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小东西

阿尔丰斯・都德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2-1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阿尔丰斯・都德  

页数:

232  

译者:

桂裕芳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长篇小说《小东西》是半自传性的作品,以主人公第一人称的自述为主,也插入叙述者的第三人称。故事很简单,不涉及重大的社会内容,也没有哲学思考,讲的只是小东西的遭遇。前半部是都德本人的经历,其中痛苦多于欢乐,眼泪多于微笑;后半部除了哥哥雅克以外,全部是虚构的。不纯的情爱与纯洁的爱情构成了冲突的主线(和《萨芙》一样),前者使主人公丧失了尊严,成为可笑的玩物,后者使他恢复自尊与自信,为重整家业而努力。作者所表达的家庭伦理观十分鲜明:只有纯洁的爱情才能建立健康的家庭,而家庭亲情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这是初涉世事时幼稚可笑,甚至想入非非的主人公从亲身经历中得出的感悟。  都德凭着得天独厚的敏感气质,用清新明快的文字描写一个个场景和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情,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敏感的心,难怪都德曾自称为“奇妙的感觉机器”。

书籍目录

译序上篇一 工厂二 巴巴罗特三 他死了!为他祈祷吧!四 红本子五 谋生六 小班七 讨厌的学监八 黑眼睛九 布夸朗事件十 糟糕的日子十一 我的好友剑术教师十二 铁环十三 维奥先生的钥匙十四 巴蒂斯特舅舅下篇一 我的胶鞋二 圣尼齐埃教堂神父的推荐信三 母亲雅克四 讨论预算五 白咕咕和二楼的女士六 皮埃罗特的故事七 红玫瑰和黑眼睛八 鲑鱼巷里的朗诵九 你将来要卖瓷器十 伊尔玛·博雷尔十一 糖心十二 托洛科托蒂尼昂十三 劫持十四 梦十五 ……十六 梦的结束


编辑推荐

  中国读者也许对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的名字并不感到陌生,因为凡是上过小学的人一定读过他写的《最后一课》。长篇小说《小东西》是半自传性的作品,都德凭着得天独厚的敏感气质,用清新明快的文字描写一个个场景和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温情,字里行间跳动的是一颗敏感的心,难怪都德曾自称为“奇妙的感觉机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小东西 PDF格式下载



  小东西是我中学时看的小说,作者写的《最后一课》不知道还在不在中学语文课本里。
  
  那个时候我还活在天很蓝时间很慢、有志者事竟成的世界,仿佛没有什么意志力胜不过的挫折。
  
  看《小东西》是因为偶然,由于写得易懂,半天就看完了,看完后我哭了半天,晚饭也吃不下去。
  
  都德同学诉说的那些与生命有关的隐秘恐惧和现实哀恸,一不小心深深刺痛了一个等待世界如画展开的少年。而我崇拜意志力的雄心也被作者以真实自然的笔触轻易撼动了。原来很多违背人意志的糟心事,是那么合乎情理而不可阻挡,是那么让人失望和破碎。
  
  然而比起当时看的金庸武侠,这本小说有一种渗透性的悲剧式力量。
  
  很多年后,也许是现在,我终于明白,这种悲剧式力量源于一颗不逃避痛苦、不逃避命运的活泼心灵。在作者沉痛又不乏自嘲幽默的故事里,我看到一个个卑微孤独的人,在湿冷阴暗的幽谷里恒忍地召唤那个湿冷阴暗的自我的有限意志力,等待着温暖阳光的来临。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低谷期,down到谷底,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一无所有,没后台,没前景。而最让我感到恐惧的是,我好像失去了追求和理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偶尔从脑海里蹦出来的责任与目标,是甩给自己两个带有痛感的耳光,可还是拍打不醒自己。
   我想我能够体会小东西的一些心理。童年对家道中落的无知无觉,成年后因此担负的生活与生存的压力,穿着胶鞋行走在巴黎的那种象乡巴佬的不适之感,想要有所作为却不可奈何的脆弱,当然还有对亲人的眷恋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很多时候,我也期望自己能遇见一个母亲雅克。他能相信我,尊重我,祝福我,保护我。我不需要牺牲者和仰慕者,只要一个支持者。
   每个人都有泥泞的一段时光,都需要一只手来解救。可惜,不是每一个小东西都能遇上母亲雅克


