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向世界的挫折

汪荣祖 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

2000-10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作者:

汪荣祖  

页数:

34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郭嵩焘于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与他同科后来得大名的有张之万、李鸿章、沈保桢等。他崛起于咸同之际,虽然官至南书房行走(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或秘书)、广东巡抚,但在声名上远不及湖南同乡曾国藩、左宗棠之大,后来治史者对他独具青眼,乃因为他作为中国第一个驻外(英国)大使前前后后所经历的挫折,而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用今人的眼光看来,郭是一个旧时代的新人物。他在当时以开创洋务、提倡中国接受鸦片战争后巨变的现实并从改变中求自强,而成为朝野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思想敏锐,对于西方世界有深切认识,在宦海中屡踬屡起,又遭到昧于时势的大多数士大夫忌骂,历史的发展却印证了他的先知先觉,以及目光的远大。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将郭嵩焘的生活、思想、感情融于特定的时代与环境之中,功力、笔力俱佳,不仅重建了郭氏的一生,也生动再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内容包括湘阴郭家的龄儿、亲身体验鸦片战争、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的江南之旅、郭翰林在北京、巡访津沽鲁东、黯然南归惊闻国变、应李鸿章之请赴沪任职、到广东去当巡抚、粤东攻防与左郭交恶等。

作者简介

汪荣祖,原籍徽州,生于上海,长于台湾。台大毕业,美国留学,西雅图华盛顿 大学历史学博士,历任维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美中交流学者,澳洲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台湾师大、政大、台大等校客座教授,2003年2月起就任嘉义中正大学讲座教授。著作有《史家陈寅恪传》、《康章合论》、《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湘阴郭家的龄儿第二章 亲身体验鸦片战争第三章 与太平军作战第四章 咸丰五年的江南之旅第五章 郭翰林在习匕京第六章 巡访津沽鲁东第七章 黯然南归惊闻国变第八章 应李鸿章之请赴沪任职第九章 到广东去当巡抚第十章 粤东攻防与左郭交恶第十一章 荔湾话别前后第十二章 寒波塘山居第十三章 伤逝第十四章 城南书院第十五章 海疆多事奉诏人京第十六章 重游京师与新任命第十七章 出使前的波折第十八章 郭大人出洋第十九章 首任驻英法公使第二十章 置身西欧文明第二十一章 激赏严又陵第二十二章 坚决请辞的底蕴第二十三章 辞行 观光 归程第二十四章 初返春申追诉申报第二十五章 自沪返湘不愿北上第二十六章 定居省城长沙第二十七章 不忍不谈洋务第二十八章 晚年心境第二十九章 走向世界的挫折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书摘 郭嵩焘自文登复返荣城(今朵城消附近)。当时的荣城位于山东半岛伸人黄海的尽头,三面环海,海口甚多,他一一视察,检点船只市肆,查阅税簿,筹设行户。他亲眼见到荣城巨富的王氏庄,“围墙绵亘,一望无极”!如此巨富,显然是因商致富。郭氏本拟再循海岸南行,顺道一看靖海卫情况,但为了不增添文登县的负担,乃于十月二十三日改途回文登,宿于慎余堂。郭氏所见文登小城,既坚厚又高峻,规模亦甚整齐。 郭嵩焘在文登住了一晚,又仆仆风尘,西渡母猪河,过怕山。谚云:“雪不过怕山”,因大雪降此山后即融化,所以山虽高而不见积雪,为山东一名山。再渡宽广的黄良河(黄垒河?),至南黄集投宿,再渡乳山河到达乳山寨。 乳山因山形如乳而得名,山脉绵亘人海中,海水溢入,形成口狭内宽的港口。港中泊有船舶,两岸都有商店,西岸有税收局。郭嵩焘自东岸渡海到西岸,“风汹浪逐,如雷霆万鼓,澎湃汹涌,风尤刚劲中人”。