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羊城后视镜4

杨柳 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02-01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

杨柳  

页数:

319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一张汉青摆在我书桌上的是一大叠即将出版的书稿。这本取名为《羊城后视镜》的特写集,是《羊城晚报》副刊部两位主任编辑杨柳、吴绿星的作品,林林总总,共有49篇。其中有的我过去读过,有一些印象。而这次我较集中地把这些特写都读了一遍,感到它们很具特色,同时也觉得两位记者采写中别有一种追求,很是难得。广州是一个古老而又始终充满活力的城市。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名城之一。就有文字的历史来说,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周夷王时的“楚庭”,就是建在越秀山脚下最早的城池,而后逐步演变成为南武城、任嚣城、赵佗城。随着南粤地区的不断开发和大海的逐渐远移,广州的名字也在一千年前出现了。而由于五位仙人骑着五色仙羊降临越秀山的美丽传说,“羊城”、“穗城”的美名,广为传播。城市如人,在本名之外,往往还有别称,而“羊城”这个雅号,依我看,可以说是其中最为优美、响亮的一个。这个按历史地位可与西欧的罗马媲美的古老城市,是中外关系史上居于前列的东方名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几千年的岁月沧桑,风云变幻,清风明月,电闪雷鸣,期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积淀该是多么丰富和充满神秘色彩啊!挖掘这些文化宝藏,揭开迷雾和神秘面纱,就不仅是历史研究和文物考古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同时也成了有心的新闻工作者向往的事业。《羊城后视镜》收进的不少特写,是对这种新的报道样式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果。弘扬本土历史文化,于今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很自然地要从追本溯源、深挖细找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做起。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代又一代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山川河谷上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地奋斗过来的,其中充满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有真实的历史事实,也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历史的大舞台,就是这样一幕又一幕地出演着历史风云的悲喜剧,《羊城后视镜》所收集的特写,其笔锋所向,就是在挖掘广州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他们并非单纯作文史介绍,而是以记者的眼光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性格,通过对诸多历史、文化、风情、胜迹掌故的描绘,深情地挖掘羊城文化铸造、性格发展中的故事、人物,展示广州人精神生活中的亮点,弘扬他们兼容务实、开拓进取的生活态度。也就是说,作者的探索不是随意的,更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其思考的背景,写作的意图,并且具有一定的见解的;而其采访、写作的实践,又加深了对传承岭南文化重要意义的理解,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敬业精神和执着追求。我想,这正是两位记者这些年来为什么一直坚持采写此类特写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采写这样的文字,是件苦差事,“吃力”还不一定“讨好”。这里除了敬业精神、学养、思考和想像能力外,还真得具备考古人员那种锲而不舍、埋头苦干、耐心细致、甘于寂寞的精神。要到现场去,要耐心寻访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丝线索的每个人,要不放过可能看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现场环境和物证;而在掌握了可靠的资料之后,又要拿出文彩笔墨,钩沉探秘,精心写作,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地加以描绘。要做到引人入胜,避免枯燥沉闷的叙述。对此,我感到两位作者所作的尝试,是比较成功的。他们在娓娓道来的同时,还不时生发一点感慨,发表一点议论。只要能做到恰到好处,往往能成为点睛之笔。正因为这样,当我读着这一篇篇特写时,有如翻开厚厚一本岭南民俗、风情、经济、文化的生动画卷,各种故事、人物异彩纷呈,特色浓郁,加上文中配以大量岭南本土历史文化的照片,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令人增加形象、直观的感受。往日的“新闻照片”也就继续发挥其作用,“旧鲜”变新鲜,使人增加了现场感。

内容概要

 作者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角度,以追寻羊城历史文化沉淀及再现其人文精神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探秘追踪、抽丝剥削,向读者带来了一部记载岭南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风流人物、动人故事的精彩画卷。全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配以大量珍贵的新闻图片,许多事例皆为作者多方实地采访而得,极具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岭南文化、认识岭南风情的途径。

作者简介

杨柳,1963年生于广州。198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系,现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从事新闻行业二十余年,作品多次获得广东省新闻学会、广东省新闻记者协会、广东省报纸副刊研究会颁发的优秀奖,曾编选出版“中国名报文化随笔丛书•羊城晚报卷”《我的家在哪里》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老城纪事“两宫升遐”在广州 五四运动在广州 魏邦平与“亡国公司” 羊城祭孔纪事 马礼逊在广州编《英华辞典》 乙卯年水灾图 百年前广东画家赈灾 从羊城起飞的“中国航空” 苏联情报人员在广州 广九火车站涉日风潮 1938年广州沦陷 吴菊芳创广东儿童福利院 1945年肃奸行动 何雅各之死 血溅麻风村 物价飙升 排队睇相 葛肇煌和14K党 珠江河畔《东方红》 半个世纪前看苏联卫星 1958年广州动物园开张 50年前的民歌热 “文革”的鸡血疗法 习仲勋为“李一哲”平反 羊城贺岁南风来 广府风情广州新年粤讴 广州墓葬与拜山 清明节的粤语诗 清明前后话“换季” 羊城中秋话旧时 重阳节的歌谣 广州竹枝词 游龙舟水 可爱的广州话 “偷渡”的行话俗语 广州俚语 生猛的广州话灯谜 四季谣 童谣 顽童歌谣看世相 难忘的校园歌曲 羊城食狗肉 蟋蟀在羊城

章节摘录

插图:让事实来细述历史,让故事来解密生活。作为《羊城后视镜》的系列,第四册第五册也是披露从清末到“文革”结束前夕人们所不知的羊城史料。当慈禧和光绪驾崩时,广州举哀三天,两广总督张人骏痛哭流涕,沙面使馆下半旗,领事还专门给张人骏发去哀痛的悼词;马礼逊,一个英国人,在广州开始编第一部《英华词典》,成为中英两国文字交流的开山鼻祖;当上世纪30年代全国的航空还处在笨拙的阶段,飞机仅仅从本地天空升降的时候,广州的飞行员从广州一直飞到东北,开创了中国航空的万里航程。被人们奚落的陈炯明当过广东省长,却在广东做了一系列的好事,禁烟禁赌,最后在香港过着贫苦的生活。民国元首林森,在广州促成黄花岗烈士墓的建设,他在车祸中死去,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甚至中共中央都发出唁电。在书中,还可以看到广州人生活的种种侧面。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在沙面建起一系列的洋房,还有五仙门发电厂、孙中山的大元帅府,都是这个值得一书的人物的杰作。解放前,广州的茶楼王陈福畴,开创了南国、大三元、西苑等著名茶楼,他精彩而生动的故事即使在业界也鲜为人知;粤剧粤曲演员郎筠玉、白燕仔的跌宕经历,使人难以忘怀;旧时广州妓院选美、老字号店铺创业逸事,都有可读性。本书选取的故事新颖生动,是认识广州历史的珍贵资料。


编辑推荐

《羊城后视镜4》对广州这座有着2000年历史的历史名城进行回望和追溯,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昔日羊城的风物世情,既还原了上一辈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的集体回忆,也鼓励读者去了解、保护岭南文化,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羊城后视镜4 PDF格式下载



一直有关注该系列的书好书,该书极具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岭南文化、认识岭南风情的途径。


这个评论不太好写,读完之后可以对羊城往事有一些了解吧,但很容易瞌睡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