  怀旧癖大爆发,我仿佛适宜头顶蜘蛛网,闭关在霉气充塞的故纸堆中。
  
  《小东西》也许并不是最好的书,只因初中时得到过一本,后来丢了,所以就心心念念要找回来------明知道现时的它并非彼时,可总忍不住要抻着头向那旧时光里瞅一眼。这本书就算个灵媒,暂暂回去那么一时。
  
  不知何时何地把它买来放上书架的,只知那天把它拿到手里,就觉得不对,不是八几年的那本。用两个小时看了一遍,翻译也不是同一个。以前的白杜鹃是个满口土话的黑蛮女,说谚语带很重的口音:挖几上有没有洞,几有孩子再几道!现在手头这本让她改说普通话了:袜子上有没有洞,只有鞋子才知道!
  
  一个幼稚善良充满幻想的十几岁孩子,因为家中破产被迫去当学监自食其力,被严厉的教导主任欺压,又误交损友,被利用做诱骗女人的道具,丢了工作;投靠哥哥后,做起了诗人梦。自费出书,一千本只卖出一本。在哥哥远行,无人监护的情况下,为了女人一路堕落成了滑稽戏子;哥哥死了,母亲瞎了,小东西大病一场之后,接受了做瓷器店老板的女婿,以此来重振家业的宿命。
  
  看书的时候,找一个角色把自己代入,是一桩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常常这样干。当我代入小东西时,我觉得一切都顺理成章,被欺骗、被诱惑是很自然的事------因为这是小东西。他不谙世事,天真而不自知,贫穷而多欲望,他不犯错,谁犯?这种代入的顺利,说明作者的性格刻画特别到位,一切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应该的应该的。否则,在代入的时候,“我”会时时觉得荒谬,会偏不按照他指示的路走,一路别别扭扭。
  
  所以,即使屠格涅夫评价都德是他们群体里最低能的一个,我也不愿否定《小东西》真诚和真实。技巧关乎才气,说实话的时候不妨照直。
  
  


   小东西经过种种磨难,经过种种虚荣、浮华、堕落、责难、背叛、屈辱、贫困,最后终于明白自己不是什么诗人,而应该象哥哥雅克那样去忠诚而勤劳的工作。
   雅克的座右铭是:世界上只有一种幸福,那就是他人的幸福。
   可惜,小东西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是在雅克去世之后。
  
   上半部是都德的自传,下半部加入了许多虚构的部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它的叙事手法。读过《简·爱》,无不为她的第一人称叙述而折服:能够以第一人称写出这么丰富的作品。而《小东西》虽然是一部较之简单的作品,但是叙事手法之……请原谅我使用这个词……诡异,让我赞叹不已。作者的羽毛笔如行云流水,不断的变换着镜头、变换着人称,为我们叙述着这个故事,而不使读者有丝毫的迷惘。再加上许多拟人的手法,使故事生动而不落俗套,强化了感情色彩。
  
   其实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就看到过这种写法:
   /*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都德是位性情中人。


How are you now?


Better


在书店翻过硬壳精壮的《小东西》,大概是他在工厂打工那一段,感觉似乎有一点像大卫科波菲尔那样的经历,并没有在意。后来得闲想要好好再看看那本书的时候却再也找不到了。就这样和《小东西》错过了。


《大卫·科波菲尔》是个好孩子,吃苦耐劳,矢志不移,忠贞不渝,终成一代名作家。而且他身边的朋友们都有了好的归宿。
那家工厂是他自己家的。小东西认为自己是诗人,不屑参与“下层”的劳动。当然,他的身材也不允许他做普通工作。


都德很狄更斯还是很不一样的,狄更斯挖苦讽刺相当辛辣。都德太性情中人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