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

程金城 程金城 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12出版)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程金城 读者出版集团,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

程金城  

页数:

264  

前言

时光如梭,韶华易逝,结集“文存”,颇有些对自己人生盘点的味道——虽然还不是时候。这里集中刊出的是我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主要写作成果。已经出版过的,都还有些积极反响,这次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从未出版过的,酝酿时间很久,算是新作。其所以有勇气拿出来,是觉得这些选题尚有意义。《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是从198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时就开始做的课题,时断时续,延续了20多年,其研究范围的延伸后来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主要探讨中国文学价值体系重建,意在从价值论的角度对这个世纪文学作宏观整体的思考和深度剖析,解释文学现象背后人的主观动机和价值追求。但这种研究却似乎犯了后现代主义的大忌,其论点在今天好像有隔世之感。然而,窃以为价值问题是文学创作和研究不能绕过的命题,现在非但不过时,反倒值得特别关注,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是同一时期对文学思潮的宏观探讨,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对文学思潮中的重要问题的研究,试图突破对思潮一般勾勒的研究模式,探讨的是历史责任与生命本真的对峙、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消长、价值与真理的冲突、生命过程解释与历史变迁叙事、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影响、人类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等等这样一些文学思潮中的深层问题;下篇是对中国表现主义文艺思潮的探讨,在与徐行言教授合著的《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发表过,可以看作是对具体思潮的个案研究。《原型批判与重释》和《中国文学原型论》,是1992年读文艺学博士前后的成果。它们原是博士学位论文的两个部分,但在答辩后,有专家建议将理论部分单独分出,后经重写成书出版,命之为《原型批判与重释》。顾名思义,一为原型理论批判,辨析有关疑点难点;一为重新阐释,发表自己的看法,力图具有原创性。

内容概要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从问题意识出发,对能代表20世纪后中国文学思潮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不仅揭示出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显示出20世纪文学思潮的整体感,而且对纷繁复杂的文学思潮作出了较为客观公允的价值判断。《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观点新颖,立论客观公允,具有新锐的学术勇气和严谨扎实的学风,是国内20世纪文学思潮研究中较有分量的理论专著。

作者简介

程金城,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兰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复旦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文学人类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除本文存外,发表论文近百篇,主编《大学人文导读》(“十一五”国家级教材)《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主编之一)《中国新时期散文研究资料》等。

