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丛日云 大连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6-6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作者:

丛日云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序言 徐大同

第一编古代希腊
第一章城邦——公民文化的摇篮
第一节城邦政治文化的诸种前提
一、大自然的惠赠
二、历史机缘
三、城邦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荷马时代——公民文化的孕育
一、灾变与新生
二、城邦民主的雏形
三、希腊人的“英雄”性格
第三节城邦的形成及特征
一、三条道路与三种类型
二、城邦本位主义
三、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
四、城邦政治制度演变的一般趋向
第四节斯巴达——“平等者公社”
一、征服者的城邦
二、斯巴达的社会分层
三、斯巴达的城邦机构
四、军营式的国家和社会生活
五、斯巴达政治制度的成功与失败
第五节雅典——公民自治团体
一、原生型的城邦
二、贵族政治——集体统治形式的确立
三、平民参政意识的萌发
四、梭伦改革——雅典模式的开端
五、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结构的确立
六、伯里克利时代——民主制的繁盛
七、雅典民主制的终结

第二章公民文化与公民理论
第一节柏拉图——整体主义的鼻祖
一、城邦没落时代的精神贵族
二、国家理念——城邦现实的逆反构思
三、社会分工与正义
四、“哲学家—国王”——理想国建构的拱顶石
五、“擦洗”城邦画布和重塑公民精神
六、“二等好的理想国”——对人性弱点的让步
七、柏拉图的整体主义评说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城邦末世的思想家
二、理性的研究方法
三、对城邦本质的诠释
四、政体研究
五、被个人主义稀释了的整体主义
六、民主与法治的价值观
七、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政治传统的贡献

第三章公民的思维方式——兼与中国先秦思想家政治思维方式比较
第一节公民角色与政治认知方式
一、公民与臣民——认知主体对自己政治角色的认同
二、对国家本质的认识
三、对政治学主题的认识
四、政治观察的视野与焦点
五、对实现政治目标的主要途径或方式的认识
第二节理性传统与政治分析方法
一、运用政治分析方法的自觉性
二、概念的分析
三、论证的方法
四、体系化的努力
五、求知传统与实用传统
第三节“一”与“多”——政治心态与思维定势
一、“泛政治化”的整体政治思维方式
二、社会多元化与一体化观念
三、多元与一元化政治体制设计
四、分立主义与“一天下”的情结

第四章公民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人类在本性上是城邦生活的动物
一、公民——属于城邦的人
二、公民——溶于城邦的人
第二节自由——公民的理想
一、自由女神被奉上王座
二、自由的内涵
三、自由与不自由
第三节正义: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原则
一、正义与权利辨析
二、正义观念的原始形态:神的正义
三、正义观念的发展:自然正义
四、正义理论的成熟:人的正义

第五章希腊化时代的新观念
第一节希腊化——后城邦时代的政治秩序
一、城邦公民文化的衰败
二、希腊化国家的专制独裁
第二节普遍的社会与个人
一、从狭隘的城邦到世界帝国
二、由公民到臣民——政治自由的丧失
三、种族混合与文化融汇——世界主义的滥觞
四、混乱与罪恶——个人主义和超越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斯多葛派——世界帝国的新观念
一、普遍社会的人与自然法
二、人的精神自由与平等

第二编古代罗马
第六章共和国——罗马人的创造
第一节古代罗马和罗马人
一、古代罗马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罗马人的历史环境
三、罗马人的标准形象——“农民—士兵”
四、罗马历史的三部曲
第二节前共和时代的王政
一、罗马建城的传说与历史
二、王政时期罗马的社会结构
三、原始民主制——共和精神的胚芽
四、塞尔维乌斯改革——有产者国家和平民参政
第三节共和政制与共和精神
一、共和国的建立——罗马人自由的开端
二、高级官职的共和精神
三、元老院——共和国的头脑
四、人民大会(Comitia)与公民权利
第四节共和精神的衰败与共和国的覆亡
一、由城邦到世界帝国——共和国自掘坟墓
二、公民集团的瓦解和共和精神的衰颓
三、苏拉的恐怖政治——对共和国的致命一击
四、凯撒的独裁统治——共和国的末日

