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近思录

朱熹,吕祖谦 江苏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6-1  

出版社:

江苏古籍出版社  

作者:

朱熹,吕祖谦  

页数:

355  

译者:

陈永革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近思录》是“智慧果丛书”之一。这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近思录》前冠以专家导读,勾勒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奥妙,探索其学术源流、文化背景,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同时《近思录》勾画出了儒学前后发展的主线,是问津宋以后儒学演进、下探当代新儒学源流必读的入门书。

作者简介

陈永革:师从赖永海

书籍目录

前言卷一 道体卷二 为学 卷三 致知 卷四 存养卷五 克治卷六 家道卷七 出处卷八 治体卷九 治法卷十 政事卷十一教学之道卷十二警戒卷十三辨异端卷十四观圣贤

章节摘录

  书摘  不勉也。(《二程遗书》卷六)  【注释】  ①培壅:把土肥培在庄稼根上。  【译评】  程颢指出,治学的根本必须加以培植,然后才能确立今后发展方向。发展方向正确了,造诣深浅不同,则取决于个人勤勉与不勤勉的程度差异。  2.34明道曰: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自此。(《二程遗书》卷五)  【译评】  程颢认为,学者修养如能持敬以保持内心正直无私,以义理保持外在行为的规范,勇往直前,自此出发就能达到与天同德的精神境界。  2.35明道曰:懈意一生,便是自弃自暴。(《二程遗书》卷六)  【译评】  程颢认为,内心稍有松懈的念头,就是自暴自弃。  2.36明道曰:不学便老而衰。(《二程遗书》卷七)  【译评】  程颢认为,人如果不学习,便会感到年老衰退,落后于时代发展变化。  2.37明道曰: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  (《二程遗书》卷十四)  【译评】  强调心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程颢认为,人的学问不能长进,只由于心志不勇敢。  2.38明道曰: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二程遗书》卷十五)  【译评】  程颢认为,学者义理之心如被血气所战胜,被习俗所夺取,只怪自己志向不定。  2.39明道曰: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二程遗书》卷六)  【译评】  程颢认为,内心稳重就可以克服外在行为的轻浮,学问精深就可以发现外界的诱惑很小。  2.40明道曰:董仲舒①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孙思邈②谓“胆欲大而心欲小,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可以为法矣。  (《二程遗书》卷九)  【注释】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年,西汉著名思想家,今文经学大师,专治《春秋公羊传》,著有《春秋繁露》等。孙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著有《千金要方》等。  【译评】  程颢认为,汉代大儒董仲舒所说“正其义而不谋取私利,明其道而不计功效”,以及唐代医圣孙思邈所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这两句话都可以作为学者修行治学的原则。  2.41明道日: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二程  遗书》卷十一)  【译评】  程颢认为,大体说来,学者不讲出来而自得于心,才是真正心领神会。如果由于外在的安排、布置而学习,都是没有自得于心的表现。  2.42明道日:视听思虑动作,皆天也,人但于其中要识得真与妄尔。(《二程遗书》  卷十一)  【译评】  程颢认为,眼视、耳听、思虑、动作,都是人天生而有的机能。人只不过是要从中认识到真妄不同而已。  2.43明道日:学只要鞭辟近里,著己而已。故“切问而近思,则仁在其中矣”。“言  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  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只此是学。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其次惟庄敬持养,及其至则一也。(《二程遗书》卷十一)  【注释】  语出《论语·子张》。语出《论语·卫灵公》。  【译评】  任何人都要努力鞭策自己加强内心修养。程颢认为,治学只是要鞭策自己加强内心修养,切实努力而已。所以孔子说:“态度恳切地提问,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切实思考,仁就在其中了。”又说,“言语中充满忠诚和信任,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边远地区也行得通。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即使在本乡本地,行得通吗?站立时见他在面前,上马车时则站在旁边,然后力行。”这就是学。才质完美的人内心澄明,得以除尽私欲,浑然与天地万物同体。才质稍差的人,通过持敬修养,达到私欲除尽的精神境界,都是一样。  2.44明道日:忠信所以进德,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乾道也;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者,坤道也。(《二程遗书》卷十一)  【译评】  程颢指出,忠信修德,修饰言辞以立诚,以此建立道德事业,这是天之道;内心虔敬保持正直无私,义理如一保持行为规范,这是地之道。  2.45明道日:凡人才学,便须知著力处;既学,便须知得力处。(《二程遗书》卷十二)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  《近思录》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思想资料选辑著作。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有关人生修养的必读书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慧能)、《近思录》和《传习录》(王阳明)这七部书。这就几乎把《近思录》抬高到儒家经典的地位,于此可见《近思录》对我国社会思想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一、作者及成书经过  《近思录》为朱熹与吕祖谦二人所共同编订,但后来《近思录》的注解者,却大都不提吕祖谦之名。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守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云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确切地说,在《近思录》的编订过程中,朱熹起着主要作用,吕祖谦仅起辅助作用。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死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原籍江西婺源,因其父出仕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后长期在崇安、建阳讲学,因此历史上称朱熹的学派为“闽学”,并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张载的“关学”,共同构筑了宋代道学的理论体系,而朱熹则更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吕祖谦(1137-1181),字伯恭,号东莱,学者称之为东莱先生,浙江金华人。曾任著作郎兼国史编修官,与福建朱熹、湖南张拭(1133-1180,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南宋淳熙二年(1175)初夏,吕祖谦从浙江金华来到福建建阳,与朱熹会晤,并在朱熹居住讲学的“寒泉精舍”,与朱熹共同研读周敦颐、二程、张载的书,深感北宋四子思想学说“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出于对初学者不知所人的考虑,二人于是决定掇录四子论要,着手编撰《近思录》一书。朱熹《近思录前引》曾述编撰意图说:“惧夫初学者不知所人也,因共掇取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以为此编。总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卷。盖凡学者所以求端用力,处己治人,与夫所以辨异端、观圣贤之大略,皆粗见其梗概。”此名取意于《论语·子张》子夏所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之言。近思,就是由切己  处省思、观照圣人言教,由近而远,由凡人圣。  朱熹和吕祖谦共同编订《近思录》历时三年之久,为此,朱、吕二人曾两次会晤,并多次往来信札,彼此参详,斟酌编排。因此,编订《近思录》虽策划于淳熙二年,成书则当在淳熙五年(1178)以后。自此而后的七百余年间,《近思录》成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一部必读书。元明清二代儒士,大多熟读《近思录》,“莫不服膺是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山于社会需求量大,明清以来《近思录》刊刻本之多,不可胜数。其中影响较著者有明正德十四年汪伟刊本、明稽古斋刊本、清正谊堂本、吕氏宝浩堂本等。即使在民国后,《近思录》各种刊本也不下十种。可见《近思录》极受明清文人的高度重视,具有类似于儒家经典的较高地位。  二、主要内容  朱熹与吕祖谦所共同辑录的《近思录》凡十四卷,起初只言其大纲,而无目录。朱熹说:“《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纲,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分,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  ……


编辑推荐

  《近思录》是“智慧果丛书”之一。这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近思录》勾画出了儒学前后发展的主线,是问津宋以后儒学演进、下探当代新儒学源流必读的入门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近思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