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车影行踪

邢建榕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9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

邢建榕  

页数:

12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唯有档案——文献、照片、声像材料等,才能留下上海人走过的足迹,才能留下这座城市的记忆,化作我们回味过去、认知现在、憧憬将来的财富和动力。 档案,城市的记忆,上海的见证。 说起上海外摊,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些有关老上海的电视剧中的情景:人来人往、黄包车、电车、小轿车、洋行、码头、领事馆、租界等等。本书就以文献、照片等资料来带你重味老上海的交通运输文化。对于那些有老上海情节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个不容错过的好机会。

书籍目录

序 吴辰 一、轿子与独轮车 二、西洋马车与东洋黄包车 三、汽车来到上海 四、出租车行业的兴起 五、电话叫车渐成时尚 六、有轨电车开通 七、陆伯鸿与华界电车的运行 八、长途汽车遍及四方 九、世界上最混杂的马路 十、“三方四界”的城市交通 十一、都市的流动风景线 十二、电车公司员工守则 十三、乘客的文明 十四、交通规则的宣传与执行 十五、交通事故面面观 十六、名家笔下的人力车夫形象 十七、张爱玲的电车 后记

章节摘录

  独轮车,又称小车、手推车、江北车,原先普遍在苏北地区使用,用来载货,但重心较高,不易掌握。独轮车引入上海后,因适应在南市的窄街陋巷中行走,也能在郊外的泥泞小道上穿行,因此成为华界地区中下层民众所钟爱的一种交通工具。尤其在老城厢内,在城墙拆除以前,连马车与人力车都很难施展开来,且规定马车不准进城,唯独这种独轮车一轮着地,行走自如。推车者多为前来上海打工的苏北汉子,他们身强力壮,一车推上六七个人不成问题,《上海县竹枝词》云:“江北东洋两种车,交驶马路展平沙。双轮座位招单客,客坐单轮却倍加。”说明独轮车可坐多人,双轮的黄包车却只能坐一人。   租界开辟后,在其边缘地段相继建成一些工厂,如缫丝厂,招收的女工很多。一些女工为了去较远的纺织厂上班,往往相约合坐独轮车前往,下班后再由独轮车接回,并且渐成风气。从当时的照片看,一辆车上约有八人,分坐两边。纺织女工异常辛苦,坐独轮车上下班那一点时光,或许就是她们生活中最快乐的享受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车影行踪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