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国民党史(套装上下册)

茅家琦等著 福建鹭江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福建鹭江  

作者:

茅家琦等著  

页数:

1537  

字数:

1163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国民党党史研究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李云汉在其《中国国民党党史研究的几个层面》一文中,对包括海峡两岸学者在内的研究成果及出版状况作了详细的评介。他说“通论性党史著述,为数当在50种以上”,其中“体系完整,内容充实,足资代表某一时代、地域或特别方面”,而又常见的,有30种。有关国民党党史专论性著作,包括阶段性、地区性、专题性以及有关党史人物的传记等一共列举了28种。各种论文集有36种,所收学术论文总数在300篇以上。①在如此众多的专著中,我们认为,属于通论性质、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只有4种,即: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初版于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计1262页;1938年商务印书馆再版,1976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第3版,计1120页;1960年中华书局版,计1686页。张其昀:《党史概要》,1951-1955年先后由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分册出版;1979年3月增订3版,增加《补编》一册,共计2148页。罗家伦:《七十年来之中国国民党与中国》,1964年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出版,计171页。蒋永敬:《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1993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计324页。此外,李云汉在上述文章中没有提到的、在大陆出版的主要专著还有以下7种:李友仁、郭传玺主编:《中国国民党简史》,1988年北京档案出版社出版,计404页。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国民党史应以国民党的兴衰嬗变为主线展开,但国民党的兴嬗变又与领导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本书将国民党的历史与其领导人的更替结合起来考虑,分为四编: 第一编从兴中会成立到孙中山逝世。 第二编从孙中山逝世后到蒋介石败退台湾。 第三编从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到1988年蒋经国病逝。 第四编从蒋经国逝世,李登辉继任国民党主席,写到陈永扁竞选“总统”成功,李登辉在国民党内一片抗议声中被迫辞职下台。离开国民党以后,李登辉继续伤害中国国民党。国民党在“立委”选举中又遭受重挫,失去最大在野党的地位。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编 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 导言 第一章 孙中山创立兴中会——国民党百年党史的开端 第一节 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 一、民族危机与涌动的救国保护社会思潮 二、孙中山救国保护思想的形成 三、社会改良主张的破灭 第二节 兴中会——中国国民党最早的组织形式 一、孙中山创立兴中会 二、兴中会的扩大与发展 三、武装起义的初步尝试 第二章 孙中山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一、20世纪初的国民爱国运动 二、众多革命组织纷纷建立 三、孙中山赴日,“合成一个大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四、中国同盟会的特点 第二节 同盟会进行的革命活动 一、宣传革命理论 二、发动武装起义 第三节 同盟会内部的政见分歧和矛盾冲突 一、政见分歧 二、“国旗问题”的分歧 三、“赠款”与“倒孙”风波 四、第二次“倒孙”风潮及革命党人的各自为战 第三章 同盟会的理论基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第一节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一、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论述 二、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 三、同盟会成员对三民主义的不同理解 第二节 民国元年以后三民主义思想的曲折发展 一、由三民主义到一民主义、二民主义的演变 二、三民主义的恢复和发展 第四章 推翻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第一节 武昌起义成功 一、中部起义计划的确定 二、共进会、文学社联合行动 三、武昌起义成功,各省光复 四、孙中山由美经欧归国 第二节 同盟会短暂的执政 一、孙中山到达上海 二、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三、颁布一系列新的法律、法令和政策 第三节 同盟会失去执政党地位 ……第二编 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第三编 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第四编 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附录 参考书目举要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孙中山的创立兴中会第一节 孙中山反清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民族危机与涌动的救国保种社会思潮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其时,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已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迫使清政府接受种种不平等条约。孙中山成长之际又遇到列强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1884——1885年,法国大举入侵中国19世纪中期以后,法国紧步英国后尘,加紧侵华步伐,继1856年伙同英国对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84年又侵略我国台湾、福建、广西边境,1885年2月攻占广西镇南关。1885年3月,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清军进行了有力反击,一举歼敌千余人,将侵略者逐出国门,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可是,这一胜利却未能给清政府带来任何成果,相反,1885年6月,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二)日本大举侵略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者武装侵犯我国台湾;1894年,日本政府又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面对外国的侵略,清王朝政治腐朽,弊端百出。