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认识佛教

净空法师 著,妙音 编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  

出版社: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

净空法师 著,妙音 编  

Tag标签:

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认识佛教 PDF格式下载



  很偶然的机会 翻开这本书。
  也很偶然的读到了其中一个故事:
  说有三个人抗战时期被日本人追赶,后因一老和尚而得救,
  抗战胜利后重聚南京,要报答老和尚救命之恩(常常挂念)。于是在南京酒楼里准备了一桌非常丰富的酒席,请老和尚来。老和尚一来,看到鸡鸭鱼肉,果然丰盛!这时三人才想起'出家人吃素的!怎么没想到办素席!今天要报答他老人家救命之恩,搞了这么一桌怎么办?'结果老和尚非常慈悲,举起筷子说'好!大家坐下来。'酒席就开动了,他举筷就吃。这令大家非常感动。
  这是佛法里说的'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四摄法中菩萨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这段时间正每天晚上抄着经书,看各种说法,翻到这个故事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佛教戒律虽多,却有根本的目的,渡己渡人。大乘佛教中,无不是发大慈大悲心才能得正知正觉法。如果自己的修行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共鸣,不能减轻人世间的苦难,那么也很徒劳。守戒律但又不受戒律所束缚,让更多善男子善女人因此与佛结缘吧。
  这本书还有很棒的观点:佛教本是佛陀的教育,而非某种学术或邪门外道也不是宗教。既然是教育,那么佛教的所谓佛,菩萨,阿罗汉等也只是进修到一定水平的学位罢了。
  这耳目一新的说法完全颠覆我以前的各种迷茫。
  我想每一本书给人带来的震撼应该各不相同,相信其他同修看完之后也一定能有所感悟收获。


  书的内容:
  一、什么是佛法
  无尽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万事万法。
  
  二、什么是佛教
  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是佛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所以佛教更像是一所学校。
  
  三、现代的变体佛教
  现在有四种形式的佛教:
  1. 传统的佛教,即佛陀的教育,现在比较少见
  2. 宗教的佛教,求神拜佛之地,目前较多
  3. 哲学的佛教,把佛教变成了学术,哲学
  4. 邪门歪道的佛教,这就是邪教,最近三四十年才出现,对大众有危害。
  
  四、佛陀的教育目标
  1. 佛教的学位制度
  阿罗汉:正觉,断烦恼,但仍用凡心
  菩萨:正等正觉,用真心,但仍不圆满
  佛:无上正等正觉,圆满的真心
  
  2. 佛教的教学目标
  世间: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未来:断烦恼,出三界
  
  五、佛教教育之入门 - 《地藏经》
  1. 《地藏经》的宗旨是“孝亲尊师”
  2. 佛通过放光的方式来指引十法界众生来修行佛法:
  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3.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
  九华山地藏菩萨:孝亲尊师
  普陀山观音菩萨:大慈大悲
  五台山文殊菩萨:大智大慧
  峨眉山普贤菩萨:大愿大行
  
  六、佛门修学五大科目
  1. 三福
  净业三福是一切佛法共同的基础
  人天福 -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乘福 -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大乘福 -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2. 六合敬
  六和敬是团体共修的基本守则
  见和同解
  戒和同修
  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利和同均
  
  3. 三学
  应对众生苦难的方法
  戒 - 造恶
  定 - 散乱
  慧 - 愚痴
  
  4. 六度
  修行的方法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5. 十愿
  成佛的法门,需最后修行
  礼敬诸佛 (不管善恶)
  称赞如来 (只赞善的)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随喜功德
  请转法论
  请佛住世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
  
  七、佛法的修学次第
  信解行证 - 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其法而修行,最后必能证悟道果(成佛)。
  
  扩展:
  1. 佛诞生于西周,于东汉传入中国
  2. 和尚是印度语,译作“亲教师”,也就是直接指导我们的老师,若不是直接指导我,则称为法师。
  3. 阿阇(du)黎,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4. 修行有两种方式:坐禅,念佛
  5.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6. 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到彼岸,又叫彼岸到
  7. 三昧:即心定,禅定
  8. 般若: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
  9. 十善业: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
  10. 三皈依:佛法僧
  11. 自性三宝:觉正净
  12.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13. 菩提: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14.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15. 娑婆:我们所居之娑婆世界的简称。娑婆汉译“堪忍”,因此世界的众生,堪能忍受十恶(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及诸烦恼而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又叫大千世界
  16. 教下,乃汉传佛教术语,其在宋明时代,意指天台、法相、贤首三个宗派,又称为教下三家。而新兴的禅宗,则自认为是教外别传,自称宗门。至近代,佛教净土宗则自称为教下。


