的彼此认可上。
  
  
  她已下定决心要按她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生活了,不再为他考
  虑。从今以后,她会当着他的面读她的情书。她的不满意预示着
  让·马克的不存在。对她来说,他已不在这儿了,她早已把他从
  心中驱逐出去了。
  -------
  
  
  他听到了有规律的呼吸声。他告诉自己,她并没有自己想
  象得那么脆弱。或许当他把自己当成强者,而把她当成弱者时,
  他就错了。
  实际上,谁才是强者呢?当他们置身于爱情地带之中时,或
  许他真的是强者。但当爱情跟他们擦肩而过时,她却成了强者,
  而他成了弱者。
  ----------
  
  
  在这儿,随波逐流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就象我现在这样,被
  一群推搡着的,欢乐的,喧闹的人群带去。
  -------随波逐流这这么一件容易的事。。。。谨防。
  
  
  她想起了有关那朵在所有
  男人之中穿梭的玫瑰的想象,并对自己说,她一直被爱情束缚
  着,现在,她要遵循玫瑰的神话,融入那令人晕眩的芬芳中。
  ---------
  
  
  现在,他只感到害怕,为尚塔尔害怕。他想为
  她做点什么,但他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那才是最让人难以忍受
  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帮助她。他是惟一一个可以帮她的人,
  他,只有他。因为她在世界上已经没有其他人了,在世界上任何
  一个地方都没有了。
  ------------
  


   有一天,独自走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还是会清晰的想到你们,四个跟我一起度过大学四年的女朋友们。我们开始有了不同的生活,这些,在两个月前我几乎没有想过。
  
  
   看米兰昆德拉的第一本书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到底有多轻。跟4月份我看过的那本与纳兰容若有关的书很不一样。只能说此轻非彼轻。这本《身份》是我看过的米兰昆德拉的第三本,由于对上一本《生活在别处》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所以,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抱着看看的态度来读的。但是不到四分之一的时候,我改变了看法,我要好好的读一读。
   首先,我看到女主角尚塔尔收到匿名信的时候,我就猜想,是不是让马克写的。我不知道我是怎么想到的,可是就是简单的想到了。每个人都会有那么些个小秘密,她也不例外。她会想到那些与让马克初遇的时刻惊心动魄的感动,她以为让马克一定是忘记了,她以为自己已经没了那些触动。围绕这些剧情发展的,是尚塔尔那去世了的孩子。她无疑是可怜的,需要怜悯的对象。
   《身份》就像是部电影,刚开始焦距放大到尚塔尔独自在海边等待让马克。她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人看着有些触目惊心,又有些责备她的奇怪的想法,接着你会联系到风很大,沙滩空旷无垠的沙滩。尚塔尔的视线是不同的男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她的想象,她的骄傲,她的不屑...另外一边,让马克,在担心着她,而她却只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知道,让马克爱着她,尚塔尔。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我们有意无意的轻视别人给于的爱,并抛弃于脑后。
   “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触最多的就是年轻真好!可是,没有人能跟年龄抗拒,她会老,你也会。
   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接受自己的老,我们会觉得自己爱着的人觉得我们越来越老,越来越丑,成为另外一个女人。
   让马克为了让尚塔尔对生活自信点,他害怕失去她,甚至会做一些奇怪的尚塔尔离开他的梦。开始给她写匿名信,但是他误解了“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这句话本身的含义。
   尚塔尔开始带上那串红色的珍珠项链,开始穿上红色的睡衣,这样的匿名信让她感受到自己被爱,感受自己的朝气,自己的魅力,甚至自己的年轻!她仿佛又回来了,回到那个跟让马克一起恋爱的时期,那个会悄悄脸红的女子。
   她开始怀疑自己身边的每个人,公车上的黑人、西里尔杜巴洛、乞丐...
   “她依旧跟让马克一起生活了好多年,有一天跟他一起来到了海边:他们在露天用晚餐,坐在一个搭在水上的木板阳台上。在她的记忆中,那是一片白色:木板、桌子、椅子、桌布,一切都是白的。路灯柱漆成了白色,在夏日的天空下,灯光也是白色的。天还没有全黑下来,天上的月亮也是白色的,将周边映得一片白。”
   这些仿佛是尚塔尔对他们之间爱情的想象,什么都没了,全是白色的,什么都被抹去了,都被遗忘了。绝缘体。还清晰的记得里面有一句“那句‘某种人为地添加到您生活中的东西’原先她认为是针对让马克的一种笨拙的攻击。实际上是让马克本人带有自恋性质的献殷勤”。骗局,一切都是骗局,我想她肯定是这样的想法。真的,世界虽然实在让人瞧不起,但他们需要这个世界来进行谈话。让马克说的很对:“没有任何爱情可以在一言不发中继续存在”。
   当尚塔尔知道真相之前,她想到的是那个乞丐,让马克与尚塔尔说,可我真想跟他(乞丐)说说,因为他是另外一个我。对他说:您在经历着我命运,我只是侥幸躲开了。我可以读出他内心的无助,就像是喜欢的人,你却没有办法跟他诉说你有多爱他一样。
   故事在最终还是跟红色有关,在伦敦,窗户上挂着红色的窗帘,一群放纵的群交者经过了这样的一夜,有人将门钉死,赤身裸体的女人躲到储藏室中,同时,在对面的大街上,一个剩下的钱只能买张回家的车票的男人大喊了一声。而这个男人,是深深爱着的她的男人。
   其实结局是我喜欢的,也是所有故事大抵都会有的同样的剧情,甚至我能想到它的结局,本身是没有什么悬念的,可是又有巨大的诱惑力。我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一种挣扎,能找到属于自己最深的爱。爱真的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那天,躺在床上,凌晨四点的时候,我在思考,这二十三年我都在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我笑了。
   昨天晚上与萍聊天,她说后年订婚,大后年结婚。我真的祝福他们,不容易,真的。
   她说你的梦想是我们无法实现的奢望,而她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每个人的幸福都不一样。尽管不一样,却都是最适合自己的幸福。
   前几天看到了一句话: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
   我的心里,包含了那么多的好心好意,那么多的祝福,给你们。


