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0-01  

出版社: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

冯友兰  

页数:

314  

字数:

250000  

译者:

赵复三  

Tag标签:

无  

前言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此致谢。

内容概要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治中国哲学史迄今无出其右。一九四六至四七年,先生正值盛年,受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于一九四八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历久弥新。 《简史》以二十余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列入北大学生应读书目(三十种)。最新修订译文更准确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读得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是为哲学通俗读本的代表。

作者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一九一二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一九一五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一九一九年赴美留学,一九二四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行。一九四六年赴美任客座教授。一九四七

书籍目录

作者自序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语言障碍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上农》——农业的价值 “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 对自然的理想化 家族制度 入世和出世 中国艺术与诗歌 国哲学的方法论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司马谈和六家 刘歆和他关于各家缘起的理论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与六经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正名 仁义 忠恕 知命 孔子的心灵修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墨家的社会背景 墨子对儒家的批判 兼爱 天志和明鬼 一个看似表理不一的问题 国家的起源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第八章 名家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旬子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人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英文版编者引言译后记

章节摘录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历来被看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中国,哲学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关切的领域。从前在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要读的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也是宋以后道学(在西方被称为“新儒学”)认为最重要的文献。孩子刚学认字,通常所用的课本《三字经》,每三个字为一组,每六个字成一句,偶句押韵,朗读时容易上口,也便于记忆。事实上,这本书乃是中国儿童的识字课本。《三字经》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学的基本思想。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作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 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 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 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 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 他就是在反思。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

后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英文版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于一九四八年出版,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在这半个多世纪里,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冯先生也已经仙逝多年。但是,细心的读者读冯先生的这部著作,会觉得如同是新著一样。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想,原因之一是因为,冯先生治中国哲学史六十余年,他不仅是迄今无出其右的中国哲学史家,而且是“贞元六书”的作者,自己就是一位哲学家。《简史》问世之时,是在冯先生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出版十几年,又在“贞元六书”完成之后;资料是古代的,眼光却是现代的;运用史料时是史家,探讨问题时却是哲学家。就篇幅说,此书远少于《中国哲学史新编》;就内容说,却正好最鲜明地表现了冯先生自己的特色。原因之二是,冯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这本书引人人胜,就由于它的这些特色。翻译本书,如同探险,个中乐趣,其味无穷。念自严几道先生悬“信、达、雅”为译事三难之后;三字已成翻译通则。朱光潜先生认为,三字中,“信”字最为重要,这不难理解,但要做到,并非易事。翻译外文书刊,大概诗歌、哲学两类著作最费斟酌。


编辑推荐

当代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干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冈茗名出版公司麦克米兰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入户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超级人门书。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出版,五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哲学简史》没有中文本。直到20世纪8O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人畅销书。可以说,《中国哲学简史》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哲学简史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不错。白话,和冯先生其他哲学史相比,更较适合做哲学的大众普及读物。最近《百家讲坛》在读诸子,二者可以结合起来看。


是梳理和呈现中国哲学史发展脉络的一本经典作品。


能让人对中国哲学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识.


作者是在对中国的哲学进行很客观的分析,而不是带有主观的批判。值得看。


此书阐明了很多哲学道理深入浅出有利于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文化


这是一部很经典的书凡是学习艺术哲学都要用的平时读也很有趣


如果有时间,我想把这本书背下来,真是好书啊!可惜的是,当代中国怎么再也没有出现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呢?


书的内容非常好,一直仰幕冯友兰的这本大作,已经有了电子读物,只是不过瘾,所以又买了这本书。可惜内页裁剪装订不够精美,可以选择别的版本。


对于广大爱好历史的普通读者还是能看懂的,个人认为哲学应该是教人们思考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什么事情


冯先生的书没得说,这个版本比较好。买的时候我还买了阵营对照版本,感觉不能专心致志地看。


中哲看冯友兰,这本书,脉络清晰


岂是经典两个字了得我就想说这几个字,可至少要多于15个。晕!!


受益匪浅,常读常新!


个人感觉此书应该反复读3遍以上,很受益。


很好名家就是不同,深入浅出,老少咸宜


是非常好的书,不愧是大师的著作!


