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迹遗址游

韩怡星,李光卫 编著 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作者:

韩怡星,李光卫 编著  

页数:

299  

字数:

214000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文化旅游丛书中的一册。详细介绍传统古迹遗址的旅游、交通及旅游资讯外,还特别提供一些关于提示和相关诗词,希望它能成为您游览古迹遗址最忠实的向导和伴侣!

书籍目录

考古遗址 龙骨追溯原始人——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 重重迷雾几时开——四川广汉三星堆 青铜时代甲骨文——河南安阳殷墟 人世荣华埋黄泉——湖南长沙马王堆 古墓编钟奏楚乐——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劈山筑堤锁蛟龙——四川灌县都江堰 千军万马破土来——陕西临潼秦兵马俑 地下迷宫费人猜——浙江龙游石窟 大浪淘沙古战场——湖北蒲圻赤壁长城关口 万里长城一关——河北秦皇岛山海关 北门锁气尚雄——北京八达岭 百二山河壮神京——北京居庸关 塞上崇关临大漠——河北滦平古北口 河山带砺势峥嵘——河北易县紫荆关 天设雄关控九边——山西代县雁门关宫庙楼园 五岳之长举世尊——山东泰安贷庙 白帝金精运元气——陕西华阴西岳庙 朱雀凌空赤帝宅——湖南衡山南岳庙 云蒸霞蔚连北斗——山西浑源北岳庙 嵩高维岳峻极天——河南登封中岳庙 天地人神此交流——北京天坛、地坛、社稷坛 千年雄风入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 …… 故居祠墓文教故址桥梁

