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周易与中国文学

陈良运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06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

陈良运  

页数:

466  

前言

中华学术,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并起,百家争鸣,是为诸子时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经学成为官学,是为经学时代。魏晋之世,玄谈盛行,以《老》、《庄》、《易》为三玄,是为玄学时代。之后,佛教逐渐发展起来,至隋唐之时,佛学有高度发展,而儒门淡泊,是为佛学时代。北宋时期,理学兴起,批判了佛学与道家,恢复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论思维有进一步的发展,经历元明,是为理学时代。到明清之际,许多学者批评理学的空疏,趋向于考证之学,是谓朴学时代。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力东侵,西学东渐,到二十世纪,出现了融会中西的学术思想,是为西学东渐的时代。中华学术,根据传统的说法,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是哲学,考据之学即是史学,词章之学即是文学。这是举其大要而言,还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天文历算、兵法、地理、医药、农学等等。但是义理之学、考据之学与词章之学占主要地位。词章之学即文学,包含诗、赋、词、曲,与一般民众关系较为密切。各门学术是互相影响的。词章之学亦受到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的影响。研究历代文学与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内容概要

  《周易与中国文学(套装上下册)》是中国《易》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研究《周易》经、传与文学关系的专著。内篇八个专题,探讨卦、爻辞与《系辞》、《文言》等原始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学原理、文学观念、审美意识、语言艺术诸种要素,力证《周易》的内容与形式,被一代代人接受并加以发挥、转换,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观念体系的大致格局。外篇十个专题,主要论述《周易》对中国文学发展方方面面的深远影响,从人文精神、文学本原到创作鉴赏等种种文学观念范畴的正式确立,理论构架的成型,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古代文艺学概论,纲举目张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附篇介绍的《焦氏易林》,是直接从《周易》本体绽开的文学奇葩。陈良运教授以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历时十年,数易其稿;《周易与中国文学(套装上下册)》是他继《中国诗学体系论》之后又一部研究古代文学观念起源和文论体系建构的力作,“探源溯流、阐精发微”的学术风格融贯其中,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而使理趣与情趣盎然于字里行间。

作者简介

陈良运,1940年生,江西省萍乡市人。196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5年评定),江西省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现当代诗歌研究、评论和中国古代文学、诗学理论研究,已出版《新诗艺术论集》、《新诗的哲学与美学》、《文与质·艺与道》、《诗学·诗观·诗美》、《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诗学批评史》、《论诗与品诗》等,主编《中国历代文学论著选丛书》(5卷本)等,承担了199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焦延寿与《焦氏易林》四言诗”的研究。

书籍目录

内篇第一章 “盛德大业,至矣哉”——《周易》之道:创造之道一 “道”向物质——精神双重创造意义的转换二 《易经》之“自然宗教”意识与《易传》之“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三 “变通”——创造之道的核心内蕴第二章 “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周易》的符号象征一符号象征的形成二符号象征的特殊品格三 符号象征的奇妙变奏第三章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周易》的审美意识一 自然美的折射与发挥二 以阳刚美为主轴的审美观念系列三美之利与功:“化成天下”第四章 “物相杂,故日文”——《周易》孕育的文学观念一 “观”、“感”、“情”与“精义入神”二 “文”、“辞”、“象”与“立象以尽意”三 “志”、“气”与“刚柔有体”第五章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周易》的文学思维一 从形象思维到意象思维二 “范围天地之化”的隐喻思维一三广阔深邃的联想与想象思维 一第六章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的情理品位一深沉的忧患意识二真实的爱恶之情三 睿智的理性精神第七章 “修辞立其诚”——《周易》的语言艺术一 简古清丽的《易经》语言二 灵动洒脱的《易传》语言三 《系辞传》中的语言理论第八章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周易》中的古代诗歌、一 卦、爻辞中所引远古的谣、谚二 原始诗歌的风貌、特色三 卦爻辞诗歌与《诗经》第一章“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精神与中国文学一 “人文”观念的历史发展二 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三 人文精神的新思考第二章 “原道心以敷章”——“自然之道”与文学本原一 《文心雕龙》之前的文学本原论二 “自然之道”——刘勰的文学本原本体论三 “自然之道”的文学表现第三章 “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刚柔有体”与作家气质、创作风格一从“气有刚柔”对文学本体质的把握二 由“风趣刚柔”展开的审美批评三 “刚柔杂居”与文学流派的发生第四章 “感于物而后动”——“感而遂通”的创作心理机制一 “致虚守静”——“感而遂通”的心理机制二 “通灵感物”——古代“灵感”理论的发展三 “情以物迁”——东方最先出现的“移情”说第五章 “诗不患无言,而患言尽”——“言不尽意”的诗学升华一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二 “言不尽意”的质变:“文已尽而意有余”三 “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升华:“无言之美”第六章 “意象所生,方圆随造”——“立象以尽意”的艺术转变一哲学领域“立象”理论的发展二 “象征型艺术”与中国文学早期特色三 “立象”的质变:“物色尽而情有余”第七章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神无方”的美学风采一从哲学走向艺术的“神”二 “神主形从”之形神理论的发展三 “神无方”的美学风采第八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旨远辞文”的文学语言论一 文学语言理论的早期发展二 “美文”意识:文学语言的纯化三 “百炼为字,千炼成句”的诗歌语言艺术第九章 “《诗》无达诂”——“仁者见仁”,知者见知”的接受鉴赏论一 “以意逆志”与“《诗》无达诂”二 “披文以入情”与“辨于味”说三 “代日益精”的诗歌接受美学第十章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变通以趋时”:永恒的启示一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二 “文以情变”与文体之变三 “入圣”、“入神”——“变能启盛”附篇一部超越时空的诗体启示录一 中国最早的哲理诗二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三 诗歌艺术的超常发挥四 《焦氏易林》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引用书目与参考书目重写《周易与中国文学》后记