  这本书原本是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帮助完成我对于米兰昆德拉所有作品的收藏, 不知道为什么我偏偏在这个夏天把它翻出来读了一遍. 是天意吧. 就像米兰昆德拉在这部作品里提到过的, "这个逻辑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 换句话说, 它属于上帝的规划的一部分...人不是这一演变的作者, 只是一个执行者, 这种逻辑性不属于我们, 它只属于上帝, 我们在这里只是为了服从他, 好让他做他乐意做的事情."
  
  告别捷克时期对爱情的思考, <身份>一书在米兰昆德拉写作的法国时期让人有一种亲切感. 对于一封又一封的匿名信, 当尚塔尔发现了让马克的秘密以后二人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理解与分析到底是出于好意和恶意, 简直是对于所有爱情模式吵架原因的隐喻. 原因再简单不过, 男女思维方式终究是不同的. 然而对于事后情节发展至让马克离开家去了伦敦追寻情人的步伐这一桥段我起初并不理解. 因为如果按照之前的逻辑发展下去, 让马克与尚塔尔的互相不理解是不会促使让马克做出这种事情的, 更何况如让马克自己所说, 他只是个边缘人, 而尚塔尔才是随大流的城堡的中心.
  
  事后发现这一切是一场梦境也恰巧解释了我对情节发展的不理解. 第五十章尚塔尔梦醒后"我"对于边界的质问, 实在是有趣极了. "我"这一个第三人, 只有最后两章才出现, 然而弗朗索瓦 里卡尔在"情人的目光"里并没有对这一转变做出分析. 如果按照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一书里面的思路分析, <身份>在现实与另一现实姑且称之为梦境的转换之间可谓上了一个层次. 不过这一手法和捷克时期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篇倒也相似. 写作手法毕竟是一个作家的本质. 最后两章重拾了对于米兰昆德拉作品的亲切感.
  
  至于勒鲁瓦对于生命意义的分析, 透彻的令人发指. "所有的表态, 所有的姿态都是同一价值的, 可以互相摩擦, 互相交叉, 互相触摸, 互相混淆, 互相乱摸, 互相缠绵, 互相交配..." 至于价值是什么, 人类不需要知道. "因为<圣经>并不要求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它只要求我们生育. 相爱吧, 然后生育. 一定要明白: 这句"相爱吧"的意义是由"生儿育女"所决定的..."去操吧!"...人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 而且尽在于此. 别的全是扯淡." 我想起高中在Pierce的World Religion课上他给我们讲印度教的各种duties, 说只要可以顺利完成这些duties, 那人生就是有意义的. 米兰昆德拉在此提到的是上帝, 并非古老的印度教. 就像Pierce所说的吧, 宗教的魅力在于无论是哪一教, 目的都是到达山顶, 路线不同而已.
  
  进而想到了关于free will的问题. 10年暑假在Yale读的Robert Kane的"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Free Will", 在米兰昆德拉的<身份>面前仿佛失去了形而上学的意义. 进而庆幸当初放弃了哲学这一专业. 如果唯一的自由是如勒鲁瓦所说的在快乐与苦涩之间的选择, 那么也许生活是可以被简化的. 但是为什么人们做不到呢? 可能自由意志压根不存在吧. 也许人连在快乐与苦涩之间做出自由选择的能力都不具备.
  