正如后来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说:上下相蒙相结,有利,则各饱其私囊,有害则各委其责任。婪索之风已成习惯,官以财得,政以贿成。①在民族危机和内政危机日益严重的形势下,亡国灭种的威胁与日俱增,救国保种思潮激荡。正如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所说:民日穷匮,乞丐遍地,群盗满山,即无外衅,精华已竭,将有他变。①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孙中山走向了反清革命道路。二、孙中山救国保种思想的形成孙中山9岁时,入村塾读《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及“四书”等书。孙中山读书用功,记性亦好。特别重要的是,他自幼就受到反清和反抗外族侵略思想的熏陶。他的先祖孙鼎标曾随钟丁先起义抗清,英勇善战,为钟丁先器重。后来虽然失败了,但仍然注重民族气节,“不愿臣事清朝”,被后代所传颂。②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反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就是从珠江三角洲开始的。这些反清、抗英斗争事迹,经常是程氏婶母和长辈给孙中山讲故事的题材。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省金田村发动起义,香山县的民众在卢灵飞等人的率领下参加太平军,这又是村上老人讲故事的内容之一。孙中山幼年时,村上有一位太平军老战士叫冯爽观,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返乡种田,他早晚在孙中山家门前的榕树下乘凉休息,经常给孩子们讲述太平天国造反的故事。孙中山听得非常入神,对洪秀全十分敬慕,对清朝的统治十分仇恨,曾脱口而出:“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咯!”③他还以“洪秀全第二”自许。在与小伙伴们游戏“打仗”时,他经常扮演“洪秀全”。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孙中山自幼萌发了一种叛逆意识。1876年的一天,清朝官兵查抄了村上杨氏三兄弟的财产,并将邻居杨启恒家的财物洗劫一空。对此,孙中山颇为气愤,当时,有人劝他躲开一点,他却说:“他是人,我也是人,怕他什么!”事后,他对父亲说:“他们多像强盗一般,假使他们人少,我就上前跟他们拼,看他们能奈我何!我们一定要报复!”④同年某日,孙中山看到一伙强盗进村抢劫了一位从美国回来的侨商。这位侨商无奈地哭诉说:“我完了,许多年来我冒了生命危险远渡重洋、辛苦积聚的钱都被强盗抢去了。我倘使留在洋人的地方,那里有政府和法律的保护,何至如此?中国却只有禁令,而没有保护。”这一席话引起了孙中山的深思:“为什么中国没有洋人那样的政府和法律?为什么这个侨商冒了生命危险挣来的金钱,洋人允许他带回来的,在中国竟得不到政府法律的保护呢?”①翠亨村虽不大,却有3家富户蓄有奴婢。这些奴婢整天干活,没有工钱,没有自由,而且随时会遭到主人的打骂。孙中山对这些人的遭遇非常同情,但对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又不理解,曾问他父亲:“父母有什么权力出卖他们的子女,主人有什么权力公然鞭打他们的奴隶?”②1879年5月,13岁的孙中山拖着长长的辫子远离故乡,随母赴檀香山到哥哥孙眉那里去。当他登上一艘2000吨级的英国轮船,在浩瀚无际的大海航行时,“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③他后来回忆说:比机器和汽轮更令我难忘的是船上的一根铁梁,它是连着船两边,使船更加坚固……我那时想,这么重的一根铁梁,多少人才能把它装好呢,发明这根大铁梁的人,一定是一个天才。为什么外国人所做的东西,中国人不能做?我立刻觉得中国总有不对的地方了。④孙中山踏上夏威夷岛的土地后,那里整齐清洁的街道,用花岗岩筑起的高楼,邮政局的设立,人民生活的井然有序,物质文明和科技的发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孙中山在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学习英语、美国史、西方政治学说、自然科学等。这是他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洗礼的起点,也是他一生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他所在的意奥兰尼学校是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学校安排宗教教师和宗教课程,每个星期天还得去教堂做礼拜。孙中山在这些宗教活动中,渐渐被基督教教义所吸引,并准备受洗人教,因其兄孙眉的反对而未成。他受基督教的影响,曾撕毁孙眉挂在厅堂内的关帝画像,并说:“关云长只不过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人物,死后怎能降福于人间,替人们消灾治病呢?”⑤孙眉大为不满。后来,在1883年冬天,孙中山才与陆皓东一起,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夏威夷的剧烈政治运动,也给孙中山留下深刻印象。孙中山在夏威夷时期,正值当地民众开展反对美国吞并的运动,提出“夏威夷是夏威夷人的夏威夷”口号,并深得许多华侨的支持。孙中山所在学校也卷进了这场斗争。孙中山置身于这一环境中,接受了一次生动的民族主义教育。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中说到:“那时美国常常想把夏威夷群岛合并,夏威夷群岛的人民,就天天在那里反抗。侨民看惯这种事情,当然更大受影响,尤其是抱有革命思想的孙先生。”①孙中山在夏威夷4年多的生活中,受到了西式教育的启发、宗教救世的影响、夏威夷人民反美情绪的感染,使他萌发了改良祖国、救世济人的愿望。孙中山曾说: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故每课暇,辄与同国同学诸人,相谈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愿,于是乎生。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②1883年7月,孙中山由檀香山至香港,改乘中国沙船回香山县金星港,途中清吏以征收关税,查鸦片为借口,对乘客进行多次勒索。在第四次进行所谓检查时,孙中山不愿意打开箱子,拒绝检查。税吏们乘机扣留船只。孙中山异常气愤,对乘客们说:“中国在这些腐败万恶的官吏掌握中,你们还坐视不救么?”③回到家乡,他又多次向村民们宣传官吏的腐败:他们拿了你们的钱,你们没有受着出钱的益处。一个政府应该替人民管理种种事情……如像建造学校、桥梁、马路等,但是他们只知道收税,一样事都没有做!你们出的钱哪里去了?到皇帝那里去了!④他告诉村民:统治中国的皇帝“不是中国人,是满洲人”⑥。1883年11月以后,孙中山先后入香港拔萃书院、中央书院、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医学堂、香港西医书院读书。在这七八年的时间里,孙中山不仅完成了高中到大学的学业训练,而且发展了“救国保种”思想。孙中山在香港、广州求学期间结识了一批反清志士。其中有广州博济医学校的同学郑士良。郑士良“为人豪侠尚义,广交游,所接纳皆江湖之士”⑥。他是洪门三合会成员,向有反清复明思想,与孙中山意气相投。尤列、陈少白、杨鹤龄等是孙中山的亲密朋友。他们志同道合,经常聚会,“高谈造反覆满”,人称“四大寇”。1892年7月,孙中山由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前往澳门镜湖医院悬壶行医。陈少白说,孙中山行医,“不满两三月,声名鹊起,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耳闻其名、极端钦佩的…”他这一年的医金收入计算一下,竟有一万元之多”⑦。因此,社会上各界人士都乐意与他结交。

