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趣与艺术
1970-1
岳麓
肖川
352
无
我们一生最终能走多远,最终能取得怎样的成就,恐怕谁也说不准。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掌控的是,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始终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按照词典上的解释,博学,不仅指学问的广博,也指学问的精深。 我以为博学是具有生命价值的。“非学无以广才”(诸葛亮《诫子书》),非学也无以明智。博学能够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开掘我们生命的深度,提升我们生命的高度,使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纯净和厚重。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是一种姿态,一种开放的姿态,一种学习者的姿态,一种诚实、谦逊和求实的姿态。如何让生命充满内在意义,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无疑是可行的途径。能够有这样一种生命状态的人是有福的人,因此,能够以学问为职志的人最该惜福。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可以使我们有一种美好的心智状态,有一种宁静的心绪,过一种真正的内心的生活。古人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这在我有限的人生经历看来的确是至理名言。唯有沉静,沉潜,我们才能褪去世俗涂抹的炫目的色彩,回归本真的自我。喧嚣和浮华,是难以沉淀出人生的智慧的。 一个人要能气定心闲、无怨无悔且有成就感地走在这条路上,首先是要有向学之心,视学问为一种安身立命的过程,一种生命的当有的状态。古人有“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之说,这在今天当然也有不合时宜的一面,但此等志向却仍弥足珍贵。 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只为了积蓄学识,涵养才隋。当然这还不是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生命的成长,是成人,是立于天地之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问就是一张网,一张用以捕捉“世界”的网。你能捕捉到什么,取决于你编织的网线是否足够结实,网眼是否足够缜密,以及你挥洒这张网的能力,当然,还取决于你以何种姿态站立在怎样一片水域旁。 其次就是学问要讲究方法,具有方法论意识,有一种思想者的姿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固然必要,但学问不能仅仅从读书中来。西方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意识和思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问,更多的只是识记加感悟。尽管乾嘉以后也发展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但对知识论本身并无深究。比如,历代读书人都喜欢游弋山水,喜欢写山水诗,画山水画。但是,如此喜爱山水,仅仅止于观赏,充其量是“外师造化,心得中源”,面对满目的松师石友,竞从不曾发生知识的兴趣。这一点,就连大理学家朱熹也不例外。朱熹在游览名山时,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的化石,他感叹到:“真是沧海桑田!”这本来是地质学上的重大发现,可他不但没有对自然界奥秘发现的惊喜,反而是马上想到应该专注于“修齐治平”之学,心不可有旁骛。中国传统读书人即使天天混迹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的运行,也毫无体察,更无纯粹理性的审思。没有一个人想到事实的考索,去做实证的研究,没有一个人试图去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两千多年间,读书人做的事还是那么几件事,想的问题还是那么几个问题。“年复一年,丝毫没有长进。”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缺陷,也是近代科学没有能够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要努力弥补这种缺陷。因此,教育中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在学生心中培植起对学问的兴趣、虔诚和尊崇。让更多的人成为行走在这条幽径上的人,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一个目标。 每一个人都有垂垂老矣的那一天,也都有江郎才尽的那一天。一个人才情的孕育、积蓄、喷发和枯竭的规律谁也逃脱不了,只是人文学者倘若学识积累很丰富,枯竭的时日会来得慢一点、晚一点。 我最欣赏、最期盼、最得意的生命存在的状态就是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通往博学的路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好在“人生代代无穷尽”,倘若我们愿意成为这条路上的一座桥,一座通往永远那么远的桥,那么我们就融入了历史,我们就赢得了永恒。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让生命植根于仁爱、热情、希望与责任之中,植根于创造与追求永恒之中。我实在想不出,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更值得追求的。
如果这本小册子能为那些关注人类命运的人们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多少具有些参考价值的话,那便是我最大的收获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势态向我们昭示:在未来的岁月里,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将日益突出,教育学的学术地位亦必将空前提高。正如一位专家所指出的:21世纪的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成长和发展、自觉探究一代新人的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最主要的中心学科。在一个更广阔的理论背景上,建构出一个观照教育的本质与职能及其发展规律的新的视野,将有助于拓展教育的学术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我们将欣喜地看到:一幅幅壮丽的图景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地平线上升腾而起!
肖川(原名:肖贵祥),1963年1月3日出生,湖南望城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英国北师大肖川教授教育哲学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校课程中心“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出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20多部著作,在全国各地讲学1000余场,受到广泛的好评,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自序:走在通往博学的路上叩问教育好教育与好人生人、环境与教育教育的意向性教育与个人的自由发展教育与国民性的改造教育需要无为而治教育与灌输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领导者和教育者打造教育的亲和力生命教育在学校中的落实质疑“三好学生”的评选道德教育的目标期待健康的性教育聚焦课堂课程知识的特征课程与教学真正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学习策略与知识的自主建构洋溢着生命温暖的课堂语文的视界作文教学琐谈多一点学法指导让教师的讲解扮靓课堂理性的可贵理论的元素思想家与学术明星理性的可贵向内心求真理学问的价值补一补方法论的课信以立身道以成信理性的选择和智慧的实践假如我是民工作为思想者的追求诗意地生活着力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生命的境界信·望·爱积小成以成大成目标、时间管理与压力应对生命有尊严的存在状态诗意地生活个性成就美丽望老师慈悲为怀教师:努力成为家长的模范六个“讲一点”月与诗成为知识分子大学教授成为知识分子写作的三重追求垄断是万恶之源知情权:民主参与的起点回到常识独立、自由与责任马加爵,我可怜的兄弟代表发言的“三步曲”祖国在哪里自重者人恒敬之在星辉里放歌走在教育寻思之路上以课改的视角审视教育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大气磅礴细处摄神用智慧与真情经营班级倾听来自异域的声音事半功倍好梦成真创造积极的学校文化体察学习的精髓解读教育的“河图洛书”用文化引领学校引领教师“终身成长”跳出课堂看课堂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求索教育学教材的新气象做个好书的鼓吹者在亲历中探索教育的真谛中国教育赖以生长的文化之源怀抱梦想踏上旅程用心亲近一个人的成长史教师:儿童发展的促进者玩味经典润泽教育生逢其时的理解一本写给父母的书好作文是怎样炼成的教育理想的真情守望心灵阅读的身体力行去教育的后花园寻找美为了生命之花更好盛开一种教育创新的鲜活形态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巨大宝库变化的世界呼唤创新后记附录一:新形态的教育学 周颖附录二:肖川作品索引肖川学术演讲主题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四卷本的教育随笔总算有了一个基本的骨架,尽管以后增删替换、润色打磨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自1980年从事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以来,已有二十多年,这四卷本的随笔集要算我所做工作的一点总结。这二十多年,主要就算是学习、积累教育学领域古今中外思想的成果,以及对此的通俗化与普及,虽然这其中也或多或少有我自己的一得之见。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