  弗朗索瓦 里卡尔最后对于尚塔尔那句"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 我要不停地看着你." 的分析是, "因为这就是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 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就包容, 隐藏, 寄存在对方的目光中, 那脆弱的目光将他们连在一起, 并在他们身旁形成一个代表着他们的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 这也正巧解释了为什么两个人相爱只想过二人世界而他们不能, 就像让马克提到的, 爱情是不能在一言不发中进行下去的. 也正因如此, 对方或许是唯一的真实, 外在的一切真实或许就只反映在一个人身上, 你爱的这个人身上. 也许让马克是更爱尚塔尔的吧, 所以他宁愿做他的配角, 写匿名信也是为了她, 一切都是为了她. 而尚塔尔, 习惯了做主角, 拥有太多个身份, 也只有在让马克的目光里, 她才会得到一份宁静.
  
  <被背叛的遗嘱>里米兰昆德拉写到, "生活, 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 努力使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 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中, 在原位中永远坚定地存在." 也许唯有在情人的目光里我们才可以做回自己唯一承认的身份. 尚塔尔衰老了没有人爱了也好, 那就是她的身份, 即便让马克希望对方开心因此捏造出一个虚假的她, 这份平衡只会因此而被打破. 如果是这样, 想像的爱永远无人认领, 想像的那个她永远不会在你的目光中得到安宁.


  关键词:友谊 梦 窥视 玫瑰香的隐喻 两张面孔 爱情与圈套
  
  《身份》讲了一个爱情故事,在狭小空间和真实与梦境里男女主人公经历了爱情的隐私与圈套、欲望与窥视、艳遇与回归的变奏舞曲。昆德拉是处理爱情细节与精神分析的高手,在丈量每一阶段情人之间距离的把握上从来都不会差之毫厘。每一个带有爱情终极命题的拷问都融化在男女主人公猜疑、和解、摩擦和救赎的平常形态中,读者不会远离这种形态,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身在其中。
  故事从女主人公尚塔尔在一家诺曼底海滨小城中的旅馆等待与她情人的会合开始,在等待的过程中,她做了一个长长的梦,这个梦是她困惑的开始。尚塔尔不喜欢做梦,因为梦将过去与现在等值看待,从而使得现实可以被替代、无足轻重。尚塔尔喜欢现在的生活,她活在一种由真实的惬意编织起来的时空里,任何一种异质的闯入都是她警惕的,更遑论她那由破碎和悲痛包裹起来的过去。
  让—马克是尚塔尔的情人,他与F的友谊充满背叛和误解,他努力忘掉年青时候关于友谊细节的回忆,因为在让—马克看来,友谊真正与唯一的意义在于,为对方提供一面镜子,让他可以看到自己以前的形象。当彼此的形象不那么美好时,友谊的记忆之门就被选择性地关闭了。
  在昆德拉变奏式地叙述中,尚塔尔和让—马克互相在梦里试探、在现实中摩擦,这种摩擦或者说故事发展的高潮,是以尚塔尔发现“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为开端的。这个发现令她如此沮丧,是因为在她十六七岁时,她想成为一种玫瑰香。玫瑰香的隐喻是艳遇。她希望带着玫瑰香去征服男人,在千百色的世界中,艳遇成为她关于自身诱惑的一个想象和许诺。十六七岁的梦想是朦胧而抒情的,这只关乎对神秘的窥探和对未知的美好憧憬。所以当她发现“男人们不再回头看我了”这一假想中的事实时,她变得脆弱而惶恐。拿来检验自身魅力的想象在一个庸常的日子里毫无声息的破碎掉了,就如温柔夜色里你不得不卸下浓妆面对自己的衰老一样。
  故事继续进行,一封匿名信给她的沮丧带来了安慰。早晨,尚塔尔收到了一封没有地址也没有邮票的信,这封信只有一句话:我像一个间谍一样地跟踪您,您很美,非常美丽。尚塔尔起先是感到不舒服——一种莫名的带着窥视的眼光介入她生活中的方式,这让她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受到了嘲弄。但她没有立即撕毁这封信,而是把它藏在了一个私密的地方,让—马克不知道。第二天她又收到了那位陌生人的信,这封信的署名是C.D.B,信中描述了她的生活细节和方式,尚塔尔有了一种游戏的快感。最后,事情水落石出,信的发出者是让—马克本人。同时,这也成了他们产生隔阂的导火索,尚塔尔认为这是一个圈套,她认为让—马克这么做是想摆脱她,用一种第三者介入的假象来试探和确信她的背叛,从而自动离开,因为她已经老了,而他还年轻(尚塔尔比让—马克大四岁)。而让—马克认为他是想让尚塔尔摆脱“男人不再回头看我了”的沮丧感。他想以这种方式让尚塔尔意识到她本身的魅力和吸引力,因为另一个男人给一个女人写的赞美信,会小心翼翼地唤起她关于十六七岁的玫瑰香的隐喻。同时,让—马克也在尚塔尔收到信后的种种改变中煎熬着。尚塔尔把这些信件当成了一个秘密,让—马克认为“假如一个女人把这些信作为秘密,那是她希望通过今天的小心翼翼来保得明天的艳遇。假如她还把它们保存起来,那就是说她愿意把这一未来的艳遇看作是一场爱情。”
  这封匿名信对尚塔尔的影响是巨大的,她从周围都是白色的空气中喜欢上了大主教胭脂红的大衣,在与让—马克的调情中,她亦有了被拉回玫瑰丛的疯狂。尚塔尔觉得她与让—马克的调情是有人窥视的——这就是那个匿名信的主人。人在窥视中欲望被双重放大,她在看与被看中满足一种想象中的第三人在场所带来的快感。在事情真相大白之后,尚塔尔带着愤怒和屈辱离开,这种作者精心安排的离开,是为了让尚塔尔真正去实践她关于艳遇的梦想。在真假难辨的梦境与现实中,尚塔尔身陷困境,而她此刻唯一想得起来的人是让—马克,在飘忽不定中她想到了死亡和过去难以启齿的伤痛以及她无法抽离出伤痛的逃避,她在绝望之后倒下,在让—马克的呼唤中醒来。当她开始思考梦与真实的边界问题时,她才真正开始拥抱新的生活。故事的最后,尚塔尔看着让—马克说: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不停地看着你。
  至此,尚塔尔回归了她真实的面孔,由隐私和不愿让人触及的地带所构成的面孔就如黑暗中的群魔,它们阴暗却无处不在地和另一群伪善的面孔做着交易。尚塔尔承认她有很多张面孔,在她与让—马克的关系中,她只愿用一种表面的和谐与愉快来面对让—马克,而丝毫不允许他踏入其他领地半步,这是他们猜疑和隔膜的真正原因。她一直生活在一种遁世的爱情中,而最后,他们一起回归了现实。
  小说《身份》是昆德拉熟练运用梦境和哲理来编排的一个爱情故事。尚塔尔和让—马克的爱情只在世外才是和谐而美好的,一旦那些零碎的幻想——比如尚塔尔关于艳遇的幻想渗透进这种世外的生活,在实际与幻想的对立中,生活的残酷与虚伪、玩笑和猜疑就都统统找上门来了。尚塔尔在进退、迟疑中寻找着自己真正的身份,而不是伪善的面孔,最终她解脱了,无论是玫瑰香的隐喻还是玫瑰最终的凋谢,她不过是在自己构筑的一个个身份中迷失了自己,而这种迷失显然是清醒的。她在绝望中看到了阳光,看到了那个脆弱的自己,她在爱人的目光中安详而踏实,并最终懂得,驱逐孤独和脆弱、伪善和逃避的唯一法宝是爱人的目光,那是包含幸福,包含理解与宽容,包含彼此呵护与信任的目光。
  这是一个很好的爱情故事。
  


