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罗同兵 四川巴蜀书社
出版时间:

2003-10  

出版社:

四川巴蜀书社  

作者:

罗同兵  

页数:

225  

Tag标签:

无  

前言

  序  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是个较新的研究领域。虽然海峡两岸已有不少学者涉入其中,但这一问题的研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是远远不足的。儒、释、道三元共轭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被看作应甩掉、应破除的包袱,而不是应珍惜、应利用的资源。这是令人十分痛惜的。而早在20世纪前半叶,太虚就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作用。1935年,太虚在《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中曾批评国人“未尝洞观现代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根本,选中国固有文化要素以建立中国民族的生命,选各国现行文化要素以资养中国民族的生命,徒为扮饰的、翻掘的以益斫丧中国民族的生命也。……不知无现代科学工业生产力而欲建立现代的军备,无现代意识组织国民力而欲成功现代的政制,犹欲令羸弱的、瘫痪的病人跳高竞走,徒速其颠蹶耳!此为中国近年显然的现状。借观日本,既益发扬其固有的、受之中国的武士道和儒佛文化,以成长为特殊的民族意识,复根本的、尽量的吸习科学以造成现代的工业生产力和组织的军政力;其一失一得、一败一兴之几,不甚了然耶!”充分认识到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太虚,对于中国佛教的现代化可说是有着自觉的意识。故在其著作及讲演中,经常提到“现代中国佛教”、“现代的中国僧制”、“现代僧教育”等字眼。  然而,中国佛教并未因有太虚等先觉者的孤明先发而踏上现代化发展的坦途。究其原因,除了佛教在中国两千年发展过程中血脉中渗透了封建影响外;许多国人简单地视宗教为“反理性”或“非理性”的,也使佛教的发展停滞乃至惨遭劫难,遑论在现代化道路上顺利进展!  “理性”是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核心。若不能在此核心层面与社会现代化进程接合,佛教就难逃在现代社会中被边缘化的命运。自身不能成为现代化的佛教,也就不能有效地为社会现代化进程发挥支持乃至引领的作用。  研究太虚佛教现代化思想的著作已经有不少了。罗同兵博士这篇论文的价值,便在于它是紧紧围绕佛教理性化展开的。论文依佛教传统“教”、“理”、“行”、“果”之分,分别以专章从教典、教理、教制、净土、密宗等方面,考察太虚在民国时期“僧俗之诤”、“显密之诤”、“移植与融摄之诤”、“起信唯识之诤”等争论中的思想,研究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论文指出,教典抉择,实为太虚对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的解决。太虚认为考证当服务于信仰,根本应以行来验证知。中国佛教直依根本智、宗在离言不思议法界,不为“依因明比量智解为宗”所限,故不能拘泥于印度所传“主智”之空、有二宗而予否认。太虚维护中国传统佛教所宗《起信》《楞严》及台、贤的神圣性,既基于他“本佛”的立场,也是基于人生佛教价值理性的必然选择。教理抉择中,太虚依缘起理判摄佛法,建立起人生佛教宗本“圆  觉”的理论根据,从形上意义的“理性”亦即世界本具之道的角度确立了人生佛教的根据。教制抉择中,太虚以僧为佛法理性的制度体现,欲改革因家族化而窳败的中国僧制,故反对以居士僧团或锡兰僧制取代中国传统僧团。他维护出家僧团禁欲伦理的超然地位,而将在家人统摄为与之一贯之次第,企图建立起超越血缘纽带的人伦理性。所倡“人生正行即是菩萨法门”,达到世出世伦理的高度统一。净土抉择中,太虚提倡净土是广大而为“五乘共庇”的大乘行门。他以“唯识之净土”释往生之理;以“唯心净土”倡净化人间;因慈氏学理性、入世,普摄佛法,而归宗旨在实现人间净土的“弥勒净土”。这是高悬佛教的价值理性之目标。密教抉择中,太虚融通显密,并对东密、藏密作理性化的批判,是对以咒术为特征的适应天乘的教派“祛魅”,使成人生佛教之辅行。

内容概要

  《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从教典、教理、教制、净土、密教等方面,研究民国太虚大师的佛教现代化思想,揭示了人生佛教圆融全体佛法而宗本法界圆觉的内在理性核心。

作者简介

  罗同兵,1970年生于湖北,先后获得英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学士、宗教学专业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讲师。

书籍目录

序引论第一章 人生佛教:中国佛教的现代化改革第一节 “应导现代人心正思”第二节 近世中国佛教的衰败第三节 太虚佛教改革思想的提出与发展第二章 教典抉择第一节 理性的佛教研究的挑战第二节 “中国佛教本位”第三章 教理抉择第一节 人生佛教与缘起第二节 太虚对佛教的判摄第三节 起信唯识之诤第四节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第四章 教制抉择第一节 太虚的“僧”观第二节 近世中国佛教僧制的窳败第三节 “僧俗之诤”与“移植融摄之诤”第四节 与时俱迁的教制改革思想第五章 净土抉择第一节 “大乘行门”与“五乘共庇”的净土第二节 “唯识之净土”与“唯心净土”第三节 “十方净土”与“弥勒净土”第六章 密教抉择第一节 太虛对显密佛教的融通第二节 太虚对东密藏密的理性化抉择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摩迦罗来洛阳开坛传戒,为中国正式受戒之始。今各律寺传戒之仪式,仍有极隆重者,犹见昔日之系统传承未紊。中国今日个人持清净比丘戒者,如过午不食等,仍大有人在。中国今日无依律仪之僧团——诵戒、发露、忏悔,如纳哕达所言之‘乌巴萨陀’而已。但不应仅以此遂谓中国无僧伽,中国无比丘。太虚亦有整顿、重兴中国僧伽律制的计划。派人求学锡兰,实习锡兰僧众之生活,试验有何种困难,而后实地重新振兴固有之僧律。太虚认为。印度之律亦分数派,乃程度上参差,非性质上之有异,不可过于苛求。印度史上整理僧律之事,亦有数次,故就中国僧伽亦自可整理。  太虚主张中国僧伽自行整理,同时,对世界现存各系佛教教制亦皆取融摄态度。太虚对各系的僧制作了比较。他认为,锡缅暹僧制还能保持原来以佛制律仪为依归的僧团组织;此较缺乏的,就是个人完全离开世俗而自立独修的精神,所以僧团必须与信施联系。男女信徒不信奉其它的鬼神,只以三皈五戒为唯一的受持。藏蒙僧制以黄教为代表,形成了门第高贵的僧阀。黄教所有僧众皆以律仪为范持,故能引起世间敬仰。一般大寺院都有众人有秩序的系统的几十年学习的修学制度。各寺都有相当的公产可资修葺寺宇及维持一切的公共用途。俗家乐意供给小喇嘛在寺中受学并与僧发生关系。呼图克图转世继承制度使蒙、藏僧阀与俗家联系紧密。然深修密法的人,也有个人住茅蓬山洞的。中国僧制可专以禅宗丛林来说明。中国现存的僧制,成为一个个的大小家族僧寺。但中国僧制也含有三种殊胜:一、不问国籍何属,只要是僧众都可享受有期限或无期限的食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