章节摘录

  在湖北随州城西北约3公里处,有一个名为擂鼓墩的大土冢。山捕鼓墩往东南约1公里的厥水河畔、丘陵尽端,突起两个高出河滩平地约二十余米的大土包,两土包相距100余米,一称东团坡(意思为东边的圆形土包),一称西团坡。这一带依山傍水,从土包上居高环览,视野极为开阔,符合古代陵墓的择地标准。  1977年9月,武汉空军后勤某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厂在平整东团坡一带山包时,在顶端处发现有一片呈不规则形的黄褐色或黑褐色软土,再往下则推出青灰色的膏泥和石板。1978年3月,古墓联合考察小组在这里发现了一处木椁保存完好、墓坑呈不规则多边形的大型古墓葬。5月上旬,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至6月底基本完成。  该古墓的墓坑方向正南,残存墓口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度当在13米以上,总面积为220平方米。坑内置木椁,高3米以上,分为北、东、中、西四室,均为长方形,椁室外壁和隔墙均用6块长方形木材垒成,共用成材木料约380立方米。中、北、东三室宽度一致,均为4.75米。其中中室面积最大,纵长9.75米,主要放置整架的编钟、编磬和其他多种乐器,以及成套的青铜礼器。编钟靠近西壁和中室南部,编磬紧靠北壁陈放;其他乐器女口瑟、笙等列于钟磬之间;九鼎八簋等青铜器置于中室南部,分类陈放,井然有序。这种情景,充分反映了墓主人宴飨时饮酒作乐的生活场面。东室长9.5米,为墓主的“寝宫”,里面放置着墓主的特大型双层套棺和8具陪葬棺,以及1具葬宠物的狗棺。另外还有乐器、兵器、玉器等随葬晶300余件。墓主人年龄45岁左右,殉葬者均为主性,年龄在13岁一25岁左右,尤以20岁左右居多。西室与中室并列,长8,65米,宽3,25米,主要放置13具均为女性的陪葬棺,除了小件的陪葬玩具与服饰外,别无其他葬品。  在各室中,北室面积最小,南北纵长仅4.25米,主要放置大量的兵器、车马器、皮甲胄、大铜缶以及篆文竹简等。  从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及其他随葬礼器上的铭文推断,墓的主人为“曾侯乙”。曾侯乙是曾这个诸侯国的国君,名乙,埋葬的时间约在公元前433年左右。从楚惠王为曾侯乙作铜,赠送用于葬仪的车子以及楚、曾官制相同这些因素来看,曾、楚二国的关系十分密切。而在之前的文献中,并无曾国的记载,曾侯乙墓的发现,为这个国家的存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剑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铜器总计为6239件,其数量之多,器型之大、铸造之精、纹饰之美,为历来所罕见。其中有一对巨大的大尊缶,分别高1.26米和1.25米,腹部直径1.1米,重为327.5公斤和292公斤。这充分证明在战国初期,南方的青铜冶铸技术已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在曾侯乙墓中发掘出大批的古乐器,有编钟、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等124件,这些乐器的出土,成为中外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观。  在这些乐器中,对中国音乐史研究贡献最大的,当属编钟。编钟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幽静柔美。曾侯乙编钟有64件,另有楚惠王赠的钟1件,共计65件,编成8组,出土时悬挂在三层铜木结构的曲尺形钟架上,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全部编钟有碎龙交错的浮雕花纹,大钟还错嵌红铜。每件钟上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总字数达2800字左右。此外,出土时有两件粗大的撞钟棒倚架而立,六件“T”字形钟槌在铜架附近,说明这些棒槌是和编钟配套使用的工具。  按照编钟上的乐律铭文和实测证明,每件铜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宽广,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五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的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其中心音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经过试奏,证明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用这套编钟能够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并可以用来伴唱。演奏效果表明,它的和音、复调和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且音色优美,悦耳动听,效果甚佳,从而推翻了“中国的七声音阶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说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乐律学的认识。  曾侯乙墓编钟及其他乐器的学术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这说明远在战国早期,中国已具有非常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这一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使失传了二千四百多年的华夏古吉——楚声韶乐得以恢复。如今,在复制成的曾侯乙乐器的基础上创作的《编钟乐舞》,众乐刘秦,八音和鸣,让人充分感受到祖国古老音乐的迷人魅力。    使青夷军入居庸  唐 高 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难转。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居庸叠翠  元 陈 孚  断崖万刃如削铁,鸟飞不度苔石裂。  嵯蚜枯木无碧柯,六月太阴飘急雪。  寒沙茫茫出关道,骆驼夜吼黄云老。  征鸿一声起长空,风吹草低山月小。  行经塞上  明 李梦阳  天设居庸百二关,祁连更隔万重山。  不知谁放呼延入昨日杨河大战还。  晚过居庸  明 李 贽  重门天险设居庸,百二山河势转雄。  官吏不闻占紫光,行人或共说非熊。  湾环出水马蹄涩,回复穿云月露融。  燕市即今休感慨,汉家封事已从容。  登龙虎台  明 谢 榛  龙虎层台逼九天,居庸形胜壮幽燕。  放影高出冥鸿外,纵目还惊战马前。  秋老西山多雨雪,寒深北塞足风烟。  即今谁为摩崖石,—好记将军破虏年。  居 庸 关  清 魏 源  读史筹边二十年,撑胸影子是山川。  梦回汉使旄头外,心在秦时明月先。  过昌平城望居庸关  清 康有为  城堞逶迤万柳红,石山苕螮霁明虹。  云垂大野鹰盘势,地展平原骏走风。  永夜驼铃传塞上,极天树影递关东。  时平堡堠生青草,欲出军都员鬼雄。  北岳庙俗称朝殿,也叫恒宗殿、元灵洞。它位于恒山主峰天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背依绝壁,面临阔谷,气势雄伟而庄严。此庙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山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朱门铜钉,绿瓦红墙,分外壮观。门上楹联为:“霞蔚云蒸,光芒万丈连北斗;龙蟠虎踞,千秋保障镇中原。”门内伫立着高大魁伟的恒山神泥塑雕像,山门与大殿之间,是一百零三级“陡若天梯”的石阶。每级台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脚踏面向前倾斜约40度,险陡异常。游人至此,须谨慎爬行,才能到达朝殿大院。大殿与山门一样也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进深五椽,前檐为单步檐廊,两檐歇山绕回廊,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独特的风格,是恒山众多庙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  朝殿中央楹额上悬挂着一块风字形大匾,上书“贞元之殿”四个大字。前楹六根明柱,挂着两副长长的对联,据考为清人所题。中间一副,上联为“恒岳万古障中原,惟我圣朝,归马牧羊教化已隆三百载”;下联是“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两旁的一副,上联为“蕴昂毕之精,霞蔚云蒸,光芒万丈连北斗”;下联是“作华夷之限,龙蟠虎踞,千秋保障镇中原”。殿堂正中的神龛里,供奉着北岳真君神像,只见他头戴天平冠,身披朱绫袍,端然而坐,恍若生人。  朝殿的前廊下,置放着清代御祭恒山文碑二十余通,内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新贮道人藏经记碑一通。据《恒山志》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曾赠送恒山庙大藏经1584种,原贮于  叫八大经橱内,藏在寝宫,至清末民初时已不知去向。朝殿廊的,还有一座恒山真迹图碑,即恒山全景图碑,名胜古迹灿然罗列,画风古朴典雅,精雕细刻,是一件极珍贵的文物。目前,为防止风化,此砷已用木橱罩起。  朝殿依山而建,极尽天巧。站在殿前花栏墙边向远处眺望,一派秀美壮丽的景色。明人杨述程诗云:“峰回万仞绕仙岭,宫殿崔嵬累榭临。松老剩余苍翠色,涧幽饶有郁葱阴。疏钏透壑传声远,古碣依藤拍岸深。徙依绝峦殊不尽,云根敲碎石成音。”出朝殿西耳门不远,便为“金鸡报晓处”。这里有一巨大的青石,以石敲击,其声铮铮,如雄鸡报晓,令人惊奇。从这里再向上,山岩下建有元灵宫、会仙府和康熙皇帝御书“化垂悠久”碑楼。  会仙府又名集仙洞,依岩就势,布局巧妙,颇有“仙意”。仙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内塑有八洞神仙泥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洞前有古松数株,高达二三十米。会仙府是恒山最高处的建筑,置身仙台,只见脚下云岚飘飘,头顶松风阵阵,四周云峰时隐时现,令人流连忘返。前人曾这样描述会仙府:“塑列仙像,府极轩敞,岩尤高空,春被翠萝,秋染红叶。”会仙府东西两侧的悬崖峭壁上,布满了宋、辽、金、元、明、清历代名家颂赞恒山雄姿的摩崖石刻。西壁上题有“天地大观”、“灵峰耸秀”、“壁立万仞”等大字,东壁上是“昆仑首脉”、“天下名山”等大字,个个有一丈多高,笔雄如椽,遒劲有力,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会仙府西北,有巨石进裂,上有一块五米见方的基石,面平如镜,上刻棋盘,传说是仙人抚琴弈棋的地方,故名“琴棋台”。  朝殿南侧,由西而东,依次为马神殿、紫微宫、官亭、白虎观等殿堂。白虎观内有南北并列的两口井,称“玄武井”,亦名“潜龙泉”。两井仅隔数尺,却一苦一甜,滋味迥异。古人诗云:“山腰双涌碧瑶水,甘苦平分别有天。”  朝殿东耳门高阜处有三清殿遗址,从这里往北,可沿小径直达天峰岭。在天峰岭的峭岩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松。特别是正对朝殿山壁上的一株,枝蔓曲折,状如飞龙,此树虽经千年风雨,依然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当地人称为“木龙”,也是恒山一景。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古迹遗址游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