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四川藏区

/国别:中国大陆 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3-4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作者:

/国别:中国大陆  

页数:

169  

内容概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四川藏区的地域,人口,地貌,气候,资源,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节庆等。

书籍目录

1 神奇的土地 地域与人口 地貌与气候 美景与资源2 历史的沿革 史前古迹 族源 行政区别 社会制度变迁3 辉煌的成就 农牧业稳步发展 工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交通运输网络粗具规模 邮电通信日新月异 水电成为支柱产业 生态环境建设速度加快 旅游业突飞猛进 教育事业成绩斐然 文化事业硕果累累 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 广播电视覆盖千家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4 灿烂的文化 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国王修身论》 格达活佛的诗歌 民歌词 民间故事 巴塘藏戏 歌舞的海洋 藏画与雕塑 藏语言文字 德格印经院 藏学研究5 信奉的宗教6 独特的习俗7 多彩的节庆8 迷人的风光……

章节摘录

书摘 社会制度变迁 解放应落后的封建农奴制 新中同成立前,四川藏区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政教合一”是其普遍特征。主要有土司统治地区、寺庙统治地区和“改土归流”地区。占总人门5%的土司、头人和寺庙卜层喇嘛,是农奴主,占有辖区内的全部土地、牧场和森林,对藏区实行“政教合一”的联合统治。约占人门90%的农奴,被束缚在份地上,没有人身自由,以广种种薄收的粗放农耕和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畜牧业为营生,其总收入的70%~75%被农奴主占有。同时还必须为农奴主服大量无偿劳役,受高利贷盘剥和敲诈勒索,生活十分困苦。此外约占总人口1%的奴隶,主要为农奴主从事家务劳役,町被主人随意出卖、赠与甚至杀害。 民族区域自治与民主改革 1950年初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四川藏区,胜利完成了解放该地区的历史重任,从此四川藏区迈进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民主进步、民族平等团结的新时代。其后,相继召开了各族各界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年更名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1980年更名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四川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5年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1987年10月更名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木里县成立了藏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解放后的前几年间,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四川藏区人民兴高采烈,各民族空前团结,社会得到了安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旧的封建农奴制还严重地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人心,各族人民觉悟不断提高,反农奴主剥削压迫的斗争普遍发生,对农奴主抗粮抗差抗债和解放娃子的浪潮不断高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藏区进行了以废除封建农奴制度,解放社会生产力为中心的民主改革运动。在藏区人民积极拥护、支持和参与下,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民族宗教上层爱国人士,充分尊重各阶层人士的意愿,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胜利完成了民主改革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废除了一切封建农奴制的特权,使世世代代受奴役、受剥削的农奴彻底挣脱了封建农奴制的枷锁,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完成了史称“一步跨千年”的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为四川藏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四川藏区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旅游业突飞猛进 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四川藏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品位极具竞争力,随着基础设施改善,服务水平提高,旅游热点迅速增多。除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一线外,海螺沟、四姑娘山、稻城亚丁都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量和旅游收人同步增长。2001年游客数达到273万人,旅游收入增长25%。 生态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旅游业注重与环境协调发展。四川藏区的旅游业发展,深受生态旅游中经济与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彼此尊重的观念影响。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环境容量问题得到重视,九寨沟、黄龙两大景区每天限制游客进入量,2001年冬季黄龙景区停止开放3个月,用经济利益换取生态环境。