书籍目录

上篇 文学思潮重要问题研究第一章 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消长中国20世纪文学史格局的形成及其反思客观再现文学倾向综论主观表现文学倾向综论第二章 历史责任与生命本真的对峙与融通——20世纪中国两大文学思潮两大文学思潮的对峙走出循环与融通整合第三章 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对付困境的努力——中国20世纪文学的文化特质鲁迅等对生命过程的艺术解释从生命过程的艺术解释到历史过程的宏大叙事对付生存困境的努力与文学面临的难题第四章 民族精神改造与理想人格设计人格观念在现代的嬗变“理想人格设计”概观传统人格的批判与再造第五章 价值与真理之冲突文学真理观: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与真理问题的反思在新的基点上寻求文学价值与真理的和谐统一第六章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影响中国现当代两种文艺倾向与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科学精神:传统与现代人本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第七章 内倾型作家与抽象性作品心理类型与作品特质“内倾型”与“抽象性”抽象性作品的价值取向第八章 人类性与民族性“人类性”是被遮蔽的价值层面文学人类性的价值论内涵20世纪中国文学人类性的体现下篇 表现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第九章 表现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表现主义理论的译介、传播和阐发表现主义作家作品的翻译和介绍第十章 中国表现主义文艺思潮的形成与嬗变表现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与高涨表现主义文艺思潮的嬗变与消退第十一章 中国表现主义小说和诗歌创作中国现代表现主义小说和诗歌创作新时期表现主义小说创作第十二章 中国表现主义戏剧创作表现主义戏剧的最初尝试走向成熟的表现主义戏剧80年代表现派戏剧的新浪潮表现主义戏剧的舞台表现第十三章 中国表现主义文学的主题表现主义文学主题的特殊性疯狂与叛逆虚拟与真实第十四章 中国表现主义的诗学思考表现主义文学与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在中国的影响表现主义美学与中国诗学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中国20世纪文学史格局的形成及其反思相对于西方传统文学艺术的侧重客观再现,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素以追求主客观的统一,而终以偏重主观表现为其基本特征。中西传统文艺的这种比照,到了20世纪发生了根本变化。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和演变,虽然并不代表现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全部,但它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反叛,对客观再现的背弃和对主观表现的强调,已经对传统文学观念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主观表现因素的强化造成文学局面的改观早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与此相反,中国现代新文学,以空前的气势和冲击力,突破了长期以来传统文学屡以“托古改制”为旗号的诗文革新那种亚节奏性的发展局面,破旧立新,跨越旧轨,其深刻程度和广阔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它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开始从整体上而非局部改变着中国文学以偏重主观表现为特征的文学倾向,形成以强化客观再现为主要倾向的新的文学风貌。这是20世纪中西文化融会中引人注目的现象。中国文学在现代社会这种变化趋向,即使在最一般的现象中,也显示出其合规律的征兆。具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以表意抒情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被畅晓直白的新诗取代后,后者却再也不能代替前者继续居于文学殿堂之巅,诗词的文学“正宗”地位,实际已让位于向来被贬为“闲书”的小说。这种地位变更的实质,还不仅仅因为新诗本身的成就不及古典诗词而屈居小说之下,而在于以客观再现现实和叙事为特长的小说,终于在中国新的历史环境中遇到了千载难逢的一显身手的机会。在中国现代,剧烈变革的历史特点对文学提出了种种新的需要和选择,外来文学的影响实际常常表现为某种“潜力”的解放。西方话剧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社会的生根,从一个侧面表明时代的需要和选择的角度。话剧艺术在20世纪初经留日学生带回中国后,虽一度因它本身的幼稚和后来“文明戏”的堕落,使其险些夭折。但是,它又终以模拟客观现实的长处重整旗鼓,并与追求形式美和程式化的中国古典戏曲相抗衡,以“新”剧的姿态出现来挤小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扩大自己的阵地。话剧的得势,是它本身的综合客观再现现实的艺术特长,适应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需要与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散文小品,历来都举足轻重,占有重要地位;它那撩人情思、余味无穷的艺术特征和强烈的个性色彩,充分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学重主观表现的特质。虽然现代文学仍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丰饶的收获,然而,它似乎时常遇到困扰,不是显得微弱纤巧,就是成为“小摆设”,数量的丰富仍不能解脱那种生不逢时之感。相形之下,应运而生的杂文和报告文学,则以对现实的敏锐感应和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而虎虎有生气。中国文学中不同体裁地位的这种变更,表明文学发展倾向重心的转移,也显示着中国现代人审美心理的变化。与传统审美心理所追求的想象重于感知、强调情理和谐不同,中国现代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倾向是要求冲破传统的“中和之美”,脱离那种对超现实的高度净化的美的境界的追求,走出所谓“象牙之塔”,进一步靠近现实,并理性地把握和反映现实。对于文学来说,追求作品的思想认识内容占着压倒优势,而感觉形式的愉悦因素的追求退居次要地位,个人情感和审美理想的表达也侧重通过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来实现。中国现代文学客观再现的强化在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更是有目共睹的。这种“强化”,不仅表现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为文学发展标志的作品,绝大多数以侧重客观再现为特点,而且表现在,这类作品在再现中国现代社会重大事件和描绘历史面貌方面,在勾勒和反映中国现代历史进程方面,就其广阔程度和及时性而言,就其提供的客观内容和认识价值而言,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往任何30年都无法比拟的,它们构成了现代文学创作面貌的最为重要的部分。这种“强化”,也不仅表现在侧重客观再现倾向的作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实力最为强大的创作阵营,而且表现在许多重要作家(如郭沫若、巴金、丁玲、郁达夫、田汉、戴望舒等)的创作思想,呈现着日臻向现实、客观方面变化的趋势。这种“强化”,还不仅表现在,客观“再现”生活真实成为文学的重要价值标准,而且往往把寻求真实再现的方法技巧,作为艺术追求的具体目标。中国现代文学客观再现的强化,特别集中而又直接地表现在现代文艺理论的总体特点上。从新文学运动发轫,经二三十年代,到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理论家,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茅盾、瞿秋白、郭沫若、钱杏、成仿吾、周扬、冯雪峰、胡风等等,尽管他们:的理论主张相互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其中有些人的观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和较大变化(如郭沫若、周作人),但除少数例外(如周作:人),他们的文学理论观点在总体特征上,最终都是强调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强调客观再现,并尊崇现实主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理论核心的一致性及其演化发展,是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文学是生活的形象反映”的基本观点,并把它看作文学定义的重要原因。与文艺理论观念的这种特征互为表里,在文艺理论术语的运用上,诸如“形象”、“真实”、“典型”、“环境”、“反映”、“再现”等欧洲文学史上常用的概念,取代了中国传统文论中诸如“情景”、“情理”、“意境”、“意:象”、“写意”、“达情”等等概念,以及“言不尽意”、“气韵生动”、“以形写神”、“虚实相生”等传统美学原则。这是中国文艺理论“革新”的表现,也是文艺理论发生整体变易的反映。


编辑推荐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中华文化精神书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 PDF格式下载



本书没有结尾吗?很显然是印刷错误,看到最后了才发现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