此为他白天津出发后,第一次渡海。到达西岸,等候行李由马驮运,自东岸绕至西岸,良久始至。然后沿着海岸西行,一路都是沙滩,到海阳后,投宿于赵氏的怀永堂。海阳县令姓黄,告诉郭嵩焘,当地的海税抽三分,以棉花、鱼、豆为大宗。从南方来的船只,做成交易,都先付海税,而后按照货物的多少,核缴各税。每船县衙门得二两,千总得二两,捕厅得一两,行店得一两,书办得五钱,门丁得五钱,海差及三小子以及行店小札又大约得一两。凡卸货船只,都有此陋规。而且除此之外,尚有别种陋规。他在烟台时尚不知这样多的陋规,经亲自至各海口考察,始有此发现。 十月二十七日,郭嵩焘继续西行。翌日,渡五龙河,到金家口检阅税簿。该地进口货以棉花为大宗,纸、布次之,偶亦进大米。出口则仅豆饼、豆油二项,税甚轻微,但海船规费须银三两八钱,又收进口费银一两五钱,浮于抽税之数。他查得规费细目如下:县得三两八钱,捕厅得二线八分,巡检得二钱五分,讯员得四钱,书办得八十文,海差得二百文。洋药税得一百七十五斤,厘税未收。他也观察金家口海口的曲折,看到香岛、青岛、白马岛横蔽其南,东向有田横岛。他继续南下,过登窑口(即墨县南境尽处),到达青岛口(今青岛市)。青岛口与附近的女姑口都有税局。他并注意到番港口的旺季与闲季稍有不同,他见到“小车运载豆饼、花生上船,以数百两计,填塞街道”那种繁忙热闹的景象。 不久,郭嵩焘即北人即墨县城,宿于崂山书院,访得有声望的绅士三人,包括崂山书院的山长黄念昀。十一月初一日,向西迸发,渡胶莱南河,到胶州,住在胶西书院:他对胶州牧蒋省庵(通)印象最佳,谓:“此行所见州县。语言侃侃朴实,无若蒋牧者。”他照例访看税局,并至皎州湾北岸看水师营,观览船货市肆,水陆形势,同时不忘索取当地绅士名单,查阅当地盐志盐法。 郭嵩焘在胶州停留数日后,于—卜一月初七继续西行,经高密,过百脉湖下游的五龙河(非莱阳之五龙河),到诸城县,宿于丁氏宝诒堂,并查看该县所辖进出口货物以及税务情况。再南下经过常山,桃林社,到达信阳盐场,再往西行,便到日照。日照县令朱子湘(源)系进士出身,迎郭氏于王家滩。王家滩即日照县的八个海口之一。朱氏告诉郭氏,八口之中以夹仓口最宽,但因该处行户没有章程,海船不敢交易.因此贸易日稀:涛雏口铺户最多,主要因该处是盐场,成为海口大镇;的海市最盛,因该口实与王家滩相通。郭氏发现诸城、日照两县每年都上报豆饼税,但其他货物都系私征,并不上闻。当地的刘巡检告诉郭嵩焘,出口货物除豆饼外,概不抽税。花生、豆油、腌猪等项也全都无税。郭氏觉得其言不足尽据,又发现日照县令隐瞒各项规费。他于十一月十一日才回诸城县。此次山东之行,郭氏遍访各海口,搜寻调查,知其利源。将来派员在各口经理,据他的估计,每年至少可得税银两百余万凹。 十三日再启程,涉潍水而西,北上安邱,见到李湘菜(云舫),相谈极不投机。湘菜是僧王的心腹,名为协助,实同监视,而此时郭所委派士绅设局抽厘一事,发生事故。福山县有聚众殴绅拆局风波。烟台厘局主事萧铭卣为郭之丁未同年,竟被殴致死。郭氏发现风波的幕后鼓动者,就是李湘菜,并忆及初赴鲁时,湘蔡不肯偕行,及见郭氏开局收厘,乃“飞报僧王,以擅行开办奏参”。李湘菜并借此毁局,使他两个月的辛苦跋涉,“忍苦耐寒,尽成一梦”。 郭在安邱即已收到福山县令陈寿元寄来李湘菜的一个文件。“一片诬枉之词,阅之使人气愤”。不过,他听说山东巡抚文煜(星岩)到烟台已二日, 以为事情可以澄清, 又“颇为之一快。” 潮州入城事件拖沓有年。潮州开埠虽早在咸丰八年(公元一八五八),但潮民拒之甚力。咸丰十年,英国领事据约,拟进城与地方官晤谈,为当地绅民所阻。英国公使布鲁士(Frederick Bruce)、威妥玛(Thomas Wade)曾先后向总理衙门抗议。朝廷虽屡次下诏,命令广东督抚按约办理,允许英人人城,但潮州绅民甚是固执,坚持不允。郭嵩焘出任巡抚后,也感到潮民强悍,不易处理。不过,他觉得与其强硬执行,不如设法开导。何况政府夹在潮民与洋人之间,左右为难。郭氏先派道员张铣探得民隐,知道潮民之所以坚不欲洋人人城,乃因怕洋人据通商条约人城“开张行店,设立关卡”,侵夺商利,另外则怕洋人建立高耸的天主堂,有碍风水。张道员遂赴汕头与英国领事相商,英领事一口答应不开店、不建堂。洋人既有此保证,潮民应无再拒人城之理,问题似已解决。此时适接同治四年八月三十日上谕,派瑞麟赴潮州办理洋人入城事宜。但因张铣已先行解决人城事,所以瑞麟未行。岂知张铣陪英国领事人城后,潮州府太守将栅门封闭,拒而不见;海阳县令也继而相拒。英国领事坚乔治十分恼怒,乃申言将留住一个月之久。地方士绅见府守县令拒之,把一切罪状加之于道员张铣,并倡言要焚烧道署。张铣见事情闹大,诳骗英国领事,方太守请见,实则迅即送洋人出城,登舟而去,沿途仍遭百姓仍掷石块,狼狈而返。 