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上下)

许总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0-1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作者:

许总  

页数:

422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上下)》是一部研究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关系的专著。在中华学术史上,宋明理学无疑有着独特的地位。自南宋后期始,理学被奉为官方哲学,成为宋以后中国近古时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结构与内涵的一大转折与新变,理学对总体社会思潮及具体意识形态的演进嬗变皆有重要的影响乃至支配作用。这种影响,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得尤为复杂,各种文学艺术体类对理学或由感契而承受,或由撞击而交织,虽程度不同,方式各异。

书籍目录

序 论近古文化史上的哲学与文学第一章 理学的特征与意义第一节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理学的性质与演变第三节 理学的必然性及其历史地位第二章 理学与文学的联结基础第一节 宋代的崇文风气第二节 宋人的心理结构第三节 宋文化的理性精神第四节 儒学的传统表现方式第三章 理学与宋代古文第一节 宋代古文复兴的儒学背景第二节 理学家的古文创作第三节 理学与唐宋古文统系的确立第四章 理学演进与宋诗史程第一节 理学先驱与宋调发轫第二节 理学奠建与隆宋诗坛第三节 理学集成与宋诗中兴第四节 理学趋交与宋调式微第五章 理学诗派第一节 理学诗派概况及理学诗特点第二节 邵雍:理学诗派之创始第三节 周敦颐、程颢与张载:学说自立与诗风同调第四节 朱熹:理学宗师与诗坛大家第六章 理学词派第一节 理学家的词学观第二节 理学词派及其创作特点第三节 理学对词学的影响第七章 理学与宋代文学观念第一节 统合儒、道、释的文化观念第二节 理学与禅悟第三节 情理冲突的文学思想第八章 理学分化与宋金元文学的变迁第一节 传统与非传统意识第二节 主情观念的高扬第三节 理学弛张与文学盛衰

章节摘录

考察宋代文人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也可以看出宋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宋代文人不仅政治社会意识强烈,而且善于从多方面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大则社稷存亡,小则细事琐物,无不处于其观察视野之内。随着哲学与文学关系的日趋密切,创作构思中渗透哲理思辨精神更成为文学创作中的普遍现象。这样的理性思辨,也就不仅促使宋人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不断趋于客观全面,而且以通达的精神形成一种对于人生的新看法,那就是不被普通的喜怒哀乐所左右的冷静的人生态度。冷静的人生态度和理性的心理结构,最明显地表现于宋代诗歌创作之中。宋诗的最重要特点,其实并不主要在于对传统诗歌外在风格的改变,而是在于对内在的创作心理和观念的深层变异。这主要表现为在诗歌抒情性趋于淡化的同时,诗的情绪冲突时空大为延展。在中国传统抒情诗中,最重要的主题莫过于人生短促之感,因此中国诗人对季节的变化和时序的推移尤为敏感,大量的“惜春”、“伤春”作品不仅最集中地体现了这种“象征人类生命推移变化的时间意识”①,而且总是在“惜”、“伤”情感冲突的高峰凝聚、加强、扩展诗的抒情功能。早自《诗经》就有“春日迟迟,我心伤悲”。《楚辞》亦有“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之句。唐代诗人的这类作品,更明显体现出情感冲突的高峰,如司空图《早春》“伤心仍客处,病起却花朝”、“风光知可爱,客鬓不相饶”,一见春花,立即联想到衰老之身,由伤春到自伤在情感冲突的瞬间完成;又如自居易《送春》“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光,联想到“人生似行客,两足无停步”,因而送春犹如自送生命之旅,一瞬间在情感的激烈冲突中凝就无从排解的悲哀。这种心理状态,在宋诗中则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宋人看来,事物有其客观规律,人生也自应遵循这一规律,所以面对人生的遇合,都能经过哲理分析和思考,平静地对待喜怒哀乐,情感处于一种平静的客观的状态。如欧阳修《暮春有感》写道:幽忧无以销,春日静愈长。薰风入花骨,花枝舞低昂。往来采花蜂,清蜜未满房。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蛱蝶无所为,飞飞助其忙。啼鸟亦屡变,新音巧调篁。游丝最无事,百尺拖晴光。天工施造化,万物感春阳。我独不如春,久病卧空堂。时节去莫挽,浩歌自成伤。这里同是惜春光、伤老病,但诗人心态及表现方式却与唐代人大不相同。诗中虽然以幽忧难销始,以久病自伤终,明显表现了以时序推移与生命短暂相联。


编辑推荐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上下)》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明理学与中国文学(上下) PDF格式下载



非常失望,上册从112页直接跳到145页,中间是81-112重复页,我还得用电脑看,并且错字连篇,真是伤心。


条分缕析,言简义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