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克尔凯戈尔日记选

[丹] 彼德·P. 罗德 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6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丹] 彼德·P. 罗德 编  

页数:

273  

字数:

172  

译者:

晏可佳,姚蓓琴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这篇序言里,我们只是概述一下他的哲学和神学思想,主要介绍克尔凯戈尔的日记以及他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本书的主要介绍了众生世相、少年和青年时代、(一)父与子、(二)蕾琪娜、(三)保罗·穆勒、 作为一个文人的克尔凯戈尔、《海盗船》、(一)当代文学、(二)戈德施密特、哲学和科学、(一)当代哲学、(二)清算物理学、(三)个体——群体、(四)存在——重复、(五)讽刺——人类交往的间接方式——苏格拉底、(六)朝向那大灾变、基督教、(一)天职、(二)什么是基督教?、(三)信仰和怀疑、基督教世界、(一)路德和清教、(二)基督教世界、(三)教士、大灾变。

作者简介

  索伦·克尔凯戈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因其哲学思想对20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被称为是存在主义的先驱。其著述十分丰富,其中的代表作有《非此即彼》、《人生道路的诸阶段》、《反复》、《恐惧与战栗》、《畏的概念》、《致死的痼疾》、《基督教文集》、《布道词》、《上帝的不可改变性》等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
原编者序
一、众生世相
二、少年和青年时代
(一)父与子
(二)蕾琪娜
(三)保罗·穆勒
三、 作为一个文人的克尔凯戈尔
四、《海盗船》
(一)当代文学
(二)戈德施密特
五、哲学和科学
(一)当代哲学
(二)清算物理学
(三)个体——群体
(四)存在——重复
(五)讽刺——人类交往的间接方式——苏格拉底
(六)朝向那大灾变
六、基督教
(一)天职
(二)什么是基督教?
(三)信仰和怀疑
七、基督教世界
(一)路德和清教
(二)基督教世界
(三)教士
八、大灾变
年表
文献举要

