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蓝色中旅行

德拉戈尔 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8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作者:

德拉戈尔  

页数:

224  

字数:

187000  

译者:

冯骏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在蓝色中旅行:安徒生传》中,作者揭示了安徒生复杂的个性,并以此奠定了讲述诗人生命故事的独特基础,结果就描绘出一个富有生气的安徒生的形象。跟随这一旅程,读者将看到安徒生的诗人气质如何促成了他不得已的另类的生存方式,使得他孤独一生。如此,小说在展开情节的同时,也是一次发现之旅,展示了一个苦闷天才的思想世界。为才华而活的后果是,安徒生最终过上一种单调而注定绝望的私人生活。

作者简介

斯蒂格·德拉戈尔,1952年生于丹麦弗雷德里克城,毕业于奥胡斯大学比较文学专业,获北欧文学博士学位。
主要作品有:小说《遗忘和回忆》、《大卫纪》、《七月中的两天》和《在蓝色中旅行:安徒生传》等;剧本《主人和影子》、《我一小时一小时地数时间》和《梦》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蓝色中旅行 PDF格式下载



如果你真的喜欢安徒生的童话,不要错过


主要是写法上的原因。女儿说看不懂,我翻了翻,发现有点像意识流的写法:不同的字体,一种可能代表他的所谓诗人的上天入地的奇特思维梦境,另一种字体则是现实,且不连贯,让你读时很费解很辛苦,对孩子来说完全缺乏兴趣点。感觉这种写法很少用于传记作品。感觉老师根本没有读过此书就推荐学生要买。


安徒生是诗人、孩童和市井小民的奇怪组合体,一个泥泞粗砺荒诞人生包裹的珍珠。他的一生如同迷雾海上的航行,看得见一个又一个梦幻之岛,却永远没有停靠的港湾。


用童话的手法重现了安徒生的一生.