  最近对冥想相关的事情感兴趣,却不知从何处入手,阴差阳错搞了一些佛教相关的书看了。其中有本书是净空法师的《认识佛教》,我感觉到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平易近人,讲理也很循序渐进。百度一下,却发现此法师竟还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推崇他的人认为净空讲法鞭辟入里平易近人,反对的人却说他是邪师,更有甚者列举净空罪行种种。后来更深入了解,方知老版《红楼梦》中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就是净空的一个弟子,她在得知患了二期乳腺癌的那年入了空门,拜入净空门下,当年就去世了。这件事也成了净空被一干人攻讦的导火索。
  我不知道内情到底如何,了解的所有信息都是网络上得来,但是就我所了解的信息推断,净空其人应该并没有他的反对者说的那么不济,至少不至于是一个邪师。就他在《认识佛教》一书中所言,并无对他人的诋毁和攻击,也没有号召人们只信自己的法门,他还告诉读者皈依的应当是佛法而不是具体的某位上师。“信”字是一个中性字,并无褒贬,它最终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取决于它和什么联系在一起。如果在“信”字前面加上个“迷”字,那么就是不折不扣的一个贬义词。所谓迷,在我看来就是闭塞视听,不接受外界任何劝导,也不会改变立场看问题。如果在信仰的过程中仍能虚怀若谷,对于各种声音都不排斥,不惧论道,这种信仰才是正信,才是于人有益的信仰。拥护净空的和反对净空的人中各有一部分极端之人,用词极毒,动辄咒人下地狱不得超生,即使是不信教之人也不会生出如此怨念,而一个信仰佛教之人,一个追求慈悲为本的人如此攻击他人,不禁令人有毛骨悚然之感,对于国内的宗教信仰状况也心生担忧。不论是不是真的对佛经的每一句话都掌握了精义,净空总归还是在著作中劝人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不应当受如此攻讦。至于他的个人问题,如果确有其事,相关人员就应当去告发,提交有司处理,否则只能说明这个事情是子虚乌有,是用来人身攻击的大棒。
  想起前段时间少林寺上市之类的事情搞得沸沸扬扬,国内宗教界一出出的闹剧让人感慨。现在国内真正的大德贤师不知所剩凡几,而且即使有,估计也不会太抛头露面,炒作自己,正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有句话很好——“不服来辩”,若是真的相信自己的道是正道,那就应当有与人辩驳的自信和底气,在论道的过程中自然会有真理。