章节摘录

  如果丹莲姐告诉我的是真话(有时候我曾经靠着丹蔻儿传我想说的话,心里总是想着蕾琪娜已经结婚,聊作慰藉),就是她曾经说过她生我的气,不是我和她解除了婚约,而是我这样做的方式,这就表明,她的那种属于女性直觉的健忘到了何种程度。她忘了,就在我断然和她分手之前的两个月,她曾收到过一封信,我用最谦卑的口气表示要和她分手——当然是无可否认的。但是,正是她未能和我断交,还令人绝望地对我大加责难,使得我不得不再说出其他的话来。她还忘了,她自己也曾经说过,即使我能够使她相信我是一个无赖,她也能对付。而现在她倒抱怨我的做法,说它是种“无赖的做法”。此外,就算我没有这样做,我们也还是可能会断交的。就此而言,这个断交的“方式”倒是可以抱怨的,因为在别的地方我还从来没有如此成功过。(……)  女人叼,多少终究是一种可怕的尤物。有一种形式的热情因为违背我的天性,让我感到闻风丧胆。正是那种娇柔的冷酷的女人的热情令人畏惧,因为女人气多少总是过分执著于某种它所牵挂的东西。但是就算令人心烦——而另一方却是一个辩证法家,有着病态的想象力和沉重的虔诚的负担:真是可十白。(……)  60  评论:“哦,当一个人还是个凡夫俗子、多半还是个凡夫俗子的时候,当全部的存在以年轻人的语言对他说话的时候,把他变得好似永恒般年高老迈是多么地残酷。有一位女孩是我 所爱;她那样可爱、那样年轻(真是…‘件其乐融融的事情)、充满诱惑、令人刺激。哦,可怕的悲哀:我是—种永恒,对她岂非太老!”  以一男子和一女子为例,那男子想要向她传授宗教,传授在为上帝的存在里的全部的内在福乐,后来却成了她色欲之爱的对象,这便是宗教事务在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之间最有可能产生的误解。    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生活在一个事物处在运动中的时代,如果有人追问其中之真谛,那就请他记住,古隆维格牧师如今依然健在,他甚至远远胜过阿基米德,不需要,或者根本不必梦想需要一个推动天体和地球的支点,真的不需要,连立足点也不需要。他只需要一丁点,或者毋宁说他什么都不需要,就能产生如此惊人的结果,除此之外,他能够大发雷霆,人们不难看到,在我们时代,事物不仅运动,而且与这个“北欧啤酒”②巨人生为同时代人是件让人心烦的事情。  102  一小撮狂热之徒是在古隆维格的“北欧啤酒”酒吧间里拼凑而成的。  103  就像一位男低音歌手有时把音量降得非常之低沉,以至于耳朵不能听见,只有站到距离他极近的地方才可注意到他的嘴和喉头的某种抽动,证明歌唱还在继续一样,古隆维格有时盯住历史不放,非常之高深,以至:于他什么也没有向我们显示出来;可是的确高深,非常高深!  104  那些写进赞美诗集里的东西是多么琐屑①。在我看来,唱赞美诗用去了我做圣事的大部分时间。就一首好的赞美诗而言,我要求它有极简单而且含义不太艰深的歌词(在这方面,福音赞美诗中倒有几首堪称一流,完全合乎要求,像这样的歌词,那位体态臃肿动辄发怒的古隆维格是根本没法写出来的),然后谱成一支令我们感动,发自肺腑的曲调。我对金戈的赞美诗了然于胸,但是它们不适于吟唱,其歌词大意太强有力,其抒情性还不够自然。像这一类赞美诗只宜在家朗诵,供修身养性之用。  但是,只有在沉默中忍受痛苦者所具有的那一类虔诚(这才是真正的虔诚),古隆维格是一点不晓得的。古隆维格曾经是而且将一直是瞎鼓噪的人;即使在来世他也不会让我感到愉快。倒不是说古隆维格什么也没做;他做了,可做出来的都是噪声。  在他的歌曲中,总是被什么东西打断,在这些地方他都要弄出一些巨大的声响,好似火车相撞一般。那种深沉的、内在的痛苦,以静默的悲哀方式与上帝和好,古隆维格对此一无所知,而这才是真正的赞美诗的音符。古隆维格既是一个从假声、真声轮换着唱的傲慢小伙子,又是一个性情暴躁的铁匠。  像“我心渴慕”那样的曲调,感情是多么地深沉①。正如我凝望秋天乌云低垂的天际,那低压压的阴郁的灰云和极其纤巧的景致交织在一起而令我不知倦怠一样,我也永远不会因为反复吟唱如此轻盈美妙的旋律而倦怠。    事实上,如今发动一场旨在取消《圣经》的宗教改革,会比路德废除教皇有效得多。关于《圣经》的这一场改革在学术界和法学界已经引起了一阵宗教狂热,但还只是作为娱乐而已。  这一领域里的某种“学问”已逐渐渗透到最低阶层里去了;再也没有人仅以个人身份去阅读《圣经》了。这种知识贻害无穷,难以补救;它渐渐成为逃避和推诿生活的一座堡垒,因为总是有一些参考书必须查阅,并且总是形成一种假像,似乎一个人按照教义生活之前,必须事先获得关于这教义的完美知识似的——这只是说明人们并不理解教义。  《圣经》学会,这种对于传教机构的枯燥的拙劣模仿与任何其他商业公司一样,是要靠金钱运作的,它们忙于批销《圣经》,就像其他企业批销商品一样俗不可耐:《圣经》学会为害  不浅。基督教世界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位在上帝面前恐惧、颤栗的宗教英雄,他有勇气禁止人们阅读《圣经》。