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与个案
1970-1
上海书店出版社
孙晓忠
595
无
《方法与个案》收录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优秀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表达了他们对“文化研究”的理解,更表达了他们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反省和认识。这些成果无论在理论思考还是在个案研究上都体现了和传统学科不一样的方法和视野。从这些富有创新的研究成果中,我们看到了学术和生活世界建立关联后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看到了批判性的知识生长的可能性。“文化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后一直众说纷纭,争议不断。
解构“生活方式”张爱玲作品中的衣饰文化中介的专业化——在全球化时代中重译经济上海浮生文学与记忆文化研究在香港——我在文化研究的日子文化研究在台湾到底意味着什么?文化研究的困惑和可能“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当代文学的历史“扭结”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结构及其终结帝国叙事和国家叙事——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社会思想论坛”系列讲演之一从《海国图志》到“春秋国际公法”——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社会思想论坛”系列讲演之二科学话语共同体与新文化运动的形成——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社会思想论坛”系列讲演之三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探寻进入社会变革时期的路径经世与救世——关于明清之际士大夫的一种姿态的考察叙事、文化与正当性:《秋菊打官司》中的重复与独一无二性动感摹拟凝视:都市消费与视觉文化想象中的城市:中国当代城市规划与美学批评批评的尊严——作为方法的丸山升空间、消费与城市文化《大话西游》与跨艺术研究论科层方法评判学术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林赛·沃特斯视觉“互文”、身体想象和凝视的政治——丁玲的《梦珂》与后“五·四”的都市图景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方式与命运作为“远景”的历史——关于文本解读和历史叙写:以赛金花为例何谓文学本身上海摩登的再解读重建另类的生活可能编后记 批判的文化研究如何可能
部分社会运动家和激进文化评论者经常忽略的,是主流经济学概念/语言跟资本主义的排拒和剥削等现实,只是历史和偶然地拉在一起,两者并非是天然的一一对应关系。然而,这种忽略的结果,使保守的社会政治力量得以垄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表述和翻译。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近年有关合作社的讨论,在90年代后期的香港,失业率高涨,尤其是1998年的金融风暴,标志数十年来的高速经济扩张期的结束。1998 年,在“综援养懒人”的口号推波助澜下,香港政府试图透过采取“谴责受害者”的手段,建议大幅削减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处身这种缺乏工作机会和紧缩社会福利的环境,在别无选择情况下,工人被迫接受苛刻的工作条件和可耻的薪酬。面对这种令人沮丧的社会脉络,本地的工会和非政府组织尝试积极地寻找出路,以改善边缘劳工的生活。除了继续进行争取立法制订最低工资等传统斗争外,工会更直接地为失业工人,开办林林总总的再培训课程。可是,不是很多修毕课程的学员都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事实上,再培训的工作被批评为只是协助政府拖延失业这棘手问题。对于那些关注劳工问题和对传统工会持批评立场的非政府组织而言,再培训课程只不过是把工人再次推入“资本主义的地狱”的手段而已。对于这些非政府组织来说,组织生产者合作社明显是一个较佳的选择,因为合作社不仅被视为可以制造就业机会,还可以培养各种不同于现行的资本主义的另类生活模式。因此,直接参与开拓合作社需要从事的、但以前却甚少沾手的商业活动,成为这类非政府组织的一项新的重大挑战。从零开始,他们一方面需要知识上的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实际的参照框架。在这些需求带动下,几本具批判性、但流通量有限的期刊在90年代出版,主要介绍外国和本地的合作社运作经验,从而迅速地填补了这方_面的空白,并成为90年代末香港合作社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我们所提倡的文化研究,既是态度,也是方法,更是一种视野。以“文化研究”为名,关注“当代中国”,关注中国向何处去,至于它究竟是不是“文化研究”,已经不重要了。如果说文化如雷蒙,威廉斯所说,决定着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种生活意义的赋予,那么文化研究的主要工作就是解释和阐释文化,并且通过阐释将被去政治的文化再政治化,这是一场意义争夺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明白,在全球资本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应该赋予我们的生活世界什么样的意义,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漫长的战争。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