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温州楠溪行

胡伟生 浙江摄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月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

胡伟生  

页数:

24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境内的楠溪江,东临雁荡,南距温州,西连仙都,北接仙居,被誉为“中国山水画摇篮”。楠溪江“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山水文化与古村文化的高度结合,耕读文化与宗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无限默契,唐、宋、元、明、清时的古塔、桥梁、路亭、牌楼等星罗棋布,这里留存着大量按照阴阳风水构思而建筑的古村落以及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等。 本书作者十多年来踏遍了永嘉境内楠溪江边的各个村镇,拍摄了大量反映当地风貌的摄影作品,并制作了详细的区域地图。跟随作者流畅的叙述,犹如进行着一场楠溪江的纸上行旅,赏阅着当地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

作者简介

胡伟生,1947年出生于温州。在温州电化教育馆从事音像教材的编辑和摄影工作。
作者拍摄的《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等教学电视片在全国评比中获奖。他的摄影作品《最后一滴水是你的眼泪》、《保卫伞破了》等在“亚洲风采”摄影比赛中获奖。作者十多年踏遍了楠溪江流域的村镇,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遂成此书。

书籍目录

卷首语壹 碧莲·大若岩 碧莲史话 荆州太阴宫壁画 陶公洞怀古 从天门洞到十二峰 石门台记 从埭头到岸下库 游藤溪瀑布贰 表山·五■·岩头·枫林 表山溪畔 苍峰访仙记 芙蓉山与芙蓉村 岩头古水利工程 苍坡的历史 枫林风物记 北坑龙潭记叁 花坦·廊下·水岩 珍水回澜话化坦 廊下的传说 探访“东方古盐道” 水岩景观记肆 渠口·沙头·陡门·乌牛 “湾里湾外”田园诗 从太平岩到鹤巢洞 陡门散记 道教胜地乌牛纂伍 西溪·茗岙·巽宅·应坑 漫话桥下 从瓯渠到茗岙 西溪源头行 走进金溪 老鼠梯揽胜陆 潘坑·溪口·岩坦·黄南 潘坑的源头村落 “溪山邹鲁”话溪口 尚书故里屿北行 黄南溪畔诸村落 黄山溪畔见孤帆 林坑年鉴柒 鲤溪·张溪·四海山 青龙湖踏春 鲤溪庵与玉虹洞主 寻找仙人桥 四海记 访张溪林坑 禅宗丛林云居寺捌 东皋·鹤盛·西源 东皋的柿红了 蓬溪探访记 鹤盛与鹤阳 石桅岩印象 龙湾潭的瀑布 悔坦的陶姑洞与百丈崖后记交通指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温州楠溪行 PDF格式下载



图片质量不高


  1、作者将十多年来积累的有关楠溪江流域人文地理整理成本书,其中作者绘制的六十多幅地图或示意图尤为珍贵。
  2、本书共八章,45篇,每一章节均图文并茂,既有历史沿革,又有亲身经历。
  3、在后记中从五个方面对近年来楠溪江流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状况,作了深刻的揭示和思考。
  4、部分照片背景疑似PS痕迹。
  5、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临摹了若干石碑文字,遗憾的是将原碑文中的异体字、繁体字用简化字代替。有点画蛇添足了。
  6、P35地图和P232中“邓增寿”应为“滕增寿”。


  最近30年里,温州在国人心目的印象,一直与草根、冒险、富豪、炒房等字眼联系,温州人对时代脉搏无与伦比的精准把握让他们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扬名立万。温州这片孕育了无数冒险家与弄潮儿的土地,也就此被财富的亮色覆盖。一直到这套“温州乡土文化书系”问世,仿佛才在剥尽了镁光灯的浮华,让人看到这片土地真正的成色。
  
  《温州楠溪行》是这套丛书中的一本,也是唯一介绍自然风光的一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张图一款小食,是唤起游子思乡情绪的药引;一方石一片树叶,却是游子故乡情结的归宿。那个让人们魂牵梦萦的故乡,造就了我们世世代代相似的体貌,传承了我们颠沛流离都无法遗落的性格,谁又能说血脉之中没有浸染山风水气呢?
  