内容如诗般优美。但是未必符合历史的真实吧。
作为文学欣赏还是不错的。


刚读了一半就放下了!
很一般


建议买《我的一生:安徒生回忆录》


  摘自《磨房》 作者:青 冈
  
  说起丹麦,遥远的中国人了解得就特别特别少;但要说起安徒生,不知道他的中国人可就寥寥无几了。安徒生让整个丹麦王国都披上了一层童话的外衣,于是丹麦在我的心目中也就无比圣洁,丹麦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童话王国。阅文无数,能深刻地留下印迹的不多,《皇帝的新装》曾让我大笑,《卖火柴的小女孩》却让我流泪,安徒生借助于文字的世界,获得了不朽的神性。
    安徒生出身贫寒,爸爸是欧登塞小城的一个鞋匠,妈妈终日帮别人洗衣服,小镇上有钱人的鞋子总是很耐穿,于是安徒生的爸爸就经常赚不到养家糊口的钱,以至于连他上学读书的费用都缴纳不起。为了扭转家庭的贫困局面,安徒生喜爱文学的爸爸决定去参加拿破仑的军队,幻想能弄个一官半职,借以摆脱窘境,仗还没等打,战斗却结束了,很快地安徒生的爸爸在贫困与绝望中死去。
    贫困的家庭让弱小的安徒生异常地自卑,但是强烈的自卑感又反过来养成了他超乎寻常的理想感。安徒生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不希望自己按照妈妈的想法去做一名裁缝,他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14岁那年,安徒生毅然离开母亲和小镇,去首都哥本哈根寻找茫茫无际的前程。
    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怎么能指望获得富庶华贵无忧无虑的上等人的生活呢?安徒生踯躅在哥本哈根的街头,兜里仅有的几块银币就要花光了,这个满脑子充满幻想的孩子看着皇家剧院发呆,那里根本就没有供他工作的职位,因为他没有文化。到底还是执著的理想主义信念救了他,安徒生登门拜访一位音乐教授,他的歌声,更主要还是他的追求,打动了教授,于是在即将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安徒生在哥本哈根驻足,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出人头地生涯。
    如果你没有钱,又没有文化,更没有世袭的地位,你指望通过什么来出人头地呢?安徒生从一开始就受到上流社会人士的庇护,可是这个自卑感极其强烈的孩子处处都感觉人们在嘲笑他,他像一棵没有根系的浮萍那样,东西游荡,他什么都没有,只能依靠别人的救济。很快地,冬天到了,安徒生的嗓子发哑,他不再适合唱歌,这意味着他再没有一技之长可供别人培养。安徒生开始写诗,但是依靠写诗怎么能够维生呢?诗歌只是上流社会有钱人闲暇的一种娱乐,许多人都在嘲讽安徒生,认为他不切实际,就连他的庇护人贵族柯林都觉得安徒生应该去学习一门实用手艺,安徒生却狂热地喜爱着诗歌,在诗歌的写作过程中他的灵性得到了发挥。越是自卑,越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安徒生不分场合地到处朗诵他的诗作,有的人给他鼓励,更多的人给予他讽刺,因为他出身低微。
    庇护人贵族柯林决定送安徒生去文法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哥本哈根太多的人认为安徒生的作品缺乏深度感,学养不足,甚至语法错误也层出不穷。文法学校校长梅斯林是个神经质的人,安徒生对学校教育原本就充满了仇恨,梅斯林又百般挑剔,这四年对安徒生来说满布阴影,梅斯林不允许安徒生写诗,不允许安徒生进行任何创作,枯燥与教条的压抑最终促成了安徒生后来创作道路的自由与灵性,安徒生是个极具叛逆性格的人。四年后,安徒生被哥本哈根大学录取,安徒生重新摆脱了束缚。
    安徒生开始创作歌剧,为剧院写剧本,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成为闻名于全丹麦的剧作家,可惜他创作剧本的冲动也被哥本哈根的上流阶层所鄙视,他们嘲笑安徒生。皇家剧院总监莫里别克坚决拒斥安徒生的剧作,他说安徒生的作品既不厚重又缺乏形式美,丝毫没有公映的价值。艺术生涯的追求饱经艰辛,有一种强大的欲望驱使安徒生决不放弃,最后安徒生在童话世界里获得了举世闻名的巨大声望。
    无论如何贫穷,爱情也会在年轻人的心底生根发芽,但是所有的爱情都和安徒生绝缘。安徒生最先喜欢上了同学的妹妹,可是这个美丽的女孩儿只是和安徒生开了一个玩笑,她早就已经订婚了,安徒生受到了巨大的打击。随后,安徒生又爱上了庇护人的女儿,但这根本更不可能,身份的差异如同鸿沟横亘在他们之间,贵族的女儿无论如何也不会爱上鞋匠的儿子,何况安徒生还是整个哥本哈根上流社会的嘲笑对象,安徒生再次遭受重创。安徒生最后一次爱情发生在“瑞典夜莺”林德身上,美丽的林德用超群的艺术表现力征服了整个欧洲,可惜她只认安徒生为哥哥,她对安徒生产生不了爱情。林德之后,安徒生对女人彻底失去了信心。