  【2】
  
  这就是她不喜欢做梦的原因:它们在生命的各个阶段强加了一个让人不能
  
  接受的等价物,—个与某个人所经历的一切对等的时期。它们否认了“现
  
  在”的这种有特殊权利的地位,它们怀疑“现在”。
  
  【6】
  
  厌倦有三种:一种是消极的厌烦,正如那边跳舞边打哈欠的女孩儿;另一
  
  种是积极的厌倦,象风争的爱好者;最后一种是反叛的厌倦,年轻人焚毁
  
  汽车,砸烂商店的玻璃就是这种情况。
  
  【10】
  
  那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很优雅的微笑。你越是强大就越是觉得有
  
  必要显得优雅一些。
  
  切记:我们的信仰是赞美生命。‘生命’这个单词是最关键的。其他所有
  
  的单词都是围绕它面展开的。‘冒险’,‘未来’,还有‘希望’。
  
  【14】
  
  我们可以责备一些行为,责备—些说过的话,但我们却不能责备一种感觉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控制它。
  
  【16】
  
  友谊对于一个人本身的记忆功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回忆我们的过去,让
  
  它总是伴随着我们,正如他们所说的,对于维持完全的自我来说是不可缺
  
  少的。
  
  为了确保自我的完整,保证它的内容不轻易流失,记忆也象浇灌花朵一样
  
  需要经常被滋润。这种滋润需要靠定期与过去的目击者交流来实现,也就
  
  是说,和朋友。他们是我们的镜子,我们的记忆。我们并没向他们要求过
  
  什么,但他们却一次又一次地擦亮镜子,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己。
  
  友谊已被掏空了它传统的内涵,那些日子把它改变成一种相互认可的协议
  
  。简而言之,是一种礼貌的协议。所以,让朋友去做一些会各他难堪或令
  
  他不愉快的事是不礼貌的。
  
  “如果有人敌意地攻击你,或者你受到了无理的谴责,你可以期待人们的
  
  有几种反应:有些人会加入到这场宰杀中去,另一些人则会谨慎地装作什
  
  么也不知道,什么也没听到。事后,你还会继续与他们联络,与他们交流
  
  。第二类人,谨慎而圆滑,他们是你的朋友。这就是如今判断朋友的标准
  
  。让•马克,其实我早就知道这些了。”
  