同时,为了尽可能减少旅游业带来的环境影响,以九寨沟为代表的景区建立了在景区内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建设不损坏植被的栈道、景区内游区外食宿、所有电线电缆全部深埋的措施,在创建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尝试。 文化生态旅游方兴未艾。近两年,四川藏区的旅游业开始注重文化与自然生态的结合,以寺庙、歌舞、建筑、生产生活方式为载体的文化生态旅游逐步兴起。特别注重了藏族康巴文化、嘉绒文化等地区文化特点,成为四川藏区旅游开发的新亮点,与自然资源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前景喜人。 巴塘藏戏 公元17世纪,西藏藏戏已经发展成熟,各剧种、流派形成,分为“白面具”剧种和“蓝面具”剧种。每年藏历八月“雪顿节”期间,各派戏团竞相献艺。四川藏区在西藏深造的僧人,搜集剧本,返回本地后,在其所属寺庙组织排演活动。由于康区各地存在语言差异,加之风土人情有异,按照本地传统习俗,在移植过程中,深入本地土风舞、俚曲、曲艺及语言,进行再创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四川藏戏剧种。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的巴塘藏戏属康巴藏戏的其中一支流派,在四川藏区是一支独具魅力的奇葩。 巴塘藏戏,藏语叫“江嘎冉”,是康巴藏戏四大流派之一。清顺治十年(1653年),西藏五世达赖派德莫诸古到巴塘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修建丁宁寺大殿。大殿落成装饰一新举行开光典礼时,在丁宁寺十四世纳卡活佛庚呷洛绒曲珠从西藏请来的藏戏大师群觉纳的指点下,由寺僧表演了《江嘎冉》、《扎西协哇》等藏戏剧目。从此,藏戏在巴塘不断发展,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巴塘藏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巴塘藏戏是一枝灿烂的民族艺术之花。1950年11月17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康定成立时,巴塘藏戏应邀为大会进行了专场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1958年,巴塘藏戏代表四川省到昆明参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所演出的舞台剧目《郎莎姑娘》受到文化部的赞扬,主持会演的夏衍亲自接见了巴塘藏戏代表团的全体演员,并授予巴塘藏戏“雪山上的牡丹”的光荣称号,还提议将“巴塘江嘎冉”改为“巴塘藏戏团”。1964年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优秀节目演出活动中,现代剧目《秋收时节》获得好评,开创了藏戏现代剧目创作的新路。 噶举巴 俗称白教。“噶举”意为上师亲口传授真言。公元12世纪,噶举巴的创始人,出生于康区哲雪(今甘孜县扎卡波村)的都松钦巴将噶举巴教义传人四川藏区。其徒弟有上千人,在康区有较大影响。四川藏区的噶举巴寺庙很多,最著名的有德格八邦寺、康定贡噶寺等。德格八邦寺,建于公元1729年,是四川藏区噶举巴的重要的传承之地。川内外其他地区的噶举巴僧人欲求深造,都到八邦寺来学习。据20世纪50年代初统计,八邦寺有僧人500余人,下属寺院80余座。分布广,远至云南和青海等地。 萨迦巴 俗称花教。以萨迦寺得名成派,创建人是卓弥·释迦意希。阿坝若尔盖求吉寺建于公元1498年,是阿坝境内萨迦巴的主寺。至民主改革时,求吉寺已传活佛10代,有僧人298人,经堂5座,神殿7座,有印经院,藏书1560余卷,宗教各种法器2000余件。萨迦巴在甘孜境内著名的寺庙有德格更庆寺、仲萨寺、高尔寺、日库寺、康定塔公寺等。德格更庆寺,是萨迦巴在康区的主要寺院之一。公元1729年,当时的德格土司登巴泽仁主持更庆寺时,修建了闻名遐迩的德格印经院。 尊老爱细 爱戴老人,照顾细致。主妇在送茶端饭时,第一碗要递给老人,用双手端送到手中。晚辈不强占老人的座位,与老人交谈时,耐心细心,家中有事,与老人商量。睡觉时,晚辈们护理老人先睡。早晚要向老人问安。老人外出时,备好坐骑,高龄老人有家人护送。在社会活动中,讲究长幼有序,依次就坐,饮食用餐,由老人先举杯动手,红白喜事由老人主持,家里或村寨内外的事宜,争取老人的意见、听老人的安排。爱幼,不论男的女的绝没有贵贱之分。生男生女一视同仁。不管在家里,或村寨里,举行什么活动,都有小孩的一份。如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先要保护年幼小孩的安全。送孩子到学校读书,特别优先女孩读书。孩子是全家的宝贝,大家疼爱、保护。 送礼问候 到亲朋好友家做客时,必带礼品。礼品不一定贵重,一坨酥油,一瓶酒,一块肉,两个馍馍等不一。客人离走时,一定要送回礼,客人的褡裢或包袱空着不能回家,回送礼品不一定贵重,总之不能让客人空手回去。看喇嘛、活佛,送礼后,不需送回礼;看病人也不需送回礼。 饮食 食品主要有糌粑、酥油、肉和奶制品。 糌粑是青稞洗净炒熟后,水磨推成的细粉。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喝茶是四川藏族的饮食习惯之一。茶是内地雅安、灌县等地茶叶加工成伏茶、砖茶等远销藏区。 茶有清茶、奶茶、糌粑茶、酥油茶。壶中灌满水后加适当茶,熬开煮沸的称清茶,有些地方加适量的盐。糌粑茶是以糌粑为主要原料,碗中放少许糌粑和奶渣,放一坨酥油,有的放白糖或红糖,再往碗中搀熬好的茶水,慢慢调和饮用,这种饮法农区常见。奶茶,熬开的茶水中放适量的鲜奶,再煮沸即成奶茶。酥油茶,煮沸的茶水倒人事先放有酥油、食盐、鲜奶或奶粉的茶桶中,有的还加鸡蛋,放加工好的核桃、花生等,打茶棒在茶桶中不断地搅拌,使酥油等在茶水中交融就可。酥油茶色浓、香甜、味可口,营养价值高,是待客的最佳饮料。 酸奶,是藏区秋夏季最好的饮料,饮用酸奶时,要加白糖。饮用酸奶有开胃、镇静等作用。肉类有牛肉、羊肉、猪肉等。四川藏族食用煮熟的牛肉或羊肉,一手持刀,一手抓肉的吃法称手抓肉。爱吃血肠、肉肠。 除糌粑外还有小麦、玉米、胡豆、洋芋和其他杂粮。蔬菜有萝卜、白菜、圆根、莲花白等。喜吃酸菜和腌菜,普遍喜饮青稞酒。 ……


编辑推荐

"藏族有句俗话,'卫藏的佛,安多的马,康巴的人',西藏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安多以牧猎文化而著称,四川藏区所在的康巴出人才,不仅出美女壮汉,还出现了众多对整个藏区产生影响的高僧大德。"对藏族文化颇有研究的郭昌平这样评价四川藏区的文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四川藏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