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之谜
2003-5-1
上海文汇
邹国慰,张剑光
475
无
自黄帝、炎帝开始,到末代皇帝溥仪,以及窃国大盗袁世凯,帝王们的生生死死,朝代的不断更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就这样在流淌着。帝王自命为天子,被天下人奉若神明,他们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高踞社会之巅。大大小小的帝王加在一起总有上千个,他们有的对中国历史起过巨大的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被后代的史书津津乐道;有的仅是过眼烟云,一些人连名字也无从查考,在历史画卷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帝王们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回味他们的生平事迹,不得不使人感到历史的雄风就在我们面前拂过,泪雨血河就在我们眼前展现。帝王是历史的产物,帝王也是时代的缩影。 人们充满着无限的思古幽情去仰视帝王,带着新奇的心理将帝王一个个进行解剖。这使我们对帝王的了解越来越多,一步步地走向笼罩着恢宏森严气势的皇家大院,千百年前的帝王原来也是一些有血肉、有情思的个体。然而我们也同时发现一些新问题在不断产生,因为帝王的生活充满着神秘,他们的音容笑貌在神化的光环下被遮盖得十分严实,当代人对帝王的了解只能依稀当年,多少历史烟云仅仅似是而非。 当年做学生的时候,给我们上"国学概论"课的古籍所所长程应缪教授在《历史研究》上发表了《论历史人物的研究》一文,先生遂拿着文章在教室里对我们讲解。说句真话,那时的我对先生讲的内容根本没有弄懂,只记得先生说研究一个时代必须要研究那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当时他举了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朱元璋等帝王作为例子。做了他的研究生后,把文章拿来再读,记得最牢的是文章结尾时的几句话:"论世知人,是古代一门大学问。研究历史人物,是这门学问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很有兴趣想作点历史人物的研究,但说来惭愧,工作了十多年,忙忙碌碌的,却从没有真正花力气写过研究人物的文章,辜负了恩师的教诲。 去年,文汇出版社冯勤先生与我闲聊时提到了历史人物的研究。冯先生认为帝王是历史时代的代表人物,研究帝王对了解我国的国情是大有益处的。而且,关于帝王的历史作用、生平事迹、权力交接等方面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搞清楚,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作点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受冯先生的启发,我召集了邹国慰、杨英姿等几位志同道合者进行了讨论,从学术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考虑,我们决定把工作范围限定在关于帝王历史的各种异说上,并着手拟订编写的体例和内容,力求使得有更多的读者能关心历史知识的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历史兴趣。我们更希望本书能开拓读者的精神境界,给人们以一些启迪,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在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方面有一定的独特的意义。 本书先秦至南北朝部分由邹国慰撰写,隋唐部分由张剑光、杨英姿、张讳皎撰写,宋金元部分由张剑光、赵航、黄满仙撰写,明代部分由张剑光、张静撰写,清代部分由张剑光、徐璐撰写。全书由张剑光进行文字加工润色,统一调整体例。全书图片由《上海师大报》编辑部的汤建国先生扫描、刻录。此外,黄颖、陈玉萍、高凤琴、张兴豪、徐鑫明、王一士、鄢秋兰、严美珍、黄强等同志为本书的编写或查找复印资料,或搜集提供图片,作了许多工作,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识浅陋,书中肯定会存在不当之处,欢迎各位同行多多指正。 张剑光 2003年3月于上海师范大学
去年,文汇出版社冯勤先生与我闲聊时提到了历史人物的研究。冯先生认为帝王是历史时代的代表人物,研究帝王对了解我国的国情是大有益处的。而且,关于帝王的历史作用、生平事迹、权力交接等方面有许多问题并没有搞清楚,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作点工作,应该是很有意义,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受冯先生的启发,我召集了邻国慰、杨英姿等几位志同道合者进行了讨论,从学术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考虑,我们决定把工作范围限定在关于帝王历史的各种异说上,并着手拟订编写的体例和内容,力求使得有更多的读者能关心历史知识的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历史兴趣。我们更希望《中国帝王之谜》能开拓读者的精神境界,给人们以一些启迪,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在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方面有一定的独特的意义。——张剑光