英国人恼羞成怒,向总署要挟,清廷恐寺态恶化,遂于同治五年三月十五日(公元一八六六、四、廿九)寄总督瑞麟一道密谕,谓李鸿章推荐,派丁日昌来粤处理潮州交涉事宜。丁日昌遂由沪至粤。丁字禹生或雨生,广东潮州人,一直从李鸿章在上海帮办外事,与郭嵩焘亦为旧识。但是日昌与瑞麟都不敢亲往潮州。郭嵩焘虽已事不关己,仍然挺身而出,建议传令集合潮州士绅十余人至省城,其中包括王泽、林士骐、唐登瀛等人,由他亲自晓谕,并令藩司印刷通商条约,每人一份,分剖情理,示以利害;条约既由谕旨允行,抗违即是违旨。并告以“条约所不载,以理拒之;条约所载,不得不俯从”,否则将踵叶名琛的覆辙。潮绅乃唯唯而退,俟丁日昌所派的李福泰到达潮州,即日定议,解决了人城的难题。此案既了,瑞麟于四月初八日单衔奏报,折中竟未一提郭氏之功。此事原由粤督及丁日昌承办,而郭又将解任,居然独任艰巨,虽自称素性所然,终不免有郁愤于平之气。后日回顾,仍耿耿于怀;别人因此升官,唯他罢官。 熟知内情的人当然会敬重郭氏处置得当。不仅潮民感戴,丁日昌更是心服口服,对郭益加推誉。郭对丁的洋务才能虽未必高视,却大有知己之感。郭于四月二十五日(公元一八六六、六、七)记道: 丁雨生过谈甚畅,雨生言吾所为,粤东二百年无此办法。吾谓此言也,鄙人亦心存之而不敢自言。乾嘉以前,人才盛矣,而时际承平,雍容文酒而已有余,虽才无所表现。道光以后,则直相与酿乱而已矣,人才实不多见。吾辈身际其艰,所以自命,亦直不肯自居第二流人物,非敢自信其才力之裕,亦值时然也。此意也,吾与雨生亦心会焉,而不可与俗人言也。此粤东三年所最心焉领受者也。 丁日昌一番知心话,确是他在粤三年中最“心焉领受者”。翌日又偕友与丁作竟日之谈。五月初一日,郭已等着交接,到孔庙行香时,友人王少鹤惠赠一诗,他乘兴唱和,得句:“我思涧户通幽径,君亦琴书返故村”,已见归思浓郁。 郭于粤抚任内,屡遭阻阨,曾奏请开缺;但他的请辞,似不无以退为进之意,以冀有所作为,何况他的上疏乞休,并未被批准。真正导致他离职的乃是同里故友左宗棠的恶意相倾,一心欲将亲信蒋益澧取郭而代之。郭知之甚稔,若谓:“左季高三次保蒋公,必得此席而后已,可谓全力以争矣,终亦不能测其为何心也。”如此罢官,不能不令他感到窝囊,甚至愤恨。 同治五年(公元一八六六)四月初四,郭嵩焘听到蒋益澧已抵福建崇安,立即分致左、蒋各一函,催蒋早来。同年五月初二,犹未见蒋来,乃遣专人探问。蒋氏终于五月初四到达广州之南城,郭氏亲自前往迎迓,并即于当日移交。郭于交卸署理广东巡抚之后,对财务尤一清二楚,并见自奉之俭,于(致笙陔叔)函中,自称“侄之节省,由于性生,出客公服间有添补,居常衣服一袭家居之旧,未尝更制,月食上下一例,玩好什物除置买书籍外,未尝浪费一文”。 郭嵩焘既已交卸印信,大有“一日去官而身为轻”之感,当日赴朋友家到处聊天。第二天为端午节,闭门谢客,料理应酬宇件以及裁成留别诗四首: 浩劫东南未息兵,遭时我亦忝专城。 知民疾苦真惭位,与世乖违敢近名。 埽叶文书勤拂拭,断齑心事剧分明。 三年尺寸曾何补? 孤负深宵对短檠。 世事江河日夜流,古人先我有深忧。 输琛西海犹唐典,鼓擢南宫但越讴。 犀首直须无事饮,鸢肩岂信有功侯。 六条行部吾安放,虚拥旄麾学督邮! 积雨翻成噎瞌阴,刺桐拂槛影萧森。 粤台濒洞龙蛇窟,虞苑销沈草木林。 无纵诡随民病亟,是何濡滞主恩深。 谁言肺腑戈矛起。惭愧平生取友心。 衰迟闻道未名家,生世波澜岂有涯? 新涨光阴过小麦,故山梦寐见秋瓜。 人才邱壑违尘轨,归计沧江理钓槎。 满眼疮痍心未展,更余情思寄蒹葭。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弁言这本书写一个人,以及这个人生长的时代。 传记写作·必须把传主及其时代密切相连,才能呈现人物的时代面貌。过去的时代进入历史,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格,不能光凭新时代的一切去理解,而必须进入旧时代去理解。今人进入旧时代的最大凭藉就是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即史料。史料浩瀚,像浓郁的森林,必须通观全貌,需要整体的了解。但又不能见林不见树,应再由整体去掌握局部。反过来,亦不能见树不见林,大可经由“树”去认识“林”。历史人物的研究应是由“树”见“林”的有效途径。 郭嵩焘这个人物的生长时代,横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包含了十九世纪的大部分。这个世纪的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势力打进来,中国无法抵御。鸦片战争后,门户洞开;太平天国造成空前的政治与社会动荡;英法联军入侵,京师失陷、圆明园焚毁。接着是藩邦琉球、越南、缅甸、朝鲜之先后丧失。