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嵊州越剧

黄士波//俞伟|主编:杨建新 浙江摄影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浙江摄影  

作者:

黄士波//俞伟|主编:杨建新  

页数:

181  

Tag标签:

无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内涵丰富,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土壤。世界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还取决于“文化软实力”。作为保留民族历史记忆、凝结民族智慧、传递民族情感、体现民族风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薪火,就是维护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对增强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之源,拥有特色鲜明、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据考古发掘,早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浙江大地积淀了著名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内容概要

在这本《嵊州越剧》中,为充分体现越剧所拥有特色、魅力和精神,编者以史述为依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越剧的孕育诞生、发展沿革、艺术特色、演出剧日、传承谱系、艺术评价、振兴发展等几个方面作了翔实的介绍,力图把这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

作者简介

  黄士波,嵊州市文广新局研究员;俞伟,嵊州市越剧博物馆馆长。

书籍目录

总序前言序言越剧的孕育诞生 【壹】越剧的诞生地——嵊州 【贰】越剧的前身——“落地唱书”越剧的发展沿革 【壹】小歌班时期(1906—1922) 【贰】绍兴文戏时期(1922—1938) 【叁】女子越剧时期(1938—1949) 【肆】解放后越剧的发展与繁荣时期(1949—1966) 【伍】新时期越剧的复苏和振兴(1976~)越剧的艺术特色 【壹】音乐特色 【贰】表演特色 【叁】舞台美术 【肆】乐器越剧剧目 【壹】经典剧目介绍 【贰】各个时期代表剧目名录 【叁】影视作品越剧的传承谱系 【壹】落地喝书时期 【贰】小歌班时期 【叁】绍兴文戏时期 【肆】女子越剧时期 【伍】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与繁荣时期 【陆】新时代越剧的复苏和振兴时期越剧的评价 【壹】越剧精神是巨大的财富 【贰】越剧是唯美的艺术 【叁】越剧剧目和音乐、舞美、服饰、化妆的风格 【肆】越剧的局限越剧的振兴发展 【壹】基础优势分析 【贰】振兴发展之路

章节摘录

  越剧,在它的孕育阶段——“落地唱书”时期,从“田头歌唱”到“沿门唱书”再到“走台书”一路走来,走到1906年3月27日,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从曲艺蜕变成为戏曲,进入了“小歌班”时期,开始了它作为一个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历程。  小歌班诞生不到一年,嵊县境内涌现了200多副戏班,演员都是男性。当时嵊县仅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30多万人口,一时难以容纳数以百计的戏班,艺人们为了生存努力向外扩展。演出范围很快从嵊县扩大到沪杭甬绍。  随着小歌班商业化的发展,许多半农半艺的艺人都转为专业演出人员,并出现了戏班经纪人。1910年起开始进入省城杭州开拓市场,于1920年在杭州“大世界”专设小歌班演出场所,标志着省城演出市场的成熟。  1917年,以袁生木戏班为首的艺人初闯上海滩。随之,大批艺人抱着百折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历经数年努力,创作了《碧玉簪》、《梁祝》等一批新编剧目,他们以良好的演出效果,逐渐在观众中声名鹊起、地位日高,并在上海扎下了根,为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小歌班在上海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后,大大鼓舞了艺人进一步发展越剧事业的信心。大家又提起配乐队伴奏之事,觉得光敲敲鼓板、打打小锣的清唱,人声接腔,难获好效果,质量难提高,事业难发展。  戏院老板也看到了这一点,欲争取观众、获高利,也关心起后台戏班演出质量问题,尤其是前台升平歌舞台合股者、后台老板周麟趾更为关心,他还想到升平歌舞台开馆时嵊县老乡竺鸣涛送的一副对联上写的:“升平世界倒也清雅,歌舞场中还是的笃”,觉得没丝弦伴奏太不合时尚了。为此,他回到家乡高薪请来了三位“戏客班”乐师,并言明:你们为小歌班配乐,配糟了没关系,工资不少,大胆尝试。  这三人是:乐师周小灿,熟知绍兴大班,懂京戏,擅拉板胡周孝棠是位专职的鼓师;周林芳吹唢呐,又是能弹“斗千”会打秽鼓的多面手。他们都是周麟趾的同乡本族。1920年底,他们到上海后,先倾听演员们的意见和要求,演出时坐在台下看戏听演唱,又互相研讨,平时与卫梅朵等几个演员边演唱边尝试配上起调、过门、落调,丝弦配合演唱最终被搬上舞台。尽管演唱时不配乐,但演出时已有丝弦相配,并以丝弦替代人声接腔。“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以鼓板、板胡、斗子三件乐器组成了“三件头”乐队。1921年初,越剧史上的第一支乐队终于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正式成立。从此,小歌班结束了清唱艺术的历史。  1922年,越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1922年8月23日出版的《申报》演出广告栏中,首次提到“绍兴文戏”之名。小歌班诞生在嵊县,嵊县隶属绍兴府,小歌班与同出于绍兴以武戏、宫闱大戏为主的绍兴大班相比,内容更侧重于家庭伦理、儿女情爱,媒体由此称之为“绍兴文戏”。这一时期可分为“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两个阶段。  男班艺人们进入上海后,苦苦挣扎好几年,坚持虚心学习、不断创新,终于打开了局面。这大大鼓舞了留在嵊县“娘家”的艺人们,他们觉得男人学戏,终有前途,便招徒举班,自任教师,培养下一代。他们中的优秀者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杭州、上海的戏班。除此之外,更多的艺人虽没机会进上海,但他们十多人为伍,巡回演出于本地城乡,有的还流动于绍兴、诸暨、临海、象山、慈溪等地,让绍兴文戏的影响波及更多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在男子绍兴文戏的鼎盛时期,男班先后在上海的新化园、镜花戏园、升平歌舞台、共和戏院等30多个戏院演出。有袁生木班、梅朵阿顺班、马潮水张云标班、王永春白玉梅班等20多副戏班,嵊县的名角几乎全集中在上海。、


编辑推荐

  ◎越剧于上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越剧的唱腔清丽、委婉而富于抒情色彩;表演虚实结合,使意境与现实、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长于表现质朴细腻的思想情感和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越剧在从内容到表演的改革中,涌现出了一批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产生了大量著名的保留节目,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戏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嵊州越剧 PDF格式下载



好。受用。


想要了解的内容比如服饰,角色,熟悉的著名演员很少提及,后面的讲唱法根本看不懂。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