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京往事

徐名涛 河南文艺
出版时间:

2006-8  

出版社:

河南文艺  

作者:

徐名涛  

页数:

37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北京往事》讲述了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中年作家骇人听闻的爱情历程。由于臆想中的猜测与恐惧,最终导致了身边有人为他雇凶杀妻,有人因此自杀,有人锒铛入狱,有人发疯的惨痛结局。  目前,央视斥重金收购了《北京往事》的电视剧改编权。一台心理健康大戏即将在全国播映。这个曾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故事,会再一次震撼你的心灵。  其实这是一个由众多好人宿命般组成的一起谋杀案,而凶手惟一的目的就是把在长白山下当小学教师的妹妹调到北京,因为在他坐牢的时候,他妹妹为了探望哥哥走坏了两双鞋子。一位单纯而疯狂的少妇为了爱情而雇凶所杀的对象,在凶手抵达时已精神崩溃自杀身亡,凶手冒领“功劳”,引起法律上前所未有的争议。这是一篇震撼人心的小说,当代中国人被汹涌的物质潮流逼到了最后的警戒线,来自人性深处的秘密令人惊讶。作者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新近在欧美文坛流行的“无道具叙述”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患有心理疾患的中年作家骇人听闻的爱情历程。书中所有人物内心都有着难以言传的死结,作者在剖析和展示这些不可告人的内心死结的同时,也在剖析和展示我们生存困境的深层原因。恐惧和良知交融,堕落和爱情共存,作者搏杀在人性的两极之间,以全新的态度和观点阐释了特定时期人性悲剧不可逆转的根由。同时,作者以负面例证发出呐喊:我们追求心情。

作者简介

  徐名涛,安徽和县人,上高中时开始发表作品,近年在《钟山》、《大家》、《莽原》等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四部,代表作有《西街西街》、《这山已是一片秋色》、《北京往事》、《蟋蟀》、《越陷越深》,中短篇小说集《开头》,散文诗歌集《王蒙山》等。世界中文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历任报纸主编、央视制片人,曾在多家企业管理公司任执行董事,为中国最早推广IS09000认证专家之一,在中国企业管理与国际接轨方面尽过力,现居北京。

章节摘录

  高文后来已远离北京,北京的许多人和事都模糊了,但高文永远忘不了和盛珠在天安门广场相识的那一天。那一天真热,那是酷暑的一天。高文情绪不振的时候,喜欢到天安门广场转悠,借广场的宽阔和敞亮来消散内心的阴霾。当然,这都是多年前高文刚来北京时候的事。  那时候,高文走进天安门广场,古代帝王万里辟疆、弯弓射雕的历史豪情油然而生。高文对广场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萌动写一本大书的愿望也由广而生。高文是作家,生性怯懦,却在文学上野心勃勃,一心想写出彪炳史册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书,这是他患病以来没有崩溃或自杀的一个重要支柱。他认为这是彻底救治他的抑郁症的最后良药,也是还他清白的最有力证  明。  北京的一些旅游景点、火车站、地铁口等热闹繁杂的地方,常常是高文“体验生活”的“猎场”。在伟大的天安门广场猎艳虽觉不妥,但为了排遣心中沉郁,高文却刻意放纵这种心绪,置身于这种热闹场合,他的目光总是贪婪而迷乱。而那一天他多少有些心不在焉,觉得亵渎了当年的情感。诧异迷惑之中高文的目光在搜寻着什么,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东侧的历史革命博物馆和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交相辉映,依旧气势磅礴、宏伟壮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肃立的武警战士矫健而警觉。  弹指一挥间,堪称一绝的广场今天让他有一种久违之感。这种久违陌生的感觉让他突发奇想,他甚至想把这部书再命名为《北京往事》,用“往事”来叙述故事,其时间跨度可想而知。《美国往事》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写到七十年代,主人公也由童年变为耄耋老人,光总统就换了十几茬,而高文当年写《北京往事》时还远在新疆,从没来过北京,也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美国往事》,却就把那部给他带来声誉也带来厄运的书叫做了《北京往事》。  三十年前,一对从北京下放到新疆的老夫妇在戈壁滩上相继去世。十多年之后,高文根据他们的故事写出了自民国到解放后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风云中坎坷而独立的命运。没想到一炮打响,可也落下了病根。当时就有人质疑,从没去过北京的高文是如何把北京的旧生活写得那么活灵活现的?这书是他写的吗?  高文不在意这种对文学缺乏基本常识的指责,而对政治上的种种责难,甚至扣上一顶顶吓人的帽子,高文也不怕,反而内心窃喜,认为这是成名的最好捷径。高文哗众取宠的投机心理由此可见。  而高文被击倒的是谁也不知道的事。高文是被自己击倒的。  高文在精神崩溃的时候也曾怀疑那本名叫《北京往事》的书是否是自己所写,但多数时候只是不知道这书自己是如何写出的,却没怀疑是自己所写。那几尺厚的稿纸和自己独一无二的笔墨被高文无数次翻阅,这是铁定的证明。  可高文还是想用此“往事”证明彼“往事”。远水是如何解决近渴的,虚幻的证明是如何帮助他缓解现实的威胁的,这要问心理医生了。  高文后来还是放弃了使用同一名称的想法,他的心里不敢再触碰这四个字:北京往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北京往事 PDF格式下载



