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治蜀史鉴

隗瀛涛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2-9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隗瀛涛  

内容概要

治蜀史鉴,ISBN:9787806593905,作者:隗瀛涛主编

作者简介

隗瀛涛

书籍目录

一、审势二、勤政三、自律四、清廉五、刚正六、务实七、识量八、权变九、用智十、举贤十一、知人十二、善任十三、宽仁十四、规谏十五、从善十六、立德十七、诚信十八、爱民十九、安民二十、重农二十一、治水二十二、理财二十三、厘革二十四、崇文二十五、兴学二十六、治边二十七、环卫二十八、其他二十九、鉴戒

章节摘录

书摘 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治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评》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靓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动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字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青龙二年春,亮率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泳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采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世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原文) 《通鉴》:懿宗咸通十一年正月,西川之民闻蛮寇将至,争走人成都。时成都但有子城,亦无壕。人所占地各不过一席许。雨则戴箕盎以自庇。又乏水,取摩诃池泥汁澄而饮之。 乾符三年十月西川节度使高骈(pián音胼)筑成都罗城。使僧景仙规度,周二十五里,自八月癸丑筑之,至十一月戊子毕功。 《古今集记》高骈以成都土恶,城岁坏,易以砖甓(pì音辞)。凡负城丘陵悉平之,以便农桑。 《华阳县志》卷三十五《事纪》 [译文) 《资治通鉴》记载: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正月,西川的民众听说少数民族的部队将要打来,争着跑进成都城内。当时成都只有子城,也没有护城壕。每个人所占地不过一张席子宽。下雨就顶着箕盆盎遮蔽自己。城内又缺乏饮水,只好取城中区摩诃池的泥汁澄清了作饮水用。 乾符三年(876年)十月,西川节度使高骈开始修筑成都的罗城。他派僧人景仙规划量度,城的周长二十五里,从八月癸丑日开工建筑,到十一月戊子日竣工。 《古今集记》记载:高骈认为成都的土质太差,城墙每年都坍塌毁坏,就换用烧制的砖头。所有靠近城墙的郊外丘陵完全铲平,便利农田生产。 [点评] 高骈为了应对民族之间的战争,保卫成都人民,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兴工建造罗城。他的作法有几点值得肯定和效法:兴工之前派专员实地测量,决定工程的规模;找到以往城墙容易坍塌毁坏的根本原因,改烧大砖筑城,以保证工程质量;限定工期,早日竣工,有利于巩固城防。 铲平负城的一切丘陵,不仅有利于农田生产,而且可以保证城周平坦,进犯者无法掩蔽,有利于城防。军亨与农事兼顾,后之军政长官能否如此全面规划安排? 城市用水,特别是饮水问题,是值得主管市政的官员认真思考和处理的大事。高骈的建筑罗城,未始不以咸通十一年的故事为鉴? (张绍诚) [原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也。……数岁,拜为宕渠令,显拔乡佐玄贺,贺后为九江、沛二郡守,以清洁称,所在化行,终于大司农。伦在职四年,迁蜀郡太守,蜀地肥饶,人吏富实,椽史家赀多至千万,皆鲜车怒马,以财货自达,伦悉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于是争赇抑绝,文职修理,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视事七岁,肃宗初立,擢自远郡代牟融为司空。 范哗《后汉书》卷四十一《第五伦传》 [译文]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在陕西咸阳县东)人。……几年之后,任命为宕渠(治四川渠县东北土溪镇)县令,大力提拔乡级官佐玄贺,贺后来当上九江(郡名,治寿春,治今安徽寿县)、沛(郡名,治相,治今江苏濉溪县北)二郡太守,以清正廉洁称著,所到之处,教化风行,最后当上大司农(略相财政部长)。第五伦在职四年,调任蜀郡太守,蜀地肥沃富饶,官员和百姓都富裕,郡县属吏的家产很多都达到千万钱;都用漂亮的车,肥壮的马, 以钱财相互交往;第五伦简选那些富有的属吏遣散还家,而另选家境清贫而有志气德行者担任各曹(犹今之局处)的工作,于是争夺贿赂之风渐绝,官府作风整饬。他所推举的官员很多后来都担任九卿二千石之职(犹今之部省级干部),当时认为他很能识别人才。任职七年,章帝初立,把他从边远的郡里提到中央当司空(三公之一,副丞相)。 [点评] 在封建社会中,个人家产的贫富,不仅是家产多寡的问题,而且还是不同阶级阶层的重要标帜。第五伦当蜀郡太守,选任属吏的标准是“简其丰赡者遣还之,更选孤贫志行之人以处曹任”。就是说,所任用者是较低阶级阶层的人物,这不仅使官府作风得改善,而且争夺贿赂的歪风邪气也渐断绝。 (蒙默) [原文] 朱龄石字伯儿,沛郡沛人也。……义熙八年,高祖(刘裕)西伐刘毅,龄石从至江陵。九年,遣诸军伐蜀,令龄石为元帅,以为建威将军、益州刺史,率宁朔将军臧熹、河间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刘钟、龙骧将军朱林等凡二万人,发自江陵。寻加节益州诸军事。初,高祖与龄石密谋进取曰:“刘敬宣往年出黄虎,无功而还。贼谓我今应从外水往,而料我当出其不意犹从内水来也;如此,则必以重兵守涪,以备内道,若向黄虎,正眵其计,今以大众自外水取成都,疑兵出内水,此制敌之奇也。”而虑此声先驰,贼审虚实,别有函书封付龄石,署函边曰:“至白帝乃开。”诸军虽进,未知处分所由。至白帝发书曰:“众军悉从外水取成都、臧熹、朱林于中水取广汉,使羸弱乘高舰十余由内水向黄虎。”众乃倍道兼行。谯纵果备内水,使其大将谯道福以重兵戍涪城,遣其前将军秦州刺史侯辉、尚书仆射蜀郡太守谯诜等率众万余屯彭模,夹水为城。十年六月,龄石至彭模,诸将以贼水城险阻众多,咸欲先攻其南。龄石曰:“不然,虽寇在北,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若尽锐以拔其北垒,南城不麾而自散也。”