  对于一个外乡人来说,当温州褪下金色外套,穿回本色绿衫,就仿佛轻轻挪开了时空。楠溪江,即便在经济起飞的今天,也没有成为身光颈亮的胭脂河,而依然是一千多年前谢灵运初任永嘉太守时的清秀模样。
  
  “东晋山水称永嘉”,政治中心的南移让温州第一次出现在文学领域中。永嘉郡首任太守是玄学家郭璞,谢灵运、王羲之、孙绰、颜延之、裴松之等曾先后出任永嘉郡守。南朝时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也隐居在温州陶山。在书中首篇提到的大若岩,就是谢灵运诗作所指的《石室山》,诗云:
  清旦索幽异,放舟越垌郊。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
  石室冠林陬,飞泉发山椒。虚泛径千载,峥嵘非一朝。
  乡村绝闻见,樵苏限风霄。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
  灵域久韬隐,如与心赏交。合欢不容言,摘芳弄寒条。
  
  温州的美自然不是从魏晋开始,但魏晋士人却用自己独特的人生观解读了这片土地,这道风景。那个时代的人们妙赏深情、洒脱自然,王弼在《论语释疑》中提出“有情而无累”,无论出仕隐居,狂放内敛,无不尽情投入。他们对于形式美从不吝赞美,这种对任何生命体验的由衷沉醉来源于魏晋南朝频仍的战乱离丧让人们对生命形成的不安全感,永嘉山水由此被赋予了灵魂和风度。谢灵运在《登永嘉绿嶂山》中形容山林“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在《登石门最高顶》中说自己“心契九秋榦,日玩三春荑”,似乎第一次教会了人们怎样去审美、怎样去享受风景。康乐公人生几度沉浮,终不能以康乐善终,但他为这片土地定下的基调,却在后人的作品中一再复现。从南宋的永嘉诗派到清代朱彝尊的《永嘉杂诗》,千年过去,温州从偏安一隅的积弱政权的大后方,到抗清运动义士的退守之地,再经历近代的战火,这里依然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岁月的刻刀在加诸人生时无比凌厉,在自然面前却显得云淡风轻。
  
  今人的旅行,更像是一场下午茶,短促、浓烈、虽爽不饱;一到时限,依然要回到那个“鸢飞戾天”“经纶世务”的世界中去。在这场短暂的相聚中,到底有多少时间与心境可以细细端详和品味,实在无奈。本书的作者对楠溪江流域的感情,则完全不是这种意义上的旅行。在数十年无数次的旅行中,作者一点点完善整个流域的各种景观,像一个工笔画家,微距运笔,纤毫毕现,舍不得遗漏一点细节。这点上,作者堪称是这个时代的谢灵运了。每当对照书中大大小小的地图、将那些精致的实景照片和文字一一落实其上的时候,就会真切感受到作者的付出与心血——楠溪江流域,或许不是太大的地理范围,但作者以一己之力描摹全貌,这或许是另一种乡土情怀的表达吧。
  
  书的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楠溪江自然环境前景的忧虑,也谈到自己的努力与碰壁。社会越来越富足,年轻人们更愿意构建一个熟悉的圈子,包括人、包括事、甚至价值观。每天每天,我们将自己的鸡毛蒜皮通过微博或推特与他人分享,偶尔也对世界动荡、气候环境发一两句牢骚。只言片语、浮光掠影,却无法凝聚成对一件事的执着、对一种情怀的固守。我们所欠缺的,正如楠溪江面对的游人所欠缺的,正是作者用这本书告诉我们的,诗意的存在背后,依然需要我们的坚持。
  


哈哈 去永嘉的时候 就是走在楠溪江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