第七章共和国的精神遗产
第一节波利比阿——共和政体奥秘的发现者
一、希腊政治哲学与罗马政治实践相遇
二、制约与平衡——共和国的结构特征
三、从混合政体到分权学说
四、共和精神与制衡机制
第二节西塞罗——罗马共和之魂
一、密纳发的猫头鹰,共和国的遗腹子
二、“共和国是人民的事务”
三、共和国的权力结构——混合政体
四、自然法——政治的终极依据
五、人类的自然平等
六、西塞罗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帝国时代——政治的蜕变与法律的昌盛
第一节早期帝国——共和躯壳下专制主义的成长
一、西方式专制模式的创立
二、元首制——共和传统与专制需要的妥协
三、元首制的蜕变
第二节晚期帝国的东风西渐
一、从元首制到君主制
二、君主及其权势
三、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三节帝国的政治遗产
第四节罗马法的政治释义
一、罗马的法律传统
二、罗马法与权利观念
三、从权利到人权
四、权利概念形成的原因探讨
五、等差的权利及其平等化趋向
六、从“法学的论证”到政治推理

第三编中世纪西欧

第九章中世纪的基础
第一节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一、继承、过渡与创生
二、政治的弱化及政治思想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罗马基督教
一、天国的福音——新的价值体系
二、罗马教会与国家
三、教皇君主制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奥古斯丁——基督教政治信仰的阐释者
一、皈依上帝的智者与圣徒
二、人的原罪与上帝的恩典
三、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
四、教会与国家
第四节日尔曼人和“日尔曼因素”

第十章法兰克与法兰西王国——封建主义的成长与衰落
第一节法兰克国家的建立、发展及历史地位
第二节墨洛温王朝——日尔曼自由的丧失
一、由氏族制度到封建等级制度的转变
二、日尔曼式的王权
三、“懒王”时代
第三节加洛林王朝——封建制度的确立
一、封建的社会结构
二、查理曼帝国时期王权的加强
三、查理曼帝国的瓦解
第四节法兰西——封建主义的全盛与君主制的成长
一、封建主义——权利与义务的连锁
二、封建秩序下的各等级
三、封建政治秩序的主要特征
四、封建主义下的王权
第五节封建主义的尾声:等级君主政体

第十一章英格兰——宪政与议会之乡
第一节地理环境和民族特征
第二节千年一贯的君主制
第三节法治精神
一、习惯法
二、亨利一世加冕辞
三、大宪章
四、牛津条例
五、陪审制
六、法治的成就与意义
第四节议会传统
一、议会(Parliament)的缘起
二、议会的构成
三、议会的职权
四、代表的选举
五、议会的作用和影响503
第五节“英国精神”——几点浅识