三千年的中华帝国遭遇到空前未有的挑战与冲击。从一方面看,那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挑战,坚船利炮的冲击;从另一方面看,则是近代文明向传统社会的挑战与冲击,是世界性的趋向。世界既走向中国,中国势必要走向世界,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却是十分崎岖与艰难。 研究此一极为险恶的危机时代,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不同角度着手,以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本书则拟从这个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着手,将郭嵩焘的一生放在道、咸、同、光时代中来观察。既由时代展现人物,复由人物印证时代。郭嵩焘在那个时代中并非顶尖人物,他崛起于咸同之际,然而咸同将相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诸人,声名远过于他。事实上他生既不在咸同将相之列,死亦不得朝廷赐谥。他虽可称为自强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与曾国藩、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公私关系均密,亦曾得到恭亲王奕沂、军机大臣文祥,甚至慈禧太后的赏识,但是他的实际贡献不大。原因是他成为那个时代中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时代的主流容不了他,他亦不肯随俗浮沉,腰经挫折后,只好投闲置散,壮志不酬,含恨死于长沙。 就争议性而言,郭嵩焘却远远超过时贤;曾、左、李都不能相比。这正反映了他思想的敏锐,以及对西方认识的深切,达到遭忌、遭骂的程度。不过,正由于这份敏锐与深切,他肯定中国必须接受巨变后的现实,以便从改变中求自强。但是当时极大多数的士大夫昧于时势,不知应变,以致盲目拒变。他寡不敌众,只好靠边站,然而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 郭嵩焘对时代的认识,颇具自信,毫不阅举世哗笑诟骂而动摇。他于逝世前不久,仍然深信他的见解必获后世的赏识。后世果然证实郭嵩焘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再挫折、再艰难,中国还是走向了世界,只是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已。他的敏锐而正确的见解自然受到后世的敬重,民国以后专治外交史,又实际参与外交工作的蒋廷黻,就对郭嵩焘别具青眼,极为钦佩。 我们不禁要假设:如果郭嵩焘真能影响政策,在总理衙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赢得士大夫的支持,领导中国走向世界之路,那么这条路必定会平坦得多、容易得多、代价更要小得多。但是当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以及郭氏的性格,以及孤掌难鸣,在在使此一假设仅止于假设,真能实现的可能性极其微小。然而郭嵩焘的先知先觉,以及眼光的远大,并不因而失去意义。历史上应发生而未发生的事,仍具有意义,甚至可作为一种历史的教训看待。 郭嵩焘不凡的思想早已见诸其奏稿与文集。不过,这些文字只能透露郭氏“理智世界”的大概。他的己刊诗集虽有助于探讨他的“感情世界”,但浮光掠影渺难捕捉,何况诗集诸篇多无日期,无以追踪其感情的定点。至于他生活面的空白,更似鸿飞冥冥,不留痕迹。是以二百余万字《郭嵩焘日记》的发现与出版,犹如宝藏的出土,既充实了郭之“感情世界”,又能填补其生活面的空白。笔者亦因而动了撰写此稿的念头,希望能充分利用此一难得的史料追踪其足迹,重建郭氏的一生。尝试将其生活(起居、旅行、应酬)、思想(对时务与洋务的认识)与感情(在朝在野的喜怒哀乐)的“三度空间”,建筑于道咸同光的时代与环境之中。 此一书稿时作时辍,有时一辍半年,笔者尤感谢周一良教授的鼓励与催促,不曾半途而废。今幸能完稿,回芦秉笔草此,已三易寒暑矣。附长律一首记感: 遥望云天故国在,深寻旧梦素心存。 惊涛拍岸千堆雪,激浪扬声大海门。 欲挽狂澜重有志,待看折戟已无痕。 百余岁月轻轻过,未尽哀愁犹自喧。 汪荣祖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廿五日时居维州柏堡