一个值得一生珍藏的书不需要多的理由


不是太艰深


写得明白,看得明白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终于看完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可能因为历时太久,所以到最后记下的并不多。不是冯先生写的不好,实在是自己缺乏哲学修养,有些看不进去,秉着不可半途而废的精神,硬着头皮挣扎着才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但开卷有益,终究还是能学到些东西的,起码俺明白了宋明时期的新儒家思想和早期的儒家思想是不同的。不过,以后估计不会再买这么高深的书了,坚持着看完是种痛苦,而且也不想玷污大师的魅力(人家大师写的那么好,你怎么会看不进去呢)。


我是复旦的学生,这本书是哲学课老师极度推荐的,说是哲学的入门经典之一~所以想要对哲学入门的可以看看


人生是短暂的,如何用心经营自己的人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高山之巅只有极少数问鼎,人是如此渺小以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无法磨灭的是人类向前的坚韧的足迹,这就是历史的烙印,以史为鉴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提升我们有效的生命力。在路上,我们勤于思考的记载就是哲学史的光辉,让我们心底的阴暗被光明所照耀,在经历每个春夏秋冬时,我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让我们每一个的心底的光明和温暖都传承下去!


冯友兰的书肯定是没话说得


书是好书,只是人懒了些。看了一部分,发现自己不爱动脑筋了,于是就没心情看下去了。不过,如果可以的话,真的要耐心读完是最好的。


了解个概况


挺便宜的.我买了10本,结果买后没多久就涨价了呀,当当的价格变化也挺快的呀。


值得再细阅一次的书。


书便宜且不错~~


悲剧的印刷质量


好书,值得看一下


物超所值,我喜欢


大师就是大师,值得购买!


中国哲学简史


  当时买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和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
  真实不比不知道。相比之下,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零散,无聊。没有系统。
  
  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真的太棒了,关键还好看,整个脉络非常清楚,怎样纵向怎么演变发展,横向之间的异同,整个是一个有机系统,如果做好读书笔记,可以说直到民国的整个中国哲学体系便都通晓了。
  
  做一点笔记:
  1.哲学在中国的地位:由于中国从未出现过凌驾世俗之上的宗教,比如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所以哲学从古至今至于中国人的意义,有点儿类似于宗教之于西方人的意义:不在于提供知识,而在于提升心灵超越现实。
  