章节摘录

爻象的主导意象是男子出门求婚,第二爻(六二)爻辞:“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这位男子在“勿用有攸往”的时候偏要出门求婚,他乘着高头大马带一大群随从(“班”,马多之状),缓缓地但神气十足地前行,不是一伙强盗,是去求婚的队伍;可是当他一到女家就碰了一鼻子灰:少女守贞不允嫁,要十年后才肯出嫁。第三爻(六三)更换一个意象: “即鹿无虞,惟人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说的是进山狩猎,追逐山中之鹿,可是又没有守护山林的“虞人”当向导,于是只能在茫茫的林海中空逐一场。能够见机行事的君子,就不应该在此种近于盲目的情况下狩猎,舍彼而归;硬要执意前往,得到的只能是悔恨憾惜。这似乎是一个与前者相对独立的意象,但又可以与前者联系起来,等于用另一个形象的事例告诫求婚者,要注意方式方法,不可盲目地追求,最好有熟悉女方的人先去沟通关系,没有具备这个条件,先回家去吧!第四爻(六四)又回到男子求婚,大概他已请了媒人以通款曲:“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这一次他充满了信心,很乐观。可是,事情还有麻烦,还是棘手,第五爻(九五)爻辞日:“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这条似乎又与前后条没有联系,原意可译为:为了克服初创的艰难,广施膏泽于人,柔小处下位者喜获吉祥之物,但刚大居上者可能不为“膏泽”所动,尚存功败垂成的凶险。联系前面求婚之事可否这样说:男子带了礼物前来,女家小辈柔顺者见了高兴,长辈刚正者见了不高兴,拒绝接受,求婚又将告吹。最后一条爻辞(上六)不无幽默嘲讽的意味:“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位不择时机出门的男子失望而归,哭得眼睛出血!

后记

经过丁丑牛年春节期间最后一轮艰苦的鏖战(元旦与除夕也未敢稍息),历时一年有多,《周易与中国文学》的再造终于完工了。当我写下附篇末尾纪年、月并加“百折而成”四个字,自己也抑制不住感叹:这是意志与毅力的胜利!甲戍年岁末搬迁新居,我本是不太管具体事务的,却对一个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瓷盘特别小心,用几层纸包好并结扎稳妥,叮嘱家人不要将它与大件同运。不意临搬运时手忙脚乱,家人偏将此盘插进装车大件的空隙间(也许根本不该用纸包起来),出门不远,因平板车震动,偏偏是它,被摔到了水泥路上,到新居打开纸包一看,碎成不只八片!这个瓷盘,是我1987年12月去济南参加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带回的纪念品,就是这个会上,我起意要写一部论述《周易》与中国文学关系的书。在与这个瓷盘朝夕相对的七年里,1988年第3期《哲学研究》发表了我的“投石问路”之作《论(周易)的符号象征》(现在本书内篇第二章一二节的)主要内容);同年以《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周易)与中国文学》课题,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申请立项,于11月16日获得正式批准,并在《文学遗产》1989年第2期公布;1990年又蒙一家出版社约稿,稍后正式列入该社的选题计划;1991年6月,约25万字的书稿脱手并让我儿陈新专程赴京呈送,原约定,如书稿质量无大问题,1992年内可出书。


编辑推荐

《周易与中国文学(套装上下册)》对中华学术做了系统的研究,列周易做了宏观的考察与周全的论述,力求从文学研究中总结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同时也为推动中国的学术文化而做出努力,鼓励更多学人参与,致力于继承与发扬近年来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周易与中国文学 PDF格式下载



还行吧。有点见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