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华严宗通史

魏道儒 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作者:

魏道儒  

页数:

359  

字数:

314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影响中国近代革新思潮最显著的佛教派别大体有三个:一个是唯识宗,一个是净土宗,另有一个就是华严宗。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以及章太炎、杨度等人物的思想历程中,都可以看出这三派或明或隐的痕迹。  净土是佛教的理想国,折射着人们对浊世的厌恶和不满,蕴含着变革现状的动因,其成为近代改革家建设未来的重要素材之一,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唯识与华严,均以典籍浩瀚、哲学烦琐著称,为什么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这样急剧的社会变动期,还会被吸收成为一种自强进取的因素和鼓舞斗志的力量,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认为,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就接受这些影响的革新家们言,他们受自身社会条件的限制,必须从既有的思想资料出发,用以解释现实,解释历史,也重新解释了那些资料本身。就这两个佛教派别自身言,在近代再度发生作用,自有其内在不朽的一面。从佛教史的角度,这一面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

内容概要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创始人是唐代法藏。因依《华严经》立宗而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本书分八章,围绕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再到“禅宗中的华严学”的转变过程这条主线,系统梳理华严宗历史和理论形成、发展、演变、衰微和终结的脉络,揭示宗教与政治、文化等的关联,探讨研究华严宗理论体系、名词术语、重要典籍和历代高僧。作者长期从事佛学研究,成果丰硕。本书资料丰富,论证严密,学术视野广阔,多有创见。

作者简介

  魏道儒,男,1955年10月15日出生,河北景县人。1981年12月大学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84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85年1月至1987年9月在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1990年6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90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92年8月任副研究员,1998年8月任研究员。1999年至2000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研究。2002年6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9月受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佛教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中国华严宗通史》、《宋代禅宗文化》、《白话坛经》、《禅宗无门关》及《佛教史》(合著)、《中国禅宗通史》(合著)等。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序言导言第一章 华严典籍与华严经学 第一节 华严经学的原初形态  一、《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发端  二、《本业经》与早期菩萨行  三、《渐备经》与普贤类经典   1.竺法护的三类译籍   2.终极崇拜对象——法身   3.普贤行与普贤境界   4.十变与十住  四、节译经与眷属经 第二节 华严经学的成熟形态  一、晋译华严的组织结构  二、卢舍那佛诸相  三、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  四、一多关系及其运用  五、法界与世间  六、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 第三节 华严典籍的形成历程  一、贵霜佛教与华严典籍东传汉地  二、支品与本部的一般区别  三、华严典籍形成的时间地点第二章 华严学的理论转型与学派建立 第一节 华严典籍的初期流布与研究  一、单行经研究的两种趋向  二、《华严经》的多途运用 第二节 华严论书及其特点  一、简说《十住毗婆沙论》  二、《地论》的概念化倾向 第三节 地论师与华严理论转型  一、北魏《华严》研究诸传说  二、地论派组织结构与政治品格  三、形象描述与理性分析  四、宗趣与判教  五、六相体义与适用范闱  六、当现两说与四宗丘宗第三章 诸派融合与华严宗创立   第一节 《十地》的流传与终结 第二节 华严诸派与华严学多余发展  第三节 在论系华严与吉藏 第四节 法顺及其华严禅观 第五节 智俨与华严宗学说体系的形成第四章 华严新说与分支第五章 华严哲学的终结与禅化过程第六章 宋代华严与禅净教融合第七章 华严学的流变与衰微第八章 余论:华严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附录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华严典籍与华严经学  第一节 华严经学的原初形态  华严典籍是大乘佛教经典的一个部类,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不同时代和地区产生的众多独立流行的小经,史称“支品”;其二,在系统整理和修改众多单行小经基础上形成的汇集本,史称“本部”;其三,程度不同地受“支品”或“本部”学说影响,但主要内容又与之有别的一类经典,史称“眷属经”。  以华严典籍为载体的华严经学说,是继早期般若学之后出现的大乘佛教思潮,约发端于公元一世纪,基本定型于公元三世纪末。它既有兼容并蓄此前一切佛教遗产的倾向,又有突出华严理论个性的特征。总体说来,华严经学说以印度佛教文化为主干,融合中国文化,并带有波斯文化的若干痕迹,是东西方文化在我国新疆地区交融的产物。  从东汉末到东晋的二百多年间,众多华严类单行经从古印度经西域流入我国内地,主要由大月氏人或其后裔传译。早于“华严本部”出现的一些“华严支品”小经,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华严经学说的原初形态及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  一、《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发端  现存最古的汉译华严典籍,是后汉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所译的《兜沙经》。支谶是大月氏人,汉桓帝末年到达洛阳,于灵帝光和到中平年间(178—189)从事译经。他以传译大乘般若经典为主,所译《般若道行品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比较流行。到东晋道安时代,包括《兜沙经》在内的十余部经,已因“岁久无录”而不明译者。道安通过“精寻文体”,认定它们“似谶所出”(《高僧传》卷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华严宗通史 PDF格式下载



从内容到版本都很不错,值得阅读和收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