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廖平评传

黄开国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3-08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

黄开国  

页数:

317  

字数:

26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呈现了学术思想的高度繁荣。两汉时代,经学成为正统;魏晋之世,玄学称盛;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并尊;到宋代而理学兴起:迨及清世,朴学蔚为主流。各个时代的学术各有特色。综观周秦以来至于近代,可以说有三次思想活跃的时期。第一次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竞胜。第二次为北宋时代,张程关洛之学、荆公新学、苏氏蜀学,同时并兴,理论思维达到新的高度。第三次为近代时期,晚清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凌侵,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于是志士仁人、英才俊杰莫不殚精积思,探索救亡之道,各自立说,期于救国.形成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第三次众说竞胜的高潮。试观中国近代的学风,有一显著的倾向,即融会中西。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对于中国学人影响渐深。深识之士,莫不资西学以立论。初期或止于浅尝,渐进乃达于深解。同时这些学者又具有深厚的旧学根柢,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故能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的智慧.从而达到较高的成就。

内容概要

廖平(1852-1932),四川井研人,原名登廷,后改名平,字季平,先后自号四译、五译、六译先生,清末与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 本书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阐明廖平经学多变与怪诞的原因所在,得出了廖平经学的价值在史不在论的基本结论。此书代表目前国内外廖平研究的学术水平。

作者简介

黄开国,1952年生,籍贯四川,男,汉族。197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1980年以优异成绩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为助理研究员,1997年由中级职称晋升为研究员。著有《廖平评传》等,主编《经学辞典》。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等海内外四十余家学术

书籍目录

总序重写近代诸子春秋英文提要第1章 廖平的青少年时代 1.1 廖平早年的家乡生活 1.2 廖平早期的两次思想转变 1.3 廖平早年思想变化对经学六变的意义第2章 经学六变概论 2.1 经学六变的基本内容 2.2 经学六变时间略考 2.3 经学六变的变因 2.4 经学六变的发展逻辑第3章 廖平的平分今古之论 3.1 平分今古之论的提出 3.2 今文经学祖《王制》,古文经学宗《周礼》 3.3 今文经学祖孔子,古文经学宗周公 3.4 古文经学祖孔子早年之说,今文经学宗孔子晚年定论 3.5 平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3.6 对前人区分今古理论的批评第4章 尊今抑古和对其他经学派别的批评 4.1 尊今抑古 4.2 对其他经学派别的批评第5章 廖平的孔经人学 5.1 建立孔经人学时期的廖平与近代中国 5.2 廖平的孔经人学时期的廖平 5.3 廖平的孔经人学大统说 5.4 孔经人学与近代古今中西之争第6章 廖平的孔经天学 6.1 建构孔经天学时期的廖平 6.2 经学第四变的孔经天学 6.3 经学第五变的天人大小 6.4 以五运六运解《诗》、《易》第7章 廖平与康有为 7.1 廖康羊城之会 7.2 《知圣篇》与《孔子改制考》之比较 7.3 《辟刘篇》与《新学伪经考》的比较第8章 廖平与经学的终结 8.1 廖平是近代经学大师 8.2 廖平经学史研究的价值 8.3 廖平经学理论的意义廖平学术行年简表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明代初年(洪武二年),居住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七里村李子坝的廖万仕一家,从湖北迁徙四川,卜居于井研县境东的观音堂坝。后来,又移至廖家咀,继改居青阳乡的盐井湾。清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初九,一代经学大师廖平就诞生在这里。从明代初年到廖平这一辈,廖氏家族在井研已延续了十九代。近五百年间,廖氏家族都以农为业,吃苦耐劳,虽无官宦文人产生,却人丁兴旺,以至在青阳乡有“廖半乡”之号,为井研县世族之一。井研是四川省南部的一个偏僻小县。盐井湾是位于县东北方三十里的一个山乡,旧名苦茨溪。据光绪年问所修县志记载,光绪时这个乡场上总计才七十余户人家,只有短短一条小街。一出街口,就是茅草丛生的荒地。乡场四周环山,山上草木稀疏,加上严重缺水,给人一派荒凉之感。这是一个闭塞、贫穷、落后的地方。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僻陋的角落,能诞生一位在中国近代学术上有极大影响的经学大师。廖平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第四。父亲名叫廖复槐,早年家境特别贫困,曾一度为人放牛、做短工。但廖复槐很能吃苦,人又通达,是当地最有经济头脑的人。因而,在廖平出生前几年,就已开设了一个磨房和糖果店,不久又增设了一个茶店,从单纯的务农,变为以小工商为主,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廖氏家庭的这一转变,对产生出廖平这样一位经学大师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这一转变,廖平就会像绝大多数农家子弟一样,被终身束缚在土地上,永无成材之日。有了这一转变,才为廖平读书学习提供了起码的经济保证,也才使他的家庭对廖平的读书学习能有一个通达的观念。廖复槐虽然没有文化,但传统文化的熏陶却很深。他是一个很讲孝道的人,对双亲奉养极敬;他弟兄四人,父亲去世后,却一个人负担全部丧葬费用。他又好善助人,布施贫困,常出面主持保节、恤孤、义冢一类地方慈善活动,深受乡人信赖、尊敬。光绪《井研县志》说,他又“夙性礼神,每伏腊家忌日,灌奠斋沐,哀礼曲至,乡人至今以为式。”父亲的许多品格都给廖平以影响,在后来廖平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他父亲品格的痕迹。现代教育学证明,父母是后代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对孩子早期发展有直接重大影响的人。除了父亲,廖平的母亲也是对他后来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廖平的母亲名叫雷贞慈,是井研县千佛乡人。千佛寺场在县南二十里,是一个与井盐湾大小差不多的小乡场。雷家以农为生,养成了廖平母亲勤劳朴实的品格。作为一个母亲,她是一个温和善良的慈母;又是人子的好老师。她的许多优良品质,尤其是明辨是非,认定的事总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给廖平影响极深。廖平治学,自认为对的,不顾包括恩师在内的世人反对,也要勇于坚持,正是他母亲这种品质的体现。廖平在早年求学中,母亲给了他极大的帮助。为给廖平提供学费,他母亲常常纺线至三更,一个晚上纺一斤多棉纱;冬天,又熬更受夜制作布鞋,然后将卖得的钱付给师塾先生。在生活上,他母亲也很关怀廖平。平日,家中经常吃的是红苕稀饭,包米糊糊,很难吃上一次肉。每逢吃肉或偶有好吃的,他母亲总是自己不吃,也要给廖平留着。母亲的支持、关怀,对廖平的学习是一个很有力的激励。