后记

在中国国民党失去在台湾的“执政”地位之际,潘群教授和李渡博士来南京和我们聊天,谈到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怎么会演变到这种地步时,大家都感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两位好友鼓励我们写一本中国国民党史。这部《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正是在他们的倡导和推动下完成的。在本书出版之际,需要就“引文”问题做以下4点说明:(一)引文中如遇大陆读者比较生疏,台湾方面通行的名词,本书加注说明,并以括号标出。(二)台湾方面的主要行政机构和官职,一律加引号。为保存史料的原貌,在引文中出现上述名称时,不再加引号。(三)国民党举行的代表大会,或用全称“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或简称“×全大会”。(四)本书引文较多,为方便读者查阅,除页末随文注释外,书后附有“参考书目举要”。“参考书目举要”按作者、书名、出版者和出版时间的顺序排列。页末随文注释按作者、书名、页码的顺序排列。“参考书目举要”已列的参考文献,注释不再注明出版者和出版时间,“参考书目举要”未列的参考文献,在注释中第一次出现时,均有列出出版者和出版时间。本书篇幅较长,前后耗时近三年,除本人及各编者主笔外,还邀请了蒋顺兴、王春南、蒋耘、任俊、赵映林、胡震亚、戚如高、文俊雄、沈岚、林宇梅、孙武、杨斌、杨智友、夏军、虞亚梅、张开森、李佳、凤懋伦、瞿永玲、杨剑、张茜红、黄中平等专家学者就他们素有研究并感兴趣的问题,参与部分章节的撰写工作。在写作过程中,大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合作得很愉快。当然,我也深知,按照我个人的学术水平,要写这样一部书稿是十分吃力的。书中错误一定不少,欢迎广大读者指正。成绩属于大家,错误应由我个人负责。


编辑推荐

《中国国民党史(套装上下册)》讲述了:孙中山与中国国民党;蒋介石与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与中国国民党;李登辉与中国国民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国民党史(套装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书没收到,怎么评论


书没收到,怎么评论.


历史总是胜利者所书写的。读者所要的真相,即使你写的再真实,出发点本身就错了,我绝对有理由怀疑他的真实性。历史本身很精彩,但必须是真实的历史。


喜欢看有关国民党的书的人可以看一看。


内容不错,序写的很好。


书肯定是不错的了。可是为什么给我送过来的书没有封套了?


喜欢看有关国民党的书的人必选


史料价值高,印刷精美,快递非常快。


包装很好,而且很干净,服务很到位,不错不错


适合学术用,如果看着好玩就不要买了


虽然还是御用之作,但比其他的“傻瓜”书还是好一点点。


让人了解更多的事实,但是著者还是缺少公正,明显带有御用文人的感觉.不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