第十二章政治的贵族气质与多元主义政治文化
第一节多元政治秩序面面观
第二节契约社会与权利斗争传统
第三节政治的贵族气质泛言
第四节政教二元化权力体系及其影响
一、罗马天主教:转向西方和独立
二、人的二重性与二元化权力体系
三、新的政治角色:一仆二主
四、二元化权力体系与近代自由主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从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当代世界的民主化浪潮》、《在上帝与恺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等。先后主持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与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关系模式的比较研究”。主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资金项目”:“现代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其博士论文《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 PDF格式下载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阅读札记
   上一篇日志《幸福的窠臼-<中国公民读本>》,介绍了丛日云先生的一本通俗性读本,这个读本旨在唤醒作为公民的“我”如何过得有尊严,有价值,有社会责任感。如何处理好我与国家、政府、社区、他人、法律及世界的关系。他强调了“我们”都应该是具有独立与平等人格的理性存在。当然理性并不总意味着善,很多时候往往意味着恶,承认了解这一点,也是一切管理活动(从国家到社区到家庭)所应把握的原则,从这个原则出发,我们可以作出符合人性的制度设计、道德预期及法律建构。《读本》从公民“我”入手,描绘了一幅公民社会的“理想国”,令人欣慰的是,这幅图景有些早已成为现实,有些正在实现之中,有些还有待公民们的努力争取,有些可能是我们无限趋近的目标。
   那么,作者何以写出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公民读本》?作者的另一本《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丛日云著,大连出版社,1996年12月)提供了答案。与《读本》相比,这是一本学术味较重的书,但幸好不是一本拒人千里之外,只有同行专家方可读懂的书。
   一个成年人的性格气质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及教化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性格也应作如是观。西方近代以来以个体自由主义为主流的文化,其实也孕育了两千多年。从人类文化“轴心时代”起,西方政治文化就在不断的断裂式继承中往近现代演进。这个演进的可供查考的源头应是古希腊。黑格尔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
   “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政治文化也不例外。这本书从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西欧三个历史阶段,追溯了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传统。具体而言,作者从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经济方式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西方社会现代政治中分权制衡、民主、平等、自由、法治的文化渊源。
  第一编阐述了城邦政治中的核心内容公民文化,第二编阐述了共和制与法律精神,第三编则阐述了基督教对国家与政治的态度,分析了法兰克王国时期封建领主政治文化及英国贵族政治文化,描述了教权与皇权的争斗与对立,对人的二元性进行了深刻分析,从而揭示出西方文化中对于国家和政府那么一种不信任的疏远心态的原因。
  这本书值得反复阅读,作者历史地剖析了西文政治文化遗传的情感心理基因密码,要理解一个区域的政治文化传统,必须从文化情感心理积淀入手。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启发我们从熟知的国家政治体制与政治事件去体会历史上的政治体制与政治心理,而一个时代的生产经济基础与人们的政治认知方式和情感模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去年6月,初读《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丛日云著)时,记下了这样的感想:对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及近代西方政治文化遗产有了大致的了解。古罗马历经了古代所有的政治形态,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政治文化。西方政治的精华就是界定人民的权利,不断从君主、国王那里争取适当的权利,而这种权利的基础是普遍遵从的法律,西方人自古怀有对法律的信仰。中世纪基督教兴起进而一统天下,教会对于教徒的精神信仰的控制,为后来公民的私有领域保存了珍贵的地盘,也划定了西方人自由的界限原则,那就是法律。
  今年3月,重读《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对中世纪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深刻影响加深了理解。任何一种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形成,从来都是相应的共同体与社群中集体意识与多元价值体系相互作用,最后达成平衡的结果,中世纪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于西方政治文化影响巨大,与近代西方自由、平等观念的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
   今年10月,再读《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第十二章“政治的贵族气质与多元主义政治文化”。(第三编中世纪的西欧),抄下这些段落,这些分析揭示了基督教精神与现代西方自由平等与民主政治的内在承续关系:
   “在英国清教徒为自由而进行了几十年的抗争后,洛克发表了他论宗教宽容的通信,其中阐述了政教分离的思想。洛克认为,政府官员无权干预灵魂拯救问题,无权控制人的内心生活。教会也不具有强制性权力。于是,‘掌管灵魂的事属于每个人自己,也只能留归他自己’。(洛克《论宗教宽容》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8页)到美国建国时期,宪法正式确认了政教分离,把宗教信仰完全作为私人事务,政府不应以自己的权力支持或压制任何一种宗教。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的第一条,就肯定了信仰自由。从此,教会政府权力领域的划分转变为个人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划分,教会对政府的制约转换为社会对政府的控制和监督,个人权处取代教会权力成为国家权力的解毒剂和无限膨胀的障碍。”(第542页)
   信仰自由的实现,在世俗权力网上冲开了一道口子,它是近代个人所享有的一系列自由的先导。仔细分析近代人所得到的和得到承认的私人领域,其核心部分正是中世纪教会控制的领域。教会并没有给个人以自由,但它将这些领域攫为已有,从而防止了国家的干预。这是它不自觉地给近代人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正如萨拜因所说:“如果伦理的和宗教的体制不曾被认为大体上独立于并在重要性方面超过国家和法律的实施,那就很难想象自由能起到它在欧洲政治思想中所起的作用”(萨拜因:《政治学说史》,第228页)如果没有中世纪宗教自治和宗教自由信念的“残存物”,“则关于个人私生活和自由的现代思想就几乎是无法理解的了”(同上第239-240页)(本书第542页)。
   根据基督教的信仰,国家只具有工具的价值。它本身不是目的,它应该服务于更高的目。人因为有一个“精神的灵魂和一个超世俗的命运,”(马利坦:《人和国家》,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27页),因此其价值在国家之上。中世纪天主教会企图使国家附属于教会,这个努力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国家是人们得救的一个辅助性的工具的信念却树立起来了。这人信念经过近代的转换,便演变成国家是实现个人权利的工具的自由主义信念。
   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原罪的,既使贵为帝王,也与普通人一样有原罪,并非人间神明,也不是完善的圣人。中国传统的“内圣外王”理想对基督徒来说是十分陌生的,柏拉图的至 至美的“哲学王”也不再被基督徒所追求。诚然,基督徒服从政府的权威,但它仅仅是世俗权威,绝不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权威。服从只是一种世俗的义务,绝不是从内心里对世俗权威的认同和依从。更不会把自己整个 的命运交给它去支配。近代自由主义认者相信,“信任为专制之母,“自由政府不是建立在信任而是怀疑的基础之上的”。且“权力腐蚀人,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蚀”,权力本身就是个大染缸,故掌权者比平民更易败坏。这是自由主义对政治的一个基本估价。它无疑是基督教信仰这张底片上的显影。
  对政府不信任的另一面是对一般人的信任。自由主义把人视为有理性的成熟的人,相信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能力。这种信任带来个人生活的自主(人权)和集体生活的自治(民主)。对个人的信任胜于对政府的信任,或者说,既然政府不值得信任,那就不如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观念也源于基督教。
   基督教信仰也产生了人民控制政府的愿望和需要。历史上,基督教一真作为政府的对立物,合法地承担着督、限制、控制、制约政府的功能,具有高于政府的道义上的权威。它在赋予君主权力神圣性质的同时,也不断地揭露其世俗性的缺陷,因而为其附加了各种限制,使其神圣性具有可以撤销的特点。这种关政教关系与近代的立宪主义有着明显的历史联系。直到18世纪,美国宪法的制定者还说:“政府本身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联邦党人文集)。这就是说,人注定是有缺陷的,只要是人组成的政府,就不能给它完全的信赖,就应该对其实行监督和控制。这正是近代民主思想的基本前提和依据。(第544页)
   “以往教会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已经转换为社会和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当代美国新教神学家展尼布尔曾指出:服从上帝而不服从人的基督徒必然是极权主义的大敌。同样,他们也必然是近代自由主义者的先驱。正是在基督教信仰的温床上,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扎下了它深深的根”(第544页)
  通过这些文字,相信读者会重新认识基督教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更加理解儒教思想的意义价值和不足。
   读过中世纪部分,再回读罗马时代,我们更能理解西方人遵从法律的文化心理积淀。在第八章 “帝国时代――政治的蜕变与法律的昌盛”中,我们可以看到,罗马人是出于需要,而不是出于逆来顺受,接受了西方式的专制统治,但这种专制与东方的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奥古斯都建立的是具有西方特色的专制制度。它出于特殊形势的需要而不是自然形成的。它的臣民是堕落的,也是难以驾驭的,但不是消极怯懦的。它必须从共和传统和人民的同意中为自己寻找权力的依据,尽可能使共和体制的外壳行使专制权力。(第307页)
   古罗马帝国的专制长达5个世纪。但是,这种专制并没有像中国的皇权那样形成一个连绵深远的根脉,以致它因有悠久的传统而具有天然合法性,使人根本不去思考它的根据和来源。罗马帝国的专制只是一种需要,几百年的专制并没有培养起臣民的忠君道德,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被普遍接受的专制主义理论。许多生活于帝国制度下的知识分子仍怀念着共和国的自由,不肯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专制主义。帝国时代典型的专制主义理论和观念可以概括为如下要点:皇帝之位出于神意,其所为自应协合天心;他在生之时本身并非一位神;他是罗马帝国的最高长官而不是东方式的君主;他不应将自己的权力视为一种个特权,而应当为一种职责;皇位虽不由选举决定,但也不是父子相传,皇帝要从贤明的人中选其最贤明者立为继嗣;他的生活应当克勤克俭,而不应当耽于享乐;他应当是臣民的父亲和恩人,而不是他们的主子;他是国家的第一位仆人而不是国家的主人;他的臣民是自由人,不是奴隶;臣民需爱他,他也需要爱臣民;等等。(第334页)
  所以,罗马帝国虽然存续了数百年,但并没有彻底切断共和精神之流,也没有使它完全干涸,而是使它潜入地下,积聚、融汇和运化着。到了近代,当它挟着新的能量奔涌而出的时候,便一发不可收拾了。它证明了在西方的政治传统中,专制政治根基浅薄,生命力脆弱。(第334页)