  【17】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被淹没在唾液的海洋中,它把我们混合起来,变成一个
  
  唾液的共同体,一个潮湿地联系在一起的人类。
  
  【19】
  
  亲爱的,我亲爱的宝儿,不要以为我现在不爱你了,或过去没爱过你。正
  
  因为我爱你,如果你仍然活着,我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有了孩子就不
  
  可能再去鄙视这个世界,因为这是我们将这个孩子放人其闯的世界。孩子
  
  让我们关心世界,关心它的将来,并希望溶人它的喧闹和混乱中去。这使
  
  我们严重地沾染上它那种不可救药的愚蠢。你死了,我也就失去了和你在
  
  一起的快乐。但同时,你也使我得到了解脱。从我和我所鄙视的世界的对
  
  抗中得到了解脱。我允许自己可以鄙视它的原因就是你已经不在了。我黑
  
  色的思想再也不会给你植下任何祸根了。我现在要告诉你,在你离开我之
  
  后的日子,我渐渐开始明白,你的死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件礼物。
  
  【21】
  
  在工作室制陶的时候,上帝让我偶然发现了人体的一种状态。我们每个人
  
  都会有一段时间保持着这样的激情,但不幸的是,这种激情发生的方式太
  
  随便了。我们怎么才能相信,眼前这个人是个自由的,独立的人,是个是
  
  自己主人的人?如果确定了这些,我们就不得不忘记我们的制陶室。我们
  
  要心甘情愿地遗忘。是上帝把这种遗忘强加给我们的。
  
  【26】
  
  活着就要这样面对时间,这种面对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我知道,那是厌
  
  倦。我祖父用那种声音表达了他的厌倦,用这种无止境的‘啊……’声。
  
  我所说的,是厌倦的数量。如果厌倦是可以估量的,那现在,它已经比原
  
  来多得多了。因为过去的职业,没有热情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现在,我们几乎都是一样的,对工作的玲漠限制了我们。那种冷漠又变成
  
  了激情,一种我们时间的伟大的共同的激情。
  
  两个相爱的人,如果孤零零地生活在世上,的确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但他
  
  们的话题用什么来丰富呢?无论这个世界多么地令人不齿,它仍然是我们
  
  话题的中心。
  
  【27】
  
  这不仅仅是一个放弃学业的挫折,那时,我真正放弃的是志向。我突然变
  
  成了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失去了志向,我突然发现自己正站在这个世界的
  
  空白处。更糟的是:我已经没有去奋斗的渴望了。除了不要经历危险之外
  
  ,我已经没有更多的期望了。但如果你没有抱负,如果你不渴望成功,不
  
  渴望获得承认,那你就已经把自己推到了毁灭的边缘。虽然我自己觉得很
  
  满足,但我毕竟是把自己推到了毁灭的边缘,所以说把我和那个乞丐相比
  
  ,而不是把我与这家豪华餐厅的老板相比,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32】
  
  对她来说,他已不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而如今纷乱的世界中也不再有
  
  她的立足点了。
  
  人们保密的都是一些最乎凡,最基本的,最平凡的事,那些在每个人身上
  
  都会发生的事:人的肉体和它的欲望,它的病态,它的躁狂——比方说,
  
  便秘或是月经。我们害羞地隐藏关那些私事,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地个别
  
  化,恰恰相反的是,它们太普遍化了。他怎么能对尚塔尔的 性别,对她
  
  与其他女人的相似之处,对她穿一件胸罩,并伴随着一种内衣心理而不满
  
  呢?好像他自己不属于某种永恒的男性的愚蠢似的!他们两人的开始是在
  
  那个制陶工作室。在那儿,他们的眼睛被睛险那种不连贯的动作搞得一团
  
  糟。他们的腹部好似安置了一家蒸气制造厂。他们两人的灵魂在他们体内
  
  几乎都快没有了位置。他们不应该互相宽恕吗?他们不应该超越那藏在橱
  
  柜底部的弱点吗?
  