此事的必要性与反对基督教之宣道必要性不相上下。  哲学所言不错:必须向后理解生活。然而这就使人们忘却了另外一种说法:必须向前生活。对此思考得愈透彻,愈是  说明之所以不能完全理解今世的生活,正是因为我没有一刻采取了向后观照的立场。  16l  也许有许多文人比我更为思想敏锐,才华横溢,可是我倒愿意看看,有哪一位文人能更为敏锐地以辩证法的第二种能力来重复他的思想①。在作品里表现为敏锐的思想家是一回事,在其自身的存在里辩证地重复他的思想则是另一回事。前者是一场不下赌注的游戏,是为游戏而游戏;而在其自身存在里的重复,则是一场因赌注巨大而趣味陡增的游戏。作品里的辩证法仅仅表现思想,而思想在生活里的重复,则意味着要在生活里采取行动。但是,一位思想家未能在生活里重复其思想的辩证法,就会不断产生出许多新的幻觉。实际上,他的思想再也不会接受行动的最终考验。只有伦理的思想家方能以行动确保自己不致感染到幻觉。  重复足基督教教义的核心。作为一条教义,它和其他教义并无不同之处,但是它可使那传授重复之人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点却是和其他教义根本不同的。对于基督教的疑问是:根据基督教的观点,不仅要问,那人所说的是否正确,而且要问,那说的人怎样?  因此,当一个人身披缀着星星点点饰品的绫罗绸缎,并说,真理必遭逼迫等等,举止和言行之间的对比、结合只能产生一种惟美的意趣。他通过自己的演讲来感动听众——而他的打扮却向众人显示,如今事情已完全不像过去那样糟糕——那毕竟是过去的事了。诚然,这位绸缎裹身的人(因为他是正统;没人敢于否定这一点)说得不错:“记住,你要为真理而受苦受难,但是那一时刻究竟什么时候来到,你是不知道的!”于是这位绸缎裹身的人大恸而泣下(因为他已经想象自己是一个殉教者);可是听众却想:“那又如何呢!”不,这人的衣着和他的全部生活,讲述的完全是两个故事;其实他是安然无恙的;如今真理再也不受迫害了。这样的人真该诅咒!——在城外的郊区,在宁静的乡间,当某个牧师诅咒、谴责一个礼拜天,并且为了他在布道里讲述全世界怎样迫害基督徒(包括这位牧师大人)而大为震惊时,便不难看穿,这位牧  师其实是一个无耻之徒,他自认是在遭受迫害,以迎合自己的虚荣心,而事实上他正安享乡村的太平,与农民以及那些按时向他表示尊敬的人往来,不,我的好伙计,这只是在演戏罢了,如果你热衷此道,何学生证 大都市去,在大舞台上一显身手呢。    基督教意味着:践行你所布道的;这是其独特的天职。  把基督教当成一种教义体系、一个仅供沉思默想的对象,结果将造就一大批思想家,他们在前四十页纸上涂满他们的想象,在第四十一页的结尾上说:要充分理解这事毕竟是不可能的。哦,真是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甚至圣奥古斯丁也像这样。  苏格拉底可不是什么思想家,因为他只是积极地区分什么是他把握和理解的,什么不是他把握和理解的,这一点是多么显而易见,不妨说,是多么确切无疑!如果有人读到第四十一页还不甚了了,那么,苏格拉底式的做法是连前四十页也会免去的。然而,这种方法若是广泛为人接受,那些教授们又将如何呢?  论讽刺  我全部的存在本质上就是最深刻的讽刺。  往南美去,钻入地下岩洞,挖掘现已消失的动物种类和远古时代的化石:其中是不包含讽刺在内的,因为人们如今在那些地方遇见的动物毕竟不自称和古代动物是同一种形态。  但是,往“基督教世界”里垂下一只铅锤,我们要发掘做一个基督徒的基础,这个基础和我们当今基督徒的关系与古代动物的骨骼和现存动物的关系大致相同: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这讽刺就是,据认为在基督教存在的同时,居然还有成千上万的着丝绒、绸缎和各色细平呢的高级教士,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基督徒在生养基督徒等等。  苏格拉底的讽刺实质上究竟包含什么内容呢?是某种供演讲的术语和措词,或是诸如此类的事情吗?不,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罢了。它们不构成苏格拉底其人。不,他的全部生活就是讽刺,而且它构成这样一种情形:正值苏格拉底所有的同时代人,农夫、商人等等,总之各行各业的人全都完全相信他们是人,并且自以为知道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苏格拉底本人却忙于(讽刺性地)探索这样一个问题:做一个人究竟意味什么?通过这样的探索,他所真正表明的是:那庸庸碌碌的干百万人不过是一个假像、一种幻觉、一阵骚动、一种噪声、一片喧闹等等,从理想的角度看它们等于零,甚至连零也不如,因为这些人竟然不能以他们的生命去寻找理想。