   从古罗马往前回溯,便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古希腊时期,作者分析城邦政治文化的诸种成因中提到大自然的惠赠对希腊文化的影响:
  这里有清新的空气,澄澈的海洋,风暴秀丽,气候宜人,是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精神和智慧的好地方。在这里,人们把生活的目标指向精神方面,产生了对智慧、美德和美的炽烈的热爱和追求,形成了精神价值重于物质生活的观念。(第6页)
  本书第一编古希腊部分的介绍了希腊人的城邦观念、公民观念、自由观念、民主观念、正义观念。将先秦诸子思想与希腊诸贤哲思想对比分析,是本编重要特色,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西方政治思想文化“求知” 与 “实用”二者差异巨大但同样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狭隘性和思想单调性。作者是中国人,在对西方政治文化进行评述时,自然是带着中国文化的观察视野和现实的关怀,有助于我们对比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长处与不足。
   本书最难懂之处可能是希腊人关于正义与权利的概念。这个部分需要反复阅读。关于正义,就是一种社会结构和政治机制和确定合理分配权利与义务的原则和尺度。正义观可能来自希腊人的自然观,他们认为自然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另一个是人格的神或宙斯,人们的行为必须符合自然的法则,这就是正义。也许相当于中国人所说的道义或天理。
  这本书让读者了解西方政治文化的源头和演变过程,以及这种文化兴衰更替的历史,展示了西方文明断裂式的发展路径,这种断裂其实就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跃进,具有历史发展的层次感,而中国文明则有延绵性,除了佛教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思想,在哲理深刻性方面让正统思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外,基本是本土的儒道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种超稳定的心理结构。
   西方文明则表现出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和冲突,从而创生了混合型的政治文化。其中法治精神、平等自由精神和基督精神,构成了西方政治文化的骨干。
   在读《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了对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西方政治文化的理解,尽管这只是一部西方政治文化的入门读物,但正因如此,我才得没有被一般学术著作特有的晦涩的表达难住,依靠丛日云先生简明流畅顺,甚至十分生动的笔触,领略了近代以前两千年西方文明的光芒。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不断追索知识真理,不断惊讶地发现,不断地拷问,他们对强权政治有着本能的排斥,既使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形式的独裁者,在独裁者的煸动下,在民众的狂热中,也出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剧。但他们最终没有放弃对人类行为作终极的反思。他们对人性的证明的迷恋,是传统中国人所难以想像的。这种思考的深度,恐怕只有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朝儒者可相提并论,但是朱子的一切努力,终究是为了证明专制统治秩序的合法性,既使宋儒贤者本人能以理抗势,但他们的天理论,束缚了多少读书人的手脚,让中国的读书人始终没有站立起来,而是匍匐在君主脚下,呢喃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梦呓。
   所谓传统,可以说是一种经过数千年文化的发展变迁而积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集体意识或无意识。这也是这个民族选择怎么样的政制体制,选择怎么样的法律体系,创造怎么样的文化艺术和宗教的深层原因。追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文化传统,其意义在于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邻居的昨天和今天,从而选择一种值得珍惜的生活,度过短暂的人生,并让后代子孙延续下去,不断追求幸福的生活,把对家族、民族和人类的美好期盼寄托在代代相传的传统之中。这大概就是我们阅读,我们生活的意义。
   最后,不得不赞叹作者丛日云先生行文的优美,在论述西塞罗的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时,他这样写道:
   “如果说罗马是沟通古代与中世纪和近代思想的桥梁,那么,西塞罗正是这种历史联系的的代表。他处于古代城邦民主政治和共和传统中绝的历史转折点上。他以生动的笔触,雄辩的语言,总结和阐述了城邦的民主思想与共和精神,使它们在此后罗马到帝国的数百年专制时代和相继而来的中世纪更为漫长的君主制的时代里,以理论和思想的形态绵延不绝,向专制和冬夜笼罩下的欧洲大地投射永久不熄的灵光。它缓解了专制制度的严酷,向落后的封建君主制渗入一些开明的酵素,提醒一代代西方人忆起罗马人的自由,激起他们对共和理想 的憧憬,从而为罗马共和传统的恢复并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准备了思想的种子。应该说,这位共和国的末世老臣,不负共和国赋予他的历史重托。”(第304页)
   以上只是精彩文笔之一斑,这种充满诗性的段落犹如晶润的玉珠,在全书中随处洒落。
  


   这本书写的很细,一个中国学者能将西方政治文化传统,写的如此细致深刻,实属不易。本书中精炼的语言、严密的逻辑、庞大的体系,都是其出彩的地方。细细去读,会有很多收获的!


您好。我刚买的《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这本书的封面是白色的,不知是不是买到了盗版,所以想问问您的这本书封面是什么颜色的?急等答复,谢谢。


很高兴读到您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同感,正好这近也在读它。今天将阅读札记上传,供交流和批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