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象
2003-7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王德华 吴扬
231
无
前言 人们往往把中国和印度比作龙和象,因为龙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性格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同时人们又喜欢把印度比作大象,说它身躯庞大,步履稳健有力。中国和印度同属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大国,也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人们不仅正关注21世纪龙象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即她们之间主要是竞争还是合作;同时人们还关注她们是否将崛起成为居世界前列的世界强国。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说:“(中印)两国的问题都是天字第一号的世界问题。印度和中国最终如何发展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和印度,都是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国家,印度和中国的问题具有国际意义。中国与印度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在世界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预言:“精通数学并崇尚科技的国家如印度和中国将会迎头赶上美国。”因而21世纪中国与印度的发展,无论对国际和平与稳定,还是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基于此,我们觉得将中印这两个发展中的大国放到一起,作一番全面的比较研究,不仅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确实,要在当今世界上寻找两个极为相近和极具可比性的国家,恐怕非中国和印度莫属:二者都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资源丰富;近代以来,都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一度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且都在20世纪中叶获得了独立,独立后各自又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方式谋求着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力求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比较研究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就中印比较研究而言,现已出版的著作大多限于中印经济发展和文明等方面的对比,而全方位、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比较研究尚无人间津。因此,本书的作者们不惮学力单薄,上下求索,以求填补中印比较研究领域中的这一空白。我们在对中国与印度在历史、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领域进行多面、多角、多线的比较分析研究的同时,也对中国和印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着重比较研究了中国与印度在21世纪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并力图探讨和寻求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的方法。中印在各自的发展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些优势和劣势都将继续影响两国今后的发展。因此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两国的优势和劣势后,才能对两国今后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科学的估计和推测。我们更力图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从中印两国发展与崛起的对比中探索和寻找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一些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希望,本书对中印崛起的比较研究,能使广大读者对中国与印度在21世纪的发展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既对印度今后的发展状况和可能达到的高度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和认识,同时也要与中国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具有的实力进行充分的比较,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数。这对我国正确制定对印政策是非常有用和必要的。我们还希望,本书客观的论述与比较能纠正一些错误的认识与看法,代之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坦然、冷静地对待印度的发展与崛起,认识到印度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地区大国和伟大的民族,力图成为世界大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在不损害我国国家利益的根本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与印度搞好睦邻友好关系,促进中印两国的合作与交流,尽可能地与印度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双赢”,使中国与印度在21世纪共同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影响,为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此外,我们更希望这项研究能对探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繁荣趋势作出理论与学术上的微薄贡献。 王德华 2003年5月25日
比较研究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之一。但是,就中印比较研究而言,现已出版的著作大多限于中印经济发展和文明等方面的对比。而全方位、具的综合性和前瞻必珠比较研究尚无人问津。因此,本书的作者们不惮学力单薄,上下求索,以求填补中印比较研究领域中的这一空白。 本书对中国印崛起的比较研究,能使广大读者对中国与印度在21世纪的发展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更加清醒、正确、全面的认识与了解,限期对印度今后的状况和可能达到的高度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和认识,同时也要与中国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具有的实力进行充分的比较,真正做到知已知彼。心中有数。
