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季羡林学术精粹(第三卷)

季羡林著,王岳川编 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作者:

季羡林著,王岳川编  

页数:

44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外文化交流卷:季羡林学术精粹(第3卷)》近期由山东友谊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季老首次在家乡出版社出版自己的文集,也是目前国内唯一授权的版本(书中附有授权书),先生委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选编。王岳川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在美学、书法、音乐等领域都有不凡的造诣。他精心选编了季老的拔萃之作,并在《学问人生》中完整清晰地体现了季老的思想轨迹,其权威性自不待言。重要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卷:季羡林学术精粹(第3卷)》有大量内容为首次公开出版,以影印本推出。季老文渊德厚,是齐鲁之邦的骄傲,这次在山东出书,是先生一次精神的还乡。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书籍目录

中外文化交流漫谈——从西域文化的传人谈起中印文化交流史一 导言二 滥觞(汉朝以前)(一)推测出来的起点(二)印度古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三 活跃(后汉三国25年-280年)(一)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1.中国的丝、纸、钢传入印度2.印度物品传入中国(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佛教的传人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阶段四 鼎盛(两晋南北朝隋唐265年-907年)——两种文化的改造和融合阶段(一)两晋南北朝(265年-589年)1.佛教影响的继续扩大(1)竺法护(2)道安(3)鸠摩罗什(4)慧远(5)法显(6)竺道生(7)真谛2.贸易活动和外交往来(交通年表)(二)隋唐(581年-907年)1.唐初中印交通年表2.佛教交流达到最高点(1)玄奘(2)义净(3)密宗:善无畏、一行、金刚智、不空(4)慧超、悟空3.外交往来和贸易活动(1)外交往来(年表)(2)贸易活动(三)鼎盛时期宗教、外交及贸易活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具体成果1.印度-中国(1)文学(2)史学(3)音韵学(4)著述体裁(5)艺术(6)戏剧(7)天文历算(8)科学技术(9)医药(10)印度的杂技和幻术(11)印度物品传人中国……

章节摘录

  慧远在从道安受业时,尝有客对佛经深义颇有疑惑,反复解释,弥增疑昧。慧远利用庄子的话来连类佛经,加以阐释,听者晓然。于是道安特许慧远不废俗书。这一个小例子也说明,到了晋代末期,佛教除了同桓玄一类的人有所争论外,佛教教义仍然难为一些文人学士所了解,只好乞灵于老庄,才勉强讲通。六朝时期流行的所谓“格义”,也属于这个范畴⑩。这说明,中印两种文化,经过了几百年的互相撞击与吸收,到了交流鼎盛时期,仍然在互相迁就,互相改造,还没有达到真正融合的阶段,有点像油与水的关系。慧远本人即兼综玄释,并擅儒学。他之所以这样做,与其说是一个偶然现象,说是慧远个人的特点,不如说是当时中印文化交流过程中客观的需要。  还有一件事必须在这里提一下,这就是慧远与弥陀净土的关系问题。慧远持精灵不灭之说,深信生死报应,所以就立下弘愿,期以净土。元兴元年(402年)与刘遗民、周续之、毕颖之、宗炳、雷次宗、张莱(亦作菜)民、张季硕等,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我在上面曾谈到慧远的老师道安虔信弥勒净土。同是净土,仅有一字之差,一“弥陀”,一“弥勒”,致使佛教史研究专家,甚至包括斯道权威汤锡予(用彤)先生在内,不察二者之区别,等同视之。实则二者间有相当大之差别,不能混为一谈。崇信弥勒(Maitreya)净土者,期生此未来佛所居之兜率天(Tusita)然后从那里获得最终解脱。而崇信弥陀(此字梵文有二字: Amitabha,译为“阿弥陀佛”或“无量光佛”;Amiayus,译为“无量寿佛”)净土者,则期能西天佛土。在印度佛教史上,弥勒先出,弥陀后兴。后者恐系受外来影响,特别是伊朗而产生者。此时天国入门券价格已跌落,得到最后解脱容易得多了。这是印中佛教史上极为有趣的问题之一,值得探讨。道安与慧远,一师一弟,在净土信仰方面,有此区别,这一段公案颇为重要。但我只能在这里提上一笔,不能深谈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季羡林学术精粹(第三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