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闻见录
2005-1-1
三秦出版社
(宋)邵伯温,康震
266
158000
康震 注解
无
本书20卷。作得早年逢王安石变法,中年经过元祐党争,晚年遭遇靖康之祸,故其见闻极为丰富。本书对王安石变法所记颇多,还记载了一些北宋初年的朝章制度及逸闻趣事。 《邵氏闻见录》,北宋学者邵伯温所撰,又名《河南邵氏闻见录》或《邵氏闻见前录》,“前”字乃是后人所知,为的是有别于邵伯温之子邵博所撰《邵氏闻见后录》。 本书的内容大体有这样几类:一、记录王安石变法中变法者与反对变法者的言行、思想、逸事,甚至连一些家庭琐事也不厌其烦地记入卷中,为后世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具有独特价值的历史资料。邵伯温对这两方的代表人物如王安石、司马光等各有褒贬,但总的来说,他盛赞的还是那些反对变法的人物,对他们思想道德、政治立场的肯定程度要远远大于变法者。二、记载了北宋时期朝廷和宫廷中的一些典章制度、铁闻趣事。本书对邵雍的虚诞文字外,倒也可以使他们从日常起居、过从交游的角度了解这位大学问宵的道德文章。 本书也有很多纪事不实至恶意诽谤之处,产生这些缺点的主要原因在于邵伯温对于变法的政治偏见和党争之见。总括来看,《邵氏闻见录》是一部研究宋代历史尤其是变法历史的有价值的史料,对于研究反对王安石变法一派人物更具有重要的价值。
邵伯温(1037-1134年)字子文,北宋洛阳(今属河南)人。元□中,以荐授大名助教,调潞州长子县尉。徽宗即位,上书数千言,欲"复祖宗制度"。知果州,请罢发输沪南诸州绫绢、丝绵数十万以宽民力。后擢提点成都据,丰富了理学"穷理尽性"的命题。赵鼎评其谓"以学行
原序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二十附录
无
与中华书局版本比一点不差,康震校注,有适当的注解,特别是对当时任务的注释非常全面,比如“范忠宣公”,除非熟悉宋史,否则理解有困难。
该书不坏,但也不算好。一是错字多,现在懒得翻书,凭记忆举例,是讲文彦博未达时到成都某寺庙的那段,写和尚打扫庭院,里面写洒扫时出了错字。二是注释不够详尽,比如姓范的名人就好几位,除了范仲淹,还有两三位,原文以谥号相称,注释就该写明名是什么,和范文正公有啥瓜葛,否则看了半天,摸不著他们的关系。里面姓吕德也有好几位,饶是我有点宋代的历史知识,也有点昏了头。里面还有那么多的人,有的以官职称呼,有的以号称呼,有的以谥号称呼,有的以籍贯称呼,真是夹缠不清啊,特别是官职称呼的,一不注意还满以为是该人的号呢,宋代的官职称呼又多又生僻,有时简直像是该人的号或者籍贯呢。还有,注释有问题。就说两个状元的那段,一个叫时彦,一个叫什么,忘了。最后写那个状元有出息,远胜时彦。注释中把时彦解释为一时的俊杰,不对吧,这个时彦应该还是文中开头那个状元时彦,作者写作的本意就是想比较两个状元的气度和雅量啊,怎么最后那个时彦竟成了一时的俊杰了呢?我对时彦有印象,主要是宋词中选的他那首唯一的词。三是排版有点问题,正文字体看着不舒服,字距小了点,和注释的字体差别太小,而且一段连一段,没个标题(当然,原文是没有,不过为读者计,可否加上),看起来眼睛受罪。
纸张,装订都不好。注释者为康震,好象还在“百家讲坛”讲过什么,注释的实在一般,概念用得太宽,等于没说。看了一半,前封张开了,没了心情。如果有好版本,还是值得一读,别卖三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