  【42】
  
  对于自由的敌人,不能给予自由。
  
  为什么我们要活着?向上帝提供新人类。因为圣经,我亲爱的夫人,—没
  
  有让我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它只要求我们繁衍后代。爱上另一个人,然后
  
  生育。记住这些:”爱上另一个“的意义是由”生育“决定的。这种”爱
  
  上另一个人“的爱与慈善的爱,怜悯的,精神的,性欲的爱没有一点联系
  
  ,它只意味着”做爱!“‘支配!”(他放低了他的声音,凑到她耳边)
  
  ‘性交!“(这位夫人象一个虏诚的信徒一样看着他的眼睛。)它,只有
  
  它,构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其他的都是没有意义的。
  
  赖拉的理由象一把剃刀一样锋利。尚塔尔同意:两人之间成功的爱,忠诚
  
  的爱,只为一个人付出的爱——不,那是不存在的。如果它存在,它也只
  
  能作为一种自我惩罚,一种固执己见,逃人修道院之中。她对自己说,即
  
  使它真的存在,爱情也不应该存在。
  
  【43】
  
  生命的本质,是生育生命:它是分娩,还有位于它之前的性交;性交之前
  
  的,引诱,那就是接吻,在风中飘动的长发、丝质内衣,剪裁精致的胸罩
  
  ,以及任何引起人们性欲的东西。就象好的食物——如果没有好的烹调方
  
  法,就会成为一种没人想再品尝的过多过滥的东西,但这种食物却是每个
  
  人都要买的——除食物之外,还有排泄。因为你知道,我亲爱的夫人,我
  
  美丽的令人喜爱的夫人,你知道,吹捧卫生纸,尿布在我们的职业中占据
  
  了多么重要的地位。卫生纸,尿布,洗涤剂,食物,这是人类重要的循环
  
  。我们的使命不仅是要去发现它,抓住它,计划它,而且还要让它变得美
  
  丽,让它唱歌。由于我们的宣传,卫生纸的销路非常好。这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我亲爱的。
  
