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新音乐

钱仁平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6  

出版社: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作者:

钱仁平  

页数:

37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音乐爱好者》开设“中国新音乐”专栏的初衷,是为了向广大音乐爱好者绍介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一些基本情况,并希望能够以此作为增加他们对中国现代音乐关注度乃至兴趣点的途径之一种。在作者看来,作者的评论与分析倒不是最重要的——最多成为读者或赞同或反对或无所谓的参照,而相关资料包括作曲家简况、作品简介、甚至就是作品名目的直接提供,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哪怕是注意,倒是作者的最着意所在。所以,作者想方设法编齐了作曲家的作品目录,辑录了有关中国新音乐研究的文献篇目。令人欣慰的是,栏目开设以来,得到了读者们的欢迎与支持,这也说明这个初衷是基本实现了的。作者殷切希望本栏目的开设,能够在“推介”与“接受”方面,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与繁荣,略尽绵薄。也正基于此,栏目开设之初,作者是充满信心地想连续介绍一百位左右中国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的,但实际撰写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延缓了作者的进展。比如,资料收集的曲折;比如,如何面向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一个富有数理逻辑的作品进行“通俗化”的介绍等等。特别是2002年秋天,作者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后,繁重的课业与专题研究,使作者不得不进一步放缓甚至暂停了这个专栏的写作。作者只能与编辑部商量,在完成学业之后,再继续这个专栏另外三分之二规模的写作。

作者简介

  钱仁平(1967-),男,江苏人。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中国现代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乐律学会会员,中国旋律学学会会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1993年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有相关著译若干。在《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音乐艺术》、《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近两年的论文主要有:《〈风的回声〉的音色织体与结构途径——兼论现代音乐创作中音色织体的结构功能》(《音乐艺术》2003年第3期);《情绪结构、组织结构、音响结构的整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宏复调”织体形态与结构功能》(《音乐艺术》2004年第1期);《关于新世纪音乐创作前瞻的漫谈》(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艺术评论》2004年第4期);《谭小麟研究之研究》(《黄钟》2004年第2、3期);《与“惊梦”的三重“对话”》(《音乐研究》2004年第3期);《2001年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状况综述》(《中国音乐年鉴》2002年卷);《2002年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状况综述》(《中国音乐年鉴》2002年卷)等。   长期主持具有广泛影响的上海音乐出版社《音乐爱好者》杂志“20世纪西方音乐名作”和“中国新音乐”专栏。后者约35万字结集《中国新音乐素描》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另有大量评论散发在《文汇报》、《艺术世界》、《歌剧》、《周末画报》等报刊。   创作作品主要有钢琴组曲《SET》(1998)、为三支短笛与三对鼓而作的《INTERACTION》(2003)、为低音单簧管与四组弦乐四重奏而作的《BRIGE》(2004)等。

书籍目录

中国现代音乐最需要什么?——为钱仁平《中国新音乐》序导言:相约拽杖过烟林融真情于缤纷的音响与有机的结构之中——关于王西麟的《第三交响曲》及其它叶小纲方式——我听叶小纲和他的《冬》探索者之路——朱践耳与中国新音乐从《纹饰》到《盘王之女》到《风的回声》——刘健音乐创作的“马尔可夫过程”民间节奏与现代音高的组合——权吉浩和他的钢琴组曲《长短的组合》国际视野 都市气派——陈永华和他的《第五交响曲·三国志》在路上……——陈强斌和他的《龟兹吟》与《飞歌》根系“黄土地”心思“信天游”——张大龙和他的《九件弦乐器的信天游》从《北方森林》到《青藏高原》到《大梦敦煌》——关于张千一的音乐创作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何训田和他的《“雷峰夕照”音乐大典》杨立青意味让诗情与爱意在复调中起伏——周雪石和他的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力与美的交响——关于钟信明的《第二交响曲》郭文景:其人·其乐·其“戏”探求一个蕴涵丰富秩序井然的天地——赵晓生的钢琴独奏曲《太极》简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新音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