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江南关键词
2003-12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刘士林
无
“西洲在何处,两浆桥头渡”。 想好好地做一点江南的书,这个愿望实在是不算短了。 每登清凉山,临紫霞湖,看梅花山的灿烂云锦,听秦淮河的市井喧阗,这种想法就会更加难以抑制……更不要说在扬州瘦西湖看船娘腰肢轻摇起满湖涟漪、在苏州的网师园听艺人朱唇轻吐“月落乌啼霜满天”,以及在杭州的断桥边遥想许多已风流云散的“三生石上旧精魂”了。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志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着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而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在这种心情和景物的诱惑下,一个旅人会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美丽的幻觉中,搞不清楚此时此刻的他,和刚才还在红尘中劳心苦形的那个自我,谁的存在更真实一些,谁的音容笑貌更亲切温柔一些…… 然而,毕竟是青山遮不住逝水,一如江南佳丽总是难免于“一朝春残红颜老”的命运,像这样的一种诗性江南在滚滚红尘中的花果飘零,也仿佛是在前生就已签下的悲哀契约。而对于那些生逢其时的匆匆过客们,那交集的百感也不是诗人一句“欲说还休”就可以了断的。一方面是“夜深还过女墙来”的旧时明月,另一方面却是“重过阊门万事非”的江边看月之人;一方面是街头桂花的叫卖声、桂花酒酿的梆子声声声依旧,另一方面却是少年时代的长干、横塘和南浦却早已不可复闻;一方面是黄梅时节的细雨、青草池塘的蛙鼓依然如约而来,另一方面却是采莲、浣纱和晴耕雨读的人们早已“不知何处去”;一方面是在春秋时序中的莼菜、鲈鱼、荸荠和茨菰仍会历历在目,另一方面在夕阳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夜唱蔡中郎的嗓音嘶哑的说书艺人,还有那良辰美景中的旧时院落,风雨黄昏中的客舟孤侣,浅斟低唱的小红与萧娘,春天郊原上的颜色与深秋庭院中的画烛,以及在江南大地上所有曾鲜活过的一切有声、有形、有色、有味的事物,如果它们的存在不能上升到永恒,那么还有什么东西更值得世人保存呢?对于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万物来说,还是苏东坡的《前赤壁赋》说得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对于一切已经丧失物质躯壳的往昔事物,它们的存在和澄明当然只能依靠语言和声音来维系。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就是勉励我们策划“江南话语”并将之付诸实践的最高理念和实践力量。就像东山魁夷在大自然中写生时的情况一样,漫步在美丽的江南大地上,我们也总是会听到一种“快把我表现出来”的悲哀请求。而有时这种柔弱的请求会严厉得如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这正是我们必须放弃许多其他事务而首先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根源。 记得黑格尔曾说古希腊是“整个欧洲人的精神家园”,而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尽管正在人们注目中的这个湿润世界,已经更多地被归入历史的和怀旧的对象,但由于说话人本身是活的、正在呼吸着的生命,因而在他们的叙事中也会有一种在其他话语空间中不易见到的现代人文意义。让江南永远是她自身,让江南在话语之中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江南话语》希望达到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人文理想。
主编人语前记:此情无计可消除碧螺春采莲与浣纱藏书楼春花秋月何时了莼鲈之思东林书院二泉映月二十四桥明月夜富春江寒山寺河豚虎丘“花间词”江南茶楼江南贡院江南丝绸江南学术金陵王气京口三山昆曲梁祝梅雨秦淮河苏州园林太湖唐伯虎文化世家吴侬软语五亭包子西湖西塞山前白鹭飞咸享酒家“闲情偶奇”扬州八怪扬州盐商鱼米之乡周庄后记: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插图
无
好书,线装的包装,打毛的书口,拿着很带感啊,还有音乐CD
这里的江南是指长江下游的江南,江南人文只有在那生活多年的人才能
感受到的江南文化。生活在南京,一直想找找江南人旧时的生活情景的
描绘,这本书有画龙点睛之功。书中点到的江南人事与景,透着只有江
南大地才有的声、形、色、味,愿这声、形、色、味孕育出的江南文化
穿越时光和空间,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
我同时买了刘士林的两本书,收到的都有些旧,特别是封页!光盘还不错
此书入选了2004年“中国最美的书”。书籍的整体设计很有新意,采用了传统线装书的装帧,不过文本内容就一般了。
感觉一般。字体选择有点不合理,偏宽了,也许是故意营造那种古书的效果,但是看久了会觉得很别扭。另外,排版时而竖排时而横排,有一定的阅读障碍。中轴线留的不够,翻看时不方便。
在图书馆借过,读完就再也不想还了。
当当上买了一本,书是残破的不说,里面配的碟也是划破的。这就更不谈,还有透明胶沾着,我确定了这不仅仅是盗版,而且是二手!
可惜了一本好书!
书的包装透出浓浓的文化内涵,作者在生活学习中把体会江南的文化写于笔端。一个地名、一道美食、一个传说都是江南文化历史的传承。一本书让我们行走在江南的文化时空。。。
书籍装帧是书衣坊的朱赢椿,典型的朱氏风格。采用线装,仿宋版。值得收藏。有一个缺点是内容似乎过于文艺、学究了些。个人不喜欢这一点。
在这本《人文江南关键词》中,有这样的话:“美丽的江南无疑可以看作中华民族灵魂的乡关”,因为“这是一片特别容易招惹起闲情、逸志甚至是几分荒凉心的土地,随便一处破败不堪的庭院,也许就是旧时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而山头上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小坟茔,也许深埋着就是曾惊天动地的一泓碧血……而在江南生活的所有诗性细节之中,最令人消受不起的当然要算是还乡感了。特别是在明月之夜、风雨之夕的时候,偶而走进一个陌生的水乡小镇,它一定会勾起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人生沧桑”。循着这本书,就能在跨越千年的江南文化中一一领略烟雨中的无穷魅力。
内容很不错,外观很古朴,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