前言先秦人神之间 炎黄二帝之谜前赴后继 鲧禹父子治水之谜权力的象征 帝王九鼎之谜治水英雄的下落 大禹葬地之谜殷墟与甲骨文 盘庚迁殷之谜商代末君 纣王暴君之谜代行国政 周公辅成王之谜确切纪年的开端 周厉王弭谤之谜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首霸齐桓公之谜十九年的磨难 普文公称霸之谜不忘亡国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谜浣纱西施 越王勾践的美人计之谜秦-南北朝年少气盛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谜千古冤案 秦始皇坑儒之谜可能还是谋杀 秦始皇死因之谜深埋地下的秘密 秦始皇陵之谜四面楚歌 西楚霸王项羽失败之谜好酒好色 刘邦流氓成性之谜狡兔死、走狗烹 楚王韩信谋反之谜一起少年游戏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谜巫盎之祸 汉武帝杀太子之谜仅次于皇室 文宣王孔子府第之谜沽名钓誉 王莽复古之谜凶狠的贾后 晋惠帝痴呆之谜痛苦的共享 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谜博学的皇帝 梁武帝之谜纵情佛教 梁武帝三次舍身入寺之谜改革胡服胡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旧俗之谜隋唐一件绯闻案 隋文帝死因之谜向往江都 隋炀帝开凿运河之谜以屈求伸 唐高祖称臣突厥之谜弑兄逼父 唐太宗玄武门政变之谜血气方刚 唐高宗废立皇后之谜神都洛阳 武则天长住东部之谜……
明代的戏曲作家粱辰鱼写过不少剧本,最有影响的是《浣纱记》,讲的是春秋末期吴越交战的故事,以西施和范蠡的爱情作为全剧韵线索。剧情是这样的:越国大夫范蠡在一个春光明媚的艳阳天出访民间。来到诸暨苎萝由下若耶溪,遇见正在浣纱的西施;被她的天姿国色所倾倒,遂以溪水之纱相订白首之约。不久吴王夫差为报杀父之仇,领兵打进了越国。越军被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俘虏,范蠡作为人质跟随越王夫妇到了吴国做奴隶,他和西施的婚事就耽搁了下来。三年以后,吴王夫差放回了勾践夫妇和范蠡。勾践回国以后,卧薪尝胆,准备十年生聚,力图报仇雪耻。他采用范蠡所提出的美人计,准备用女色击垮夫差。西施被范蠡的爱国热情感动了,从最初不愿意充当“美人”,到最后挺身而出,同意去吴国。夫差一见鲜翠欲滴的西施,果然大喜,宠爱无比,自此只爱美人不管江山。他自以为打败了越国;天下无敌,更没有把越国放在心里。最后,吴国被越国灭掉。勾践正要论功行赏,范蠡却不愿做官,接了西施,泛舟湖上,改名隐居去了。 剧本所讲的故事,有些情节是虚构的,而范蠡却实有其人。范蠡是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县)人,越大夫,曾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他给越国另一大夫文种的信中说:“飞鸟打光了,再好的弓箭也该收藏起来,兔子打完了,就轮到把猎狗烧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跟他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劝文种赶快离开越王。他自己也隐姓埋名出走,先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后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 故事中的西施,一般认为确有其人。在《孟子》、《淮南子》、《越绝书》、《吴越春秋》等书中,说她本是苎萝山下的卖薪女,也有说她是浣纱女,有倾城倾国之美貌。勾践曾把她选入宫中,学习舞蹈礼仪,打扮成一个淑女的模样,使男人见了钦慕不已。后来,她身在吴国心在越,协助勾践搞跨了吴国。也有意见认为西施根本就没有这个人。如果有这个人,那么在主要记述春秋历史的《左传》、《国语》中对她为什么只字未提?《国语》中说到“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子大夫,士女女于士”,还说越国曾将八名美女打扮得十分漂亮,送给太宰伯嚭,但根本没有谈到西施。在《庄子》这本书中有人叫西施的,但那是生活在庄子前的一个远古历史人物,传说是夏朝的,与吴越争战中的这个西施没有任何关系。 西施在吴国灭亡后的结局,历来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西施后来被投水杀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墨子·亲士》篇,其中说广‘西施之沈,其美也。”这句话的意思说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为她的美丽。