  自由?当你在你的废墟之外生活的时候,你可以开心也可以不开心。你的
  
  这个选择就构成了你的自由。你有这个自由把自己融人到带着痛苦或快乐
  
  感觉的大多数人的熔炉中去。
  
  我们仅有的自由就是在苦痛和快乐之中选择。既然这所有无关紧要的一切
  
  就是我们的命运,那我们就不应该痛苦地忍受着它,而应该学会享受它。
  
  【49】
  
  她已经赤身裸体了,但他们还要剥掉她自己!剥掉她的命运。他们给她安
  
  排了一个新名字,然后把她遗弃在那些她都不能解释清楚自己是谁的陌生
  
  人之中。
  
  她已不再抱有离开这儿的希望了。门都被钉死了。她必须顺从地重新开始
  
  。她的名字就是第一个开始。她首先要做到的,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最低
  
  限度,就是让这个人用她的名字叫她,用她真正的名字。这是她要他做的
  
  第一件事,也是命令他做的第一件事。但不久,她却发现,不知怎么地,
  
  她的名字在她脑中似乎被堵住了;她竟记不起它来了。
  
  【情人的目光】
  
  与几部捷克时期的长篇比,法国时期的一个特色是,故事情节越趋向简单
  
  。
  
  “这一新的周期文本的主要新颖之处和接受的挑战:在一个最小的空间里
  
  ,容下最大的深度感、变奏以及语意上的复杂性;在一种极为集中的小说
  
  形式中注入一种充盈的意义,绵绵不断,让人无法‘简述’。
  
  尚塔尔她是一个被怜悯的对象是个成熟的女人。她跟让-马克之间的关系
  
  对她来说不是像初恋那样既盲目又抒情。她已进入爱情的第二春这样的爱
  
  情就好像是超越于爱情之上的。她不去寻求刺激或者性高潮也不寻找什么
  
  可以让她突破自我局限的疯狂的色情行为。相反她在让-马克身边找到的
  
  是一种空间然而在这个空间里她可以安静地成为她自己既清醒又平和。
  
  对于尚塔尔来说,让-马克的爱是一所可以隐居的房子,然而这一幸福的
  
  休憩,正是脆弱性本身。但是最坏的考验来自她的情人本人,于是就有了
  
  那些署名为C、D、B的信的片断。而马克以为给她写的那些充满欲望的
  
  信会使她高兴,谁知事实上,他就这样扰乱了他们爱情的脆弱的平衡,从
  
  而引发了尚塔尔的种种噩梦。
  
  从此以后她就属于昆德拉的那小小的人物画廊中的一员面临着生活的深深
  
  的无穷无尽的玩笑不再接受游戏规则而选择了逃避躲藏起来远离尘嚣远离
  
  或者来自他们时代的人或者来自自身的危险也就是远离他们自己身上需要
  
  别人需要这个世界才得以生活的那个部分。
  
  一个失落了的人在这样隐退消失之后就不再具有身份。尚塔尔不光感到并
  
  希望从她的儿子那里解脱出来而且还感到并希望从自己身上解脱出来从她
  
  的过去她的身体她的年龄以及她的职业对她的要求那里解脱出来。但是更
  
  深的是她已离开了身份的领地也就是说那个每个人都必须展示一张面孔并
  
  为之捍卫到死的世界。有时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不惜一切骗术。让-马克
  
  清楚这一点他有时也为之痛苦,尚塔尔有好几张面孔,她不能也不愿在其
  
  中作出选择。事实上,这也就是说她不想有任何一张面孔,不想有任何别
  
  的面孔,除了她决心要有的那一张,她不想有任何别的身份除了她选择要
  
  躲到里面的那一个成为让-马克的爱情的目光的对象成为情人被爱的人。
  
  事实上对尚塔尔来说让-马克的爱是一所可以隐居的房子在里面她可以不
  
  再属于这个世界完全脱离她的过去。维旺德农的情人们说没有明天尚塔尔
  
  可以再加上一句没有昨天也没有别处。这就是为什么跟让-马克坐在阳台
  
  上身处白色的包围之中她可以那样幸福地“品位毫无艳遇这一事实”以及
  
  在她心中的年青时代的玫瑰的凋谢。在《被背叛的遗嘱》中我们可以读到
  
  “生活就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不至于迷失方向努力使自己
  
  在自我中在原位中永远坚定的存在。”6坐在阳台上在让-马克的目光的包
  
  容下有那么一刻这种“沉重的努力”松懈了尚塔尔可以在她唯一承认的身
  
  份中休憩。
  
  然而这一幸福的休憩也正是脆弱性本身。尚塔尔不断地感到威胁着它要摧
  
  毁它的攻击。经常性的攻击来自她的身体她的梦她的红晕以及那些让她厌
  
  恶的阵阵热潮因为它们不得不服从于她已经逃离的生活。但最坏的考验来
  
  自她的情人本人。
  
  当尚塔尔说男人们不再看她了的时候让-马克一开始没有明白她那些话的
  
  意思。他以为给她写那些充满欲望的信她会高兴。谁知事实上他就这样扰
  
  乱了他们爱情的脆弱的平衡因为他诱使尚塔尔采纳一种身份摆出一张她已
  
  经不愿意衰老的绝望地抓住别人的目光以确信自身的存在与美丽的女人的
  
  身份。爱情对她来说原是一个被白色笼罩着的宁静的大阳台他却让她去穿
  
  上红色投身到一些艳遇之中而这些艳遇一直将她引致自身的消失也就是说
  
  再也看不见所有那些让她成为自己的东西对世界的拒绝以及对让-马克的
  
  爱。
  
  尚塔尔唯一需要的目光从中她唯一可以认出自己真正的面孔的是他包容住
  
  她的目光。这一目光是她的房子她的隐蔽之所是她身份的外壳。通过这一
  
  目光她可以逃避所有窥伺她判断她将她缩减为仅仅是她身体的目光。一旦
  
  她出了这一保护的目光的射线她身上的一切就都垮了魔鬼就开始来吞没她
  
  现实崩溃了她忘掉了自己的名字坠入噩梦之中。
  
  在《搭车游戏》的结尾受到惊吓的年轻女子对她的伴侣喊到“我是我我是
  
  我我是我……”5在《身份》的结尾尚塔尔从她的伦敦艳遇中醒过来时对
  
  让-马克说“我的目光再也不放开你。我要不停地看着你。”2 因为这就
  
  是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就
  
  包容隐藏寄存在对方的目光中那脆弱的目光将他们连在一起并在他们身旁
  
  形成一个代表着他们的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


  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情感与幻想的纠结........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底蕴不足的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很吃力,以至于现在我也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情感......更加谈不上评论了......
  所以就引用别人的书评好了......
  
  
  引用:
  颠覆爱情
   1996年秋,米兰*昆德拉用法语向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个老少恋的爱情故事,一个极富启发力、又极具冲击力的爱情故事。而且还用了悬念——他一向极不注重的悬念,加之,他在行文时能沉得住、静得下,故事就极可读也极耐读了。
  
    这就是他的小说《身份》。又是一个极富形而上意味的名字。
  
    故事起因于诺曼底海滨。女主人公尚塔尔发现男人们不再回头看她了——对女人来讲,可能最残酷、最具毁灭性的事,莫过于此了。她痛苦而忧郁地把这一发现告诉了情人让*马克。而让*马克在海滨寻找尚塔尔时,明明追撵上的是尚塔尔的背影,转过脸来看他的,却是一个陌生的老女人的脸 ,由此莫名其妙地怀疑,尚塔尔对他来说,不过是个幻觉。两个情人间心里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故事由此进一步展开。让*马克为了不让尚塔尔再伤感,以一个崇拜者的身份给尚塔尔写情书,一而再再而三地写。尚塔尔像换了个人似的,不再抑郁,并将情书不动声色地珍藏了起来——这似乎意味着背叛。让*马克无可挽回地嫉妒了,毁灭性的嫉妒……最后,尚塔尔竟然发现,写情书者竟是让*马克,继而怀疑让*马克在戏弄自己。俩人间的情感陡然起了波澜……
  