  2中国哲学的使命:内圣外王
  
  3 认识论在中国从未得到过发展,因为认识的主体和客厅是浑然一体的
  
  4儒道互补


  先師曾經提到過,馮友蘭的幾本哲學史,以此書最佳,上下兩冊的《中國哲學史》次之,而長達七本的《中國哲學史新編》最差。《中國哲學史》是多年前讀的,印象已頗為模糊;《新編》翻過一部分,感覺一般;而最近讀了趙復三重譯的此書,覺得先師所言確是的論。
  什麽是“哲學”?中國究竟有沒有“哲學”?源出希臘語的哲學一詞本意是愛智慧,日人將philosophy翻譯作“哲學”。從西方的學術傳統來看,雖經不斷演化,哲學仍有其一定的內涵與外延。即使從愛智慧來說,中國學術之精義也並非追求智慧,因此,西方也有相當多的學者並不認為中國有哲學,或者並不將中國的學問納入到哲學的研究範圍中去比如研究中國思想、朱子思想的司馬黛蘭獲得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博士,任職於葛德斯堡大學宗教系,實際是將儒家思想作為宗教的分支。可見中國到底有沒有哲學也是有爭議的,並無定論。
  馮氏是中國最早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之一,在他所處的時代,受西方影響,以西方的學術框架來研究中國有其時代因素,倒也情有可原。關鍵在於,要從中國學術本身的特點來進行研究。《中國哲學史》尚多以西方哲學系統來規範中國學術,至此書,儘管是針對美國學生而作,卻並沒有完全用西方哲學的術語和思維來講述中國哲學,而對中國學術多抱同情之理解。比如其認為儒家重視禮儀是一種詩情,而不是出於宗教,就不是以西方宗教儀式的視角來看待儒家禮儀的。或許也正是爲西方學生而作,馮氏更強調中國“哲學”自身的特色,著力解析中國著名思想家的核心觀念——當然,有時他也將中西哲學進行對應。當我以為,總體而言,此書還是比較從中國學術本身出發的。
  作為出生與晚清的學者,馮氏對中國學術本身的很多認識還是比較清楚的。或許可以這樣說,他講的有些內容,在傳統中國屬於常識,只不過他以現代話語進行了表達。這意味著他并沒有完全背離中國傳統,並不是西方學術與思維體系的“奴隸”或“婢女”。比如他對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解,就還沒受到“封建專制”說的污染,而能認識到其意在正名,意在君臣父子各有責任和義務,並非強調君主、父親的絕對權力。這樣的地方書中還有很多,是值得今天很多人再重新好好學習的。
  在我看來,馮友蘭在分析中國哲學的演進歷程之時,以時間爲線索,每以後出者多針對先出者提出駁論而建立自我,比如墨子作為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而出現,《齊物論》的論辯目的是爲了駁倒名家的論點,新儒家起於佛教、道教思想的刺激而不斷求擺脫其影響等等,不知是否受到梁啟超寫清代學術時“以復古求解放”之說的影響。這樣一種脈絡看似整齊,也似乎很有說服力,但我以為這同樣屬於“線性”史觀,受一種歷史哲學的指引。實際上,這樣的看法往往會遮蔽具體的歷史進程。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上卷中敘述從“古文運動”到王安石到理學的發展,似將之看作了一個不斷揚棄前者、否定前者而補其不足的進程。儘管從時間上看確實有一定的先後次序,但究其根本,我並不認為它們之間有嚴格的邏輯上的先後關係。“古文運動”一派並沒有在王安石、二程兄弟之後衰歇,後來道學也並非因王安石外王之失敗而向內轉追求內聖。而在同一時空之中,洛學、蜀學、新學之外,還有涑水之學、還有安定之後學等等,學術面貌的多元化遠比目前學術史、哲學史所敘述的要豐富得多。可能是由於我們過於追求歷史的向前發展,總是希望勾勒出一種條理清晰的脈絡,但歷史本身的發展卻往往並不那麼秩序井然。在解釋歷史演變過程的同時,如何儘量避免研究視角造成的遮蔽,避免後見之明的束縛,是需要時刻反省的。
  還想說的是,作為新譯本,我不覺得比之前有特別大的改善。譯者在譯後記中的一些說明,很難說服我。比如他翻譯新道家的兩章的篇名,認為作者意在同一批人的兩重性,而不是有重禮和任情兩派。但是,在第二十章中,他卻又有“理性派”和“另一批任情派”這樣的譯法(200頁),這無疑是自相矛盾。還有一些地方,我以為他的翻譯乃是有意與舊譯立異,反致不如舊譯明晰。這樣的情形也並非僅有本書如此,前一段看的《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中新譯田浩關於道學一文,我以爲也未盡善。這並不是說新譯完全不可取,而是新譯常常爲新而新,不能吸收舊譯的好處,這是非常可惜的。當然,翻譯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盡善盡美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只希望能不失原意,其它則不敢奢望了。
  