《太平御览》引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有关西施的记载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这里的“浮”宇也是“沉”的意思。“鸱夷”,就是皮袋。这句话是说,吴国灭亡后,越王把西施装进皮袋沉到江里去了。《吴越春秋》是叙述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无余至勾践的史事,但它比《墨子》一书要晚出好几百年,而它所记载西施的死反比《墨子》详细,可能出自民间传闻。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作《景阳井》绝句一首:“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另一诗人皮日休也有诗题《馆娃宫怀古》五绝,第五首是:“响臊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从这两首诗可以知道,唐代也流传过西施被沉于水的说法,可是都没有说起西施和范蠡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施最后随范蠡隐居了。如《越绝书》是这样记载的:“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越绝书》是东汉袁康所撰,记吴越两国史迹及范蠡等人的活动,多采传闻异说。唐代诗人杜牧在所作《杜秋娘诗》中有句云:“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这里的“鸱夷”不作皮袋解释,而指的是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亡吴后,“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姓氏书辨证》卷三中也说,范蠡到于齐国以后,自号鸱夷子。因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传说,或许是后人不忍这位绝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结局,就流传出西施和范蠡偕隐五湖的美满姻缘的故事,以寄托对他们的同情。‘梁辰鱼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浣纱记》。新出的《辞海》(修订本)也这样说:“西施一作先施。春秋末年越国苎萝人,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夫差最宠爱的妃子。传说吴亡后,与范蠡偕人五湖。”并没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传说,大概也是愿意她有一个完美的归宿吧。 《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与《货殖列传》都提到范蠡但没有讲起西施,更不用说她和范蠡有什么关系。是司马迁没有看到达方面的记载,没有听到这方面的传说,还是司马迁特意不写进去,今天就无从知道了。因此一代佳人西施的结局众说纷纭,是被沉于水,或跟随范蠡归隐于五湖,或者还有其他什么结局,这个谜尚待进一步探索。 宋太祖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后,赵光义称帝。当年十一月,他废除李煜的爵位“命侯”,改封“陇西郡公”。表面上看,似乎意味着李煜身份的提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常常用言语侮辱李煜,使李煜感到十分难堪。尽管面对太宗的羞辱还要强颜欢笑,而内心却感到无限的伤痛。 最使李煜痛苦的是,“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小周后跟他降宋后虽然被封为郑国夫人,但李煜却连自己皇后也无力保护。宋太宗常召小周后和其他南唐命妇一道入宫陪宴待寝,一去便是多日,使得一往情深的伉俪,咫尺天涯,难以相聚。小周后每次入宫归来,都要扑在李煜的怀中,向他哭诉宋太宗对她的无耻威逼和野蛮摧残,为了李煜的安全,小周后只能满足宋太宗的任何要求。李煜望着小周后那充满屈辱和痛苦的泪眼,唉声叹气,自惭自责地陪着她悄悄流泪。还能有什么办法?他深为自已无力保护爱妻的身心而内疚,更对宋太宗的残忍而愤恨。但这个时候,南唐君臣的命运操纵在他人手里,李煜对亲人遭受的这种难以启齿的凌辱也就无能为力了。他除了强忍心灵深处创伤的剧痛。长时间同小周后抱头饮泣之外,只 有强压怒火,加以回避。每次小周后应召人宫,李煜就失魂落魄,坐卧不宁,彻夜难眠,望眼欲穿。小周后巧笑顾盼的可爱形象,总是如梦似幻般地萦绕在他的眼前。尤其是暮春之夜,他惆怅无言,倚枕遥望宫殿。想念之中,窗外似乎又响起了他熟悉的小周后夜归的脚步声。他赶紧起身,凭窗环顾深院,却不见小周后飘飘欲仙的倩影,只有满地落红。随手拈笔,即成一首《喜迁莺》:“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倚。