    这本小说延续了昆德拉小说一贯的风格,注重于发掘和表现人物内心一瞬间里,稍纵即逝的感觉和意念——而作品意蕴的拓展和增厚往往就靠这些感觉和意念来实现。作品的诗意也由此出来了。读他的小说总让人感觉有一层淡淡的、透明的东西氤氲在文字表面,是那种忧伤的、却又深沉的东西。
  
    跟他的其它小说一样,这本小说也同样具有模糊多义性,读完之后,你能想到关于人性、关于遗忘、关于背叛、关于身份等等很多东西。但最震撼人心的或许还是关于爱情——昆德拉似乎在颠覆爱情:在神圣的爱情里,你,这个我心目中的唯一,或许已不是原本的你了;或许只不过是无数个异性里的、跟我似无关联的一个了;或许你对我来说,只不过是个幻觉。总而言之,你对我已经无意义了。而我,唯恐你在我视线里消失的人,可能正被意外的爱情(外遇)激动着,也就是说,我跟任何异性都有可能有所谓爱情。这分明是一种灰飞烟灭的感觉。这种感觉把爱情从崇高的殿堂里拉了出来,让爱情面目全非、面目模糊、甚至面目可憎了。
  
    很显然,在这本书里,昆德拉延续并发展了他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爱情主题:爱情是轻飘失重的东西,俩人的结合是一系列偶然的结果。一句话,爱情里不谈唯一。
  
    想来昆德拉这样颠覆爱情,是有其哲学基础的。萨特认为,人是不是其所是(意指过去)和其所不是(意指未来)的一个存在。简明点说,人的本质是变动不居的,正是因其变动不居,而使这个人在现在就有多重面孔或者身份。
  
    总之,昆德拉在这本小说里,又颠覆了一座神殿。
  
  
  什么是情人的目光?
  
  "我的目光再也放不开你,我要不停地看着你."
  
  "因为这就是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就包容,隐藏,寄存在对方的目光中,那柔弱的目光将他们连在一起,并在他们身旁形成一个代表着他们的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
  
  这是书中后记的解析...
  
  各位童鞋,
  你地心目中的"情人的目光"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做过类似的春梦:
   梦见自己喜欢的女人和别人的男人做爱,你是旁观者,你想回避你的视线,但是却怎么也做不到。你想叫她不要这样,但是你却怎么也发不出声音。仿佛就像是AV里的场景一样,你只是个看AV的骚年。
   亦或许梦见自己喜欢的女人和别的男人各种暧昧,各种勾搭,最后离你远去... ...
   当着一切都在梦里发生之后,当醒来之后,你会一种怎么的心情。无论女主角是你现在的爱人,还是曾经的爱人,你有没有一种不想再失去她的想法萦绕在心头,也许只是一瞬间的想法。然后告诉自己这只是梦而已,或者是她已经走远了,不关你什么事情了。
   之所以会做春梦,也许你是的荷尔蒙分泌太过旺盛。之所以女主角是她,也许是你的心里(还)有她。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对你梦中的女主角好些,希望不要“梦想成真”......
  


   花了一个礼拜读完了昆德拉大师的《本性》,我似乎只看到两个神经病在比较谁比谁神经一些。
  
  
   女主角尚塔尔感慨岁月流逝,容颜渐老,然后很十三点的跟男主角马克说:再没有男人把目光停留在我身上了。其实这种话不需要跟男朋友说吧,即使是也不要说出来。
  
  
  
   更搞笑的是,男主角马克竟然伪装成一个爱慕着尚塔尔的陌生男子写信给她,原因是想让她重拾自信,借着这些信让她知道还是有人深深的仰慕着她追随着她。后来,尚塔尔把这些信件收藏了起来,她发觉自己越来越重视写这些信件的素未谋面的陌生男子更甚于马克了。马克到后来竟然很妒忌他所扮演的另一个他,因为尚塔尔更爱另一个自己。
  
  
  
   是不是不明白到底在说什么,关系真的错中复杂,这真的是一本感觉似梦的书,你看完应该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因为这就是超越于爱情之上的爱:两个人的眼睛再不移开, 因为他们知道各自的身份就包容, 隐藏, 寄存在对方的目光中, 那脆弱的目光将他们连在一起, 并在他们身旁形成一个代表着他们的孤独和幸福的白色阳台.”


也许,毕竟男生和女生不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