前言第一章 中印崛起的历史背景比较 第一节 热门话题:中国和印度的崛起 第二节 相似的历史遭遇 第三节 殖民主义与中印现代化 第四节 相同的起点,不同的道路第二章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 第一节 独立后两国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节 建国后两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三节 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第四节 印度经济发展与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章 中印科技发展的比较 第一节 两国科技发展水平比较 第二节 两国科技投资政策与体系比较 第三节 中印研究与开发投资比较 第四节 印度科研公共投资给中国的启示第四章 中印农业比较 第一节 农业自然资源比较 第二节 农业劳动力资源比较 第三节 农业制度与政策比较 第四节 农业产业结构比较第五章 中印农村企业比较 第一节 农村小企业兴起的原因及作用 第二节 农村小企业的历史进程和特点 第三节 农村小企业的发展模式与水平 第四节 政策评估与前景展望第六章 中印文明的比较 第一节 古老的东方农业文明 第二节 东方时空观及对中印文明的偏见 第三节 温和的现世道德主义 第四节 “梵化”和“西化”与中印差异第七章 中印崛起的思想基础比较 第一节 中印两国历史与文化背景之异同 第二节 中印民族独立斗争的道路、方式和特点比较 第三节 甘地主义与孙中山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中印独立后建国强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第八章 中印崛起制约因素的比较 第一节“人口问题”负担过重,面临贫困的严重挑战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不足,生态问题严重 第三节 教育水平偏低,深受传统社会文化的制约 第四节 政治保障不够,国际环境不容乐观第九章 中印外交战略和国际影响力比较 第一节 中国和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比较 第二节 中国和印度的外交战略比较 第三节 中国和印度国际影响力比较 第四节 中国和印度携手合作共同建设新世纪后记
第二章 中印经济发展比较 中国和印度都属发展中的大国,虽然两国距离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尚有很大的差距,但都注定要在未来多极化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增长率居于世界前列,而印度经济发展则相对缓慢而平稳。第一节独立后两国经济发展状况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以“炮舰政”轰开了近代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中国延续上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解体,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印度相比,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晚印度近一个世纪,因而中国近代工业的创业也晚于印度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仅有产业工人65万,约为印度产业工人总数的1/4。1930年印度的纺锭有880万个,而中国才369万个。1947年印度铁路已达5.3万公里,1949年中国解放前只有2.1万公里,仅为印度的40%。由于印度是英国苦心经营了约200年的殖民地,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要比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高出一头。从1851年印度创办第一家棉纺厂起,到1879年就发展到89家,共有工人4.3万人。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印度已有工厂3936家,加上铁路、矿山等共有产业工人250万人。1931年时印度产业工人已有450万人,到印度独立时发展到600万人。在两国独立和建国初期的1950年,中国经济在各方面几乎均落后于印度: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据粗略的估算(按1980年美元计算),1950年印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50美元,中国为70美元,中国为印度的1/2弱。在工农业所占的比例方面,印度农业占国民收入总额的48.1%,工业服务部门占51.9%(1948一1949年);中国农业占国民收入的56.2%,工业和服务业占43.8%(1952年)。印度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全印度劳动力总数的72.1%,工业部门占10.7%,服务部门占17.2%;中国农业部门劳动力则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83.5%,第二产业为7.4%,第三产业为9.1%(1952年)。可见印度工业化程度要比中国略胜一筹。在工业产品方面,钢,中国61万吨,印度147万吨,中国不到印度的40%。原煤,中国4300万吨,印度3300万吨,中国是印度的130%。石油,中国20万吨,印度26万吨,中国是印度的77%。水泥,中国141万吨,印度273万吨,中国是印度的52%。汽车,中国一辆不能生产,印度1.65万辆。发电量,中国46亿千瓦时,印度53亿千瓦时,中国印度的87%。(见表4)在农业方面,印度的粮食、棉花产量略逊于中国,中国粮食产量为11318万吨,印度为5501万吨,中国相当于印度的218%;中国棉花产量为69.2万吨,印度为51.7万吨,中国是印度的134%。但在其他经济作物方面,如油料、甘蔗等印度则占有优势。如油料,中国为297.2万吨,印度为498万吨,中国为印度的60%。甘蔗,中国为264.2万吨(1949年),印度为5705.1万吨,中国仅为印度的5%。教育科技方面,印度在总体上也胜于中国。印度在校大学生人数为36万,高中生122万,初中生312万,小学生为l915万。中国(1952年)在校大学生人数为19.1万,高中生为26万,中生为223万,小学生为5110万。除小学人数中国超过印度外,其他均落后于印度。其中,印度大学生人数是中国的188%,高中学生人数是中国的463%,初中生人数是中国的139%。科技人员人数中国也不及印度,中国解放初期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而印度在独立初期则有科技人员19万人,印度是中国的380%。第二节建国后两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印度1947年独立,中国1949年解放,至20;世纪90年代末,都经历了50年的建设历程,两国经济均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相对落后的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世纪70年代前与印度一度并驾齐驱,进入80年代后发展速度已大大超过印度。一、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比较1978年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实力增强程度更是空前。从经济总量看,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7477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5.92倍,1952年的27.9倍。