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词的伦理

一行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4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一行  

页数:

229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本诗学文集中收录的文章,写于2000—2006年间,它们都是从我阅读和写作诗歌的经验而来。对我而言,尽管汉语新诗尚未完全成熟,但它仍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真正成就的领域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更是诞生了一批杰作。阅读这些作品是幸福的,它构成对一个人心智和理解力的煅炼,构成对他自身经验边界的拓展。这本文集因而带有一种还愿的性质:这些诗篇曾赠予我对美妙事物的经验,而我有义务将这种经验带给更多的人。  “词的伦理”这一书名,显示了本书的关切所在:对词语的倾听,对词语所蕴含的伦理一政治性经验的挖掘。这是书中全部细读、评论和书写的立足点。因此,这本文集的关注点集中于“经验”。诗歌所要处理的经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历史性世界的经验,这类经验具有历史一社会学性质(当然必须经过诗艺的转换);第二类是对生命(内在性)和自然的经验,它具有生命形而上学或现象学的性质。第二类经验可以被视为超历史的,尽管它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独立于历史。在本书中,第一辑“论欧阳江河”主要关注的是历史性的经验,我选择当代诗人欧阳江河为个案,试图说明汉语新诗在面对现代世界图景时,所经历的诗学理念和诗歌方法上的巨大转换,以及在这种转换中生成的新的经验世界的方式。第二辑“经验的上升”中解读的诗人(穆旦、鲁西西、蒋浩等),相对而言则是朝向内在生命和自然的,因此我的关注点就聚焦于这些诗人的独特生命经验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不断变形的。在第三辑“词语”中,我所书写的则是我个人对某些来到我身上的词语的经验,在其中,历史性和内在性的经验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对具体诗作的分析和阐释,还是对词语所包含的历史和生命经验的梳理,都只有通过对细节及诸细节之关联的理解才是可能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的批评只能从细读出发。这就是为何本书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对单独作品的解读和评注。  严肃的诗学批评,其任务不仅在于揭示诗歌的经验方式,而且要剖析使得这种经验方式得以显现的技艺构成——诗歌对经验的展示和探究,只能在语言中进行,而语言的精纯和活力取决于诗人的技艺。因此,诗歌批评建立在对一个基本事实的领会之上:诗歌的品质,最终取决于它所包含的技艺的高度和经验的深度。对批评家来说,技艺与经验乃是批评之椭圆围绕其展开的两个焦点。鉴于本书对“经验”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在这个序言中,我将把主要的篇幅放在对“技艺”的理解上。而在今天,谈论技艺在诗歌中的重要性,首先就要面临许多人对当代新诗之“技术化”倾向的指责。因此有必要先澄清一下公众对诗歌“技艺”的误解。

内容概要

  《词的伦理》是一本当代诗学文集,对汉语新诗的文本阅读和写作经验给予诗学意义上的鉴别与考量。作者从欧阳江河等当代诗人的多个典犁立本出发,展现出当代汉语诗歌所达到的精神高度、技艺难度及经验的复杂和精纯程度。与此同时,也展现出当代诗歌的经验是如何发生的,又是如何在诗人那里转换为语言,并在他的生命中不断变形的。更让人欣喜的是,作者对汉语词语的敏感和关注、对方块字所蕴含的日常伦理意味的挖掘和解读,形成了《词的伦理》诗学批评的特色和基点。

作者简介

  一行,本名王凌云。1979年生,江西湖口人。2006年获海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云南大学哲学系。译有《黑暗时代的人们》(阿伦特著,2006年)、《设计论证: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合译,吉尔丁著,2006年)。

书籍目录

自序:诗歌中的技艺第一辑:论欧阳江河暧昧时代的动物晚餐——论欧阳江河倾听《一夜肖邦》歌声的中止与历史中的寂静深掩裂隙对未知的迷恋第二辑:经验的上升经验的上升对暴力与苦难的沉思口语诗:可能性及其限度穆旦的“根”变形及其终结——穆旦的《春》与《诗八首》朗一诵,或显现的声音——试论孙磊的《朗诵》观看中的自由——评《柳树的五种形式》体现——对鲁西西《喜悦》的十五点评注静观其变——蒋浩《小圆石》释义地道的诗歌与诗歌的地道——评彩虹《蛇》第三辑:词语词语声音问题河流白骨寻物启示灯的精神分析积木手迹饮的精神分析

章节摘录

  诗起始于这样的句子:“站在冬天的橡树下我停止了歌唱”。这首诗(还有《傍晚穿过广场》)写于九月的成都,正好是在夏天与秋天的转换之间(这对应着从“青春期写作”向“中年写作”的转换?),为什么要说“冬天”?显然,这首诗所处的乃是精神所感受到的季节,而非自然的季节。精神对时代氛围变化的敏感使得自然的季节已经不再重要。  从另一方向看,《寂静》受多多《歌声》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这从二者在措词上的多处相同或相似上可以看出。但是,《寂静》所要说的和《歌声》有根本性的不同,可以说它们分别属于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歌声》始于歌唱,而《寂静》始于“停止了歌唱”。这意味着,在欧阳江河这里,寂静已经不再是由歌声带来,它不再是那种使人返回自然的力量,而是另外的东西。同时,歌唱的停止也意味着,《马》所代表的那种浪漫主义诗学被突然中断。这是一个切口,它唤起了某种“浑然无告”的感觉,使人不知所措。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成形,但又尚未成形——一种临界的寂静,它包含着某种不确定的成分,就像水珠在冰点上旋转但又没有凝结。我们知道,《傍晚穿过广场》是这种精神状态的最终凝结物。而只有在《寂静》先行打开的黑暗而寒冷的空间中,这种凝结才是可能的。  历史中的寂静  多多的《歌声》听到了一种自然性的寂静,但是,还有这样的一些时刻,我们会听到与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寂静。它不是自然的天籁,也不是我们内心的怀旧,而是来自历史中的真空般的创痕。这是历史性的寂静。倾听这样一种寂静,要求我们首先停止歌唱,甚至是内心的歌唱。但是,这种寂静也具有一种逼迫的性质,它迫使我们去听,因为我们不可能老是在歌唱中自欺欺人,尤其是当这种歌唱对于我们身处的世界图景的变化已经丧失敏感之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词的伦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