七月,龄石率刘钟、蒯恩等攻城,诘朝战至日昃,焚其楼橹,四面并登,斩侯辉、谯诜,仍回军以麾南城,即时溃散,见斩大将十五级,诸营守以次土崩,众军乃舍船步进。龙骧将军臧熹至广汉,病卒,朱林至广汉,复破谯道福别军,乘船陷牛鞞城,斩其大将谯抚。谯纵闻诸处尽败,奔于涪城,巴西人王志斩送之。……道福闻彭模不守,率精锐五千兼行来赴,闻纵已走,道福众亦散,乃逃于獠中,巴西人杜瑶缚送之,斩于军门。……高祖之伐蜀也,将谋元帅而难其人,乃举龄石,众咸谓自古平蜀皆雄杰重将,龄石资名尚轻,虑不办克,谏者甚众,高祖不从,乃分大军之半猛将劲卒悉以配之,臧熹,敬皇后弟也,亦命受其节度,及战克捷,众咸服高祖之知人,又美龄石善于其事。 顺、桓之世,板榍数反,太守蜀郡赵温恩信降服,于是宕渠出九穗之禾,朐忍有连理之木。光和二年,板楯复反,攻害三蜀、汉中,州郡连年苦之。天子欲大出军,时征役疲弊,问益州计曹,考以方略。益州计曹掾程苞对曰:“板椐七姓以射白虎为业,立功先汉,本为义民,复除徭役,但出责钱口岁四十。其人勇敢能战,昔羌数人汉中,郡县破坏,不绝若线。后得板椐,来虏殄(原误作弥,据顾光观校改)尽,号为神兵,羌人畏忌,传语种辈,勿复南行。后建和(原误作建宁,据《后汉书》改)二年,羌复入汉,牧守惶惶,复赖板楯破之。若微板楯,则蜀汉之民为左衽矣。前车骑将军冯绲南征,虽授丹阳精兵,亦倚板楯。近益州之乱,朱龟以并、凉劲卒讨之,无功,太守李颐以板楣平之。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箠楚降于囚虏,至乃嫁妻卖子,或自颈割。陈寃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廷遥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邑城相聚,以致判戾,非有深谋至计,僭号不轨。但选明牧守,益其资谷,安便赏募,从其利隙,自然安集,不烦征伐也。昔中郎将尹就伐羌,扰动益部,百姓谚云:‘虏来尚可,尹将杀我。’就征还后,羌自破退,如臣愚见,权之遣军,不如任之州郡。”天子听从,遣太守曹谦宣诏降赦,一朝清戢。 常璩《华阳国志》卷一《巴志》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前言四川地处祖国西部,山水环抱的自然环境使之自古以来就形成一个颇具特色的区域空间。她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却又受到过“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责难,为历代政治家无不重视的一个特殊地区。 悠久的巴蜀历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辉煌的巴蜀文化,是伟大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的丰富完整,其内涵的博大精深,足令今人惊叹与自豪。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 “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现在,全省人民正在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以及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四川要“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四川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此重要时期,能够从古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关于治理蜀地的丰富思想和宝贵实践中得到借鉴和启迪,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诚然,今天的社会主义管理不能照搬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治蜀思想,但是,只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观察,就会发现,不论处于哪个时代、哪种社会形态下,在治理社会、管理国家方面总是存在某些可以通用的东西,总是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以遵循。所谓继承,正是在这些基础上的继承;所谓借鉴,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的借鉴。众所周知,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把《三国志》、《孙子兵法》应用于政治、军事领域和企业管理,使中国古老的治国思想有力地推动着其他现代化车轮的前进……这个事实说明:有些看起来似乎古老而陈旧的东西,在今天仍然不失鲜活的生命力。 既然古代治蜀思想和实践对今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那么,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将他们梳理出来,经过去粗取精,编撰为《治蜀史鉴》,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可以为从事领导工作的各级干部提供管理方面的借鉴,而且也可以为广大群众了解巴蜀历史与文化,为今天西部四川的开发和发展起到参谋作用。 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集中了一大批文史学家,他们熟悉巴蜀历史和古代典籍, 同时又处于西部大开发的理论研究前沿,在中共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党组的领导下, 以科学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焚膏继晷,孜孜砣砣,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立50周年之际,完成本书的编撰并付梓。至于其实际效果如何,则留待读者去品味、留待历史去检验吧!


编辑推荐

千古贤相诸葛亮励精图志治蜀二十年,使得"国贫民虚,地处孤绝"的蜀汉上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如此卓越的政绩与他"科教严明,厉行法治"的治政思想是密不可分的。本书粗略分成20多个板块,每一块板内部按言论或事情发生的朝代先后排序,其每一篇章则由原文、译文、点评三部分组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治蜀史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