后记

在近十年的廖平研究中,我对廖平及其学术形成如下基本看法:廖平是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他一生学术经历了由经学史的研究,到经学理论的建构,再到他的经学理论从现实向空幻转变的三个阶段。他的经学六变,呈现出一种一变不如一变,愈变愈玄的特点。究其原因在于,近代社会经学终结的历史必然性,与他以尊孔尊经为基本观念的维护经学的主观意愿,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廖平经学六变愈变愈怪,益变益不为人所接受的严酷现实,从经学自身宣告了经学终结的历史必然性是任何主观努力都改变不了的客观事实。这就是本书的基本题旨。我最初研究廖平,是在为完成四川省社科院院重点课题的情况下进行的。那是1984年初的事。我原在1979年报考研究生时,就确定了以汉代哲学为主的研究方向,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录取研究人员,我也是因汉代哲学考试的优异成绩而被录取的。因此,我并不愿意参加廖平的课题,但我还是服从了,这大约是我性格的一个悲剧。承担我所分工的部分后,我认真地阅读了廖平的大部分著作,又到上海华东师大听冯契先生、陈旭麓先生、丁祯彦先生等人的近代中国史、哲学史的课程,为研究作了充分准备。


编辑推荐

《廖平评传》:《国学大师》你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国学巨匠,百年经典,新眼指路!大师们以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瑰丽的色彩近世学界“托古改制”、“疑古辨伪”之先导——廖平,是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廖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学大师,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冯友兰曾多次强调中国经学开始于董仲舒,终结于廖平。这显然是对廖平在中国经学史上地位的肯定。但廖平又是一位颇有争议之人,由于其经学历经六变,常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且愈变愈离奇,故遭后人贬垢颇多。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廖平评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