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

熊月之 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

熊月之 编  

页数:

282  

内容概要

  《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从哲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宗教学等不同角度,对荣辱观的形成和内涵、荣辱观在历史上的传承、以及不同时代荣辱观的异同与比较研究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展开多侧面的深入探讨。对于加强对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论研究,也有借鉴历史、拓宽视野和启迪思索的多重参考作用。荣辱观是一个民族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民族自我认同、自我凝聚、自我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熊月之,男,194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淮阴。1978年春考入苏州大学历史系,同年秋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班,师从陈旭麓教授,1981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底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现为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研究员,《社会科学》与《史林》杂志主编,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评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是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史志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多次到美、英、德、法、日等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区作访问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1986年)、《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994年)、《上海通史·总论》(1999年)、《万川集》(2003年)、《冯桂芬评传》(2003年);主编《上海通史》(1999年)。论文有《论郭嵩焘》、《论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论上海租界与晚清革命》、《晚清上海私园公用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拓展》、《照明与文化:从油灯、蜡烛到电灯》等百余篇。

书籍目录

引言传统荣辱观的教化系统 熊月之荣辱观的历史继承性 程念祺宗教道德与现代社会的伦理体系的构建 晏可佳论佛教对“骄奢淫逸”的批判与抵制 芮传明对于“荣”“耻”的哲学思考 翁绍军临终关怀中的荣辱观 周武中国历史名人看荣辱 邵建荣辱观:在理性与利益的天平上 孙抱弘我们如何“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章节摘录

  传统荣辱观的教化系统  熊月之  一  荣辱观是一个民族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道德观的综合体现,是民族自我认同、自我凝聚、自我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文化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的荣辱观,都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体现于现实,植根于历史。现实荣辱观是历史荣辱观的延伸与扬弃,历史荣辱观则是现实荣辱观的土壤与养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一脉相承。作为中华文明内容之一的荣辱观,也是前后柑续,环环相扣。今天的荣辱观,既与历史上的荣辱观有所不同,有其时代性、变异性,但也有很多相同、相似、相通之处,有其连续性、稳定性。  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关于荣辱观的资源极其丰富。  中国人自古重视荣辱问题。构成中华文明主体部分的儒家、道家、佛家都极其重视荣辱问题,内以儒家最为突出。儒家将是否知耻、是否重视荣辱,上升到人之所以为人的首要问题。孔子提出  “行已有耻”,孟子加以发挥,认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荀子专门写过关于荣辱的文章,题目就是《荣辱》,认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一样要好荣恶辱,好利恶害,但是怎么样趋荣避辱、趋利避害,动机、途径大不相同,君子出于真诚,小人出于虚伪。宋代陆九渊称羞耻之心是做人的必要条件,“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荣辱问题对于个人极端重要,对于国家来说同样重要。孔子有一段名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国家如果光靠硬的一手,以政令刑罚来约束百姓,那是不行的,百姓表面上可能服服帖帖,不再犯罪,但实质上还是无耻,如果用道德教化百姓,同时又用礼法来约束他们,那么,百姓就不但具备羞耻之心,而且能够改过向善。孔子把知耻作用提升到治国安邦的高度。管仲将荣辱问题视为立国之根本,他的名言众所周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五代史·冯道传》对管子这段话加以发挥:“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不廉不耻,则祸败乱亡无所不至。”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荣辱观的价值与向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