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瓶
2007-4
万卷出版公司
阎吉喆
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地。瓷器生产呈现大发展时期。当时的江西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制瓷中心。除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外,民窑瓷厂也有很大的发展。到清康熙时期,制瓷技术进一步提高,官窑民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兴旺的制瓷业给景德镇带来空前的繁荣。这个时期的制瓷工艺在元、明烧造技术的基础上,无论在造型、釉面、胎体、纹饰上均有很大的提高。官窑瓷器典雅绚丽、精美华贵;民窑瓷器也出现了大量的以观赏为主的陈设瓷。瓷器作为观赏品大量走出国门并从宫廷走向民间。这个时期出口的外销瓷,从精美的陈设瓷到大型的实用瓷器,无不精美,令人叹服。代表了这一时期外销瓷的烧造水平和艺术特色。
《嫁妆瓶》收录了从乾隆到民国的嫁妆瓶193例,其中青花嫁妆瓶71例,粉彩嫁妆瓶88例,浅绛彩嫁妆瓶17例,浆胎嫁妆瓶5例,青花釉里红嫁妆瓶6例,刷花嫁妆瓶2例,矾红嫁妆瓶2例,新仿嫁妆瓶2例。《嫁妆瓶》对这些嫁妆瓶的年代、特点和市场价格进行了分析、评估,力求使广大收藏爱好者,在欣赏、鉴别和收藏嫁妆瓶时有谱可鉴,有价可依。
凡例前言/001青花嫁妆瓶/001粉彩嫁妆瓶/072浆胎嫁妆瓶/139浅绛彩嫁妆瓶/145青花釉里红嫁妆瓶/157嫁妆瓶辨伪/164
插图:早期的“嫁妆瓶”只是一种器型较大的陈设瓷。因其造型优美、器型硕大,易于描绘各种纹饰,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平民化、大众化的一种家居陈设。清乾隆、嘉庆以后逐渐成为婚嫁民俗中的一种必备之物。在嫁妆瓶不断发展、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青花是最具生命力、烧造历史最悠久的品种,也是传播最广泛、留存量最大的品种之一。青花瓷是利用钴料在胎体上进行绘画的一种釉下彩瓷器。在制作时先按不同器型拉坯制胎,然后用钴料在瓷胎上作画并上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烧制而成。青花瓷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它的色调之美。青花,青中泛蓝,色泽优雅,清心悦目,像大海、蓝天,充满生活气息。尤其豆青釉青花加白嫁妆瓶,更显青翠明快、层次分明。不同时期的青花嫁妆瓶,青花成色有所不同。乾隆、嘉庆时期,青花色泽比较稳定,青蓝中微呈黑色;道光到同治时期,青料发色较沉稳,偏灰色,色调较漂浮;光绪到民国时期,青料呈色鲜艳夺目,人称“洋蓝”。也有的釉面呈灰、黑色,青花线条不甚明晰,常有青料漂浮釉面的现象。 了解青花嫁妆瓶的呈色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变化,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了解嫁妆瓶的发展过程,还可以掌握其主要特征和鉴定要领。
《嫁妆瓶》由万卷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