    哥本哈根上流社会对安徒生的放逐以及失恋的屡屡打击,安徒生心力交瘁,只有旅行才能缓解他的忧愁与苦闷。钱从哪里来?在庇护人的帮助下,安徒生得到了王室对有才华青年的资助金,开始了他旅行。安徒生的旅行从此成为他游学、释压、获得创作灵感的一种手段,一生中他多次游历欧洲,旅行成了安徒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对德国、瑞士、意大利、希腊、法国、英国等国家广泛游历的基础上,安徒生了解了各地的风俗民情,在湖光山色之中,安徒生孕育了他后来多篇童话的基因。旅行,让安徒生坚强,让他对生命有了重新思考和解读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旅行让安徒生获得了无价的友谊和交往。
    整个19世纪都是文学史上最为璀璨的世纪,那时候文学大师们饱含激情,文学作为最重要的精神消费方式从上流社会到民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19世纪是个群星闪耀的世纪,安徒生在耀眼的星空中作着非同寻常的旅行,他拜访并结识了诸多名流。他去雨果家,雨果并不认识他,很谨慎地给安徒生签了个名,落款在书角上,防止安徒生挪做它用;安徒生拜访大仲马,大仲马正在创作,停不下自己的笔,安徒生只好耐心地等待大仲马发挥完自己的创作激情;安徒生探访格林兄弟,可是格林兄弟却根本就没有读过安徒生的童话,这令安徒生异常尴尬;安徒生住在狄更斯家,一住就5个月,狄更斯烦死了,一个人跑到伦敦去就不想回自己的家。
    在旅行中,安徒生凭借自己的名声和社交网络,结交了欧洲大量的权贵,以至于到后来欧洲各王室成员都能以邀请安徒生来家里做客为荣,毕竟安徒生童话的力量太强大了,每一个有教养的孩子都熟悉安徒生的名字,每一个有教养的女人都为安徒生流过眼泪。
    安徒生自小到大一心跻身于上流社会,后来他果然成功了,可是内心里,他依旧自卑,大多数丹麦上流圈子根本就不认同安徒生这个鞋匠的儿子。越自卑,越希望自己受到重视,安徒生逐渐地培养了一种畸形的人生观,他更乐于接触那些上流社会的权贵,更乐于周旋在王公大臣们无休止的宴饮娱乐之中,他一直依附于上流社会,以至于他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安徒生对上帝充满了感怀之情,他认为是命运垂青于他,与其说将安徒生的成功归结于命运,不如将安徒生的成功归功于那个时代。欧洲贵族历来崇尚文艺和学术,就算是目不识丁的贵族也会附庸风雅,热心地襄助文艺事业,安徒生幸运地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要是放在中国,那么安徒生这样的一个天才就永远都不会产生了,中国的贵族没有崇尚艺术的良好传统。
    安徒生过于追逐名声和个人享乐,还在旅行期间,他妈妈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病逝于济贫院,但他依旧沉迷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中,甚至都没有回家去看一眼。他没有想去改变妈妈的命运,他也改变不了妈妈的命运,于是他说,妈妈离开这个世界是幸福的。1848年欧洲战争,丹麦举国皆兵,而此时的安徒生却离开了自己的祖国,渡海到瑞典,在瑞典的宫廷里接受贵族们的追捧,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差不多只有自己一个人了。
    安徒生是一个天生敏感的人,也只有天生敏感的人才能创作出后来普世的作品;安徒生也是一个纯洁的人,他有一颗童稚般的心,他一生单纯,悠游在艺术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安徒生更有一颗执著的心,对艺术狂热的热爱产生了他后来不朽的作品,尽管有人批评他的作品不够深沉不够严谨,但是在创造一个具有宏富的想象世界方面,无人能敌,安徒生是个重视性灵的人,他永远都在追求自由。丹麦作家德拉戈尔新近写了一本《在蓝色中旅行:安徒生传》,根据他的研究,在屡次恋爱受挫后,这个相貌丑陋的安徒生对女人失去了好感,他需要从男人身上寻找回自己的精神寄托,和魏玛公爵火热亲密的信件往来无疑从证明了安徒生同性恋情结,全世界舆论大哗。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安徒生就是安徒生,他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他的童话比他的私生活更有价值和意义。更何况,他一生单身,直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
    琐碎而繁忙的俗世生活让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已经太长时间没有从头到尾通读一本著作了,偶然间获得安徒生的自传《真爱让我如此幸福》,竟然不能释手,用两天时间就读完了这本书,堪称入迷。
    安徒生的传奇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失去幻想,更不要失去信心,丑小鸭有一天会变成美丽的天鹅。
  