  不久之前我妈跟我讲过,还是她年轻的时候,那时候军队来我们这修铁路,确实利国利民的好事,不过当时正在解放思想,在普通老百姓眼里,这些都太过玄奥了,就像书里说的,很多人其实都把解放思想当成了解放军思想。
  
  于是很多正值芳龄的大姑娘们跟军队里的小伙子们好上了。对呀,跟部队里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比起来,城里的人太过没有气性了一点。
  
  但后来这些人退伍了,身上的光环褪尽,回到了不知是四川、贵州还是云南的小村子,我们那的大姑娘们也只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有些意志坚定的,坚决不走,于是对方的小伙子入赘了过来,虽然后面日子也过得清苦,但总还过得去。
  
  有个叫秋菊的小姑娘,就跟着她丈夫去了西部,很多年后回来过一次,穿着一件破洞的大棉袄,还背了一个破破的行李包。随后又匆匆走了,后来她爹妈去世也没再回来过。
  
  还有个姑娘去了再也没有回来过,谁也不知道她过得怎么样,她姐姐说,“就算死了,也是个孤魂野鬼呀。”
  
  看到《北京往事》,里面的盛珠让我不自觉就想起了这些。我想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段想永远忘记或埋葬的历史吧。
  
  戏如人生,其实我们的人生比书要深刻得多。比起我们的父辈,我们是幸运的,最少思想是进步了的,衣食是充足的。


  我大概读到一半的时候,才看到书评上写,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不过比起作者所欣赏的《洛丽塔》之类的国外的类似小说,小说的震撼力是不够的,甚至我没有意识到它是一部心理小说。和很多社会题材的小说一样,似乎还是没有抓到问题的症结——抑或是说不敢狠狠地彻底的抓。
  我想我没有意识到它是心理小说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一在于小说的篇幅冗长,情节不够突出;二在于时间,这篇写于94年的小说经过15年的风雨,很多当初所描写的情节已习以为常;三在于我自己,当我置身在作者所塑造的那个主人公的角色去深入情节的发展时,由于部分的共鸣而没有意识到那潜在的心理问题,那心里问题或多或少我也是存在的——或者说是大家。
  整本书的高潮在它的后半部:有人雇凶杀妻,有人自杀,有人被残杀,有人锒铛入狱,有人发疯,仿佛原本存在的压抑的心理问题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题目很特别,因为作者写作的时候不是往事,但是若干年以后,一切都变成了往事。如果它真是一部好的作品,它一定会越陈越香,越往越不能被忘记。
  另,据说这部小说即将被央视搬了荧幕,期待中。
  


  要来评说这本书 可能我的功力不够 但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你在前半部分看着平淡 到结尾轰然倒塌 落差的强烈让人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 文笔按说谈不上多么的巧妙或者一丝不苟 但是正是在这样的一种不够完美的营造下 故事的情感才经得起跌宕起伏的大起大落 作为一部精神方面的小说 无疑它是成功的 就对读者的影响力来说 也是足够 的
  你会回味它的所有


  坦率地讲这部小说的名字很平凡,所以可能也注定了它不会大红大紫,我在推荐给朋友时都会特意说明作者是徐名涛,我的这本是作家出版社的,注意别买错了。
   这几天我都早早上床,为了能多看几章,昨天晚上只留了最后几章没有看完。这是我的习惯,因为如果全书看完会有一种兴奋或怅然的感觉,搞不好会失眠,所以留点期待,第二天再看完。当然我期待的并不是我想看到的,盛珠的惨死让我着实很痛心。我不愿在日志中提前透露剧情,之所以敢写盛珠最后惨死是因为作者开始就写到了“盛珠的在天之灵也会原谅你”。
   《北京往事》号称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不知道是不是,但至少以抑郁症患者为主人公的作品我是第一次看到。应该说,很震撼!
   我之前对抑郁症并不了解,只是模糊有些感觉,却想不到抑郁症患者的臆想如此恐怖。因为某些具体的细小的刺激,产生长久的不按,对凭空想象出来的可怕后果绷紧神经,敏感的神经一旦被触及就会感觉到无法承受的压力。主人公因为作品中几句词忘记注明出处,导致对被揭发为剽窃的惧怕,患上了抑郁症。从而和根本没有感情的女人有了恶梦般的婚姻,即便逃亡在外也无法减轻痛苦,继而接触到盛珠、千善子这些无辜的女人。他的臆想没有让他自杀成功,却导致了无数相关联的人命运发生了改变,甚至失去生命。
   有评论说有些心理医生把本书作为治疗抑郁症的教材,很多抑郁症患者读后茅塞顿开。我问了一个爱好心理学的朋友并未听说过,也许是有些自卖自夸,但我个人读后还是颇有感触的。生命之轻,有时脆弱地经不起一点试炼。高文想死,在铁轨上躺了几个小时,火车从旁边呼啸而过,偏偏他躺的那条就是不来车;大胡子的妹妹知道自己被调来的原因,知道哥哥为了自己做的蠢事,也想死,结果引来警察的调查,最后竟也自杀未遂。他们想死,死不了。施大爷不想死,郝青不想死,盛珠最不想死,他们却死了,这太不公平。
   也许这书不那么主流,估计都不太好找了,但是我推荐如果有机会读一下。正如扉页上写的:“这是一部写给穷人的书,也是一部写给富人的书。更是一部改变我们生活的书。”这个社会压力太大,很多人承受着别人无法理解的巨大痛苦。愿人们能够相互多一点点理解,愿每个人心里多照进一丝阳光。


