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陈鸿寿书孙夫人墓志铭

庄新兴 编 沪书画
出版时间:

2002-6  

出版社:

沪书画  

作者:

庄新兴 编  

页数:

28  

内容概要

  清代乾嘉时期,在书法界逐渐掀起一股学碑的风潮,结束了千余年来以帖学为主的局面,一方面秦篆汉隶又受到书家的重视,出现了一批以金石篆隶为擅长的人物,使这古老的书体又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石刻墓志、简帛、写经、残纸的发现或出土,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原料,人们已不满足于矩矱森严的唐人楷法,而那些转辗翻刻,面目已非的刻帖迹逐渐在式微中苟廷残喘,直至清末珂罗版的出现,古代著名书家的真迹和最佳拓本影印问世,帖学始于涅槃中凤凰再生,活跃在嘉庆期间的著名书家陈鸿寿正是处在碑学和帖学的交替时期,在他的书法作品亦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  陈鸿寿,生于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卒于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字子恭,号曼生、翼庵、恭寿、老曼、曼龚、夹谷亭长、种榆道人、胥溪渔隐等浙江钱塘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富收藏,自幼便酷爱金石书画,曾拜当时的名家蒋仁、黄易、奚冈为师,在杭州相与切磋,为他打下了扎实基础,他在十五岁时丧母,嘉庆六年选为贡生,曾任江苏溧阳知县,官至南河海防同知。后因病逝世,终年公五十五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清代乾嘉时期,在书法界逐渐掀起一股学碑的风潮,结束了千余年来以帖学为主的局面,一方面秦篆汉隶又受到书家的重视,出现了一批以金石篆隶为擅长的人物,使这古老的书体又焕发出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石刻墓志、简帛、写经、残纸的发现或出土,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原料,人们已不满足于矩蠖森严的唐人楷法,而那些转辗翻刻,面目已非的刻帖亦逐渐在式微中苟延残喘,直到清末珂罗版的出现,古代著名书家的真迹和最佳拓本影印问世,帖学始于涅毖中凤凰再生,活跃在嘉庆期间的著名书家陈鸿寿正是处在碑学和帖学的交替时期,在他的书法作口即中亦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  陈鸿寿,生于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卒于道光二年(一八三二),字子恭,号曼生、翼庵、恭寿、老曼、曼龚、夹谷亭长、种榆道人、胥溪渔隐等,浙江钱塘《杭州》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富收藏,自幼便酷爱金石书画,曾拜当时的名家蒋仁、黄易、奚冈为师,在杭州相与切磋,为他打下了扎实基础,他在十五岁时丧母,嘉庆六年(一八0一)选为贡生,曾任江苏溧阳知县,官至南河海防同知。后因病逝世,终年仅五十五岁。陈鸿寿在官场并不得志,却寄情于书画、金石、绘画,并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他年轻时便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往来,交游甚广,相传他作书运笔迅疾,凡有求书者顷刻立就,毫不吝啬,且其才思敏捷,善辞章,作诗并不苦吟雕琢,常脱口而出,十分朗畅,据吴振械穴杭郡诗续辑》谓其作文:『走檄飞章,百函立就,暇与诸名士刻烛赋诗,才丽气壮,不可及也。』阮元在浙江任抚台时,创建诂经精舍,并常与曼生、陈豫钟(号秋堂》等后学交往,蒋宝龄穴墨林今话移谓, 『鸿寿以古学受知于阮芸台::酷嗜摩崖碑刻,行楷古雅有法度,篆刻得之款识为多,精严古宕,人莫能及。』陈鸿寿家道虽不十分富裕,却为人慷慨豪爽,他自己生活节俭,但家中客人常满,酒宴不绝,他在溧阳任知县时,以宜兴出沙陶土,制紫砂壶而出名,曼生常于公务之暇,亲自去作坊与制壶高手杨彭年等工艺家切磋合作,制作各式之壶并亲自在壶上撰写铭文,镌刻铭词,然后烧制,于是声名大振,人称『曼生壶』,得之者视若拱壁。曼生又善画,山水悠然意远,在姚公绶、程嘉燧之间,花卉、兰竹也颇具风采,虽乳源于陈道复、李蟬,但不拘宗法,而有潇洒之趣。其篆刻继丁敬、黄易之印风,并结合汉印之质朴,刀法劲挺泼辣,有豪放跌宕之风,人莫能及。曼生于书造诣最深,其隶书学穴开通褒斜道刻石移,据穴枕经堂题跋移谓:『《开通褒斜道刻石》,曼生司马心摹手追,几平得其神骏,惜少完白山人之千钧腕力耳。』其行草却以帖学为主,但也能汲取北碑中的方峻笔意,自成一格,迥然与赵董异趣,穴桐  荫论画移评其书甲:『诗文书画皆以姿胜,八分尤简古超逸,脱尽恒蹊。』《霎岳楼笔谈移亦谓.『曼生八分书,卒意拟古,毫无古法,行书则爽健厉举,可与明人分席。』曼生曾有一句名言,其甲。『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重写意,重趣味,重自然的艺术见解贯穿于他的诗书画之中,使他于清代中叶的众多书家中脱颖而出。本册所载《陈鸿寿书孙夫人墓志铭》为其行楷代表作品,通篇铭文一气呵成,笔力清峻,态姿奇宕,十分耐人寻味。曼生另著有久种榆仙馆集移、穴桑连理馆诗集移、《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移等。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陈鸿寿书孙夫人墓志铭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