媒体关注与评论

  索伦·克尔凯戈尔(S?ren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关于这位欧洲存在主义先驱的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已经做了大量介绍和研究,90年代后,他主要作品也陆续译成中文出版。因此,在这篇序言里,我们只是概述一下他的哲学和神学思想,主要介绍克尔凯戈尔的日记以及日记与他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一、克尔凯戈尔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克尔凯戈尔是19世纪上半叶的人物,比尼采早了几乎半个世纪。但是他的思想却是属于当代的。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他就提出了当代存在主义所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和术语,例如个体、热情、畏惧、绝望、自由、选择等等。  克尔凯戈尔的哲学始于他对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他对于黑格尔以理性手段建立起来的哲学体系甚为不满,讽刺那些哲学体系的构造者们是这样一些工匠,他们营造了辉煌的宫殿,自己却蛰居在旁边的小屋里。他认为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结论只不过是过去哲学家早巳得出的结论,并且是引为出发点的。哲学的关键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而是要以此为基础去寻找真正的存在。这个存在不包括外在的存在。 因为外在的存在,这个问题已经由自然科学解决了。但是自然科学不管多么发达,都不能解决人类本身的存在即内在性问题,而哲学所要探讨的就是内在性,这就是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克尔凯戈尔推崇苏格拉底,在于他认为苏格拉底虽然出生在耶稣基督之前,但是他的思想和表达思想的辩证方式最能够体现基督教的基本原则。可见克尔凯戈尔的哲学话语一开始就同基督教的神学话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事实上,哲学和神学互为表里,不可分割,这是克尔凯戈尔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不看到这一点,我们就不能理解他的思想。  因此,正是以宗教为最后的归宿,克尔凯戈尔提出了孤独个体和人生三阶段的思想。  在克尔凯戈尔看来,个体的存在是孤独的。这个孤独性不是外面强加给他的,而是个体存在本身所决定的。个体存在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虽然每一个个体存在是历史的、现世的,并且被给予了种种现成的行为模式,但是每一个个体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不能由另外一个个体越俎代庖。选择什么是可以参照的、相对的;但是选择本身是没有参照的、绝对的。所以,选择就是选择孤独,就是孤独地选择。  孤独个体这个范畴不仅昭示了个体和自己之间、个体和他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昭示了个体和上帝的关系。在克尔凯戈尔看来,上帝是一个绝对,构成了对人类的要求,因而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前提。但是上帝和个体、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是无法沟通的,二者之间存在一条人类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在上帝面前,人是孤独的。只有处在孤独中的人类才能和上帝保持交往。  根据克尔凯戈尔的观点,每一个个体处在各自不同的境界里,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这也是人与上帝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不过克尔凯戈尔特地强调,阶段一语不仅指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还指人的存在方式、状态或者境界;从个人的主观方面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生观。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人生三阶段说。  审美阶段实际是指一种耽于感性快乐的生活方式。处在这个阶段里的个体,浮生若梦,只是及时行乐,毫无道德责任感。这人表面上无忧无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他不能真正享受人生,因为生活在他眼里始终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第二个阶段比较前一个阶段要高级一些。因为那人认识到审美阶段归根到底是令人绝望的,所以他要寻求另外一种根据一定生活准则行事的生活方式。他遵守这样一些道德准则,也希望别人能够同样遵守,从而使它们在日常生活里普遍化。因此他是凭借理性生活,而理性对于人类的存在而,言是低一级的。  ……


编辑推荐

  在这部日记里,克尔凯戈尔特有的用字和标点法亦再现午毫厘不爽。他自己也承认,他的用字是非常随意的,其原因部分是因为他根本不受系统的用字法的拘束,对于写作的这个方面没有一点真正的兴趣,部分是因为他不拘小节,写作上又是一个快手笔。他在日记的标点符号运用也很随便,但是读者如果尾随克尔凯戈尔的观点而行,便不难觉察,克尔凯戈尔是用他的标点法来强调他神思飞扬的文采和形形色色的观点的。小处随便的错误,在经过润色雕琢的作品是不可容忍的,在日记的各片断倒是平添了几分亲切感受,既然没有一个人相信能在深思熟虑的文字和信手拈来的文字之间划出一条精确的分界,他必须放弃根据评断性的推测而任意加以改动的企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克尔凯戈尔日记选 PDF格式下载



引用《克尔凯戈尔日记选》中的一句话: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口——跨过叹息之桥进入永恒。


克尔凯戈尔是伟大的丹麦存在主义之父。他的日记非常好地反映出他的心路历程,真是使得我们能了解他的非常好的教材。


日记可能是一个人最真诚的言词,也是了解一个人及其思想的捷径。


重复存在,个体&群体 一个宗教斗士。


大师作品,读来让人难忘


物美价廉的好书,值得购买,五颗星!!!!


一直很喜欢读克尔凯郭尔的书,所以收藏了很多他的书,是看到降价了连续买了好几本,可是质量确实不怎么的,没我以前那本《非此即彼》的质量好,本来买这本书就是想要珍藏的,没想到。。。哎。。。


说什么也要收吖!


几次购书,当当送书快服务好


每一次看 心灵都受到摧毁和重建


很有趣的思想家,在一开头就说,以后是没有人会理解自己的一切的。确实,我都认真地拜读了一次了,最有感触的还是他疯狂的语言,奇特的思想,无尽的幻想,神经质的感动。有的时候一句话我也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理解,才大概地知道他又是在天马行空了。有时候我会想,我现在看完了,等到再过几年再去翻开的时候,看到自己在上面乱画的圈圈点点和写下的疯言疯语时,会不会感到莫名其妙呢?毕竟,当初会看这本书也是觉得自己是疯狂的人(当我看到克尔凯戈尔的简介时,我觉得我好像在遇到知己似的),在看的时候更是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奇特的存在。其实在现在回想的时候,我已经不止怀疑了三次了!不过,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可以获得“疯狂的人生”呢?总的来说,真的是一本不错的书,就是内容不太全,理解的时候比较花费时间就是了,如果可以附带上本人的详细简介就好了,还有最权威的评述一两篇的,就好上加好了。建议非常空闲的人可以一起来“疯狂”一下,觉得自己是特别的另类的人也可以看,反正觉得有趣的人都可以去看一看啦。好书如益友,多看点书,对自己还是非常有益的事情。


很喜欢,如果不是选集就更好了。


好好地仔细阅读的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