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评论·第二辑\: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

新京报 编 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2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

新京报 编  

页数:

202  

字数:

3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本书为“新京报”系列之一的《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下》。 焦点新闻事件拷问人性道德最深处,触目惊心;一线记者手记解密采访现场原生态,催人泪下。 就如同这张报纸的命运一样,这本由新京报时事专栏结集的书“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每有重要的新闻发生,新京报总会发出积极理性有见地的时事评论。作为伴随这张报纸一起成长了三年的著名栏目,囊括了全国最负盛名和最重要的时事评论家以及专家学者,通过这本书,可以一窥该栏目全貌。而《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下》则是本报特稿的结集成书之一,正如书的封面上所说:“三年来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中国热点新闻事件尽有评说,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未敢懈怠,部有一种声音与你心灵共鸣”。

书籍目录

沈睿之女性视角 “没有户口的民工”是美国富强的活水 美国的贫困和帮助贫困的人 中国不能继续当世界电脑垃圾场 贝蒂·弗里丹给我们的遗产汪永晨之绿家园 尊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人类需要与众生灵一起过年王学泰之平人观世 大政府还是小政府 “三业”失衡放大社会不公 一百年不遇,四百年一遇?夏业良之我手写我心 加州供电危机说明了什么徐贲之公共政治 社会正义和保护弱者 死囚威廉斯 信任和荣誉的“囚徒困境”徐友渔之直面现实 追寻顾准的当代意义 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不容消解 不该宽容的决不能姑息薛涌之美国来信 用博客激活语文教育 富人要有什么派头 大学生不是专业的奴隶 穷人凭什么给富人腾地方 “海龟”为何变“海带” 到哪里寻找中国文化的精神 各阶层在北京都应有落脚点鄢烈山之一触即发 巴金为何能“感动中国”杨东平之大教育 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 最精英的人要做最大众的事 高考改革仍需提速 高等教育质量之争 重温“平民教育”的精神 教育乱收费乱在何处叶自成之国际风云谈 从历史观看日本的“大”与“小” 反省历史与德国融入欧洲之路袁伟时之历史教训 奥斯威辛背后的文化袁岳之公众视野 坚持数据上的“一个中国”原则 推崇做小知识的分子 在中国法院进行对日民间索赔诉讼 贫富要不要分区 新农村的新酒要用新瓶装 建设环保文化公众参与举足轻重 在普通人中挖掘志愿精神 把“80后”当宝贝展江之传媒视界 化解地域歧视有赖悲悯宽宥 营造“无歧视大众传播环境” 把知识产权还给“亚民工”研究生 批准《反腐败公约》与立法保护“吹哨人” 用学术问责化解学者信任危机赵汀阳之言由我衷 时代的精神领袖有什么秘密 警惕成功人士成为弱势群体 契约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社会权力分配 “找不到政府”谁可受益赵晓之观潮国企 国企领导人薪酬究竟多少合适郑也夫之被动吸烟者说 单一命价 小众何难求 敢不搭理世界杯 野泳者的政治观 难道电影游离于开放的时代?周国平之守望者语 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觉悟 叩问高校经费实情 警惕网络暴力现象 导师岂能成“老板”周洪宇之教育者说 农村义务教育应免费的再呼吁周振鹤之天行有常 郑和下西洋:有光荣也要有梦想 汉语热缘于文化热是一种误读 救救中文 中国暂时不要诺奖也无妨 学术著作应以《谢辞》为开端 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理应祝贺朱学勤之白话白说 地区歧视植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 愧对顾准庄礼伟之观天下 从精神洁癖到血腥清洗 评“圣徒式洁癖” 从伊拉克踩踏事件看我国公共安全隐患 “公民必须在场!” 燠热不堪的时代与我们的常识意识