  2012年12月15日
  


  
  冯先生开篇有言: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而我,一个普通的现代人,生于这千变万化之时代,面其纷杂浮躁的社会,当值冲动不定之年,不得不长感念人生的飘忽无常。读哲学,也属不得已为之,意在能化心之困顿,能解前途之迷惑。抱此目的,研读本书,仅摘录几句,与君参详,寥表共鸣,增知明志。
  “为学的目的是增强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是提高精神境界。”冯先生此句于我心有甚戚戚焉。看书,是为学的范畴,直接利益为增进知识;合上书本,体悟深化,此为道的过程,解惑也好,提升也罢,都为能让心更自由。世事太过繁杂,人活在这世上不得不为其所累。一些人为解决而解决,不断增进技巧;另一些人求助典籍,为放下而解决,或为解决而放下,提高的是境界。从未脱身与世事,却早已心游宁静。
  冯先生又谈起宗教与哲学的关系。我理解宗教是为道,哲学就是为学了。哲学让人扩充知识,分析关系,理清逻辑。宗教呢,就是另外的境界了。不论劳形之困还是内心烦忧,为求一处静遇,都寄托于宗教,这种寄托让心有鬼畜,让神游自由。
  继而,冯先生又谈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在此我不能苟同先生的观点:向来冲突、不相调和;一个前进一步,另一个就退一步。我不敢说自己堪比先生渊博高明,但以自己理工科的背景深感科学其实是未尽的认识,它不断的被认识、被突破,再被认识、被突破,过程和知识都无穷尽的。而宗教中的存在是精神存在,科学总想去证明他,是不会有结果。用当下的科学去推理宗教是不严密的,这本身就不科学。
  “学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其他学习,是使人能成为某种人,既有一定职业的人”
  “某民族或某时代的哲学所给予的那种理想,有一部分必定仅只属于该民族或该时代的社会条件所形成的这种人生”。对于这句话,按照我的理解,做了一个小小类比:大陆人民在本时代的哲学(马列、毛邓、江三、胡和等思想指引下),前波思潮没继承后拨又没建立,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中国梦,我们的人生是什么?这个哲学给我们的人生理想,价值又在哪里?
  对各章论点我多了个表格 希望容易辩读
  总结好的东西发不了照片啊 真可惜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我之所以写着篇书评,是想告诫自己不要为了装而看书,也不要急于求成一本书看完就可以滔滔不绝五湖四海尽收眼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种功利心态只会让自己痛不欲生,一方面为看不懂而郁闷,一方面为自己坚持不下去感到痛心。真是自作孽不可活,读书原本是享受,是生活的调味料,为了读而读真是让人受罪。因为没怎么看懂,所以也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不过冥冥之中觉得这一类高深的又悠久的资料应该流传开来,给我们这种浮躁的人一点打击一点思考。
  
   这部各大名家争先恐后推荐的好书,在我捧在手中朝圣般的看了一半之后就再也看不下去了,想起看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也是相同的感受,看的及其痛苦,恨不得一边看一边捶胸顿足了。倒不是因为写的不好,而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对于这些理论性很强的文学总是持有一种可远观而不能亵玩焉的态度,恭恭敬敬的打开书本端端正正的一字一句读下去,态度之认真真是感天动地,本来想看完之后对中国哲学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却是作跪拜状的归还原著,如此圣物,不是我类凡夫俗子可以参透的,看书看得这么悲痛欲绝,苦不堪言也算是极少的了。只能怪自己道行太浅了,我还是把自己看得懂的先看的差不多再说吧。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对于我等入门者来说,甚好。讲理深浅与篇幅都正好,刚好可做普及之用。
   中国可说有哲学无宗教,佛、道、儒所谓三教实则皆可归于哲学一路,因此哲学于中国人意义尤为不同。虽然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中看哲学似乎不合时宜,但现下社会底线无限拉低,很难说没有宗教与哲学崩塌的因素。不管如何,至少知道一下我们数千年来的精神脉络,还是好的。
   冯老对中国未来哲学信心满满,在本书结尾处写道,“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我认同这样的说法,但于天朝而言,达到这一目标的道路相当漫长。


  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完,之前会思考的关于中国哲学的特别之处也变得明晰起来,负的方法和正的方法是如何影响彼此,并且将如何融合发展成了一个新的思考点。中国哲学有其独特的魅力,也正因为此,在现代哲学发展的历程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运用中国哲学中负的方法,并且在正的方法的作用下发展现在中国哲学,是一个极其有趣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对中国哲学的一次素描、勾勒,虽然内容不详细,但有骨骼、有血肉,对于像我这种无哲学基础、非科班出身的普通人士,此书无疑是观看中国哲学全景的一面巨大而又触手可及的镜子。
  
  这本书中,或者说,中国哲学中,让我觉得可以理解并且愿意去学习、去追求的,是王阳明所开辟的“心学”。他的理论让我有种豁然开朗、耳目一新额感觉。他说,人人都有做圣人的潜能,“满街都是圣人”,每个人需要做的是将自己的良知付诸实践,即“致良知”。物有是有非,是非一经确定,良知便直接致之。“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非“致良知”三字而已。王守仁告诉我们,致良知不能用佛家沉思默虑的方法,而必须通过处理普通事务的日常经验。这忽然给我了继续当前工作的动力,是啊,我得静下心来做事,只要是正确的事就必须一步一步的做,因为除了这样,无其他“致良知”之法。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