  看了一本书,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写读后感。《北京往事》,说是中国第一部写抑郁症的小说,我不懂这方面,但是从书里来看,似乎自己也有潜在的抑郁因素,或者说我想去认为每个人都这样,我们想很多事情,我们被一些不存在的内心的假象困扰,走不出自己给自己布下的虚无缥缈之局。只是,通常没有那么极端,还不至于让我们走进精神病医院。
  
  突然想起某人说让我去看心理医生。呵呵。如果我不能医治自己,谁还能?心里的话,在无法承担的时候,会找到最可靠的人一吐为快。心理医生,就好象这本书,没事也被看出事来了。
  
  书里的人物,他们做错,他们让人同情,他们软弱,他们为了某些意念分外坚强。
  
  高文是算功成名就的,可他有时候真的无耻,他虚伪,他好色,他孤独,他软弱,可他却真的象个孩子,他豁达,他安静,他包容,他善良,他无奈,他诚实,他单纯。他放过别人,却逃不过自己;他清楚明白别人对他不起,他却不肯放下责任,因为逃不过自责,他活在自己给自己判定的罪过中,稍微的风吹草动都让他迷失,找不到归路;当他最终走向铁轨的时候,是他心中的上帝救了他,而我搞不清楚那上帝是他自己,还是躺在铁轨上的几个小时是幻觉。高文,呵呵,多少给我一些惺星相惜的怜爱,我痛恨他的软弱如同痛恨自己,我悲哀他的不幸如同悲哀我的庸人自扰、自作多情,我责怪他的无耻与好色,我同情他荒唐可笑的婚姻,我却完全能体会他对妻子的忌惮,身败名裂是任何一个成功人士都难以承担的后果。在峰峦环绕的万山之巅,人会格外小心,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一片大好河山,良辰美景尽收眼底,谁不愿意永远停留,没有圣人的情怀,谁愿意放弃。我们都逃不过欲望,人类的悲哀和欢乐的来源。无欲则刚,我常常以此来鞭策自己,却在关键时刻还是不得要领。
  
  我喜欢成长,可我舍不得一些天真。
  
  做人是不是不要太认真,生活是不是不该太叫真,海誓山盟是不是不能当真,感情是不是不会很纯真?
  
  我突然变的很愤怒,这个作者怎么可以如此残忍,还是现实本就残忍,只会向弱者下手,摧残本就肢离破碎的心。
  
  四川女孩,我不记得她的名字,普通的让人跟本想不起。我突然了解她的愤恨,她的迷茫,她失去了活着的勇气。你把面目狰狞的最丑陋变成一尘不染的最美丽,蘸满鲜血的玫瑰,家破人亡的结局,是谁也不愿意承受的残忍。那个凄惨的可怜人,谁能原谅他,谁再同情他?他终于还是疯了,这样才对她有所交代,这样才所谓公平,这才能解脱他或许还有的愧疚与后悔。想想那个要你坚强的姐姐吧,她那么圣洁,就算她站在多么龌龊的人群,她心里的光明强大到无所畏惧、无所顾及。
  
  无知单纯的眼神,甜美的表情融化罪恶的阴影,让人怎么恨怎么怪。我不明白,是不是真有如此的人,面对恶魔微笑的灿烂。是不是恶魔才笑的最诱人、最无邪。是不是悲剧才最唯美,最纯粹。
  
  我无力挣扎在现实的泥淖,我终究逃不过俗套,注定平凡的人,过着昏昏噩噩的小日子,我很满足,我很珍惜,我俗不可耐的、完美无缺的人生。
  
  醒。
  悟。
  
  算计别人与苛责自己大概同样可恶。别让爱你的人担心,让自己过好,就对得起所有的人,不枉党和人民的栽培啊。轻松一些,也许更容易相处。说话,也要活泼,也要严谨,做人,也要幽默,也要认真。不要太忧郁,不要太迷人。
  
  哈哈哈。笑吧。


好像很劲爆的样子


和《洛莉塔》差距还是很大底


呵呵,
没看过,
人多多少少在内心深处都有些抑郁的...
去看看.


看完了,郁闷了,这本书好灰色。


我又想起这本书了……


评得很好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