  第四章、 佛教的教育目标
  既然佛教是佛陀的教育,那么他就有相应的学位制度,就好比我们的大学里有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制度一样。佛经中有一个词就是说明佛教的学位制度的,叫做“阿如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词是梵文音译,意译过来是“无上正等正觉”。我读完这本书后一直怀疑在梵文里“三”的音,就是正的意思,“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三昧”是正受的意思。通过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学位制度也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学位叫做“正觉”,相当于学士;再高一点的学位是“正等正觉”,相当于硕士;最高的学位是“无上正等正觉”,相当于博士。
  我们先来看“正觉”,我们从字面上看,“正觉”首先是一种觉悟。佛教认为世俗的人对于宇宙人生也能有觉悟,比如哲学家、科学家,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这些人还达不到正觉。要达到正觉不但要有觉悟还要做到贪嗔痴满、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佛教把修到“正觉”学位的人叫做“阿罗汉”。
  从“阿罗汉”再往上修,就修到”正等正觉”,佛教中把修到正等正觉的人叫做“菩萨”。菩萨和阿罗汉的区别在于用心不一样,阿罗汉的用心和世俗人的用心一样,菩萨的用心和佛的用心一样。书中的表述是,菩萨的用心是真心,阿罗汉的用心是假心。我的理解是这里说的用心就是后面净业三福中说的菩提心,阿罗汉修到菩萨的关健是能不能发菩提心。
  佛教里修到最后的学位是“无上正等正觉”,修到这里的人就是佛。佛跟菩萨的用心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佛的用心是圆满的真心,菩萨的用心是分证的真心。书里打了一个比喻,佛的用心好比十五的月亮,是圆满的,菩萨的用心好比初一初二的月亮,虽然不圆满,但是也是月亮。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大河条条大河入大海,大海海纳了所有的河,是没有分别的、圆满的,但是不同的河却不一样的,有分别,但是这些河流到最后还是流到海里去了,就好像菩萨们修的法门不同,但是修到最后都能成佛一样。
  我们从佛教的学位制度可以看到,佛教的教育目标是得智慧,的智慧的目的是让人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自度度人,用佛经里的话说就是“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第五章、 佛教教育之入门——地藏经
  佛教的入门教材是《地藏经》。佛在《地藏经》上的法会上说法,一开始就大放光明,这是用放光来说法。经文上记载了十大光明云,这里的“十”也是一个表法,是表示无量和圆满的。十大光明云是: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在这十种光明中,大圆满是一个概括,后面九种都是说明大圆满的。书中的表述是,说慈悲,慈悲是圆满的,说智慧,智慧是圆满的,样样都圆满了,就是大圆满。
  什么是慈悲呢,我们知道人做事情无非是求两样事情,名和利。没有名利的事情人是不做的,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没有例外呢,有。比如父母对于孩子就是没有功利心的,这种没有功利心的付出就是慈悲。我个人觉得基督教说的爱、儒家说的仁还有佛教说的慈悲是一回事。基督教圣经上说,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关于儒家的人,《近思录》里有一个对仁解释,医书上说四肢麻痹叫做不仁。反过来说,仁就是对于世间万物的一种敏锐的洞察,悲天悯人。比如看到别人的苦难,心生恻隐就是仁,无动于衷就是不仁。所以我觉得,慈悲、仁、爱这三个概念是一样的,可以互作注解。
  大慈悲光明云后面是大智慧光明云。佛教里有句话“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还有句“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为什么呢,因为仅仅有慈悲是不够的,慈悲要有智慧作为指导才行。
  大智慧光明云后是大般若光明云。什么是般若呢?佛经上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句话前后之间在语法上应该是因果关系。般若是“无知”,智慧是“无所不知”,因为有般若的无知,才有智慧的无所不知。可见般若是智慧的体,智慧是般若的用。智慧是用来认知宇宙人生真理的,般若是用来断烦恼,破无明的。般若称“根本智”,智慧称“后得智”。
  那如何得到这些智慧呢?用“三昧”。三昧是梵文音译,意译过来是“正受”,也就是禅定的意思。禅定就是我们用来得智慧的方法。禅定并不是只有禅宗修,净宗修的一心不乱、教下修止观、密宗修三密相应都是禅定。
  书中说前面说的五大光明云是原理,后面要说的五大光明云是原则。
  首先是大吉祥光明云。什么吉祥呢,书里说吉祥就是凡是我本分应得的,得到了就是吉祥,不是我本分应得的,得到了就是不吉祥。书里打了个比方,给人说法,如果听的人水平高,讲的太浅,让他觉得太稀松平常,或者听得人水平低,又讲的太深,说了后听的人云生雾罩没听懂,都是不吉祥,相反,如果听的人水平高,就给他往深里讲,如果听的人水平低,就给他往浅里说,这就吉祥了。看到这个概念,我的脑子里立刻蹦出两个概念来,一个是儒家的中庸,一个是法学里的公平。儒家的中庸讲是做事情想问题无过无不及,法学的公平讲的是改一个人所得的归这个人所得。
  然后是大福德光明云。福德是吉祥的实现。我们修佛法,眼前能得到的财富,智慧,健康,长寿都是福德。
  再往后大功德光明云。功德和福德是不样的,功德是度众生所得来的。我理解,好比我们工作,因工作得到的工资是福德,因工作而开创出的事业是功德。
  再往后大皈依光明云。这里说的皈依不是皈依佛法僧的三皈依,而是皈依大圆满的自性。
  最后是大赞叹光明云。赞叹是个层次很高的东西,我们知道孔子周游列国回来后,开始一心从事教育,做了这样几件事,删诗书做春秋赞周易。为什么诗书春秋是删和做,而周易是赞呢,因为周易太完善了。我们的到一个完善的一分不能增,一分不能减的东西,能做的就只有赞叹了。
  上面说的十大光明云,佛教认为都是自性中本来有的。前面五个是自性的本体,后面五个是自性的功用。而这一切又都是大圆满的。
  而后书中又说了佛教的修学次第,说佛教的修学次第是用四位菩萨代表的。首先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教我们是孝亲尊师。孝亲尊师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所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连最亲近的亲人都不爱还能指望他爱谁,连自己的老师都不尊敬还能指望他尊敬谁。所以学佛最基本的就从跟地藏菩萨学孝亲尊师开始。
  而后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教我们的是慈悲。慈悲是孝亲尊师的发挥和扩充,用儒家的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亲人来爱就是仁,就是大爱,就是慈悲。
  再后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教我们的是智慧。前面说了,光有慈悲是不够的,慈悲不能独行,要有智慧作为指导才行。
  最后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教我们的是实践。也就是说头脑里有智慧,还不够,还要知行合一才行。
  


