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杨升庵丛书

王文才 天地
出版时间:

2002-12  

出版社:

天地  

作者:

王文才  

页数:

1287  

Tag标签:

无  

前言

新都杨慎升庵先生,以气节学术文章,冠冕一代,世所仰止。而其遭际,则于嘉靖初议礼逆鳞,谪戍穷边,佯狂避祸,世尤惜之。永昌张愈光尝赠以言:“士到东都须节义,地当西晋且风流”是也。时心学已流为狂禅,习尚空虚,乃倡博约,以挽颓风,上追汉学,下启清儒音训考据之盛。诗则七子之摹拟,风靡海内。先生以卓绝之才,沈酣六朝三唐,牢笼当世,芳风鼓煽,至清初而大振。词主《花间》、《草堂》,并推苏辛,以矫元明体格纤柔之陋,万历以来遂压词坛,余波及于乐府,临川、昆山竞以“花草”之丽辞为曲。故其衣被学人,又非一代也。史称升庵博洽,著作宏富,为明第一。方其卒年,门人安车丘文举初绿书目,凡已刻未刻仅九十三种,似只几案间书。遗书自滇泸辇归故里,从子有仁理其著述,谓有四百余种,而《年谱》载目不过百二十耳。自万唇十年《文集》刊于成都后,又续刻考据杂着,并前旧刻共七十余种,而批选之书亦渐流传。秣陵焦站乎生服膺升庵,求其书数十年,编为《升庵著述目录》百五十余种。以杂着繁富,世不恒见,且单部短牒,互存错出,乃类编为《外集》百卷,函容已大过于梁佐之《丹铅总绿》。其缀辑之功,便于读者,然编纂之例,固未尽善,而原著渐微,所谓刻书而书亡也。明清之际,蜀土荒堙,新都兵燹之后,家藏之遗稿荡然,故迄于崇祯,遂无新刻之书。至干嘉承平,故籍间出,罗江李调元南北搜访,重编《升庵著书总目》达二百种,与阮葵生、周亮工所学数合。

内容概要

  《杨升庵丛书(套装全6册)》为杨慎研究古音韵例之专著。研究古韵,其途径主要有三·一是系联古韵语韵脚归纳韵部;二是证以谐声偏旁;三是对应今音系统。归纳韵部又以究明韵例为前提。如《杨升庵丛书(套装全6册)》驳“于嗟乎骆虞”旧叶云:“虞字一也,此诗一音牙, 一叶五红,诗有二章而叶音二变,使诗五六章尾句同者,亦五六变乎?不知古诗屡章而尾句同者多不叶”。足见韵例不明,则归韵必误。《古音略例》之作,为后来学者同类著述,开辟蹊径,虽未臻完善,而筝路蓝缕之功,不容磨灭。至其所定古韵,固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其文由缀拾而成,故其说或离或合,不及后来顾炎武、江永诸人能本末融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不必悉以后出者苛求之。

书籍目录

杨升庵丛书总目第一册升庵经说檀弓丛训转注古音略古音略例第二册金石古文滇载记滇程记谭苑醍醐杨子卮言墨池琐绿书品画品异鱼图赞谢华启秀第三册升庵文集升庵遣集第四册升庵诗文补遣升庵玉堂集升庵南中集升庵长短句长短句续集陶情乐府陶情乐府续集历代史略词话赤牍清裁第五册风雅逸篇古今风谣五言律祖绝句辩体唐绝增奇空同诗选雪山诗选第六册升庵诗话诗话补遣绝句衍义千里面谈词品词品拾遣升庵批点草堂诗余词林万选百啡明珠附录升庵杨慎午谱翰林修撰升庵杨公墓志铭编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大傅》:制器尚象,取诸《离》,取诸《益》,取诸《噬嗑》,取诸《干》、《坤》,取诸《涣》,取诸《随》,取诸《豫》,取诸《小过》,取诸《睽》,取诸《大壮》,取诸《大遇》,取诸《央》,凡十三卦而乾坤合为一而不分。朱汉上云:“上古衣裳相连,乾坤相依,君臣一体也。至秦始取衣裳离之,而尊君卑臣,上下判隔,岂非服妖之大乎?昔人谓礼失求诸野。今獠川苗寨,多衣统裙,上下相连,犹是古法。”字书作“惋裙”,解云:“南夷关头衣也。”数往者顺知来者逆安公石作《易牖》。此解极为超迈,自唐宋诸儒,未有是说也。朱子尝有一半逆一半顺之疑矣,而终未能自决之也。公石之说曰:“天下之事,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易》为知来而作,故其数逆敷也。“往者顺”,盖因下句而并举之,非为《易》有数往之顺数也。公石于《经》妙契超诣有如此。赵子崇为予言此,惜未见其全也。予谓解圣贤之经,当先知古人文法。古人之文,有因此而援彼者,有从此而省彼者。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颜子固未尝用也。《易》曰:“乐则行之,忧则违之。”潜龙固未有所谓行也。“治则进,乱则退。”伯夷固未尝进也。皆因此而援彼也。“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稷未尝三过门也。“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禹未尝躬稼也。

后记

本书为杨慎研究古音韵例之专著。研究古韵,其途径主要有三·一是系联古韵语韵脚归纳韵部;二是证以谐声偏旁;三是对应今音系统。归纳韵部又以究明韵例为前提。如本书驳“于嗟乎骆虞”旧叶云:“虞字一也,此诗一音牙,一叶五红,诗有二章而叶音二变,使诗五六章尾句同者,亦五六变乎?不知古诗屡章而尾句同者多不叶”。足见韵例不明,则归韵必误。《古音略例》之作,为后来学者同类著述,开辟蹊径,虽未臻完善,而筝路蓝缕之功,不容磨灭。至其所定古韵,固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其文由缀拾而成,故其说或离或合,不及后来顾炎武、江永诸人能本末融贯。”“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不必悉以后出者苛求之。今之治古韵者,多祖述陈第驳叶音之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不入。”(《毛诗古音考·自叙》)按其说实肇自升庵。如本书谓叶音“改古韵以趁沈约之韵”,斥为“纰缪之极”。又注《淮南子》“易为求福”与“肉”为韵云“”古福音倡,此音如今读,盖自汉世始有此音也。纬书“文阜之山,江出其腹,帝以会昌,神以建福气”,“福”亦今音,可见纬书出于汉世也。”皆同“时有古今”、“音有转移”之论。本书校勘,以明嘉靖刻本为底本,校以焦达编《升庵外集》万历本(简称《外集》本)、李调元辑《函海·升庵韵学七种》本(简称《函海》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按全书通例,条各提行。底本《庄子叶音》,或数条相连,但于条末夹注篇名,体例颇不一致。


编辑推荐

《杨升庵丛书(套装全6册)》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杨升庵丛书 PDF格式下载



升庵作品都是精品,就是太贵了,让人望而却步,读得起的买不起,买得起的读不起,装门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