   他的外祖父是疯子,妈妈给别人洗衣服,爸爸是鞋匠并早早去世。家里很穷,穷到同母异父的姐姐只能睡在地上,而他得到较好的待遇,可以睡在折叠椅上。
   这段经历一直追着他,在他少年时,成年时,老年时,他成名后在首都哥本哈根,仍然为自己的来源而羞耻。
   他在羞耻感、被羞辱、被拒绝的爱和强烈的感情冲动中成长为一个诗人。
  
   他有强烈的情感和情欲冲动,他爱男人也爱女人,他虚荣,他渴望向上攀登,他渴望得到灵魂的丰富不朽,以及现世的名声财富。他要得太多,得到的太少。
   为每一个小钱向别人低声下气的乞讨的少年,为每一个机会卑微屈膝的青年,他没有良好的教养,他的风度不够贵族,他的衣服不时髦。他是人们的笑料。
   他还是往前走。他是所有人中最敏感的那个人,然而他还是留在这个上流社会的客厅舞台上。这一生,在他自己的国家,他听到最多的是批评,批评他的作品纯粹是多愁善感情感的泛滥,批评他根本不具备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批评他虚荣,全世界去认识名人,这很不贵族。
   可是他也不是贵族。
  
   是看到哪里忽然心酸?他喜欢一个上等家族的女孩,他让她看自己从未让别人看过的一本书,自认为这是一次亲密的行为。他想她会发现自己是个诗人,而她将为此爱他。
   但是只有沉默。“那为他带来伤害的正是他自己的感情。他必须小心,不能乱说话。冷漠而不表露主见。剥夺自己的生命。”
   那些正常的人们,他们在阳光下生活、积累财富,他们惧怕强烈表露的情感,像惧怕某种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一生被嘲笑。诗人在任何时代都活得像个笑话,因为从古到今,人性并无太大变化。
  
   诗人并非生为诗人,他们和任何人一样,是一团庞杂荒芜的气体,被痛苦的斧子削就。经过无数次失败,如果他们还没有死去,还没有变得过分麻木,终于有一天,一尊完美的灵魂雕塑完工,在黑夜里闪闪发光。
  
   这本书并不好读,因为基本上只有意识在流动。但在大段大段的心理中,却有偶尔跳出来的细节具备着击垮人的力量。安徒生一直渴望、企求另一个男子的友谊和爱情,但后者,艾德瓦德是贵族,是一贯忙碌的公务员,他受不了用“你”这样亲昵的词相互称呼,他写信回复安徒生,说自己永远“不喜欢直接凭感情说话或谈论感情,”他苛刻批评安徒生的作品滥情,让收到信的安徒生先想自杀,然后又冷硬了心给他回复了一封绝交信。
   这样一个人,在安徒生又一次离开丹麦时送他上船,“艾德瓦德待到最后,他们在船舷前站了一会儿,相互揣摩着,在他们之间有着多少积怨?想像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脸色苍白,肩上披着大衣的艾德瓦德向前走了一步,拥抱他,吻他的嘴。”


  好象所有的作家(我指有名的有突出成就的)都不能说是性格完美的人。或者说个性不是强大坚不可摧的。他们大多喜欢安静、独处(也许因为羞怯)、敏感。或者有找不到出口的激情,或者有日夜相伴的伤疤。也许只有残缺的灵魂才向往美好。但美好的作品不意味着幸福的生活。或者只有不幸在召唤不朽的作品。
  那个文字优美剪纸也那么漂亮的安徒生,他的童话至少是情节被人记住,那样脆弱优美的故事,天鹅,锡兵,花……传记里他有他的怯懦卑微和虚荣。虚荣起码是对美的追求。才能的代价是孤独,这故事我们并不陌生。
  传记作者的语言也是意识性的,采用这种写法是为了配合他描写的主人公吗?如果是小说那明显是结构单薄的。他描写安的谵妄、噩梦、混乱的想法、微微期待和萦绕不去的恐慌。一个写着关于真实与美好,欢乐里的悲哀和悲哀里的欢乐,盛大的宫殿和潮湿的泥淖,生和死。他从生活中抽离出童话,用剩下的赖以为生。然后,人们定时纪念,他,已去了。


绿腰真是越来越有张力了,真好看真好看:)


在羞耻感、被羞辱、被拒绝的爱和强烈的感情冲动中成长为一个诗人
我怀疑很多具备爆发力的艺术者都有这种经历。


一场盛大的混乱
一次迷人的陷落
我们陷溺在其中无法自拔,跟着恍惚起来
醒来之后,说一句:真危险啊……


他从生活中抽离出童话,用剩下的赖以为生。然后,人们定时纪念,他,已去了。
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