  《认识佛教》读书笔记
  序——作者释净空
  本书的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书的作者释净空法师,有三页之多。择其要说:净空法师,法名觉净,字净空,一九二七年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一九四九年旅居台湾省,一九五四年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教授、藏传高僧章嘉呼图克图与儒佛大家济南李炳南老教授,学习经史哲学十三年,而与净土宗着力最多。法师自剃度以来,以恢复圣哲伦理道德教育、宏扬大乘佛法慈悲精神为己任,热心公益事业,主张宗教团结。在2006年“纪念释迦摩尼佛诞辰二五五零周年纪念暨佛教徒对人类的贡献”大会上提出“宗教是可以团结的,人民是可以教好的,圣贤传统文化教育对现代社会仍深具实用。”法师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为处事原则;以“仁慈博爱”“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为教学主旨;以“诚敬谦和”“普令众生破迷启悟、离苦得乐”为其生命的真实意义。
  目录——全书的框架
  本书共分八章。前三章提出了佛教是教育的观点,后五章介绍了作为教育的佛教教些什么、怎么教。
   第一章、什么是佛法
  首先说什么是佛。佛这个次首先指的是释迦摩尼佛。释迦摩尼佛出生于三千年前的北印度,住世七十九年,说法四十九年。佛如灭一千年,也就是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
  “佛”这个字是从梵文中音译过来的,它意思是“智慧、觉悟”。佛教认为智慧有三种,第一是一切智,正确了解宇宙本体的智慧,听起来有点哲学中形而上学的味道;然后是道种智,是了解宇宙万物中各种现象的智慧,听起来有点科学的味道;最后是一切种智,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究竟圆满的明了。觉悟也有三种,一种是自己觉悟,一种是帮助他人觉悟,一种是圆满的觉悟。拥有了这些智慧和觉悟,我们就称其为佛。佛教认为这些智慧和觉悟是万物本来具足的,也就是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么为什么一切众生不是佛呢,以为众生有妄想执着,“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法”是智慧和觉悟的对象,也就是无尽时空中所包含的万事万物。佛法也就是用以无穷的智慧觉悟觉了宇宙人生的万事万法。同时佛教认为佛法是一。书中是这样论证的:佛法的智慧和觉悟是圆满的,如果“能知”(佛)和“所知”(法)是对立的,那么这种智慧和觉悟就不圆满,所以佛法只能是一而不是二。这就是佛经上说的“一真法界”。
  第二章、 什么是佛教
  本书认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并且提出了四个证据。首先,我们对于佛陀的称呼是“本师”,根本的老师,而佛教徒自称“弟子”,老师和弟子是典型的教学中的称呼;其次,菩萨也是佛的弟子,菩萨跟我们的关系是前后期同学的关系;再次,我们叫出家人为和尚,“和尚”的意思其实是“亲教师”,也就是直接教导我们的人;最后,佛教寺庙的组织也是一个教育机构的组织,其中和尚是里边的校长,主持教学工作,和尚下边有三位持事:“首座”是掌管教务的;“维那”是掌管训导的;“监院”是掌管总务的。由此可见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
  第三章、 现代的变体佛教
  这一章中介绍了现代社会上佛教的四种表现形式。首先是“传统的佛教”,也就是作为佛陀的教育的佛教;其次是“宗教的佛教”,这种是将“传统佛教”中的仪式部分拿出来作为宗教;然后是“佛学”,所谓“佛学”是将佛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本身不是佛教,就好比数学是将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数学本身不是数量关系一样;最后是“歪门邪道的佛教”,也就是利用佛教学说的邪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