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2006-1
岳麓书社
岳凯华
无
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ISBN:9787806656877,作者:岳凯华 著
0.论题的意义 0.1 论题的缘起 0.2 相关研究的回顾 0.3 几个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0.3.1 激进、激进主义、激进派 0.3.2 激进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流转 0.3.3 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1.进化的激荡 1.1 影响的通道 1.1.1 进化论的奠基 1.1.2 创造性的误读 1.2 激进的征候 1.2.1 趋新求变 1.2.2 拆解传统 1.2.3 接轨西方2.异邦的示范 2.1 日本:激进的前沿 2.1.1 留学:激进主体的培育 2.1.2 愤激:留日人士的心态 2.2 法兰西:启蒙的导师 2.2.1 启蒙路径:从观念到行动 2.2.2 文学类型:写实抑或自然 2.3 俄国:道路的启示 2.3.1 马克思主义:“从那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2.3.2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明白了一件大事”3.革命的狂欢 3.1 内涵:本土与域外的整合 3.1.1 本土的“革命”溯源 3.1.2 域外的“革命”新义 3.2 策略:断裂与渐进的交融 3.2.1 渐进式的文学改良 3.2.2 断裂式的文学革命 3.2.3 功利与审美的互渗4.民主的诉求 4.1 五四文人视域中的民主类型 4.1.1 民主问题的历史考察 4.1.2 激进文人的民主选择 4.2 激进民主引发的叛逆性反应 4.2.1 专制主义的大敌 4.2.2 个性解放的洪流5.科学的浸润 5.1 科学的形上与形下之维 5.1.1 道器之辨 5.1.2 器进于道 5.2 科学教育与五四文人的知识背景 5.2.1 科学教育的进程 5.2.2 五四文人的知识结构 5.3 科学精神与五四文学的理性品格 5.3.1 破除愚昧习俗 5.3.2 张扬怀疑意识6.民间的想像 6.1 五四文人的民间发现 6.1.1 劳工神圣 6.1.2 到民间去 6.1.3 征集歌谣 6.2 五四文学的民间情怀 6.2.1 文体观念的民众化 6.2.2 文学语言的白话化 6.2.3 人物形象的大众化7.激进的限度 7.1 传统印痕与政治情怀 7.1.1 传统印痕 7.1.2 政治情怀 7.2 绅士气质与宽容心态 7.2.1 绅士气质 7.2.2 宽容心态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书摘我们知道,洋务时期开始的中学、西学之间的“体用”之争,已经蕴藏着知识分子痛苦而激进的现代化情绪。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深刻的民族危机、内忧外患加速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步伐。推翻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和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诞生,是中国社会体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中西世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巨大落差,同样启示着生活在权威丧失、价值迷津时代的五四知识分子站在时代的前列搏风击浪,掀起思想启蒙运动的狂飙大潮,做出破坏传统、全盘西化的偏激抉择。显然,近代以来越来越多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趋向现状的变革,其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理智而激进的现代化方略抉择。这种抉择就是全盘借鉴西方,学习西方,与西方并驾齐驱,以达到“比而齐之”甚至“驾而上之”的自强目的。其时,西方已经完成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代转型,开始了科学与民主的新时代。西方的殖民侵略扩张,一方面固然是一种理当受到谴责的开启中华民族屈辱时期的侵略行径,但另一方面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它客观上又不失为一种发展形态较高的文化对发展形态较低的文化的有利冲击。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在风驰电掣般前进,而中国却依然沉睡在封建主义的迷梦中,中西文化之间业已形成了巨大落差。 五四知识分子在这种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落差氛围中,已经切身地由“器物上感觉不足”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P88
本书立足于思想史、文学史的平台,以五四前后文献史料为依托,根据《新青年》、北京大学周围的激进文人的言行和思想,在启蒙/救亡、传统/现代、新/旧、古/今构筑的文化场域中,从进化、异邦、革命、民主、科学、民间等理论视角,挖掘五四激进主义的文化内涵及其与中国新文学间的关系。既考察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又勾勒激进文人由此描摹的文学图景,从而辨析中国新文学的何以生成,科学理解五四激进主义的品性。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