章节摘录

  “馒头血案”的宪法视角  在宪法的层面上,表达自由的价值即使不说是高于著作权和财产利益,也是特别受到关注和偏爱的,因为具有普遍价值的表达权利,往往比个人的经济利益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因而更受保护。  很少有一个可能的著作侵权案,引起媒体如此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馒头血案”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是因为这个案子涉及情(认为陈凯歌导演不能以强凌弱,胡戈很有才,很多人同情他)、理(认为胡戈对《无极》恶搞得对,这种娱乐或批评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法(“血案”是否侵权)三个层面的问题。这个案子特别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因为很多网民认为,如果像“馒头血案”这样的东西被告到法院,一旦被认定为侵权,就意味着不但会扼杀像胡戈这样有才能的青年和这样的作品,减少娱乐和快乐;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新的正在发展中的网络表达方式和言论自由的空间将会受到压制。这才是广大网民最担心的事。  正是由于最后这一点,才需要宪法学者发表意见。  我注意到,在发表各种意见的人们中,非法律专业的人士大多从感情出发倾向于同情支持胡戈;而法律专业人士、特别是搞知识产权专业的专家,更倾向于认为胡戈侵权。有的专家认为是侵犯了陈导演著作的完整权,有的专家认为只是侵犯了作品的修改权和复制权。很少有人认为胡戈的行为,能对陈导演的名誉权构成侵害。  能否认定“馒头血案”是否侵权,关键在于对该作品性质的认定。如果认为“馒头血案”是一个文艺作品,且侵害了陈导演的商业利益,则会构成侵权嫌疑。因为胡毕竟大量使用了陈的作品。所以,知识产权专家狭义地把它认定为侵权不无道理。问题在于,“馒头血案”从性质上说并不是文艺作品,而是以文艺创作的方式表现的一种文艺批评。作者由于花了高价看了《无极》而感到相当不满意,觉得这个剧本很有问题,情节简单而且荒唐,所以才对这个片子的故事加以解构、讥讽,以发表他对这个片子的观点、看法和见解,这完全符合文艺批评的特点和性质。  据《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就是说,它作为文艺批评作品是可以合理引用他人发表的作品的。问题是有人说,这种引用太多了,超过合理使用的“适当”数量。《著作权法》和它的实施条例都没有对“适当”引用加以量化,原则是“引用目的仅限于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显然,“馒头血案”引用的《无极》的画面都是为了介绍、评论和说明问题的。在这种表达方式下,没有这些画面就不能表达作者对这一作品的批评性见解。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通过网络画面进行批评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于传统文艺批评的文字表达方式。  文字表达方式可以引用,也可以概括、综合批评对象的内容:用网络短片的方式必须要剪接批判对象的画面,没有这些画面,就难以表达作者的意见。极致而言,如果出于批评的需要,作者甚至可以把一部电影整个地回放,对其故事情节、演员表演、摄影、录音逐一批评,就像文字评论可以把评论的对象附在其后一样。我认为,这并不构成侵权。从评论的角度看,是否构成侵权主要不在于引用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故意诽谤的事实发生。构成诽谤的要件是:向第三人故意传播虚伪的事实而致使他人声名狼藉。胡戈短片基本上没有虚构事实,而只是解构,并有适当夸张,总体上遵从了《无极》的故事情节。如果作者采用的是讽刺性的批评方法,法律上更宽容批评者采用拙劣模仿、扭曲、夸大、嘲讽等方式改编作品,就像漫画、模仿的艺术方法要以原型和素材一样。  胡戈通过网络方式采用诙谐方法从事文艺批评,这完全是一种新的言论表达方式。  如果司法机关对网络这种新的表达方式发展趋势还不明朗时,就擅自作出侵权的决定,势必极大限制网络的表达空间,扼杀网络的创造力,这也是与宪法价值不相符合的。  在民法层面上,著作权和商业利益往往比言论权有较高的价值,更容易受到保护。但是,在宪法的层面上,表达自由的价值即使不说是高于著作权和财产利益,也是特别受到关注和偏爱的,因为具有普遍价值的表达权,往往比个人的经济利益有更重要的社会意义,因而更受保护。  只要两者不是在民法的层面上考量,而是拿到宪法层面上权衡,著作权益人必须承担举证责任,充分证明经济利益受到实际侵害,也使他处于不利地位。  当然,并不是说表达权在宪法上具有绝对高于名誉权或著作权的价值,宪法分析一定要融入社会情理,这是宪法价值判断十分重要的方面,也是与一般法律判断很不同的地方。就是说,法律适用常是死板而不容情。宪法的规范和价值是非常原则的,因而适用也是比较灵活的。它的适用一定要考虑社会情理。胡戈的“馒头血案”之所以符合宪法的保护价值,是因为它搞笑、戏谑的对象具有合理性。因为,很多人对《无极》评价不高,认为胡戈搞得对。假如胡戈不是戏谑《无极》,而是戏谑电影《林则徐》或《青春之歌》,情况可能就不同了。因为宪法在这个时候可能就要保护著作权或人格权了,而不会保护这种“恶搞”,因为这里有个价值取向问题,宪法最高的价值是维护正义。就像最近报道的一则消息:因发表否认德国二战时期纳粹大屠杀的言论,英国右翼历史学家大卫·欧文在推崇言论自由的奥地利获刑,因为那里的人民对纳粹更深恶痛绝。所以,表达自由不是没有界限的。  (2006年3月4日)


编辑推荐

  焦点新闻事件拷问人性道德最深处,触目惊心;一线记者手记解密采访现场原生态,催人泪下。  就如同这张报纸的命运一样,这本由新京报时事专栏结集的书“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每有重要的新闻发生,新京报总会发出积极理性有见地的时事评论。作为伴随这张报纸一起成长了三年的著名栏目,囊括了全国最负盛名和最重要的时事评论家以及专家学者,通过《新评论(第2辑):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上)》,可以一窥该栏目全貌。而《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上》则是本报特稿的结集成书之一,正如书的封面上所说:“三年来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中国热点新闻事件尽有评说,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未敢懈怠,部有一种声音与你心灵共鸣”。  新京报从创办那天起,就把责任烙在自己的身上,尽最大努力恪守新闻的基本准则,以人文和法治作为义不容辞的价值追求。作为一份诞生于社会转型期的报纸,新京报不仅以跨地域办报的姿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还以新锐媒体的视角为这个时代做了尽可能忠实的记录和理性的解释。新京报丛书,体现着新京报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自信,体现着新京报人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和对未来、对先进文化的憧憬……  耕耘当下,收获未来。《新评论(第2辑):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上)》为“新京报”系列之一的《新评论·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评论·第二辑\:新京报名家评论精选 PDF格式下载



系列书,内容经典独到


正品挺好满意当当购物


新京报,报坛的“异数”。好评论、好文章不尽其数,这套书编的没有把最好的评论纳入进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