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工程学科性质透视
2002-7
黄河水利出版社
薛守义,刘汉东 著
327
本书对岩体工程和产学进行了哲学方法论探讨。全书共18章分别阐述科学方法论探讨的目的意义,岩体和岩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岩体工程诸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学科性质,岩体行为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模型,岩体工程问题求解的经典力学途径和系统科学途径、岩体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有关岩体工程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这种批判性研究有助于从总体上弄清岩体工程学科的轮廓并把握学科的发展、明晰地思考学科实质性问题、合理地确定学科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本书可供有关领域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参考。
薛守义,教授,男,1958年7月生,中共党员,工程地质专业博士。曾先后就读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78-198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1982-1984)、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86-1989),分别获力学学士学位、岩土工程硕士学位、工程地质博士学位。1992年和1997年分别被评为副教授和教授。现为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分析与控制,先后担任“土力学地基及基础”等本科课程和研究生学位课程“有限单元法”、“弹塑性力学”、“高等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的主讲教师。教学效果良好并多次举行全院规模的观摩教学。
近年来承担的科研课题:岩土边坡地震滑动位移分析、原状泥化夹层的动力特性研究、岩土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粉煤灰动力特性及灰场地震稳定性研究、结构动力学分析、地基承载力及其概率分布特征、隧道围岩稳定预测等7项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多项横向课题。其中,国家重点项目“原状泥化夹层的动力特性”为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提供了山体的动力特性参数,“动力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被应用于黄河小浪底工程山体地震稳定性和孔板消能振动研究当中。先后在《地质科学》、《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刘汉东,男,1963年11月生于山东菏泽,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93年5月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理学博士学位。1993-2001年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岩土工程系系主任,2001年4月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副院长,分管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员(IAEG),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ISRM),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青委会副主任,中国地质教育协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理事、勘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岩石力学学会秘书长,河南省水利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地质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94年获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奖,96年评为水利部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跨世纪人才,98年获郑州市首届杰出青年教师园丁奖,河南省首批高校优秀往届毕业生,99年为教育部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0年河南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年河南省创新人才。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岩体工程地质力学及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和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等方面,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培养硕士研究生16人,联合培养博士生2人。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IBC)和美国国际人物传记研究中心收录。
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开放实验室课题、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创新人才基金、国家外专局资助项目和三峡、小浪底国家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等多项,通过省部级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颁发的重点科技攻关集体荣誉证书,能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代表性著作有《边坡失稳定时预报理论与方法》、《岩土工程数值计算方法》,《岩体工程学科性质透视》等5部,全国统编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EI和CICSC等摘录,获河南省优秀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2项。
序前言第1章 关于方法论探讨 前言 探讨的内容 探讨的意义 探讨的方式 结语第2章 岩体及其结构概念阐释 前言 岩体工程 岩体概念 岩体结构第3章 岩体工程科学的基本框架 前言 岩体工程学科的划分 岩体力学 工程地质学 岩体工程学 结论第4章 岩体行为的预测原理 前言 事物过程的性质与描述 系统行为预测的原理第5章 岩体行为的预测模型第6章 岩体工程问题的经典力学原理第7章 岩体的力学介质类型第8章 岩体材料的强度理论第9章 岩体材料的本构理论第10章 岩体力学参数的确定第11章 岩体工程问题的系统范式第12章 岩体工程问题与非线性理论第13章 岩体工程问题与智能系统第14章 岩体工程中的不确定性与对策第15章 岩体工程类比设计法第16章 岩体工程概率极限状态设计第17章 岩体工程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第18章 岩体工程科学研究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