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匣珍藏

方炳海 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作者:

方炳海  

页数:

101  

字数:

95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我国素称文物之邦,历代遗留下来的古文物,多不胜数,不仅可供我们稽考先贤制作之源,寻索其变化之迹,也是中华先祖精神之结晶、民族文化之表现。古代工艺的兴废,每与国运世变、政经发展有密切关系。举凡国家政治清明者,其制品必定精良;反之则不然。譬如汉唐陶器,其规模之宏大,远胜辽金。清代自嘉庆以后,其瓷器之质亦远逊盛清——康雍乾三朝。古文物之收藏现象亦是如此,灾年饥民,盛世文物,千真万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更强,民更富,收藏之风蔚然而起,作为中国人,我自豪;作为收藏家,我鼓舞。中国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遗产,对这些国宝珍品,如何保存研究如何出版陈列?籍以发扬光大我国艺术与文化,实是我中国人之共同责任。今万卷出版公司(原辽宁画报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民间个人收藏丛书,分门别类逐年推出,无疑是对“藏宝于民”这个良策之喝彩,是应受到公众欢迎及支持的益事。嗜古敏求,不独可以陶冶性情,更可从中领略到不少书本上所缺乏之实际知识。古文物经历千载朝代更迭与兴衰,欣赏之余,也感到人生造化,可使个人对于成败得失,处之泰然。此外,要成为一位快乐的文物鉴赏家,更须具有深厚涵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明辨真伪,详考在此竞争之现代商业社会中,收藏及鉴赏文物无疑是一种无形的自我提升,也深具潜移默化之协调作用。从个人之亲身体验而言,我深感受用不浅,乐趣无穷。

内容概要

中国匣饰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但古匣多系竹木,其性易腐,宋元之前的古匣,除博物馆外难以保存,如本文泛泛奢谈秦汉漆奁、唐宋笼箧,于初涉者何益,故舍远就近,只涉明清。 明清时代距今并非远不可及,徽州的明清古居鳞次栉比,厅堂内明清家具依然牢结,明清古匣原属明清家具之小件,但往往小中见大,其雕刻镶嵌包铜缀玉见长工艺、或匠心独运暗设机巧引人入胜,本书从拙藏中遴选百余明清古匣以飨读者,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同好指点,惠赐真知灼见。

作者简介

方炳海,1943年生,外号方匣子,浙江慈溪人,轮机员。主集古区,是全国唯一的古匣收藏者。现藏明清以来各类古匣百余只,其中有明代圣旨区、天官赐子镜奁、黄花梨手饰匣、清代官幅官印匣、楠木“项城书堂”匣、红木骨嵌甸嵌梳桩匣等,有很高的观赏、历史价值。1991年、199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匣探源 收藏明清古匣事半功倍 内涵丰富的明清古匣第二章 明清古匣与吉祥图案第三章 明清古匣与榫卯结构第四章 明清古匣的材质第五章 古匣轶闻第六章 收藏拾趣第七章 明清古匣辨伪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古匣探源古匣因物微而不为史家所重,如一定要探讨匣饰文化的起源,那必定是在人类拥有私有财产之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社会两次大分工的完成,大大地促进了私有财产的扩大和积累,在这一背景下,货币也应运而生。货币是用于等价交换的特殊商品,它便于财富的流通和积累,并且还引发了一种新的收藏即金钱的收藏。然匣、盒、箱、橱等用具是人类拥有私有财产后的衍生物,从它的原始雏形发展到精美的艺术品这中间也经过了几千年的演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原始人采掘到果品和根茎就地果腹,用弓箭和石斧围猎野兽当场分而食之,他们不太珲解储存的重要性。随着人的智力的开启,自然的变化,人类逐渐懂得生存需要储存,只有在秋季对谷物和兽肉的储存,才能安全度过漫长的严冬;只有早备衣被才能在北风呼啸中御寒,于是人们把剩余物品放在洞穴里、或垒些石头围遮、或用兽皮包裹、或用树枝覆盖、或挖坑掩埋。这样,石头、兽皮、树枝、泥土就成了一个原始的容器,其功能是储存财物阻隔外界有害物的侵蚀,从而让我们能窥见到仓、库、橱、箱、匣的锥形及其滥觞。用这些手法保存物晶,手段原始落后,功能有限,它不能有效地防止自然界风雨的侵蚀和兽咬虫蛀。人类要维持生存,必须改进这些容器,使之成为安全可靠美观的储物器具。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依靠自身的智慧和非儿的洞察力发明了陶器。


编辑推荐

《古匣珍藏》:中国民间个人收藏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匣珍藏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