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莺啼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曝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 从金陵的安富尊荣的享乐生活,到开封的萧索凄凉,李煜和小周后满腔都是悲愤和怨恨。978年的乞巧节,这天恰好是李煜的四十二岁诞辰,后妃们为李煜拜寿,她们在庭院中张灯结彩,备置几案,摆上酒食瓜果。这天月色朦胧,大家的心突然感到无比茫然和凄凉。酒过三巡,沦落在异乡受人凌辱到几乎麻木的李煜勾起了对不堪回首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想到自己的家山故国早巳物是人非,巨大的失落感就使得他心力交瘁,无穷无尽的愁恨,就像泛着春潮的大江流水,在他的胸膛里翻滚激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这边又是牢骚又是情绪激昂的填词,消息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他暴跳如雷,宋朝的皇帝怎么能容忍亡国之君在大宋京师怀念故国?于是决定除掉李煜。他知道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与李煜过从甚密,于是他让毫不知情的赵廷美代表他前去祝寿,并赐一剂“牵机妙满,”供李煜和酒服后扶摇星汉,观赏织女牵机织布,以解胸中郁闷。李煜服下后当即中毒身亡。 李煜死于非命之后,小周后失魂落魄,悲不自胜。她整日不理云鬓,不思茶饭,以泪洗面,终因经不起愁苦与惊惧的折磨也于当年离开了人世。小周后虽然悲惨地死了,但她却为后世文人墨客留下了一个吟咏爱情题材的美好形象。直到清代,还有人在作画吟诗,赞美她与李煜的那段浪漫往事。 更有一种说法,谈到慈禧令太监推珍妃下井时,光绪皇帝也在场,而且气得浑身发抖。当时在宫内值班的内务府大臣景善事后回忆说,处死珍妃前,慈禧已匆匆装饰了一下,穿上农家的蓝布衣服。众妃嫔全部被叫了起来,在早上三点半时集中到老佛爷处。太后先下一谕,说这次出逃一个人也不带。跟髓了众人一起来集中的珍妃大着胆子说,应该留皇帝在京师。太后不接珍妃的话,却立即大声对太监说:“把她扔到井里。”光绪听到这话,哀痛至极,跪下恳求。太后怒道:“起来,现在不是讲情的时候。让她去死,这样可以惩戒那些不孝的人。自己羽毛未丰满,就像鸱枭一样想啄母亲的眼睛。”太监李莲英等人遂将珍妃推到宁寿宫外的次井里去了。光缎怨愤至极,浑身战栗发抖。景善的记录中,将推珍妃下井的太监说成李莲英等人。 《十叶野闻》上的记载与景善的回忆大体相同,但把珍妃刻画得十分勇敢,说珍妃对慈禧讲话时昂然抬着头:“皇帝一国之主,宜以社稷为重。太后可避难,皇帝不可不留京。”当慈禧命太监要杀掉珍妃时,皇帝哀痛已极;长跪恳求,说珍妃年幼无知;希望太后恕其性命。这时的太后怒不可遏,说:“速起勿言,此时哪里还有空说情。她一定要求死,如果不让她死反而就对不起她了。天底下不孝的人都应当引以为戒;你们没有看到睛枭吗,自己羽毛还未丰满,就想啄母亲的眼睛,这样的人不杀还等什么。”鸱枭。的比喻实际上很明显说的是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根据这种讲法,慈禧之所以要杀珍妃,完全是她不想把大权让给光绪,一旦光绪留京,她肯定会失去对光绪的控制。这样,珍妃的一席话是她最感冒的,所以珍妃之死也就不可避免。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珍妃:死前并没有讲过希望光绪留京的话,而是与保持贞节有关。这种说法主要是根据太监唐冠卿的一段回忆。八国联军入京时,唐一直跟在慈禧身边。那天珍妃至,向太后请安毕,西太后说:“现在还成什么话!义和拳捣乱,洋人进京,该怎么办?”接下来慈禧与珍妃两人嘟嘟哝哝地说了一段话,最后慈禧提高声音说:“我们娘俩跳井吧!”珍妃哭着求慈禧恩典她不要死,并且说:“我没有犯下什么大罪。”太后不允,说:“不管有没有罪名,难道留下我们遭洋人的毒手吗?如果遭到污辱,还不如去死。你先下去,我也跟着下去。”珍妃再次恳求免一死,太后令太监崔玉桂(即崔玉贵)下手。崔玉桂对珍妃说:“请主儿遵旨吧。”珍妃怒目对崔玉桂:“你怎么可以这样来逼我?”崔玉桂说:“主儿下去了,我也会下去的。”珍妃怒道:“你不配。”这时慈禧在后面喊道:“把她扔下去。”只听到“砰”的一声,珍妃被崔玉桂推了下去。遭洋人污辱仅是借口,宫中年轻女子很多,为什么单单要逼珍妃投井?
自黄帝、炎帝开始,到末代皇产溥仪,以及窃国大盗袁世凯,帝王们的生生死死,朝代的不断更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就这样地流淌着,帝王自命 为天子,被天下人奉若神明,他们取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高踞社会之巅。大大小小的帝王加在一起总有上千个,他们有的对中国历史 起过巨大 的作用,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被后你的史书津津乐道;有的公是过眼烟云,一引起人边名字也无从查考,在历史画卷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是,帝王们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回味他伞兵生平事迹,不得不使 人感到历史的产物,带奇的时代的缩影。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