平均年增长速度分别是9.8%和7.7%。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已上升到第七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78年的379元增加到1997年的6079元,按不变价计算后者为前者的4.59倍,平均年增长速度为8.4%。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7年印度按美元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739亿美元,居世界第15位,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同年按人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90美元,居世界第102位。目前印度经济增长率在6%左右,低于中国但仍大大高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据此可以预计用不了多少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排名将进一步提高。当然,如果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印度由于人口众多以及人口增长率高,它在世界上的排名将继续处于较低的地位。现将中印经济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列表如下:二、工业化成就比较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彻底改变了工业的面貌,50年来,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分界点,中国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20年两个阶段。1949年至1979年的前30年当中,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2倍多(按当年价计算,下同),工业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总额当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2.6:《,提高到1979年的45.9%,增加了33.3个百分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工业发展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迈上新的台阶。1978年至1997年的后20年中,以国民生产总值计算的工业生产又增长了8.6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仍保持了最高的增长速度。在20年当中,由于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但工业增加值仍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应该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50年中,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50年来,中国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轻工业比例逐步平衡。(见表6)到1997年,中国已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的工业部门已形成了一个包括613个产品小类的庞大系统。这613个产品小类又分属39个行业,包含轻工业、重工业以及重工业所属的采掘行业、原材料工业、加下_T业等更大部门中。产品从矿物、原材料、加工设备到满足最终需求的投资品、消费品,种类和规格的数量有亿万之多。第三节中印研究与开发投资比较中国目前科技资金虽然逐年增长,但投入仍然严重不足,且融资结构极不合理。目前高新技术发展投入主要依靠国家,但相比其他国家,国家投入明显不足。近lo多年来,国家对科技工作的经费投入虽然绝对数是在不断增加,但其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和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1978年至1983年间,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曾由4.9%逐步增加到6.1%,但此后至1990年则每年至少下降0.2个百分点,至1990年已下降到4%,之后便大体稳定在这一水平上。全国的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则更为明显,1990年为0.71%,1991年为0.7%,1993年为0.62%,近年来已下降到0.5%。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2.3%一2.8%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1.5%的水平。从科技人员年人均经费来看,我国1991-1993年年人均经费为12373元,而美国1986年即达150600美元,日本则为145200美元,远高于我国的水平。目前国内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资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和从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数量很少。另据调查,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资金自筹的占56.8%,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风险投资仅占2.3%。由于近年来我国资金总量一直不足,科技贷款在金融贷款总额中所占比例不足1%,使高科技产业化发展面临严重的资金制约。这种以国家投入和自筹为主的投资机制的主要弊病表现在:(1)资金来源单一,资金获得困难,许多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因无法获得资金而难以商品化、产业化,不仅影响高新技术的转化,还从根本上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项目审批缺乏严格的市场调查,许多获得投资的项目或者不具备产业化前景,或者并非真正高科技,或者属于重复建设,由此造成投入资金无法回收,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改变目前的投资体制,建立我国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扩大资金来源是非常迫切的,同时为了保障高科技投资的回报,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估体制也显得十分重要。 ……
龙与象,象征着中国与印度这两个爱好和平的发展中大国。同是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同属发展中大国,同为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世人瞩目的不仅是龙与象在21世纪的竞争与合作问题;同时还关注他们是否将崛起为居世界前列的世界前国。阅读本书,读者将能从中找答案或者是未来的去向。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