编辑推荐

郭嵩焘于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与他同科后来得大名的有张之万、李鸿章、沈保桢等。他崛起于咸同之际,虽然官至南书房行走(相当于皇帝的顾问或秘书)、广东巡抚,但在声名上远不及湖南同乡曾国藩、左宗棠之大,后来治史者对他独具青眼,乃因为他作为中国第一个驻外(英国)大使前前后后所经历的挫折,而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了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用今人的眼光看来,郭是一个旧时代的新人物。他在当时以开创洋务、提倡中国接受鸦片战争后巨变的现实并从改变中求自强,而成为朝野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思想敏锐,对于西方世界有深切认识,在宦海中屡踬屡起,又遭到昧于时势的大多数士大夫忌骂,历史的发展却印证了他的先知先觉,以及目光的远大。作者运用大量史料,将郭嵩焘的生活、思想、感情融于特定的时代与环境之中,功力、笔力俱佳,不仅重建了郭氏的一生,也生动再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内容包括湘阴郭家的龄儿、亲身体验鸦片战争、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五年的江南之旅、郭翰林在北京、巡访津沽鲁东、黯然南归惊闻国变、应李鸿章之请赴沪任职、到广东去当巡抚、粤东攻防与左郭交恶等。这本书写一个人,以及这个人生长的时代。郭嵩焘是近代史上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的见识远远超过侪辈的士人,早就洞悉中国不能再闭关自守,而应走向世界。然而这种认识却受到举国人士的讥嘲和辱骂。他寡不敌众,只好靠边站。他个人的挫折,正好象征中国走向世界的挫折。然而再挫折、再艰难,中国还是走向了世界,只是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走向世界的挫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